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民族博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民族博览
中国民族博览

半月刊

1007-4198

zgmzbl@163.com

010-83204156

中国民族博览/Journal Panorama of Chinese Nationalities
查看更多>>《中国民族博览》(半月刊)杂志创办于1992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管,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主办的国家一级大型文化类期刊,每月出版二期。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7-4198,国内统一刊号:CN10-1220/G0,邮发代号:82-39。本刊倡导大文化和大民族的办刊理念,注重思想性、艺术性、前瞻性为一体,荟萃学术思想,追踪学术前沿,理论联系实际,全方位展示我国民族文化艺术成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本刊涵盖民族艺术、民族教育、民族民俗、民族文博、民族语言、民族人口、民族文学、文化产业等领域的理论文章及文图作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唱响非遗特色品牌,助推文化产业振兴——以浦城大口窑青白瓷为例

    祖碧霞
    34-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浦城大口窑作为宋代福建规模宏大的民窑之一,其青白瓷产品以其轻盈秀丽、小巧玲珑的特点而著称,曾远销海内外,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产业的发展,浦城大口窑青白瓷产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境。本文旨在通过对浦城大口窑青白瓷产业现状的深入剖析,提出振兴该产业的思考和建议,以期为其未来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浦城大口窑青白瓷产业振兴文化传承创新发展

    空间生产视域下红河哈尼梯田非遗旅游产品创造性转化研究

    许韵嘉邱心彦
    37-39页
    查看更多>>摘要:20 世纪70 年代法国学者亨利·勒菲弗尔提出"空间生产理论",认为空间的生产是对生产力的飞跃做出了一种反应,最终必然引起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以空间生产作为理论分析工具,非遗旅游产品是旅游地空间为刺激民众消费,满足旅游者文化需求为目标的社会背景下生产出来的。红河哈尼梯田非遗旅游产品不是单纯的以商品售卖为代表的物质产品,而是以梯田为自然物质载体,哈尼传统农耕文化为轴心构建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哈尼梯田非遗旅游产品创造性转化应从自然、精神和社会三个维度进行合理开发应用。哈尼梯田非遗旅游产品是哈尼民族集体记忆的物质载体和文化符号,其旅游和生态文化价值日益受到重视,成功塑造红河哈尼梯田非遗旅游产品的创造性转化将对红河哈尼梯田旅游产品发展前景产生较大影响。

    空间生产非遗旅游产品红河哈尼梯田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转换和复兴

    赵行旺
    40-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更多的人认识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以及特点,这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以及进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也经历了更多的问题,面临了更多的阻碍和风险。而目前以儒家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想要复兴,那么就需要对历史有足够的尊重,并且借助主流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为重要的依托,从而更好地在人民群众当中对儒学的相关文化进行普及。本文将针对当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转换以及未来的复兴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历史转换文化自觉

    数字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分析

    张玉飞梁梦培
    4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变革不仅仅影响了经济领域,更深刻地改变了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如何利用数字技术这一工具,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有鉴于此,文中分析数字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性,探讨如何有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数字赋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我们的父辈》引发的关于影视剧人物群像结构的思考

    李洲
    46-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视电影《我们的父辈》通过对五个主要人物的各自命运的群像描写,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以及对战争的反思。它的人物群像结构大开大合,交织有序,很有借鉴意义,值得影视剧创作者研究和学习。本文针对剧中人物群像结构的运用,进行深入探讨。

    《我们的父辈》影视剧人物群像结构多重命运感主次平衡交叉与平行

    风雨潜行的理想斗士——电影《风中有朵雨做的云》杨家栋悲剧形象的建构策略

    吴睿峰
    49-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风中有朵雨做的云》这部影片是导演艺术影片创作与类型叙事结合的一次尝试,讲述了年轻警官杨家栋因一起官员坠楼案,从而卷入到一起巨大的利益旋涡。故事环环推进,本文将通过三个方向对影片中的警员杨家栋的悲剧形象展开描述。

    《风中有朵雨做的云》悲剧形象建构

    观物取象:后石家河文化玉器意象性思维研究

    张泽欣王雨晴谷姣
    5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后石家河文化玉器造物意象的共性规律,结合后石家河文化玉器再行与对其造物意象进行解析,首先,对后石家河文化玉器的造型结构进行梳理;其次,基于意象学的相关概念,对玉器所表达的精神文化和内涵进行探讨,对后石家河文化的意象体系进行初步构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史前先民对生命万物的体悟和表达方式,对于研究中国史前玉器文化的意象具有借鉴意义。

    后石家河文化玉器意象思维集体表象

    艺术展为什么火了?——基于《客中月光照家山》"打卡热"的解读与思考

    李沅蔚
    55-5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随着艺术展览数量急剧增多,人们对艺术展的关注度急剧升温,"打卡热"成为了一种青年时尚。该行为借助互联网传播效应,引发流行效果。文章以《客中月光照家山》展览为例,从环境背景、观展者行为诉求、展览传播形式三方面对其"打卡热"现象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艺术展未来走向,避免热度浮于表面,艺术不能止于打卡。

    艺术展览打卡热文化传播

    关于闽剧丑角的独特魅力与表演艺术研究

    黄东闽
    58-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丑角是闽剧中极具魅力的行当,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深受观众喜爱。以逗趣、活泼的风格而著称的闽剧中,丑角凭借插科打诨的机智、滑稽幽默的表现手法,以及精心设计的情节安排,为剧情增添了无数笑料与转折,推动着故事波澜起伏向前发展。长久以来闽剧丑角表演艺术的独特魅力深植于丑角那以"丑"为美、幽默滑稽的表演风格之中,他们通过灵活的演绎手法、精湛的演技和独特的语言艺术,将剧中角色的复杂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塑造出一个个鲜活饱满的艺术形象,让观众在欣赏表演的同时,也能够领略到闽剧艺术的博大精深。

    闽剧丑角角色魅力

    新时期戏剧小品创作探讨

    杨艳
    6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时代的文化浪潮中,戏曲小品作为一种受到观众广泛喜爱的艺术形式,以其独具特色的魅力,成为了我国现阶段文艺舞台中的亮丽风景线之一。而伴随着人们审美需求的变化,戏剧小品在创作工作中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如何在保护戏剧艺术经典的同时,实现其创作过程的创新性突破,创作出更多既具有时代感又与广大人民群众现实生活贴近的优秀作品,成为文艺工作者的重点研究课题。在戏剧作品创作过程中,要跟上时代发展趋势,把握时代脉搏,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基于丰富多样的现实世界中进行灵感的汲取,挖掘可引起观众共鸣的故事及人物,并加强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和重视。依托于戏剧小品这类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实现社会正能量的有效传递,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也唯有如此,戏剧小品才可以在有广度的同时也有深度,在有思想性的同时也有艺术性。基于此,文章分析了新时期戏时期戏剧小品的创作策略,并提出了几点措施,以供参考。

    戏剧小品小品创作创作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