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民族博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民族博览
中国民族博览

半月刊

1007-4198

zgmzbl@163.com

010-83204156

中国民族博览/Journal Panorama of Chinese Nationalities
查看更多>>《中国民族博览》(半月刊)杂志创办于1992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管,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主办的国家一级大型文化类期刊,每月出版二期。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7-4198,国内统一刊号:CN10-1220/G0,邮发代号:82-39。本刊倡导大文化和大民族的办刊理念,注重思想性、艺术性、前瞻性为一体,荟萃学术思想,追踪学术前沿,理论联系实际,全方位展示我国民族文化艺术成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本刊涵盖民族艺术、民族教育、民族民俗、民族文博、民族语言、民族人口、民族文学、文化产业等领域的理论文章及文图作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百子大礼轿"宁波朱金木雕工艺美术研究

    窦蓉蓉
    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通过对民国"物华号百子大礼轿"的美术工艺、宁波朱金木雕工艺进行调研分析。对其轿子结构组成、工艺美术特色、文化意蕴等方面进行探讨。并从雕刻技法、图案纹样、髹漆贴金工艺等方面展开研究,对其工艺美术价值、传承和发展进行了阐述。

    百子大礼轿宁波朱金木雕髹漆贴金工艺

    从女子身份转变看《诗经》中女子的情感特征

    张宸睿
    5-7页
    查看更多>>摘要:《诗经》中有很多女性题材的诗篇,但从女子身份转变角度出发的研究较少。本文拟从女子身份转变的角度,去探究《诗经》中女子的情感特征。我们认为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女子的身份由妻子转变为弃妇;第二,女子的身份由妻子转变为寡妇;第三,女子的身份由少女转变为妻子。

    诗经女子身份转变情感特征

    红柯《好人难做》中知识分子的命运书写与精神探寻

    任艺
    8-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知识分子是坚守真知和守护意义的群体。知识分子的命运是一个时代精神状况的晴雨表,锐变多元的时代下,知识分子群体当"排除病毒,克服时代"。红柯小说《好人难做》生动刻画了一群生活在陕西县城另类人物的世俗日常。《好人难做》以人物命运为发展线索,为知识分子描摹画像。红柯重新启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以反观现代文化体系,关怀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策略。作家的笔触游走于传统与现代之间,探析社会历史的疾病现象,反思现实人生,警醒浮躁社会,建构当代人的精神回归之路。

    红柯《好人难做》知识分子疾病探析

    赫尔曼·黑塞小说的叙事艺术研究

    李晓燕
    1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赫尔曼·黑塞的小说具有古典浪漫主义的坚实底色,作者以恣肆的想象行走在文字之间铸造新的艺术风格,同时以具有先锋性的技法结构文本,使其小说具有浓厚的空间性和象征性。本文即从空间叙事、意象书写和浪漫主义风格的三个向度,结合具体的文本深入探析其小说的叙事艺术及风格。

    赫尔曼·黑塞空间叙事意象书写浪漫风格

    基于《老人与海》探究西方象征主义文学的语言特色

    赵庶栋
    14-16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方象征主义文学注重通过象征来传达深层的主题和情感。《老人与海》中,老人桑地亚哥与他在海上与"大马林鱼"斗争的经历被赋予了更深层的象征意义,代表着人类与命运、挑战、坚韧的抗争。作者通过描绘这一象征性的斗争,传达了关于生命意义、人类尊严和命运的思考。象征主义文学通常倾向于使用具有感染力的、富有象征意味的语言来传达情感和主题。海明威以简洁而有力的笔触描绘了老人与大海之间的对抗,以及老人内心的挣扎。这种语言风格让读者在阅读文字,经历故事情节的同时,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象征意义的渗透。故此,将围绕《老人与海》的语言使用特点,探究西方象征主义的语言特色,为学界对西方象征主义文学的创作特色理解提供良好的学术参考。

    《老人与海》象征主义语言特色

    主旋律电视剧的年轻化表达——以《觉醒年代》为例

    赵程远任珂
    17-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影视剧中主旋律的说法,最早可追溯到1987年提出的"倡导主旋律,坚持多样化"口号,但早期主旋律电视剧或多或少存在着说教性强、受众接受度不高等刻板印象。如今重大历史题材被不断创新的过程中,《觉醒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以其新颖的方式演绎出伟大的建党精神,展现出中华民族的一段峥嵘岁月。该剧通过年轻化的影像方式书写历史,以新颖独特的审美视角建构起受众对党和国家的自信心和认同感,唤醒中国民族的共同体意识,从而激发出受众对历史事件重新解读、激发出全民学党史的热潮和爱国精神。本文以《觉醒年代》电视剧为例,通过历史文化层面、影视语言层面和媒介传播层面的多维度分析,探寻主旋律电视剧的年轻化变革,旨在研究主旋律电视剧如何打破"曲高和寡"的刻板印象,真正走上一条具备创新性、发展性的道路。成功"出圈"的《觉醒年代》亦可作为借鉴范式,为今后更多主旋律作品的年轻化创作指明方向。

    主旋律电视剧《觉醒年代》精神建构创作手法宣发手段

    《诗经》与《汉乐府诗集》"孤独观"比较

    鲜红林
    20-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比较了《诗经》和《汉乐府诗集》中的孤独观。两部作品都表现了不同层面的个体孤独,也都较多使用了赋比兴手法。但《诗经》多以四言为主,语言古朴、简洁,常采用回环复沓的结构,通过自然物象表现孤独感。而《汉乐府诗集》则没有固定的字数限制,散句颇多,更重视细节和情节,叙事性较强,也更为关注底层民众的疾苦。

    诗经汉乐府孤独比较

    文学寻根与莫言的文化反思研究

    苏兆峰
    2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莫言成名于 20 世纪80 年代寻根文学浪潮的鼎盛时期,其创作符合寻根文学的思想追求与价值取向,但却存在独特之处。90 年代以后,莫言的文学创作将寻根文学导向更深层次的文化维度。本文从寻根文学的根本任务入手,分析莫言寻根文学的独特之处与不变主题,深入分析莫言作品中人性与文化的冲突与矛盾,进而从莫言的文化反思入手,探究莫言从文化批判到文化认同与批判的过程,从而探索莫言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与内核。

    文学寻根莫言文化反思

    狄更斯小说《远大前程》的叙事风格探究

    狄丽卿
    2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远大前程》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长篇代表作之一,通过研究狄更斯小说《远大前程》的叙事风格,探讨狄更斯在小说中运用的叙事技巧和策略,分析叙事风格对小说主题、人物塑造和读者体验的影响。通过对小说《远大前程》文本细读,分析其叙事结构、视角、叙述者等方面。将《远大前程》与狄更斯其他作品和同时代其他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探讨其叙事风格的独特性。以及狄更斯的生活经历、时代背景以及文学传统对其叙事风格的影响。研究表明狄更斯在《远大前程》中运用了多样化的叙事技巧,如双重叙事视角、闪回、象征等,小说的叙事风格有助于塑造复杂的人物形象和传达社会批判主题。狄更斯的叙事风格对读者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思考,《远大前程》的叙事风格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来的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狄更斯《远大前程》叙事风格探究

    "弘治中兴"的革新解读——试论弘治时期的士大夫理想实践

    杨秉岱
    29-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弘治中兴"是自明代以来史学界用于界定明孝宗统治时期(公元1488-1505 年)的特定术语,它代表着史学界主流观点对于明孝宗治下达到的"盛世"[1]局面的认可。[2]对"弘治中兴"的政治实践进行剖析,可以发现同明代弘治时期士大夫政治的极盛是分不开的;皇权引导下的士大夫政治在现实政策上进行人事更新和加强监察为主的吏治澄清;在对皇权的约束上强调君德观念的复兴;在对经济政策的调整上要求渗透民本观念。"弘治中兴"因士大夫政治盛行而成为理想实践的标杆,表现出士大夫的精神旨归。

    弘治中兴民本观念士大夫吏治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