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民族博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民族博览
中国民族博览

半月刊

1007-4198

zgmzbl@163.com

010-83204156

中国民族博览/Journal Panorama of Chinese Nationalities
查看更多>>《中国民族博览》(半月刊)杂志创办于1992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管,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主办的国家一级大型文化类期刊,每月出版二期。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7-4198,国内统一刊号:CN10-1220/G0,邮发代号:82-39。本刊倡导大文化和大民族的办刊理念,注重思想性、艺术性、前瞻性为一体,荟萃学术思想,追踪学术前沿,理论联系实际,全方位展示我国民族文化艺术成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本刊涵盖民族艺术、民族教育、民族民俗、民族文博、民族语言、民族人口、民族文学、文化产业等领域的理论文章及文图作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智化背景下大理白族扎染的发展策略研究

    梁秋雨马楠
    3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扎染作为白族传统的一种染色技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烈的大理白族文化特征,2006 年白族扎染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智化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对大理白族扎染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大理白族扎染发展中存在的工艺传承模式、文化推广方式、产品形式、经销模式等问题,提出数智化的发展策略,实现大理白族扎染发展的良性循环,促进大理地区乡村文化、经济的共同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白族扎染数智化发展乡村振兴

    青龙满族皮影戏的文化身份与传承问题再思考

    颜景旺袁帅
    34-36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龙皮影起于清末,至今仍活跃在当地的文化场域,与民众生活紧密相关,形成了深刻的文化认同.就它的文化身份与族性归属而言,在"接通"学术理念的观照下,它应是汉族影戏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在地化发展,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满族传统音乐,对于它的保护路径应围绕技艺视角与共生视角两个方面来进行建构与阐释.

    青龙影戏文化身份传承问题保护路径

    湘南小调收集整理及数字化保护研究

    王淑媛
    37-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论文以湖南省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湘南小调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了湘南小调的历史沿革、艺术特质、价值意义以及其数字化保护策略.湘南小调是一种深受湖南南部地区群众喜爱的传统曲艺形式,其音乐旋律美妙、富含生活气息,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瑰宝.然而,受传统演唱形式和传承手段的限制,湘南小调的保护与传承面临严峻挑战.此论文提出通过现代数字化技术手段,对湘南小调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深度研究,并以数据库形式为其传承提供创新保护途径.此项研究不仅对湘南小调的艺术价值及历史地位有重要的文化和学术研究意义,而且通过现代数字化技术,提出了湘南小调保护和传承的新途径,为其他类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提供了可参考的保护和研究路径.

    湘南小调收集整理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西传统建筑装饰纹样数字化传承与创新应用研究

    刘慈晋
    40-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创新性传承不仅单指保护,更要将其采用数字技术、结合其文化艺术价值,使其具备当代属性、回归当代生活.本文以山西文旅融合产业发展需求为背景,以山西传统建筑装饰纹样的数字化传承及数字技术赋能产业创新应用策略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数字技术对中国传统建筑纹样传承的革新思路,旨在对山西传统民居的建筑装饰纹样进行数字活化,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并利用数据库资源加以应用进行创新设计,充分挖掘数字活化的潜力.

    传统建筑装饰纹样数字化传承创新应用

    乡村振兴视域下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以凤翔泥塑为例

    郭怡彤
    4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一方面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发展要义,另一方面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加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仅能增强乡村的经济建设,还能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自信提供强大活力.本文基于SWOT模型分析法、信息搜集法、个案研究法分析了乡村振兴下凤翔泥塑的价值.以凤翔泥塑为例,剖析乡村振兴在非遗文化建设的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给出建议,推动非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开辟一条与时俱进的发展道路.研究认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首先要增强创新能力,提高自身竞争力,其次通过外部条件,如相关部门统筹协调、现场体验、产业融合、积极举行比赛交流、非遗进校园、美育助力人才振兴等措施来促进乡村建设.

    乡村振兴非遗凤翔泥塑文化保护传承

    新媒体时代山西蒲剧传播方式的创新策略分析

    邵亚聪
    46-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今社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蒲剧的传播的创新之处,为了让蒲剧更好的传承运用新媒体与时代接轨,实现数字化的非遗发展,将蒲剧与现代流行元素进行加工包装,以受广大人民所喜爱的方式呈现,更大维度的突破以往只限于剧场和固有的演出方式及地点.在保留原有自身戏曲特征的同时,运用中西结合的方式,例如加入爵士乐,流行说唱等方式进入各个年龄阶段人群的视野,尤其是青少年的普及,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要躬耕践行从小做起,通过课堂以及青少年喜欢的多媒体涉入,培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并提高中国民族音乐的审美能力的目的.

    蒲剧新媒体传播发展

    文旅融合视域下江西地方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齐慧君
    49-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是旅游的精髓,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戏曲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旅融合视域下,江西地方戏曲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不仅能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还能加强对戏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本文基于文化旅游视角,立足江西戏曲文化与旅游实情,提出传承与发展江西地方戏曲文化的积极意义与对策建议,有助于完善江西地方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促进江西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文旅融合地方戏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数智化发展与路径思考——以潮汕非遗英歌舞为例

    许敏玲邓泺娆林思彤
    5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际传播生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语言文化国际传播.创新途径与方法,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转型,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意义重大.本文以近期备受瞩目的潮汕非遗文化英歌舞为例,结合中华文化的数字化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现状与挑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受众研究、内容挖掘、人才教育等方面充分调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促进海外民众对中华语言文化的认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潮汕英歌舞

    传统技艺类非遗传承与有形文化遗产结合的研究——以敦煌彩塑技艺为例

    李姝玥
    55-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敦煌彩塑技艺为例的传统技艺类非遗,与民众的生活生产关联密切,记录并延续着自然与社会的历史变迁.面对现代化的冲击,传统技艺消亡的危险增加,其自身发展面临着动力缺失、角色转换的困境.本文从传统技艺类非遗的内在要求出发,分析其重要价值,结合遗产领域的理论发展与有形文化遗产的阐释需求,认为应该重视将传统技艺类非遗与有形文化遗产结合,突出其对遗产历史、文化的阐释作用,深入挖掘技艺内涵,从而推动传统技艺类非遗的重新定位与传承发展.

    传统技艺非遗敦煌彩塑

    浅谈基层文化馆加强群众文化辅导工作的创新路径

    敖永杰
    58-6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和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基层文化馆作为承载社区文化传承和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机构,在加强群众文化辅导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在基层文化馆实践中仍存在一定的挑战.因此,本文的目的是探讨基层文化馆如何加强群众文化辅导工作的创新路径.通过研究和分析相关理论和实践,提出可行的创新方向和方法,以促进基层文化馆的发展和提升群众的文化参与度.

    基层文化馆群众文化辅导工作创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