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民族博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民族博览
中国民族博览

半月刊

1007-4198

zgmzbl@163.com

010-83204156

中国民族博览/Journal Panorama of Chinese Nationalities
查看更多>>《中国民族博览》(半月刊)杂志创办于1992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管,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主办的国家一级大型文化类期刊,每月出版二期。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7-4198,国内统一刊号:CN10-1220/G0,邮发代号:82-39。本刊倡导大文化和大民族的办刊理念,注重思想性、艺术性、前瞻性为一体,荟萃学术思想,追踪学术前沿,理论联系实际,全方位展示我国民族文化艺术成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本刊涵盖民族艺术、民族教育、民族民俗、民族文博、民族语言、民族人口、民族文学、文化产业等领域的理论文章及文图作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社区文化建设的相关探讨

    周桓羽
    6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区文化是新时期社区建设的核心内容,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社区文化建设中,不仅能够丰富社区文化内涵,还能够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本文主要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及其保护、传承中存在问题,同时分析社区文化建设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的可行性和具体措施,旨在促进两者共同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区文化建设融合措施

    当代文化馆非遗文创职能探索

    洪婷婷
    64-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馆作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及非遗保护研究机构,承担着"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指导下,发挥文化馆现有人、财、物、场所等各项资源,拓展文化馆的非遗文艺作品创作、非遗文创品牌活动、非遗创意研学、非遗体验游等非遗文化创意新职能,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通过文化创意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的方式来转化和发展非遗,并最终实现非遗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目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职能

    近代东北山东会馆对地域文化的影响

    贾靖雯
    67-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末以来的几次大规模东北移民浪潮中,移民会馆因需而生.迁入东北的外省移民以共同的文化信仰为基础建立起众多移民会馆.移民文化与当地文化的交融碰撞,从信仰思想、近代化和城乡阶级思想方面对东北的地域文化产生了深刻意义并影响至今.以东北地区的山东会馆为典型进行研究,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移民文化对移民地域的文化影响,对东北各地方会馆的保护和维护,对于研究会馆史、移民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近代东北地区山东会馆地域文化

    外文影视作品的跨文化传播意义和价值研究

    杨微于鹏
    70-7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以及网络的不断进步,外文影视作品对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影视作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也成为国家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以及跨文化交际的桥梁.在跨文化视角下,外文影视作品具有深远的跨文化传播意义和重要的研究价值.

    外文影视作品跨文化传播意义价值研究

    北宋东京饮食文化探究——以《东京梦华录》记载为主

    任新娇
    73-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宋代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北宋都城东京更是当时风华绝代的国际大都会.与之相应,其饮食文化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东京梦华录》是孟元老在南迁江左后,追忆昔日汴京都市繁华所著,书中生动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的繁盛与当时社会各阶层的日常生活情景,其中与饮食相关内容的记载尤为详实,对我们今天研究北宋都城东京的饮食文化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北宋东京《东京梦华录》饮食文化

    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及在文旅融合中的路径探索——以株洲市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

    张敬尧
    76-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株洲市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其保护与传承的现状以及在文旅融合中的创新路径.株洲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在国家和地方政策的扶持下,株洲市成功保护并传承了大量珍贵的非遗项目,并将其融入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战略中.然而,在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发展过程中,部分非遗项目仍面临市场主体培育不足和主体质量结构不优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从挖掘与保护传承、产品创新、品牌打造、环境优化等多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和建议,以推动地区饮食类非遗在旅游领域的传承与发展,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和品牌价值,将其打造成为地方推动旅游产业的关键力量,为地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旅游产业

    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

    张国萍
    79-81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人留下的智慧结晶,更是在悠长历史岁月中经过了不同年代的洗礼,能体现出特殊的地域文化,也是推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落实的重要根源和血液.如何能够立足于乡村发展的现状,主动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力与创造力,通过对文化遗产的转化与迁移,不断提升乡村地区人民的文化自觉性,构建更加科学和合理的长效保护体系,已成为推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发展和前行的关键切入点.本文主要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以及保护工作中存在的困境,并就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质量提升的有效对策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为促进我国的乡村文化迸发活力提供参考意见.

    乡村振兴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有效对策

    发挥传统工艺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调研报告

    张扬
    82-8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山东省全省各级文化主管部门积极履行自身职责,采取多种措施,赋能传统工艺振兴发展,山东省全省共有传统工艺类企业和经营业户110 多万个,年度营业收入可达1267.36 亿元,利税约为135.6 亿元,从业人员达到 300 余万人,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在对取得成效、存在问题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为提升传统工艺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提供建议与思路.

    传统工艺乡村振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任媛媛
    85-8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其中儒家文化作为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化之一,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气质.儒家文化强调的伦理道德、人际关系、社会秩序等观念,贯穿于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虽然历经岁月的变迁,但儒家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仍然以其独特的价值观和理念,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思想支撑和文化传承.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儒家文化的演变历程、核心理念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儒家文化文化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象研究——以聂家庄泥塑为例

    焦金铎
    88-90页
    查看更多>>摘要:意象是"意"与"象"的有机统一与自然融合,意象诞生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其承载了作者的主观情感与社会的客观物象,是标示美与艺术的重要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诞生于民众的生活生产实践中,承载着地区民众的民俗信仰、生活习惯等多重精神元素,是具有审美价值与艺术美的民间艺术形式.意象与非遗在美与艺术上有共同之处,将意象引入非遗研究,以聂家庄泥塑为例,探寻非遗中的"意"与"象",及非遗中的多种意象形式,从而为我们的非遗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路径.

    意象非物质文化遗产聂家庄泥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