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民族博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民族博览
中国民族博览

半月刊

1007-4198

zgmzbl@163.com

010-83204156

中国民族博览/Journal Panorama of Chinese Nationalities
查看更多>>《中国民族博览》(半月刊)杂志创办于1992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管,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主办的国家一级大型文化类期刊,每月出版二期。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7-4198,国内统一刊号:CN10-1220/G0,邮发代号:82-39。本刊倡导大文化和大民族的办刊理念,注重思想性、艺术性、前瞻性为一体,荟萃学术思想,追踪学术前沿,理论联系实际,全方位展示我国民族文化艺术成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本刊涵盖民族艺术、民族教育、民族民俗、民族文博、民族语言、民族人口、民族文学、文化产业等领域的理论文章及文图作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岭南文化演进"四步走"说

    符愔畅
    9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岭南四步走"的一、二步,为秦汉时期、和汉末至先隋,主要成就分别是拉开了岭南成为中华文明共同体的组成部份的序幕、以及不断地为此地输入中原移民.第三、四步,分别是唐宋时期、明清时期.唐宋时期的主要成就,分隋唐、两宋两个阶段,体现在几个方面.隋唐时期:其一,是前代移民基础最终促成了岭南人口主体的转化,以冼夫人的功绩为代表,汉民族成爲了岭南地区的主体民族;其二,是科举制度的确立,打通了人文世界中岭南向北交流的通道;其三,是交通技术的提升与发展,以大庾岭通道的修通为代表,为南北的进一步交流和、融合和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两宋时期:其一,是经济、文化、思想、艺术的空前繁荣,国家总体发展达到了新高度;其二,是国家重心全面南移的彻底完成,带动了南方整体的飞跃,在外敌的羞辱和侵扰下,"南——北"的重心开始掉转、"蛮——夷"内涵也发生置换,政权的偏安又为东南地区开启了历史地位的新篇章,岭南搭上了东南飞腾的便车,在自身经济、文化、教育、思想都遍地开花的基础上,南宋末年的崖山海难让岭南率先冲线,岭南至此迈出了一个跨度大、容量大、转变更大的步幅.明清时期的成就是全方位、多维度的,岭南社会的整体繁荣、经济的蓬勃发展、外贸的频密往来、与资本主义世界的直接接触、与全球时代的率先接轨、教育和思想的弯道超车、文学文艺的张扬自觉,都是第四步走带给岭南的跃进.

    岭南岭南文学岭南文史岭南四步走

    古建筑与名人故居保护性利用问题与对策探讨

    胡志勇
    94-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于我国而言,名人故居是非常重要的文化资源,彰显民族文化,能够充分发挥教育作用、借鉴作用等,积极正面地影响国民,尤其是青年一代.所以,高度重视并且良好展开名人故居保护性利用是非常必要的.以下本文从概述经略台真武阁保护性利用现状展开,分析名人故居保护性利用存在的问题,探究可行性解决措施,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意见.

    名人故居保护性利用问题解决对策

    试论陆上丝绸之路沿线文化遗产如何实现数字技术产权保护研究

    张慧鹏
    97-99页
    查看更多>>摘要:陆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不仅见证了东西方经济的繁荣,其沿线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址.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陆上丝绸之路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促进陆上丝绸之路的保护和发展焕发出新的活力.本文通过分析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数字技术在遗产保护中的应用、产权保护问题等,探讨数字技术与产权保护在陆上丝绸之路遗产保护中的意义与作用,为其提供有益建议.得出应从加强数字化治理、促进数字化转型,加强人才培养等措施入手,推动丝绸之路与其他丝绸之路国家的合作来共同应对全球挑战的结论.

    丝绸之路文化遗址数字技术产权保护

    探析艺术与大众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杨雅茹
    100-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艺术与大众文化的关系一直被广泛探讨与研究.艺术作为一种表达和传达情感、思想和美感的方式,与大众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大众媒介的影响,艺术作品不再仅仅是高高在上的殿堂之作,而是越来越多地走进了寻常百姓家.艺术也逐渐趋向于现代化、多样化发展,并且活跃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基于此,本文将对艺术与大众文化之间的交互融合与发展进行分析研究,为未来中国大众文化背景下的艺术研究与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探索与思考.

    艺术大众文化融合与发展

    非遗活态传承下的川西林盘保护研究——以成都市宋家林林盘实践为例

    吴浩黄兰茜
    103-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川西林盘作为成都平原典型的乡村景观要素,是朴素生态哲学的综合体现,是蜀人的精神原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文化根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式、表达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区域特色.本文立足"非遗植入林盘保护,农旅带动活态传承",从依托乡村生态格局、整合乡村物质资源、活化乡村文物形象、优化乡村功能空间层面对乡村发展因子进行解析,提炼出在城乡融合建设背景下的乡村非遗活态构建策略,为实现非遗活态传承下的林盘保护与城乡协同发展提供研究参考.

    川西林盘乡村非遗整合设计文化传承乡村振兴

    基层文化馆群众文化辅导工作项目化推进的几点思考

    陈人珲
    106-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层文化馆在社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群众提供文化辅导、艺术培训等服务.项目化工作可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工作质量,有利于更好地满足群众的需求,提升基层文化馆的影响力和社会认可度.论文目的在于全面探讨基层文化馆群众文化辅导工作项目化推进的实践与措施,明确推进项目化工作的优势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以促进基层文化馆群众文化辅导工作的质量与效益的提升.

    基层文化馆群众文化辅导工作项目化推进

    竹笛独奏曲中对戏曲音乐的运用研究

    刘林珠
    109-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竹笛独奏曲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悠久且独具魅力.自先秦时期开始,竹笛便在华夏土地上流传,成为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仅在合奏、伴奏中广泛应用,因其高亢嘹亮、婉转动人的音色,逐渐发展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戏曲音乐与竹笛独奏曲之间的联系更是密切.竹笛独奏曲大多以线性的旋律为主,而戏曲音乐体现出的兼容性特点对竹笛的演奏和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以前竹笛只在戏曲伴奏中起到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有一些技术很好的笛师对戏曲音乐进行改编,并将戏曲音乐作为素材创作出了竹笛独奏曲,这时竹笛正式成为了独立的艺术门类登上独奏舞台.通过对戏曲音乐中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法的运用,可以丰富和提升竹笛独奏曲的表现力和艺术价值,同时传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竹笛独奏曲戏曲音乐运用研究意义

    流行音乐美学价值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作用

    郑司琪
    112-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时代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流行音乐也同步发展与创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发展.作为传承几千年的民族音乐,同样是人们精神需求的给养,其也需要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传承与创新.而吸收借鉴流行音乐的美学价值,是推动民族音乐内涵式、多元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此,文章首先分析了流行音乐的美学价值,而后从音乐内容、音乐特色、审美价值、民众审美契合性、时代发展适应性五个方面探讨了流行音乐美学价值对民族音乐文化所产生的促进作用,旨在为民族音乐创作中流行音乐美学价值的科学融入提供参考,从而为民族音乐及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流行音乐美学价值民族音乐民族文化

    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对策

    翟珮婷
    115-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特色,尤其是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传承至今仍然绽放着璀璨的光芒.新时期在国家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背景下,提高对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和实践,有助于促进各民族文化特色展现和留存,丰富我国音乐文化体系.但由于全球化步伐加快,目前我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陷入到了一个尴尬的生存境地,如何脱困而生,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支持.本文就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研究进行探究,尝试着提出一系列应对措施付诸实践,以求为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做贡献.

    可持续发展传统音乐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才培养

    键盘音乐中的声乐因素及影响——从巴洛克到浪漫主义时期

    兰姗
    118-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论文主要探讨了从巴洛克时期到浪漫主义时期,声乐艺术和键盘音乐的特点和发展.重点阐述了声乐和键盘音乐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的方式,以及键盘音乐作品中融入了哪些声乐因素,对键盘音乐发展起到了哪些积极作用.研究器乐艺术的发展需要使用各种方法,例如文献阅读法、实践法和调查法等,这些方法用来收集资料并为研究提供参考.

    键盘音乐声乐艺术巴洛克浪漫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