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民族博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民族博览
中国民族博览

半月刊

1007-4198

zgmzbl@163.com

010-83204156

中国民族博览/Journal Panorama of Chinese Nationalities
查看更多>>《中国民族博览》(半月刊)杂志创办于1992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管,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主办的国家一级大型文化类期刊,每月出版二期。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7-4198,国内统一刊号:CN10-1220/G0,邮发代号:82-39。本刊倡导大文化和大民族的办刊理念,注重思想性、艺术性、前瞻性为一体,荟萃学术思想,追踪学术前沿,理论联系实际,全方位展示我国民族文化艺术成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本刊涵盖民族艺术、民族教育、民族民俗、民族文博、民族语言、民族人口、民族文学、文化产业等领域的理论文章及文图作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史诗创作文本中的生态女性叙事——《神授·魔岭记》和《珀涅罗珀记》比较研究

    何其敏
    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女性叙事是当代作家文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神授·魔岭记》和《珀涅罗珀记》两部长篇小说作者皆为女性作家,且都是通过转换文体对英雄史诗的进行重述。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两位作家分别以不同故事视角、不同文化底蕴和不同笔触,为读者重构了"故事新编"中的新世纪女性叙事,但是二者都运用了典型的文学文化意象赋予作品以浓厚的女性审美和感性色彩,都蕴含着生态女性主义"生态化"和"女性化"写作的叙事智慧。

    《神授魔岭记》《珀涅罗珀记》重述历史女性意识比较研究

    从雕塑创作角度论写意精神的当代意义

    李槊
    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写意精神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意境"和"意象"的形式语言与精神内核的双重表达,其中还涵盖了艺术家对个性和修为的追求。虽然写意精神最初在绘画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对于雕塑创作同样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旨在通过探究当代写意精神的本质概念,以及写意精神对雕塑发展的影响,探究发扬写意精神应用于当代雕塑创作的意义,启发当代艺术家们重新思考自我的创作方式,思索其在当代艺术中继承和发展的问题。

    写意精神当代雕塑雕塑创作中国艺术

    于苦难与温情中挣扎生长——论《许三观卖血记》中的野草精神

    吴双
    9-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自身具有的顽强生命力与不屈意志,野草成为中国文学中众多小人物形象的真实映照。而野草精神也在古今文学创作中被凝练为坚韧、顽强、抗争和生命力,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一改其往日的创作风格,使苦难与温情并存,展示人性光芒。依据"卖血"这一故事线,以主人公许三观为写作对象,从全文深入解读其身上所表现出来野草精神,以期望能对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有所启发。

    许三观卖血记野草精神人物形象现实意义

    论萧红《生死场》中的苦难元素

    孟醒
    1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生死场》中,萧红以独特的风格、鲜明的意识,对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劳动妇女的生命状态、生活困境进行了全面的审视,通过苦难元素的书写增添了作品的魅力。本文就在介绍萧红及其作品《生死场》的基础上,对《生死场》中苦难元素的构成、叙述方式进行了解析,并凸显了这些苦难元素书写的价值。

    萧红《生死场》苦难元素叙述方式

    元曲中孤独美的艺术表现及当代启示

    鲜红林
    15-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曲中的孤独美是一种深刻而独特的艺术表现,通过描绘漂泊游子、淡泊世事、期盼亲人和反思社会人生的孤独情境,呈现出多层次的情感和内涵。元曲中的孤独美通过直抒胸臆、寓情于景、意象描写和象征隐喻等艺术手法呈现,创造了一种深刻而感人的内心画面。这种孤独之美不仅丰富了元曲的情感内涵,也为当代人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如对人生的思考、对亲情的珍惜和对社会的反思等。

    元曲孤独艺术启示

    《清波杂志》文献价值考述

    于亚男
    18-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波杂志》广记朝野掌故、逸闻轶事等内容,为研究宋代的制度、文化、风俗等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文献资料,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如填补了《金史》《宋史》等正史阙遗,记载有《曾文肃子宣日记》《垂虹诗话》《卖花声》等已散佚宋代诗文、词句、书目,记述了北宋时期繁盛的茶文化及中原和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的民俗文化与地产风物等。现通过列举书中数则条目并略加考述,以示上述三点价值之所在。

    《清波杂志》周煇文献价值

    孟子幸福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荣慧强苏俊霞
    2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幸福何以可能的问题是每个哲学家都需要回答的问题,同时人类渴望获得正确答案的问题。而早在几千年前的先哲孟子就给我们追求幸福提供了方向。孟子幸福观不仅仅看到了作为生存第一要义物质资料的重要性,提出了满足"食色"的生存幸福。同时也看到了精神幸福的重要性,建构了自己德性圆满"反身而诚,乐莫大焉。"的幸福。也看到了血缘纽带下,伴随人一生的"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的家庭幸福。作为积极入世的儒家代表,在构建"仁政"体制下社会幸福更是重中之重。孟子幸福观从小到大,从个人到社会涵盖了不同阶段,不同方面的幸福体验,是儒家对于幸福观的又一构建。

    孟子幸福幸福观

    《论语》中忠恕之道的内涵和特点

    王晓文
    24-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旨在深入探讨《论语》中忠恕之道的内涵,重估忠恕之道的价值,为现代社会实践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上,采用了文献综述,对《论语》及相关古代文献进行仔细研读,梳理其中关于忠恕之道的论述,对忠恕之道的内涵和特点进行详细阐述,包括其对个人品德、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的影响。忠恕之道在培养社会公德、塑造道德行为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功用。基于忠恕之道的当代应用,探讨忠恕之道等古代文化在当代应用中的挑战和机遇,以及与现代价值观融合与导入。

    忠恕之道仁爱之心当代应用实践价值观

    四川蒲江县明月村非遗技艺的视觉转译研究

    冯潇影
    27-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四川省蒲江县明月村为案例,探讨了乡村振兴视域下非遗技艺的视觉转化。明月村以其草木染传统技艺和明月窑陶瓷制作技艺为代表,深挖传统非遗文化内涵与地方特色,展现了非遗传统在视觉设计、市场推广以及乡村生活中的多重转化与应用。通过艺术市集、符号IP融入、具身性体验等方式,并与乡村文创设计相结合,非遗技艺融入当地社区与市场,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非遗视觉设计文化产业明月村

    文旅融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传承措施探究

    李扬超
    3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逐渐为人所认知,尤其是在文旅融合的发展视角下,借助旅游业开发和保护优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使之在当代实现活化传承成为重要的社会议题。其中,道真自治县聚居着广大的仡佬族人民,其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历史悠久,文化意蕴丰富,具备了吸引游客和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的天然优势,近年来其文旅产业开发更是在如火如荼地进行。针对道真仡佬族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充分展开调研和保护工作的基础上,主动采取措施开发特色文旅产业,在打破产业壁垒的基础上充分拓展多重样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模式,可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文旅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化传承实践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