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民族博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民族博览
中国民族博览

半月刊

1007-4198

zgmzbl@163.com

010-83204156

中国民族博览/Journal Panorama of Chinese Nationalities
查看更多>>《中国民族博览》(半月刊)杂志创办于1992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管,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主办的国家一级大型文化类期刊,每月出版二期。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7-4198,国内统一刊号:CN10-1220/G0,邮发代号:82-39。本刊倡导大文化和大民族的办刊理念,注重思想性、艺术性、前瞻性为一体,荟萃学术思想,追踪学术前沿,理论联系实际,全方位展示我国民族文化艺术成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本刊涵盖民族艺术、民族教育、民族民俗、民族文博、民族语言、民族人口、民族文学、文化产业等领域的理论文章及文图作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漳州畲族蓝氏文化保护利用研究——以福建省漳浦县赤岭畲族乡为例

    邱添乾
    34-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福建省漳浦县赤岭畲族乡是漳州畲族蓝氏的重要发源地,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特色明显.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面对漳州畲族蓝氏文化原生环境日渐消失、文化传承后继乏人、文化资源利用水平较低等问题,需要坚持问题和需求导向,秉持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的原则,通过加强乡村发展规划和顶层设计、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培育打造畲乡特色文化品牌、科学合理利用文化资源、完善文化可持续发展保障措施等,激活畲族蓝氏文化的生命力,助推民族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畲族文化漳州畲族蓝氏赤岭畲族乡保护利用

    京剧发展及其对云南昭通的深远影响

    李霞
    37-39页
    查看更多>>摘要:说叨京剧,国人皆知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戏剧,是国粹;而说叨昭通的京剧,则很少有人了解其产生、发展及其衰落的背景.京剧是国粹,它是积淀了民族审美习惯和文化传统的艺术瑰宝,这种传统艺术习惯是我们炎黄子孙的血脉,抹不去,亦换不掉.中国人含蓄、稳健、精致、典雅的东方精神品格在京剧艺术里有着最丰富、最集中、最生动的体现,本文将深入研究京剧发展对云南昭通的深远影响.

    京剧云南昭通戏剧

    从"文化名片"视角看大理白族照壁

    程喆包蓉
    40-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照壁作为白族民居建筑的一部分,其真实性、客观性和传承性对于研究白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白族民居建筑中的照壁为重点研究对象,分析了其使用价值、历史价值及人文价值,从照壁的产生和呈现连个角度阐释了照壁丰富的内涵和显著的形式、功能和装饰特征,并对其文化"名片"的属性进行了分析与解释,认为照壁是白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直接反映与建筑风格的集中体现.

    大理白族照壁文化名片

    非遗视域下三江县侗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刘繁荣韦玉莲黄继琴
    4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侗族服饰不仅是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开展侗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面临诸多挑战,以广西三江县的调查为例,主要表现在:技艺人才断层现象突出、侗族服饰产业化水平较低且没能形成品牌效应以及非遗传承保护所投入的财政资金不足等问题.本文并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多管齐下抓好传承人的培养、抓好侗族服饰产业化与品牌化建设努力拓宽资金筹措渠道等方面的对策建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江侗族服饰传承保护

    非遗技艺古技今用之思考——以古田红曲制作技艺为例

    陈林灼
    46-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制作技艺类非遗项目在国务院已公布的五批10 类共计1557 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占 629 个,且大多与各民族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是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重点领域.古田红曲制作技艺是福建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本文以此为引,结合古田红曲传承、保护可圈可点的做法,探讨传统制作技艺在新时代如何创新发展.

    非遗古田红曲制作技艺传承发展

    文化再生产视阈下汴京灯彩数字化开发研究

    李文
    49-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已经深入影响了当今的社会环境,同时它也为文化传承保护与创新的难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框架.自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数字技术的进步催生了数字文化产业新模式的出现,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得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保护理念与模式应运而生.传统手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然而工业化的急速发展给传统手工艺行业带来了冲击,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如何传承和发展传统手工艺,成为了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布尔迪厄曾提出,文化是一个处于不断再生产中的动态过程,本文以布尔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作为研究视角进行展开,以推动非遗汴京灯彩的传承和创新为目标,依托数字技术,提出汴京灯彩保护与开发策略.

    文化再生产传统手工艺汴京灯彩数字化

    羊毛毡在软雕塑艺术中的应用

    薛文涵张楠楠
    5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羊毛毡是一种由羊毛纤维制成的材料,通常用于手工艺品制作和纺织品制造.羊毛毡具有柔软、保暖、吸湿、透气等特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的各种领域.毛毡的可塑性也使得毛毡被纤维艺术家视为不可多得的材料.本论文首先介绍了软雕塑的特征和现状以及羊毛毡材料的发展历史,阐述毛毡在软雕塑创作中的优势.最后探讨毛毡的前景及开发的各种可能性.最后得出毛毡材质可以很好地被应用于软雕塑创作以及现代综合材料装饰艺术设计中去.

    羊毛毡软雕塑艺术语言材料语言

    中国古代水晶器皿雕刻艺术考

    张喜苏芳芳
    55-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古代水晶器皿雕刻艺术,从战国水晶杯到清代水晶天鸡尊,呈现出从简单到复杂的递进演变序列,证明了中国古代水晶器皿雕刻艺术从仿样到创新的渐变过程.

    雕刻水晶器皿递进演变手工艺

    民族艺术熏陶下的江西文化自信培养路径探究

    王树黎
    58-60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古以来,江西省就以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地方民俗闻名于世.其地方文化不仅体现在建筑、民俗、传统节日等方面,还深深融入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中.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文化全球化的影响,江西省的地方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被边缘化和消解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究民族艺术熏陶下的地方文化自信培养路径成为了一项迫切的课题.

    民族艺术江西文化自信路径

    浅谈非物质遗产研究

    许琴
    6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阶段的非物质遗产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同时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非物质遗产是我国重要的文化瑰宝,同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担任重要的角色,为了在今后的文化产业和地区发展上做出科学的转变,应加强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并且在非物质遗产的推广过程中要与地方规划、经济建设、文化项目有效的结合起来,挖掘非物质遗产的潜在价值,树立良好的非物质遗产形象,获取更多的支持与肯定.对于非物质遗产而言,各个地方的重视程度比较高,但是对于非物质遗产的利用率比较低,除了基础宣传手段外,并没有给出其他的发展策略.为此,每个地方应明确非物质遗产的具体形象定位,根据市场需求、产业需求、发展需求,重新包装非物质遗产,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创新,促使非物质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

    非物质遗产发展创新传承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