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民族博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民族博览
中国民族博览

半月刊

1007-4198

zgmzbl@163.com

010-83204156

中国民族博览/Journal Panorama of Chinese Nationalities
查看更多>>《中国民族博览》(半月刊)杂志创办于1992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管,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主办的国家一级大型文化类期刊,每月出版二期。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7-4198,国内统一刊号:CN10-1220/G0,邮发代号:82-39。本刊倡导大文化和大民族的办刊理念,注重思想性、艺术性、前瞻性为一体,荟萃学术思想,追踪学术前沿,理论联系实际,全方位展示我国民族文化艺术成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本刊涵盖民族艺术、民族教育、民族民俗、民族文博、民族语言、民族人口、民族文学、文化产业等领域的理论文章及文图作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化时代下博物馆文创与文化传播的融合与创新

    翟羽佳
    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和历史的守护者是人们学习、探索和欣赏艺术与文化的重要场所.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变革和技术的进步,传统的博物馆展览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人的需求.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通过创新的技术手段,将文化创意与文化传播完美融合,使博物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和互动,数字工具正在重塑博物馆的形态和功能.本文深入探讨了数字化如何影响博物馆的文化创意产品,以及博物馆与文化创意产品融合的途径.

    数字化博物馆文创产品文化传播融合途径

    跨文化视角下的外国文学作品鉴赏——以外国文学作品《飘》为例

    武佩虹
    5-7页
    查看更多>>摘要:阅读和鉴赏外国文学作品,有利于读者增长对于西方文化的认识,同时也能够广泛接触到不同类型作家的文学风格和思想价值理念,开阔其视野,从而有效实现自身阅读鉴赏能力以及整体文化素养的有效提升.基于此,本文以跨文化交流为视角,对外国文学作品在我国的传播价值进行简要介绍,并以长篇小说《飘》为例,就如何开展有效的外国文学作品鉴赏活动提出若干可行性建议.

    跨文化外国文学鉴赏

    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文化意象研究——以《鲁滨逊漂流记》和《老人与海》为例

    殷丽莎
    8-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学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串联,更是文化、思想和情感的抒发.在文学作品中,作者以独特的文学手法和深刻的意蕴,传达了他们对人性、生活和社会的理解.本文旨在探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文化意象,并以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为例,深入研究这两部作品中的文化背景、文学手法以及文化意蕴.通过对比分析,揭示英美文学中的共性和差异,以丰富文学研究领域的跨文化理解.

    文化意象英美文学鲁滨逊漂流记老人与海

    论英美文学作品在影视剧中的艺术价值——以《简·爱》为例

    郭丽
    1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无论是任何国家还是民族,都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属于自己的足迹,形成属于自己的文学形式.在过去,文学作品的主要展现形式为文字,回观近现代的发展,在文学作品的展现过程中又衍生出了一种新型的表现形式——影视创作.有很多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都被改编成了影视剧或者其他综合艺术.在众多的有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剧的作品中,有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还有莎士比亚的多部戏剧都被改编成了剧本搬上了荧幕.观众在观赏这些由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剧时,可以更加直观地体会到蕴含在文学作品中的艺术价值.基于此,本文主要以《简爱》为例,详细论述了英美文学作品在影视剧中的艺术价值.

    文学作品影视剧艺术价值

    基于荣格原型理论分析《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形象与象征意义

    周严
    14-16页
    查看更多>>摘要:《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作者海明威的精神与信仰的象征.可以说《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是一个完美形象.本文通过分析《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在荣格原型理论背景下的人格面具、阴影、阿尼玛,探寻《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这一人物形象的象征意义.帮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老人与海》这篇文章的内涵意义,为我国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塑造提供一定的参考.

    荣格原型理论《老人与海》桑提亚哥形象象征意义

    《活着》叙事艺术中"普遍性"的呈现研究

    马馨
    17-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余华的小说《活着》中所呈现的叙事艺术中的"普遍性".通过分析小说中的叙事技巧、主题和人物塑造,本文试图揭示这部作品如何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展现出普遍适用的人性和情感.研究发现,虽然故事背景是中国大陆的历史事件,但小说中的主题和人物经历却具有普遍性,能够触动读者的共鸣.作者通过细腻的叙事技巧,成功地将一个家庭的苦难与坚韧转化为普遍的文化和情感经验,使其成为一部具有广泛吸引力的文学作品.

    《活着》叙事艺术普遍性人性情感

    刘心武小说的空间叙事艺术探析

    吴琼
    20-2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刘心武的小说以其独特的空间叙事艺术备受关注,他的作品中常常呈现多重空间叙事,通过交叉叙述、回溯和对比等手法,营造出复杂而丰富的叙事结构,增强了作品的艺术张力.刘心武善于利用空间描述来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人物对空间的感知和感受,展现他们的情感、思考和内心变化.然而,目前对于刘心武小说的空间叙事艺术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文章旨在为刘心武小说的空间叙事艺术提供一种新的解读框架,并为当代文学研究提供思考和启示,进一步挖掘刘心武作品的艺术价值,丰富文学研究领域的学术探讨.

    刘心武作品小说空间叙事艺术创作

    泰州家谱中的家规家训——以三诏堂《泰兴焦氏族谱》为例

    张曌
    2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泰州自古以来就有大量宗族家谱,以便于家族精神的传承和用家规规戒来涵养家风,这些家谱中的家规家训逐渐积累,形成了丰富的泰州特色宗谱家风文化.其对新时代传统精神文化中的道德涵养和传统优秀家风的传承带来了巨大的精神价值.本文以三诏堂《泰兴焦氏族谱》为例探讨了《泰兴焦氏族谱》的由来以及其家规家训的意蕴,阐述了泰州家谱中的独特的家规家训文化,为新时代泰州的家风传承和道德引领提供了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泰州家谱家规家训三诏堂《泰兴焦氏族谱》

    嵌入文化记忆的易门铜矿工业遗产活化利用

    沈丽萍胡晓东程浩然
    2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易门铜矿工业遗产项目见证了现代工业化在祖国西南边疆不同寻常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历史物证之一.易门铜矿工业遗产活化利用无法照搬照抄一线大城市经验,但其若获成功对同类项目如"三线建设"等具有示范意义.基于易门铜矿工业遗产活化利用发现问题,提出了以影视产业为主导嵌入文化记忆的偏远地区工业遗产活化利用思路,旨在助力美丽乡村高质量发展.

    工业遗产活化利用乡村振兴易门铜矿

    中国古代封泥概述

    陈才
    29-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介绍了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由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封泥全集》的成书情况和全集体制,讲述了近现代封泥的发现和研究历史.最后辑录了 20 枚《中国古代封泥全集》一书中的封泥图版.

    封泥篆刻艺术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