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民族博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民族博览
中国民族博览

半月刊

1007-4198

zgmzbl@163.com

010-83204156

中国民族博览/Journal Panorama of Chinese Nationalities
查看更多>>《中国民族博览》(半月刊)杂志创办于1992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管,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主办的国家一级大型文化类期刊,每月出版二期。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7-4198,国内统一刊号:CN10-1220/G0,邮发代号:82-39。本刊倡导大文化和大民族的办刊理念,注重思想性、艺术性、前瞻性为一体,荟萃学术思想,追踪学术前沿,理论联系实际,全方位展示我国民族文化艺术成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本刊涵盖民族艺术、民族教育、民族民俗、民族文博、民族语言、民族人口、民族文学、文化产业等领域的理论文章及文图作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戏曲舞台美术设计中"打散构成"方法论的应用

    赵梦楚
    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戏曲是集时间与空间于一身的综合性艺术.在戏曲舞台设计中,舞台会受到演出的特定性条件限制,从而导致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具有假定性.舞台受限于演出空间和时间的有限性,而其表现内容却是无限的,从而形成了有限与无限之间的矛盾.因此在舞台美术设计中戏曲舞台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创作模式,即在有限的空间中营造无限的意境.在戏曲舞台设计中,利用打散构成这一理论对元素中具有代表性的结构特征进行提取,从不同角度去观察,解构,按照一定的构成法则和美学原理去重新构建一个新的艺术形式.本文将通过对打散构成方法论的论述,将打散构成作为一种戏曲舞台设计的创作方法.文中将探讨不同的构成方法是如何运用到舞台设计中去的,并且有实例证明打散构成方法论是存在于舞台设计中的.

    打散构成戏曲舞台设计

    职业教育数字教材的建设路径思考

    窦思佳
    4-7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9 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提出了"根据职业学校学生特点创新教材形态,推行科学严谨、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形式多样的活页式、工作手册式、融媒体教材"的要求.数字教材属于新形态教材,是基于传统纸质教材的一种创新.推动数字教材在职业院校的建设及应用,可为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提供切入点和突破口.本文通过分析职业教育数字教材建设背景、建设思路、建设方式以及审核与评价,以期为职业教育创新教材形态的实践提供借鉴.

    职业教育数字出版数字教材数字资源

    《文城》中顾益民形象剖析

    孙健
    8-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城》以林祥福与小美的爱情为主线,讲述了林祥福为了寻找妻子小美而远走他乡的故事.顾益民这一人物形象虽然在故事前期并未出现,但当林祥福抵达溪镇后,其对林祥福在溪镇的成长和发展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在溪镇更是无可替代的重要人物.本文通过顾益民这一人物在故事情节中的行为进行分析,并分析其行为背后的思考,大多学者将其归纳到至善之人的形象之中,但其形象又在传统和现实的裹挟下显现出复杂性.因此顾益民的人物形象分析对于《文城》的研究、对于当下的人物分析教学,都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文城顾益民至善之人人物分析教学

    乔纳森·弗兰岑《纯洁》对数字时代生命潜能的探索

    王霞
    1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著名小说家乔纳森·弗兰岑在小说《纯洁》中对萧条的公众政治进行了重新描述,并将笔墨从社会空间转移到了私人生活,引起了学术界对他政治自觉退却的批评.这种衰落的再现和视角的压缩,实际上是关于小说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数字时代的公共政治为何会解体的.借用斯蒂格勒个体化理论,我们可以看到《纯洁》中关于数字资本对公有空间的思考,并揭示出资本操纵保存信息、阻断个体化的操作:第一,资本宣导了被遗弃的消费生活,打破了欲望的循环结构,摧毁了人类对于友谊共同体的渴望;其次,资本的共时性产生了群体意识,阻碍了"我"和"我们"之间的跨个体延异.为了激发公众政治的行为潜力,弗兰岑在"异域"空间中揭露了数位资本的力量机理,藉由终结相互对抗的力量架构,来粉碎网路"纯洁"的假象,从而重新启动个体化,开放友爱社群的空间.

    乔纳森·弗兰岑《纯洁》数字时代

    亚里士多德悲剧观视角下的《俄狄浦斯王》

    范皓若
    14-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悲剧的集大成者与西方悲剧理论的奠基人,他撰写的《诗学》一书介绍了悲剧艺术创作的经验,对悲剧下了定义并对悲剧理论做了系统完整地总结,并提出悲剧理论的基础摹仿说及其三大悲剧理论:过失说、情节论、净化说.《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代表之作,也被亚里士多德称为"十全十美的悲剧".本文主要以亚里士多德三大悲剧观的视角,剖析《俄狄浦斯王》中的悲剧因素,从而达到对亚里士多德悲剧观的深入理解.

    悲剧俄狄浦斯王亚里士多德

    自然与环境在英美文学中的象征与讨论

    岳菲
    17-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英美文学中自然与环境的象征、讨论和反思,以及文学对环境问题的影响.我们分析了自然元素的象征意义,从水、山、森林等多个角度剖析了文学作品中的自然象征.此外,我们讨论了环保运动、生态文化的发展,以及文学在塑造社会对环境问题看法和行动方面的作用.最后,我们认识到文学作为一种启发和引导社会行动的力量,虽然具有潜力,但也存在一定限制.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希望更好地理解自然与环境在英美文学中的演变和意义,以及文学在环境问题上的积极作用.

    自然与环境英美文学象征与讨论

    托马斯·品钦小说的叙事艺术研究

    高美荣
    20-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托马斯·品钦是美国后现代主义的代表性作家,他的小说以恣肆的想象驱动情节发展,在叙事的形式上极大了开拓了传统小说的叙事经验,构成了独特的美学景观.本文即从叙事学的视角出发,探究其小说美学魅力的来由,以叙事空间、叙事结构和拼贴技巧三个向度,结合具体文本分析其小说的叙事艺术.

    托马斯·品钦空间叙事叙事结构拼贴碎片化

    《老人与海》中叙事手法与哲学意蕴

    樊军丽
    23-25页
    查看更多>>摘要:《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以简洁有力的语言和深刻的主题赢得了广泛的赞誉.通过探讨《老人与海》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包括存在主义、个人主义等.小说通过描绘老人与海的斗争,展现出人类面对困境时的生命的价值.分析了小说在特定历史时期(如冷战时期)的文化和社会意义.通过文本细读分析法,深入分析小说文本,关注主要角色的行为、对话和内心独白.研究小说创作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理解其对作品主题的影响.运用不同的文学批评理论(如存在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来分析文本.揭示出小说中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存在的孤独感、抗争与接受等.传达出对勇气、尊严、希望和绝望的深刻理解.探讨小说对现代人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的启示.

    哲学意义存在主义宿命论自由意志

    沈从文作品《边城》中主要人物形象赏析

    陈瑜
    2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家,其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创作于 20 世纪 30 年代,是一部描绘湘西边城风土人情的经典之作.本文首先简要介绍沈从文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然后详细探讨《边城》的创作背景及故事梗概.接着,着重分析了《边城》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翠翠、老船夫以及傩送和天保两兄弟.翠翠是一个纯真善良的少女,象征着湘西人民的质朴和纯净;老船夫则展现了湘西人民的淳朴与善良;傩送和天保两兄弟则以他们的刚毅性格和家族责任感,体现了湘西汉子的特有风采.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深入剖析,旨在揭示沈从文通过《边城》所传达的人性美和对湘西生活的热爱,进一步展示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艺术成就.

    沈从文《边城》人物形象人性美

    王实甫杂剧《西厢记》的场景意象分析

    常洁
    29-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而《西厢记》作为元代极为著名的杂剧之一,虽然以爱情故事作为主线,但其思想极为深远,包含了大量的理学思想,因此受到历代文人学者的追捧.当代文学爱好者可通过探讨杂剧中的"月""花""长亭别宴""逾墙幽会"等场景分析其意象,并阐述不同意象对于情感及剧情的推动作用,有效加深读者的理解.基于此,本文从景物意象、情节意象、喜悲意象三方面入手,帮助读者深入分析其表达意境.

    王实甫杂剧《西厢记》场景意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