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机化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机化学报
中国农机化学报

曹曙明

双月刊

2095-5553

jcam@vip.163.com

025-84346270 84346296

210014

江苏省南京市中山门外柳营100号

中国农机化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农业机械化专业性期刊。宣传党的农业机械化的方针政策,探索农业机械化的方向和道路,交流农业机械化经营管理和教育培训经验,传播农业机械化信息,普及农业机械化基础知识。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苹果机械化采收发展历程、模式及其技术现状

    马瑞峻陈瑜张小花Arash Toudeshki...
    301-306,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过近千年的进化发展,苹果伴随着品种及树形的改良,经历从自然熟落到人工采摘,从辅助工具、辅助收获平台、振动捡拾到智能机器人采收的发展历程及相应的不同的机械化作业模式.介绍苹果机械化采收的发展历程及技术现状、不同收获模式下所使用的机具设备以及不同收获模式所应用的场景与条件,为我国苹果主产区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当地苹果收获作业模式提供借鉴.如人工或机器人采摘适用于苹果鲜售市场,非选择性振动捡拾收获方式适用于苹果的二次加工领域;而为提高机器人的作业效率,需要对苹果树的树形进行结构简化改良,需要考虑农机与栽培农艺的结合.

    苹果机械化采摘采摘模式采摘机器人

    "卡脖子"农业技术的创新资源配置模式研究

    卢东宁路改园
    307-3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效的资源配置模式对于中国推动"卡脖子"农业技术创新,带动农业兴旺、农村繁荣、农民富裕,进而助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意义重大.首先,界定"卡脖子"农业技术的涵义及特征.其次,从资源配置主体、创新资源支撑以及资源配置机制等方面分析我国现有农业技术创新资源配置模式存在的局限性,认为现有模式不能满足"卡脖子"农业技术创新的资源需求.再次,依据融合理念设计"卡脖子"农业技术创新资源配置的"点兵点将"模式,分析其在资源配置主体、创新资源支撑以及资源配置机制等方面的优势.最后,探讨运行该模式实现各个核心维度之间界面融合,即实现政府—"将"融合、跨学科—主体融合、跨学科—技术创新价值链融合、跨技术创新价值链—主体融合等不同界面融合的保障机制.

    "卡脖子"农业技术创新资源配置模式融合理念

    基于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视角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

    常江雪白学峰鲁植雄
    315-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推进全程全面绿色高效农业机械化发展,基于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视角分析农业机械化存在的短板弱项问题.目前我国农业存在贸易逆差逐年增加、主要农产品贸易逆差扩大、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比较优势逐渐消失、主要农产品自给率较低等发展现状.在农业机械化方面,小农经济及二元经济结构现状制约着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进度,农业规模化种植的生产效益还未充分体现;全程全面高质高量农业机械还不充分;全程农业机械化种植农艺技术推广应用还需加强.农业机械化发展应立足于保障粮食安全与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经济效益的基本定位,关键在于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率,改善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基于上述分析,提出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推动短板弱项农业装备创新发展、优化农业机械化支持政策、推进先进适用农艺技术推广应用、强化农产品初加工装备研发及推广等发展建议.

    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逆差农业机械化粮食安全

    甘蓝收获技术与装备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佟文玉张健飞宋志禹曹光乔...
    322-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我国甘蓝机械化收获程度低,劳动强度大,甘蓝收获机械化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通过阐述国内外甘蓝收获机械中的主要收获机构与方式,分析归纳近几年意大利、瑞士、比利时等西方发达国家具有代表性的收获机械设备技术特点和性能参数,对我国甘蓝主要采用的种植模式进行介绍并分析不同地域栽培方式对甘蓝收获机械的影响.指出我国目前甘蓝种植和机械化收获存在的问题,提出适于我国甘蓝机械化收获的发展方向:明确甘蓝与收获机构相互作用下损伤的内在关联机制,实现低损高效采收.新的农艺要更好地适应机械化生产标准,推动甘蓝收获机械向信息化、智能化、科技化方向发展.

    甘蓝收获机械栽培方式种植模式农机农艺融合

    整秆式收获打捆装备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司书宁张彬张湲湲黄继承...
    330-3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麻类、芦苇、稻麦秸秆等茎秆类作物资源丰富,整秆利用具有较高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通过阐述国内外整秆打捆技术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及进展,对比分析国内外技术的基础理论与原理性机构、装备的工作性能等方面差异,剖析国内存在的打捆装置核心技术受限、创新动力不足、夹持输送环节农机农艺融合差等问题.对相关打捆装备的研究现状作出总结,并提出整秆式打捆装备研究未来将朝着核心技术不断突破、自主创新程度提高、智能化程度提升等方向发展.

    高秆作物打捆技术作物秸秆整秆式收获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