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中国医师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中国医师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刘承基 凌锋

月刊

1672-5921

CJCVD@vip.163.com

010-83128791

100053

北京市长椿街45号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脑血管病杂志》于2004年1月18日创刊发行,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师协会、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主办。我国著名脑血管病专家刘承基、凌锋教授担任主编。内容涉及脑血管病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新技术的开展和应用等。杂志同时向国内外发行,面向所有从事脑血管病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工作者,包括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放射科、颌面外科、整形科、超声科等医学专业的医师。2006年,杂志成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被荷兰《医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和美国《化学文摘》所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急性颈动脉血栓性闭塞形成后巨噬细胞浸润行为的动态演变研究

    李世凯梁佳何艳艳丁乾昊...
    433-4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急性颈动脉血栓性闭塞(ACTO)形成后,血栓动态演变过程中巨噬细胞的浸润行为变化。方法 选用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15只,通过使用氯化铁处理后的外科缝合线对兔颈动脉造成损伤来建立ACTO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兔按照实验终点时间分为5组;术后24h组及术后1、4、8、12周组,每组3只。术后24h,使用DSA检查ACTO模型建立情况。到达实验时间终点时对该组3只兔进行血栓栓塞段动脉取材并用石蜡包埋。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马休黄猩红蓝(MSB)对血栓样本进行染色,分析血栓形态和血栓组成(包括红细胞、纤维蛋白和胶原纤维)的变化,使用Orbit Imaging Analysis软件对血栓组成成分进行半定量分析。使用免疫组织化学对血栓中MO和M2型巨噬细胞的分布进行检测,依据检测结果总结ACTO发生后不同时期血栓的形态、组成及血栓中巨噬细胞浸润行为的动态演变规律。结果 术后24 h DSA结果显示,所有的实验兔均成功建立了 ACTO模型。(1)HE染色结果显示,在术后24h至1周的时间段内,血栓呈持续增大趋势;术后4周时,血栓开始出现溶解现象;术后8周时,血栓内部观察到了新生血管的形成;而术后12周时,血栓开始呈现出纤维化的迹象。(2)MSB染色结果显示,在血栓形成的急性期(术后24h内),红细胞为主要成分;在此之后,以纤维蛋白和胶原纤维为主要成分。(3)MO型巨噬细胞(细胞表面标志物为CD206)检测结果显示,术后24h,血栓中MO型巨噬细胞并未均匀分布于整个血栓中,而主要聚集于血栓边缘;术后1周时,血栓内MO型巨噬细胞阳性面积百分比相较于术后24 h增加[血栓边缘:(41。7±27。0)%比(24。6±16。7)%,血栓核心:(35。7±19。6)%比(11。1±10。4)%,均P<0。001],且均匀分布于血栓内;术后4周时,血栓内MO型巨噬细胞的阳性面积百分比相较于术后1周减少[血栓边缘:(10。7±6。1)%比(41。7±27。0)%,血栓核心:(12。1±8。5)%比(35。7±19。6)%,均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4、8、12周,血栓内MO型巨噬细胞阳性面积百分比随时间延长无明显变化[血栓边缘的阳性面积百分比分别为(10。7±6。1)%、(8。0±7。7)%、(8。9±5。3)%;血栓核心的阳性面积百分比分别为(12。1±8。5)%、(9。5±4。2)%、(15。7±11。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此外,术后12周血栓边缘M0型巨噬细胞的阳性面积百分比少于血栓核心处[(8。9±5。3)%比(15。7±11。0)%,P<0。01)]。M2型巨噬细胞(细胞表面标志物为CD206)检测结果显示,术后24 h,血栓中M2型巨噬细胞广泛分布于整个血栓内;术后1周时,血栓内M2型巨噬细胞的阳性面积百分比相较于术后24h增加[血栓边缘:(22。1±11。3)%比(11。4±8。7)%,P<0。001;血栓核心:(24。5±9。8)%比(7。6±6。0)%,P<0。001];术后4周,血栓内M2型巨噬细胞阳性面积百分比相较于术后1周减少[血栓边缘:(10。6±3。7)%比(22。1±11。3)%,P<0。001;血栓核心:(9。2±4。3)%比(24。5±9。8)%,P<0。001];术后8周血栓核心处M2型巨噬细胞的阳性面积百分比相较于术后4周时又增加[(17。9±8。8)%比(9。2±4。3)%,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术后8周至12周血栓内M2巨噬细胞的阳性面积百分比无明显变化[血栓边缘:(9。4±6。3)%比(8。5±5。3)%,P>0。05;血栓核心:(17。9±8。8)%比(14。4±10。0)%,P>0。05]。此外,术后8、12周时血栓核心M2型巨噬细胞阳性面积百分比均多于血栓边缘处[术后8周:(17。9±8。8)%比(9。4±6。3)%,P<0。001;术后12周:(14。4±10。0)%比(8。5±5。3)%,P<0。001]。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 ACTO动物模型,首次展示了血栓形成后12周内巨噬细胞的动态演变规律。巨噬细胞在血栓形成和血栓纤维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可能促进了血栓溶解和血栓内新生血管形成,进而促进闭塞血管自发再灌注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有待进一步验证。

    急性颈动脉血栓血栓栓塞巨噬细胞动物模型

    异钩藤碱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认知障碍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那丽莎陈毅超张凯栗昭生...
    444-4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异钩藤碱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认知障碍的影响及相应机制。方法 将144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急性脑梗死组、异钩藤碱低剂量组、异钩藤碱高剂量组、尼莫地平组、异钩藤碱高剂量+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STING)激动剂(ADU-S100)组,每组24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他各组大鼠均采用线栓闭塞大脑中动脉法构建急性脑梗死大鼠模型,假手术组仅游离右侧颈外动脉、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不做插入线栓处理。建模成功后立即给药,异钩藤碱低剂量组和异钩藤碱高剂量组大鼠分别灌胃5mg/kg、20mg/kg异钩藤碱,且均需腹腔注射等量的等渗盐水;尼莫地平组大鼠需灌胃30 mg/kg尼莫地平,且还需腹腔注射等量的等渗盐水;异钩藤碱高剂量+ADU-S100组大鼠需灌胃20 mg/kg异钩藤碱且腹腔注射20 mg/kg ADU-S100;假手术组、急性脑梗死组大鼠均需灌胃10ml/kg与腹腔注射10ml/kg的等渗盐水。给药1次/d,持续2周。末次给药处理24 h后,采用Zela-Longa法对所有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并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记录大鼠的逃避潜伏期及原平台象限停留次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采用2,3,5-三苯基四唑氯化物(TTC)染色测定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采用伊文思蓝检测各组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大鼠脑组织中闭锁小带蛋白1(ZO-1)、闭合蛋白(occludin)信使核糖核酸(mRNA)表达;采用免疫印迹检测大鼠脑组织中STING、磷酸化TANK结合激酶1(p-TBK1)、磷酸化干扰素调节因子3(p-IRF3)蛋白表达,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1)与假手术组相比,急性脑梗死组末次给药处理24 h后神经功能评分[(2。96±0。32)分比0分]、脑组织含水量[(86。9±3。2)%比(71。8±3。1)%]、血清 TNF-α[(86。7±3。5)ng/L 比(35。6±1。7)ng/L]、IL-6[(167。8±6。1)ng/L 比(50。2±2。2)ng/L]、脑梗死体积[(28。6±1。3)mm3 比 0 mm3]、脑组织中伊文思蓝含量[(1。57±0。13)g/L 比(0。96±0。08)g/L]及 STING[(1。83±0。16)比(0。86±0。08)]、p-TBK1[(0。89±0。07)比(0。41±0。03)]、p-IRF3[(0。67±0。05)比(0。13±0。01)]蛋白表达均升高,脑组织中 ZO-1 mRNA[(0。45±0。04)比(1。00±0。00)occludin mRNA[(0。23±0。02)比(1。00±0。00)]表达均降低,逃避潜伏期延长[(33。6±1。6)s比(12。3±0。5)s],原平台象限停留次数减少[(5。9±0。2)次比(15。7±0。4)次],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与急性脑梗死组比较,异钩藤碱低剂量组、异钩藤碱高剂量组、尼莫地平组大鼠末次给药处理24 h后神经功能评分[(2。37±0。21)、(1。14±0。17)、(1。18±0。13)分比(2。96±0。32)分]、脑组织含水量[(81。8±3。0)%、(74。9±3。0)%、(74。3±2。9)%比(86。9±3。2)%]、血清 TNF-α[(71。1±1。4)、(43。4±2。0)、(41。5±1。9)ng/L 比(86。7±3。5)ng/L]、IL-6[(129。8±5。4)、(81。2±3。8)、(80。0±3。6)ng/L 比(167。8±6。1)ng/L]、脑梗死体积[(21。7±1。0)、(10。5±0。5)、(10。7±0。5)mm3 比(28。6±1。3)mm3]、脑组织中伊文思蓝含量[(1。39±0。12)、(1。16±0。10)、(1。18±0。19)g/L 比(1。57±0。13)g/L]及 STING[(1。50±0。14)、(1。02±0。11)、(1。01±0。09)比(1。83±0。16)]、p-TBK1[(0。75±0。05)、(0。54±0。04)、(0。52±0。05)比(0。89±0。07)]、p-IRF3[(0。51±0。05)、(0。25±0。02)、(0。27±0。02)比(0。67±0。05)]蛋白表达均降低,脑组织中 ZO-1 mRNA[(0。58±0。05)、(0。87±0。07)、(0。89±0。09)比(0。45±0。04)]、occludin mRNA[(0。36±0。03)、(0。71±0。06)、(0。69±0。05)比(0。23±0。02)]表达均升高,逃避潜伏期缩短[(28。6±1。0)、(16。5±0。7)、(16。4±0。7)s 比(33。6±1。6)s],原平台象限停留次数增加[(8。2±0。3)、(12。8±0。5)、(12。9±0。5)次比(5。9±0。2)次],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o(3)与异钩藤碱高剂量组比较,异钩藤碱高剂量+ADU-S100组末次给药处理24 h后神经功能评分[(2。12±0。14)分比(1。14±0。17)分]、脑组织含水量[(78。7±3。2)%比(74。9±3。0)%]、血清 TNF-α[(59。7±2。1)ng/L比(43。4±2。0)ng/L]、IL-6[(118。9±4。6)ng/L 比(81。2±3。8)ng/L]、脑梗死体积[(16。6±0。4)mm3比(10。5±0。5)mm3]、脑组织中伊文思蓝含量[(1。36±0。10)g/L 比(1。16±0。10)g/L]及STING[(1。37±0。12)比(1。02±0。11)]、p-TBK1[(0。67±0。05)比(0。54±0。04)]、p-IRF3[(0。39±0。03)比(0。25±0。02)]蛋白表达均升高,脑组织中 ZO-1 mRNA[(0。63±0。05)比(0。87±0。07)]、occludin mRNA[(0。46±0。05)比(0。71±0。06)]表达均降低,逃避潜伏期延长[(23。4±1。0)s比(16。5±0。7)s],原平台象限停留次数减少[(9。6±0。3)次比(12。8±0。5)次],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异钩藤碱可抑制急性脑梗死大鼠炎症、减少血-脑屏障损伤、降低脑水肿程度,改善认知障碍,其机制可能与抑制STING/TBK1/IRF3通路有关。

    异钩藤碱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TANK结合激酶1/干扰素调节因子3信号通路急性脑梗死认知障碍

    基于CiteSpace及VOSviewer的脑出血手术治疗相关研究现状及趋势的可视化分析

    曾俊泓沈桃桃伍国锋欧阳静...
    455-4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对近10年脑出血手术治疗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总结并探讨脑出血手术治疗相关领域研究现状、热点及趋势。方法 检索并筛选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2014年1月1日至2024年4月1日脑出血手术治疗相关中、英文文献,采用CiteSpace、VOSviewer等软件对发表文献数量、作者、国家、机构等进行可视化分析,并结合关键词聚类网络分析图谱、关键词突现强度和关键词时间线图谱内容分析脑出血手术治疗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趋势。结果 (1)经检索与筛选,共纳入脑出血手术相关中、英文文献3 456篇,其中中文文献2 173篇,英文文献1 283篇。2014年至2021年,脑出血手术相关中文文献年发表数量高于英文文献,但自2016年起,中文文献发表数量开始有所下降。英文文献发表数量总体呈现增长趋势。(2)英文文献共检索出 6 367 位作者,其中以 Mocco J、Hanley Daniel F、Ziai Wendy C、You Chao、Tang Zhouping 等研究者为代表的合作网络最为突出;中文文献共检索出6 522名作者,其中以王丽琨、蔡强、库洪彬、张山、朱遂强等作者为代表的合作网络较为突出。(3)对发表英文文献的国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共31个国家参与脑出血手术治疗相关研究,其中中国发表文献数量位居首位(505篇),美国与德国分别位列第2位(330篇)和第3位(106篇);中心性排名前3的国家依次为美国(0。32)、中国(0。16)和加拿大(0。11)。英文文献发表量排名前3的机构分别为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51篇)、俄亥俄州立大学(39篇)和哈佛大学(38篇);国内四川大学(32篇)、华中科技大学(30篇)、首都医科大学(27篇)等机构发表多篇英文文献;武汉大学人民医院(15篇)、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13篇)、延安大学附属医院(13篇)等发表了多篇中文文献。英文文献研究机构间合作较为密切;中文文献研究者多以所在医疗单位建立研究团队,团队间合作相对较少。(4)脑出血手术治疗相关研究主要围绕手术方式、并发症及围手术期综合治疗展开。研究热点包括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技术及围手术期的管理和治疗,其中"神经内镜"是中文文献最近一次突现的关键词,中心性较高,突现强度最大;"随机试验"是英文文献突现强度最大的关键词。人工智能与微创技术相融合、脑出血手术的治疗和管理策略优化、危险因素分析和影像学价值探讨可能是未来的研究趋势。结论 近10年,脑出血手术治疗相关研究的文献发表数量处于稳定发展阶段,研究内容涉及手术技术、诊疗、评估、管理等方面。核心作者群所在的科研团队为发表文献的主力。手术技术优化、并发症管理、多中心大样本临床试验、人工智能与微创技术融合等可能是该领域研究热点和趋势。

    脑出血文献计量学脑出血手术可视化分析

    2024年本刊可以直接使用的常用缩略语

    466页

    HTRA丝氨酸肽酶1基因杂合突变相关脑小血管病一例

    陈若梦苏旭东仇福成刘晓云...
    467-4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报道1例诊断为HTRA丝氨酸肽酶1(HTRA1)基因杂合突变相关脑小血管病(CSVD)的52岁女性患者。该例患者既往无高血压病、糖尿病史,无烟酒嗜好;其外祖父、外祖母为近亲结婚,外祖母及母亲死于脑梗死;临床表现为复发性脑梗死、轻度认知障碍,头部MRI示多发腔隙性脑梗死、广泛脑白质变性和微出血病灶;全外显子组基因检测报告示HTRA1c。947A>G杂合突变。对于CSVD患者应追问其家族史,对疑似遗传性CSVD患者,需考虑存在HfTRA1基因杂合突变的可能;并合理借助基因检测方法,筛选CSVD高危家族患者并进一步指导治疗。

    大脑小血管疾病脑梗死HTRA丝氨酸肽酶1突变,误义遗传性脑小血管病

    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桥接治疗神经纤维瘤病Ⅰ型相关儿童颅内动脉瘤一例

    师林吕丙波任宝鑫王岷...
    472-4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儿童颅内动脉瘤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治疗方式也存在诸多争议。作者报道了 1例采用2枚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桥接治疗的神经纤维瘤病Ⅰ型相关的儿童颅内动脉瘤,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了分析,希望为探索儿童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提供有益参考。

    颅内动脉瘤神经纤维瘤病Ⅰ型儿童血流导向装置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颅内动脉特殊结构三例

    黄辉龙王红丁勇民涂江龙...
    476-479,4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作为检测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的重要方法,以其价格低廉、操作简便等特点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TCD应用范围包括但不限于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的诊断与侧支循环评估、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监测、脑死亡评估等,但TCD对于部分颅内动脉特殊结构血流改变的检测尚待完善。作者报道3例存在颅内动脉特殊结构的患者资料,基于医学影像对TCD血流频谱进行综合分析,旨在增加临床医师对类似患者的探查经验,提高脑血管超声的诊断水平。

    超声检查,多普勒,经颅解剖变异颅内动脉瘤椎动脉

    可操纵导管在神经介入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崔晟岩杨宜璠罗继昌焦力群...
    480-48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血管内介入治疗因其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已经成为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导管作为介入治疗重要的手术器械,常常需要通过精确控制头端,以通过血管迂曲的位置。传统导管存在着头端形状固定、近端力矩传导受限、操控困难等缺点,这增加了患者介入手术的并发症发生风险,且延长了手术暴露时间。随着材料学和工程学的飞速发展,可操纵导管开始应用于临床介入治疗,使精准"控弯"成为可能。该文系统性阐述了可操纵导管的分类,着重介绍其在神经介入治疗领域的运用,并对可操纵导管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介入治疗可操纵导管拉线驱动磁导航驱动软材料驱动综述

    节律性听觉刺激促进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袁润萍张寒阳张阳杨晓莉...
    486-492页
    查看更多>>摘要:节律性听觉刺激(RAS)是使用重复的、有节律的声音感觉信号,通过诱发有节奏的运动,促进因神经功能受损而出现明显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RAS作为一种促进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恢复的新兴干预手段,能够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矫正异常步态,提高平衡功能,从而改善患者上下肢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节奏夹带运动系统、听觉-运动同步有关。此外,RAS还可与其他多种康复技术结合,更好地促进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该文将对RAS在卒中后患者运动功能恢复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声刺激卒中康复节律性听觉刺激综述

    经颅多普勒超声在急性缺血性卒中中的应用进展

    杨成臧千慧杨书聪郁慧杰...
    493-4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急性缺血性卒中(AIS)具有高病死率、致残率。血管内治疗已成为大血管闭塞AIS患者血管再通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经血管再通治疗的AIS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状态与脑血管再灌注和病变处缺血半暗带改善程度密切相关。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在评估颅内血管闭塞或狭窄程度、指导治疗、预测转归等方面具有无创、可靠、便捷等优点。作者对TCD在AIS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

    超声检查,多普勒,经颅卒中脑缺血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治疗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