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学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学通报
中国农学通报

石元春

旬刊

1000-6850

edit@agri.org.cn

010-59194705

100125

北京朝阳区麦子店街22号楼中国农学会期刊处

中国农学通报/Journal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有机替代配方肥对水稻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吴腾飞邓婷李泽钰曾招兵...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机替代具有促进水稻生长及产量的潜力,探讨不同有机替代对双季稻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该研究可为华南水稻产区有机替代施肥方式的推广应用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采用田间试验,早稻和晚稻小区试验共设6个处理:不施肥、配方肥、有机替代25%、有机替代50%、有机替代75%和有机替代100%。除不施肥处理外,其他处理氮、磷、钾用量一致,用量均为N 150 kg/hm2;P2O5 45。6 kg/hm2;K2O 130。5 kg/hm2。试验小区随机排列,每个处理4次重复。于早稻分蘖期、孕穗期、抽穗期、扬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采集植株样分析养分,于灌浆期采集剑叶及籽粒样品分析养分,同时测定灌浆期剑叶SPAD值变化;早稻和晚稻收获时记录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结果表明:配方肥和有机替代处理主要影响早稻氮素养分的吸收,其中分蘖期及孕穗期早稻地上部氮含量以配方肥显著高于有机替代处理,抽穗期后差异越来越小。早稻灌浆期间,剑叶SPAD值及氮含量随着有机替代比例增加而增加,但其籽粒氮含量增加并不明显。早稻产量以配方肥处理最高,其次为有机替代25%处理;晚稻产量则以各有机替代处理显著高于配方肥处理,主要体现在穗粒数及结实率有所提高。有机替代施肥可能导致早稻出现贪青晚熟现象,不利于水稻产量及籽粒养分吸收。晚稻种植时有机替代施肥在促进水稻产量及养分吸收方面往往效果更好。

    双季稻有机替代配方肥养分吸收产量

    不同氮肥处理对香稻和非香稻品种籽粒灌浆和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殷春渊王书玉刘贺梅孙建权...
    8-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大田条件下,通过对香稻和非香稻品种的籽粒灌浆、叶片光合特性进行研究,明确香稻和非香稻品种产量和品质形成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在籽粒灌浆期,相对于非香稻品种,香稻品种在不施氮处理下表现为较高的籽粒灌浆速率,在施氮处理下表现为较低的籽粒灌浆速率;对于剑叶光合速率,无论在施氮还是非施氮条件下均表现为香稻品种高于非香稻品种,说明香稻品种更具有高光效特性。对2品种的产量性状分析表明,香稻品种较非香稻品种粒多,穗大;而非香稻品种相对于香稻品种则穗小,穗数多,这说明,香稻品种主要表现为大穗型,而非香稻品种主要表现为多穗型。对2品种的品质性状进行分析,加工品质2品种差异较小,外观品质表现为非香稻品种明显优于香稻品种,食味值2品种相差相对较小,且均表现为不施氮处理的食味值较高。综合以上分析表明,相对于非香稻品种,香稻品种在不施氮处理下主要表现为较高的籽粒灌浆速率,较高的剑叶光合速率,较高的产量及较高的食味品质;在施氮处理下,除光合速率香稻高于非香稻品种外,其他性状稍低于非香稻品种,这说明,在水稻提优栽培中,在确保产量不降低的情况下,不施或适当少施氮肥,有利于增加香稻品种的籽粒灌浆速率和剑叶光合速率,从而提高香稻的品质。

    香稻非香稻籽粒灌浆光合速率产量品质

    豫东平原'郑麦1860'不同播期播量试验的超高产效应

    张慎举张静郭振升田伟...
    1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实现豫东平原小麦主产区超高产栽培良种良法配套,充分发挥优质中强筋小麦新品种'郑麦1860'的超高产潜力,运用裂区试验及统计分析方法,研究确定'郑麦1860'在豫东平原小麦主产区超高产条件下适宜的播期播量指标。结果表明:'郑麦1860'的适宜播期为10月10日-10月15日,最佳播期为10月15日;适宜播量为187。5~225。0 kg/hm2,最佳播量为225。0 kg/hm2。最佳播期播量组合为10月15日与187。5 kg/hm2,折合单产12326 kg/hm2。本项试验所取得的适宜播期播量技术指标,可在豫东平原小麦主产区'郑麦1860'超高产栽培条件下推广应用。

    豫东平原'郑麦1860'播期播量超高产效应

    玉米花粉离体萌发的研究

    范明霞杨雅婷苏立新杨双...
    2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培养基组分对玉米花粉萌发的影响,并筛选出最适宜玉米花粉离体萌发的培养基。通过单因素实验,比较了不同浓度的蔗糖、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硼酸和氯化钙对多个玉米品种花粉活力的作用。结果表明,含有0。35mol/L蔗糖、0。85%琼脂、0。01%硼酸和0。03%氯化钙的培养基能够使对照花粉达到最佳萌发效果,为51。6%。然而,该培养基对于不同品种的玉米花粉影响差异显著,实验中8个玉米品种的花粉萌发率在1。8%~21%之间,显示出'e12'品种的花粉萌发最为适宜,而'e11'品种的花粉萌发则不适宜。本研究筛选出的最适培养条件为玉米花粉离体萌发机制的研究及玉米遗传育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参考。

    玉米花粉花粉活力培养基离体培养培养条件萌发率萌发单因素实验品种差异

    马铃薯苗期叶片喷施不同浓度腐植酸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

    郭新送黄剑刘晓辰洪丕征...
    28-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东是中国典型的马铃薯春薯种植区,春种马铃薯苗期易受到偶发性的低温冷害,其已成为山东春季马铃薯生产中重要的非生物胁迫因素。马铃薯遭受低温冷害后若不采取补救措施轻则减产重则绝收。本研究中模拟马铃薯-2℃的低温胁迫,经低温胁迫3 d后设置喷施0。2%、0。4%、0。6%、0。8%浓度腐植酸,通过检测喷施不同浓度腐植酸后的马铃薯生理生化指标,探索出喷施腐植酸对马铃薯低温冷害的缓解效应,摸清马铃薯受低温冷害后腐植酸的最佳喷施浓度。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喷施腐植酸可提高马铃薯叶片含水率,降低叶片电导率来对抗冷害,同时能够提高叶片叶绿素a含量,增强光合能力;低温胁迫下,喷施腐植酸显著影响了马铃薯苗期叶片的抗氧化系统,表现为提高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马铃薯叶片内抗氧化物酶活性,降低植物体内过氧化物质的累积量,保证植物体内常规的氧化还原电位,增强了其抗寒能力。在恢复长势上喷施0。6%~0。8%浓度腐植酸效果较好,在提高叶片抗氧化系统酶活性上喷施0。4%~0。6%浓度腐植酸效果表现较好。

    低温胁迫马铃薯腐植酸可溶性蛋白叶绿素抗氧化物酶过氧化物质

    盐碱地的生物修复方法

    胡诗钦顾怀应郭龙彪郝芷圻...
    3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盐碱地面积占全球盐碱地总面积的1/10,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寻找有效的盐碱地修复方法对于提高农业产量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盐碱地修复的方法有化学修复、工程修复和生物修复等,而生物修复以其经济高效和绿色环保的特点受到了广泛关注。生物修复通过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资源来改善盐碱地的土壤和环境。具体而言,盐生植物能够在盐碱地中生长繁殖,通过其特殊的生理机制,能够有效修复高浓度盐碱地,为后续作物种植创造良好条件。此外,普通作物也可以通过基因挖掘和品种培育的方式,增强其耐盐性,从而在盐碱地上实现正常生长,达到修复盐碱地的目的。除了植物,微生物也在盐碱地修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些特定的微生物能够提高作物的耐盐性,或者通过降解盐碱土壤中的盐分和碱性物质,从而降低土壤的盐碱度,改善土壤环境。总的来说,生物修复是一种绿色环保,且符合中国可持续农业和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盐碱地修复方法。

    盐碱地利用生物修复耐盐植物微生物

    不同钝化材料对降低农田镉砷污染效果及安全性评估的研究

    徐霄张鑫章明奎黄巧玲...
    4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镉与砷复合污染农田适用的钝化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比较研究了赤泥、赤泥+铁粉、玄武岩红泥+石灰石粉、石灰石粉+铁粉和石灰石粉+生物质炭+硫酸亚铁等5种钝化材料对降低水稻籽粒中镉和砷的效果。试验结果揭示了所有测试的钝化材料均能显著改变土壤中镉和砷的化学形态,并降低它们的生物有效性,从而有效减少了水稻籽粒中的镉和砷含量。特别是,以赤泥+铁粉、石灰石粉+铁粉和石灰石粉+生物质炭+硫酸亚铁等3种复合钝化材料的效果最为明显,能够使籽粒中的镉和砷分别降低58%~63%和56%~67%。在试验条件下,5种钝化材料均不会导致土壤质量的明显下降,施用含石灰石粉和生物质炭的钝化材料还有利于降低土壤酸度、增加土壤有机质和阳离子交换量。综合效果,研究表明赤泥+铁粉是一种治理镉砷复合污染农田土壤较为理想的钝化材料。

    钝化材料复合污染农产品安全赤泥铁粉土壤修复水稻安全

    砷对蚯蚓的滤纸接触毒性及硒的调节作用

    杨莹王志敏杜晶晶周子涵...
    49-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重金属砷(As)对蚯蚓的滤纸接触急性毒性及硒(Se)的调节效果,将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在不同Se(Ⅳ)浓度的基质(滤纸和土壤)中暴露适应后再进行As(V)的滤纸接触法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蚯蚓直接暴露于As染毒滤纸上的24、48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31。33、12。30 μg/cm2;蚯蚓在Se浓度为0。5 μg/cm2的湿润滤纸上适应6 h后,As对其的LC5。分别为30。20 μg/cm2(24 h)和15。85 μg/cm2(48 h);蚯蚓在Se浓度为6、12 mg/kg的土壤中适应一周后,As对其的LC50分别为34。67~35。48 μg/cm2(24 h)和18。62~21。88 μg/cm2(48 h)。蚯蚓经含Se滤纸和土壤适应后在48 h的LC50有所升高,说明Se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蚯蚓短时间内对As的耐受能力。本研究为缓解土壤生物所受污染胁迫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赤子爱胜蚓接触毒性缓解

    东阳市农田土壤和农作物重金属污染评价及相关性分析

    黄东荣聂文昌张旭万川...
    56-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东阳市农田区域为研究对象,重点对农业两区集中连片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及土壤地球化学调查重金属异常区进行农产品安全性调查。采用点对点协同采样的方法对东阳市农田土壤和农作物进行采集,测定了 As、Cd、Cr、Cu、Hg、Ni、Pb和Zn元素8种重金属含量。使用地累积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对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存在Cd和Pb污染,相较于农用地风险筛选值,超标率分别为11。67%和5。0%;农作物存在Cd、As污染,相较于食品污染物限量,70件稻谷重金属As、Cd含量超标,超标率为25。71%、10。0%;14件芋头中重金属Cd超标,超标率为42。86%。土壤污染评价表明,土壤重金属Cd等存在强生态风险,其余重金属存在轻微生态风险可接受范围。相关性分析,土壤中As、Cr对稻谷的吸收具有拮抗作用,而土壤Cu、Ni对稻谷吸收Cd具有促进作用;土壤As、Ni对芋头Cu、Cr、Pb、Zn吸收具有拮抗作用,土壤As、Ni对芋头Cd吸收具有促进作用。

    农田土壤重金属农作物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相关性

    海藻寡糖在绿色农业发展中的研究与应用

    吴宇凡王鸿睿樊浩杰郭锋骁...
    6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化肥和农药使用量仍位居高水平状态,阻碍绿色农业发展。海藻寡糖可有效促进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证粮食生产安全。对海藻寡糖系统总结了分类、制备技术及在农业领域的作用和应用现状。首先,对海藻寡糖进行了分类和结构的概述,其次详细讨论了海藻寡糖的物理制备法、化学制备法和生物制备法,并分别从海藻寡糖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土壤肥力,农作物增产提质,诱导农作物抗病性方面探讨了海藻寡糖在农业方面的应用。结果表明:海藻寡糖具备提高肥料利用率、帮助农作物增产提质、改善农作物提高抗病性等农业功能。最后,对海藻寡糖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为进一步推动海藻寡糖助力实现绿色农业发展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海藻寡糖寡糖制备寡糖功效增产提质绿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