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学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学通报
中国农学通报

石元春

旬刊

1000-6850

edit@agri.org.cn

010-59194705

100125

北京朝阳区麦子店街22号楼中国农学会期刊处

中国农学通报/Journal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宁波地区长期非粮化生产对耕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应虹朱诗君金树权汪峰...
    75-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宁波地区长期非粮化生产对耕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非粮化耕地的恢复利用提供参考依据.通过比较采集的全市130个非粮化耕地和53个对照样地的土壤样品,并结合地貌类型(水网平原、滨海平原、丘陵山区、河谷平原)和非粮化种植类型(苗木、果树)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非粮化耕地的土壤pH、有机质含量、土壤容重分别为5.74±0.83、24.72±8.01 g/kg和1.28±0.05 g/cm3,分别显著低于或高于周边水田的6.17±1.02、30.07±10.68g/kg和1.18±0.05 g/cm3(P<0.05).不同地貌类型条件下,非粮化生产对耕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对丘陵山区和河谷平原的耕地产生影响较大,导致土壤EC值、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均下降10%以上,土壤pH下降至酸性水平(pH<5.5).2种非粮化生产方式(苗木和果树种植)均会不同程度导致土壤pH、EC值、CEC值、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下降与土壤容重上升,但苗木种植的影响程度均要大于果树种植,其中非粮化苗木地的有机质含量为22.90±7.18 g/kg,显著低于非粮化果园和对照样地的30.07±10.68 g/kg和26.87±8.44 g/kg(P<0.05).研究表明,宁波地区长期非粮化生产导致土壤酸化、地力下降和土壤紧实度提高等问题,同时非粮化耕地的恢复利用应充分考虑地貌类型和非粮化种植类型等因素差异.

    宁波地区非粮化生产土壤理化性质地貌种植类型复耕利用土壤pH有机质含量土壤容重电导率阳离子交换量耕地管理土壤质量

    干湿交替对植烟土壤钾素有效形态变化的影响

    梁辉陈韵松李杰陈玉蓝...
    83-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旨在探究水分条件变化对植烟土壤中钾素有效形态的影响,以期为准确评估植烟土壤的钾素供应状况及合理施用钾肥提供科学依据.选取位于湿润季风气候区的会东和高原季风气候区的德昌两个生态区的主要植烟土壤类型(紫色土、红壤),进行分层土壤样品采集(0~20、20~40、40~60 cm).通过室内培养设置不同水分条件(恒湿、干湿交替、湿润),研究干湿交替对土壤速效钾、有效性钾和缓效钾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恒湿、干湿交替和湿润处理增加会东地区紫色土、会东地区红壤和德昌地区红壤各土层速效钾含量,增加值最大达85.96 mg/kg,降低了德昌地区紫色土速效钾含量.土壤缓效钾含量与速效钾含量变化趋势相反.会东地区紫色土和红壤的有效性钾含量随培养时间增加而增大,德昌地区紫色土和红壤有效性钾含量变化则相反.水分条件和黏土矿物类型可能是影响德昌紫色土、红壤的钾素有效形态变化的重要因素;在烤烟生产中,尤其需注重雨季期间对德昌地区紫色土供应适量钾肥.

    干湿交替植烟土壤紫色土红壤钾素有效性钾素有效形态水分条件恒湿速效钾有效性钾缓效钾

    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对土壤养分及青稞农艺性状、产量的影响

    李施蒙袁玉婷南志强王晋雄...
    90-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西藏地区油菜秸秆还田与化肥配施对土壤养分、青稞农艺性状及其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该地区油菜秸秆资源的高效肥料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田间试验,选用'藏青3000'作为试验作物,设置4种不同的油菜秸秆还田水平(0、1500、3000、6000 kg/hm2)和4种施肥水平(尿素和磷酸二铵分别为0、60、120、180 kg/hm2和0、75、150、225 kg/hm2).研究结果显示:油菜秸秆还田量处理显著影响耕层土壤的全磷和有机质含量,而施肥处理则主要影响土壤的全氮和全磷含量,对其他土壤养分的影响不显著.在青稞的基本苗数、株高、有效穗数和产量等农艺性状方面,不同施肥量之间的差异显著;同时,基本苗数和产量在不同秸秆还田量处理间也存在显著差异.研究发现,秸秆还田配施化肥相较于单独施用化肥可以有效提高青稞的产量,尤其是当秸秆还田量达到6000 kg/hm2(全量还田),配合尿素、磷酸二铵各180、225 kg/hm2时,青稞的产量最高,比同等施肥水平下无秸秆还田处理的产量增加了4.03%.综上所述,在西藏地区,油菜秸秆还田配施化肥不仅可以改善土壤养分,还可以有效提升青稞的产量.

    西藏油菜秸秆还田土壤养分青稞农艺性状产量产量影响化肥配施

    杭州重点茶园中微量元素丰缺状况研究

    袁杭杰王京文杨文叶李丹...
    97-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旨在评估杭州市茶园土壤中微量元素的有效态浓度及其丰缺情况.为此,我们对8个主要植茶县30个代表性茶园进行表层土样的采集与分析.研究发现,有效铁和锌在土壤中的浓度较为丰富,而有效铜浓度普遍缺乏,有效锰、硼、硫、钙和镁部分土壤缺乏;茶园间土壤中微量元素浓度差别较大,有效铜、铁、硼和硫元素空间变异为中等变异,有效锰、锌、钙和镁元素为强变异;土壤有效铜、铁、锌、硼和硫与pH呈负相关关系,有效锰、钙和镁与pH呈正相关关系;土壤有效铁、锰、锌、硼、钙和镁与有机质呈正相关关系,有效铜和硫与有机质呈负相关关系;中微量元素之间既有共生也有互相抑制的关系.因此,应针对不同茶园土壤的中微量元素情况,在多施有机肥的同时因地制宜地增施相应的微肥,防止茶园土壤过度酸化.

    茶园土壤中量元素微量元素丰缺状况相关性有效态浓度空间变异pH有机质施肥策略

    粳稻品种稻瘟病田间抗性鉴定与评价

    陈建晨董丽英刘沛汤翠凤...
    102-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评估来自17个省(市)的粳稻品种在云南省的稻瘟病抗性差异,并筛选出具有优异稻瘟病抗性的资源.通过田间病圃自然诱发的方法,对1050份粳稻品种进行叶瘟和穗瘟的抗性鉴定.研究结果显示,叶瘟发病轻而穗瘟发病较重;在叶瘟方面,表现出高抗、抗、中抗、中感、感和高感的品种分别占28.48%、10.95%、9.14%、19.24%、20.00%和12.19%;而在穗瘟方面,表现出高抗、抗、中抗、中感、感和高感的品种分别占3.71%、0.38%、2.57%、19.62%、22.57%和51.14%;进一步对叶、穗瘟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有69份既抗叶瘟又抗穗瘟的水稻品种,这69份粳稻品种来源于吉林、黑龙江、辽宁、云南和江苏等5个省.研究结果表明,在田间叶瘟和穗瘟抗性表现较好的这些材料可为抗稻瘟病育种以及抗稻瘟病新基因发掘提供重要的抗源.

    粳稻品种稻瘟病抗性评价叶瘟穗瘟育种资源

    拟禾本科根结线虫种群密度与旱稻产量损失的关系

    肖卿艳张露阳祝红彭德良...
    108-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土壤中拟禾本科根结线虫(Meloidogyne graminicola)的初始种群密度对旱稻产量损失的影响.通过室外网室盆栽试验,在旱种旱管模式下测定了土壤不同初始种群密度对旱稻产量和线虫繁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2~200个卵和二龄幼虫/100 cm3土的初始种群密度下,旱稻根长、根重、株高、分蘖数、穗长、千粒重和单盆谷粒重与土壤线虫初始种群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符合一元回归方程;旱稻产量随着土壤初始种群密度的增加,其损失率增加,在初始密度为2个卵和二龄幼虫/100 cm3土时,旱稻产量损失率为28.4%,接种密度为200个卵和二龄幼虫/100 cm3土时,损失率最大,为67.8%;随着线虫初始种群密度的增加,线虫的繁殖系数呈现降低的趋势.利用Seinhorst模型,初始线虫种群密度与相对产量的关系式为Y=0.24+0.76(0.3252)(Pi).在旱种旱管模式下,拟禾本科根结线虫在2~200个卵和二龄幼虫/100 cm3 土的初始种群密度下与旱稻产量损失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拟禾本科根结线虫对旱稻的危害风险性较高.

    拟禾本科根结线虫初始种群密度旱稻产量损失繁殖系数盆栽试验Seinhorst模型抗性评估种植方式种群数量测定病害发生危害评价接种物收集方法植物生长动态

    密度对多异瓢虫幼虫生存的影响

    雍艳萍许冰燕刘虹伶李杨...
    115-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饲养密度对多异瓢虫发育历期、成蛹率、成虫率及重量的影响,探索多异瓢虫的高效饲养技术,设置4个初龄幼虫饲养密度(A:100头/盒、B:200头/盒、C:300头/盒、D:400头/盒,饲养盒容积为1000 mL),观察统计多异瓢虫的各龄幼虫蜕皮、化蛹、羽化时间以及蛹和羽化成虫数量.研究结果表明,A、B、C、D各组多异瓢虫的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分别为(11.75±0.65)d、(12.06±0.77)d、(12.45±0.60)d和(12.70±0.21)d,化蛹数量分别是(85.25±4.87)头、(147.50±3.12)头、(193.75±21.40)头和(156.25±29.62)头,其中可收集蛹分别为(49.00±6.68)头、(74.25±12.06)头、(107.75±16.76)头和(103.75±15.78)头,羽化成虫数量分别是(75.25±6.73)头、(123.75±8.05)头、(160.25±27.22)头、(110.75±26.68)头,成虫体重分别是(7.39±0.13)mg/头、(7.32±0.29)mg/头、(7.29±0.20)mg/头、(6.56±0.12)mg/头,畸形成虫数量分别是(5.25±1.65)头、(12.75±4.33)头、(19.50±5.24)头、(10.50±3.90)头.随着饲养密度的增加,多异瓢虫发育历期会逐渐延长,化蛹、羽化及畸形数量逐渐增加,成蛹率、羽化率和成虫体重逐渐下降.综上所述,多异瓢虫初龄幼虫300头/盒的饲养密度,其化蛹和羽化成虫数量较多,体重正常,为较优饲养密度.

    蚜虫多异瓢虫饲养密度生物防治

    外源硒对水稻生长及白背飞虱存活的影响

    郑金艳孙乾阳张宁刘峰...
    121-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外源硒对水稻生长及白背飞虱存活的影响.以感虫品种'台中1号'为供试水稻品种,采用营养液添加亚硒酸钠(Na2SeO3)的方法设置10、20、30、40、50、60 μmol/L6个硒浓度处理,以0μmol/L为对照,测定不同浓度硒对水稻生长及取食硒处理水稻对白背飞虱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10μmol/L硒处理水稻株高、根长、单株鲜重和单株干重均显著高于对照;而20~60 μmol/L硒处理的株高、根长、单株鲜重和单株干重均低于对照;水稻硒含量随硒添加浓度增大显著升高;白背飞虱存活率随水稻硒含量增大显著降低;取食10 μmol/L硒处理水稻第4~7天,白背飞虱存活率显著降低.综上说明,10 μmol/L为硒的适宜浓度,既能促进水稻生长,也能降低白背飞虱存活率.

    外源硒水稻生长白背飞虱存活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雪茄原料感官质量预测模型构建

    侯冰清王硕立张友杰曹阳...
    126-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利用BP神经网络技术,深入分析并预测雪茄原料的常规化学成分与其感官质量之间的复杂关系.通过收集四川、湖北、云南、湖南和尼加拉瓜雪茄烟叶常规化学成分数据作为输入变量,结合雪茄原料各项感官质量指标作为输出变量,成功构建了拓扑结构为6-9-1的BP神经网络模型.该模型不仅能够准确预测雪茄原料的感官质量评吸结果,而且揭示了不同产区雪茄烟叶在化学成分和感官质量方面的独特特征.研究表明,所检测样本中,国内4个主产区雪茄烟叶总糖、还原糖、烟碱、氯含量均高于尼加拉瓜烟叶,尼加拉瓜烟叶香气质和香气量得分较高.四川烟叶刺激性得分较低,湖北产区雪茄烟叶余味得分较高,云南烟叶杂气得分较低,湖南烟叶燃烧性和灰色得分较高.本研究雪茄烟叶样本的常规化学成分和感官质量指标统计特征较好,基本服从正态分布.所构建的BP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际值间差异较小,其中余味、刺激性、灰色和总分的相关系数均在0.9以上.在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的预测值和实际值误差中,除总分误差区间较大外,剩余多数指标误差区间在0~0.5范围内的比例达到85%以上.BP神经网络所建立的雪茄原料感官质量预测模型拟合效果较好.本研究的成功实施为基于常规化学成分快速、准确地预测雪茄原料感官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持,有助于推动中式雪茄烟行业的创新发展.

    雪茄原料常规化学成分感官质量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模型

    四川黑茶品质分析及风味轮的构建

    刘晓唐晓波熊元元马伟伟...
    134-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四川黑茶品质现状,为四川黑茶品质提升提供数据支撑.选取四川省具有代表性的48个黑茶样品为研究对象,通过感官审评方法、主要生化成分测定和儿茶素组分及咖啡碱含量测定,对其感官品质和理化成分(茶多酚、氨基酸、水浸出物、咖啡碱、儿茶素类、茶色素类)进行比较分析,并绘制滋味、香气风味轮.分析结果表明,四川黑茶品质特征以"浓""醇"为主,其品质成分水浸出物含量为20.73%~44.93%,茶多酚含量为2.99%~15.94%,游离氨基酸含量为0.21%~1.83%,咖啡碱含量为1.13%~4.34%,茶多糖含量为0.80%~3.19%,茶黄素含量为0.05%~0.29%,茶红素含量为0.14%~4.98%,茶褐素含量为3.39%~14.35%,儿茶素总量为0.23%~9.85%;主成分提取出茶多酚、EGC、EC、儿茶素总量、咖啡碱、茶多糖、茶褐素、咖啡碱、茶多糖和茶褐素为四川黑茶主要品质成分;当遗传距离临界值为10时,通过聚类分析将48个样品分为三大类.风味轮表明,四川黑茶香气类型包括甜香、陈香、糯香等;滋味类型包括浓、醇、甜、厚、滑等,但一定比例的产品品质存在涩、青、焦、酸、苦、粗等缺陷.研究发现,四川黑茶总体品质较好,但香气类型比较少,以陈香为主,缺乏特色滋味、特色香型等感官品质,建议加强自主选育和适度引进具有木香、药香等茶树品种,并结合四川的主栽品种有针对性地开展适应四川不同地区特色的渥堆工艺研究.本研究为后续黑茶新品种选育及品质特征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也为实际生产中四川黑茶加工工艺的优化提供理论支撑.

    四川黑茶品质成分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风味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