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学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学通报
中国农学通报

石元春

旬刊

1000-6850

edit@agri.org.cn

010-59194705

100125

北京朝阳区麦子店街22号楼中国农学会期刊处

中国农学通报/Journal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云浮市象窝山野生茶树种质资源调查与分析

    王秋霜李波梁建球秦丹丹...
    76-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30份云浮新兴象窝山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开展调查,从主要农艺性状、品质成分及适制性状况进行评价,旨在挖掘象窝山野生茶树种质资源,为当地茶树新品种选育和优化改良提供实践基础.结果表明,象窝山茶树资源17个主要生化指标的变异系数为9.01%~36.94%,其中变异系数最大为可可碱、最小为水浸出物,说明茶树资源的丰富性非常高.理化5项指标中变异系数最大为可溶性糖(20.28%),最小为水浸出物(9.01%).酚氨比在5.25~6.92之间,变异系数为13.69%.感官审评结果表明,云南大叶和水仙群体春季红茶外形整体乌润、紧结、多毫,香气鲜尚高,滋味浓厚回甘,均分为92.11;部分同样原料制成的夏季绿茶,外形多为黄绿、紧结、白毫较多、匀整,汤色黄绿明亮,香气栗香鲜尚高,滋味浓厚甘爽,均分为88.78.云南大叶群体中CXY14、CXY15、CXY17较其他单株制成的红茶品质更好,新兴小叶中CXX4、云南大叶中CXY12制作绿茶的品质好于其他单株资源,CXY4则是红绿茶兼制的一个综合性茶树资源,以上资源有望发展成新兴地区优良的茶树品种.

    云浮新兴象窝山野生茶树资源变异系数农艺性状品质评价

    长期深松耕作结合秸秆还田对土壤团聚体固碳能力与无机稳定机制的影响

    王宁张仁政刘振吕金玲...
    83-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长期耕作和秸秆还田对土壤团聚体固碳能力的影响,探讨团聚体铁铝氧化物的无机稳定机制,为选择合适的农田管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试验设深松还田(STs)、深松不还田(ST0)、免耕还田(NT,)、免耕不还田(NT0)4个处理.用湿筛法测水稳性团聚体,用TOC分析仪测土壤有机碳和团聚体有机碳,用比色法测各形态铁铝氧化物,分析比较4个处理对各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深松相比,免耕的平均重量直径、几何平均直径增加了 18.6%、6.8%.与免耕相比,深松各粒级的有机碳含量按粒级从高到低依次提高了 27.9%、28.8%、16.9%、11.0%和5.5%.深松的总碳储量比免耕提高了 11%,秸秆还田的总碳储量比秸秆不还田提高了 11%.深松全还田的表层土壤游离态铁氧化物含量相比于其他处理均提高了近50%.深松的无定形铁的含量比免耕提高了大约43%.深松的络合态铝的含量比免耕提高了65%.因此,长期深松结合秸秆还田能有效提高土壤固碳能力和团聚体无机稳定性.

    深松耕作秸秆还田团聚体碳储量铁铝氧化物土壤固碳能力团聚体无机稳定性

    文山地区三七根际真菌群落多样性及与土壤类型的关系研究

    杨玉玲王灿屈用函茹瑞红...
    94-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文山地区土壤类型对三七根际真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采集文山市平坝镇(WA)、砚山县维摩乡(WB)、西畴县莲花塘乡(WC)和马关县夹寒箐镇(WD)4个三七种植区代表性土壤的样本,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三七根际真菌群落结构差异及其特征微生物.结果表明,在门分类水平下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子囊菌门(65.76%~88.60%)、被孢菌门(2.75%~26.20%)和担子菌门(2.82%~5.44%).处理WB的多样性指数Chao1、Ace、Shannon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是327.47、328.35、3.22.PCA分析显示各处理土壤样本真菌群落结构相似性较小,具有显著差异(Adonis,R2=0.533,P=0.001).LefSe富集分析显示,各处理富集的真菌类群显著不同,处理WA中除未知分类外,Mortierellomycetes纲中有益菌被孢霉属、青霉菌属等显著富集.处理WB中刺盾炱目、散囊菌纲等显著富集.处理WC中葫芦霉科粪生粪壳菌等显著富集.处理WD中是虫囊菌纲、酵母菌纲等显著富集.此外Rd与致病菌镰刀属有显著正相关,癣囊腔菌属与R1、Rb1、Rd显著负相关,Re与致病菌土赤壳属显著正相关,Re与潜在有益菌球毛壳霉显著正相关.群落相关性分析中,致病菌镰刀属与Sclerotinia、Conlarium呈负相关.这些真菌有可能是对三七根腐病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真菌资源,具有颉颃致病菌的潜在功能.研究结果可为三七生防菌的挖掘提供依据.

    三七土壤类型根际真菌群落多样性真菌群落多样性高通量测序生物防治人参皂苷

    有机碳源添加剂对酚酸胁迫下番茄幼苗生长及根际土理化性质的影响

    卓丽芳黄继川李珠娴梁健仪...
    102-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有机碳源添加剂对酚酸胁迫下番茄幼苗生长和根际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采用番茄盆栽试验,设置8个处理,分别是常规栽培(CK)、酚酸胁迫(T1)、酚酸胁迫+KOH(T2),以及在添加外源酚酸的基础上添加含有KOH和不同有机碳源混合的处理,所用有机碳源分别为醋酸钾(T3)、海藻酸(T4)、黄腐酸(T5)、腐植酸(T6)、γ-聚谷氨酸(T7).在移栽30 d后,测定番茄幼苗生长指标、生理指标、根际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土壤酶活性,并通过相关性分析,探讨番茄幼苗生理指标与土壤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添加有机碳源能有效促进番茄生长,以T6处理的增益效果最佳:与T1处理相比,T6处理的番茄幼苗根系活力增长122.9%,叶片酶活提高16.7%~149.1%,根系丙二醛、土壤总酚酸含量分别下降59.0%、44.2%,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5.1%、27.4%、22.0%、119.2%,土壤酶活提高9.0%~28.7%.冗余分析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番茄植株地上部鲜重、根部鲜重与土壤总酚酸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有机质、蔗糖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呈极显著正相关.T6处理与T,处理对以上5个驱动番茄幼苗生长指标变异的关键土壤环境因子具有相反的调控效应.有机碳源可以通过增强作物生理活性、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作物根际土壤酶活性等方式,缓解酚酸对番茄生长的化感胁迫效应,其中以腐植酸的作用效果最优.

    有机碳源酚酸胁迫农艺性状土壤养分酶活番茄幼苗

    生物炭-椰糠栽培基质特性及其对香蕉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刘丹妮陈伟盛黄连喜刘忠珍...
    112-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出适用的香蕉组培苗栽培基质,开展以生物炭为主要物料的栽培基质研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以'中蕉8号'为香蕉组培苗,椰糠、铁粉和生物炭为基质材料,通过在椰糠中添加系列体积比的生物炭(2%、5%、10%、20%、50%)及铁粉,设置7个处理,于2022年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的试验基地开展盆栽试验.结果显示,添加生物炭对椰糠的大部分性状没有产生显著影响,但同时添加铁粉大幅降低了基质有效磷含量.生物炭添加低于20%时,香蕉植株地上部干物质量显著增加了 3.5%~193.8%,地下部干物质量显著增加了 22.2%~39.8%,植株氮含量显著提高了 5.0%~182.9%(B10I除外)、钾含量显著提高了 7.1%~178.1%,说明添加生物炭改善了香蕉组培苗的氮素和钾素营养.生物炭添加量高于20%,尽管对基质的性状没有显著影响,但抑制香蕉植株生长.同时添加铁粉,大幅降低了基质有效磷含量,也抑制了植株的生长.综合比较,在椰糠中添加2%~10%体积比的生物炭适用于香蕉组培苗栽培,具有推广应用前景.

    椰糠生物炭香蕉组培苗栽培基质

    基于Maxent的吐哈盆地枣适生区预测

    杨佳鑫刘立强周伟权张迎春...
    119-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吐哈盆地特色果树枣树为研究对象,基于其地理分布情况和环境变量,使用Maxent构建模型并运用ArcGIS软件预测果树的地理分布格局,结合生产现状,研究其在当下和未来气候条件下的潜在适生区,以期为吐哈盆地特色果树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区域化发展的安排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当下气候条件和未来气候的模型预测指出,吐哈盆地不适枣种植的地区多为山地或高海拔区域,通过和地形图的对比发现,该作物的适生区主要集中于低海拔以及山地向平原和盆地过渡的区域;在预测模型中,海拔是重要环境因子,对作物的分布概率有较大的影响.

    适生区Maxent气候变化吐哈盆地枣树物种分布

    基于XGBoost和数值天气预报的黄淮海平原参考作物蒸散量预测模型研究

    朱春霞秦安振
    126-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黄淮海平原参考作物蒸散量(ET0)的预测精度,在豫北地区新乡市利用2020-2021年历史气象数据和2022年日数值天气预报数据(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太阳总辐射量、日照时数、相对湿度和2 m风速),建立反向传播(BP)、极限梯度提升(XGBoost)和梯度提升决策树(CatBoost)3种预测ET0的机器学习模型,并与FAO-56 Penman-Monteith模型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气象参数中太阳总辐射量(Ra)、最高气温(Tmax)和最低气温(Tmin)与ET0的相关性最高,可作为模型的输入因子.从预测时间尺度来看,3种机器学习模型对1~16d的ET0预报效果最佳.其中,XGBoost模型在验证期的R=0.875、RMSE=0.230 mm/d、MAE=0.181 mm/d、MAPE=8.45%.R较CatBoost和BP模型平均提高 10.2%,RMSE、MAE和MAPE平均下降39.9%~62.4%.鉴于XGBoost模型预测ET0的精度和稳定性,推荐将其作为黄淮海平原参考作物蒸散量的预测方法.

    P-M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参考作物蒸散量机器学习预测模型黄淮海平原极限梯度提升(XGBoost)梯度提升决策树(CatBoost)

    土壤修复剂协同昆虫病原线虫对黄瓜根际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

    符慧娟张海婷易军曾铄程...
    134-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土壤修复剂(soil amendment,SA)协同昆虫病原线虫(Heterorhabditis beicherriana)对南方结节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的抑制作用以及对黄瓜根际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千秋1号'黄瓜为试验品种,采用室内盆栽试验方法,通过设置6个试验组对黄瓜根际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生态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试验60 d后施入SA和昆虫病原线虫相比其他处理根结植物类寄生线虫减少,小杆属和中杆属等食细菌类线虫增多;营养类群指数和基础成分指数均有所回升,线虫通路比指数显著升高,土壤有机分解以细菌分解为主;线虫区系仍位于土壤养分较好且以细菌降解为主的A区,其他组则从A区逐渐下降到D区.研究表明,SA协同昆虫病原线虫能有效抑制南方根结线虫,同时可以提高土壤线虫的多样性,有效缓解土壤食物网结构退化的趋势.

    土壤修复剂昆虫病原线虫南方根结线虫黄瓜群落结构

    40%吡唑萘菌胺·戊唑醇悬浮剂对柑橘沙皮病的防治效果

    林接英黄峰崔一平凌金锋...
    143-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出安全高效的柑橘沙皮病防治药剂,对新型复配剂40%吡唑茶菌胺·戊唑醇悬浮剂在柑橘沙皮病防治中的效果及其适宜使用剂量进行探讨.通过2021-2022年的田间药效试验发现40%吡唑茶菌胺·戊唑醇悬浮剂对柑橘沙皮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2021年施药处理3次后,40%吡唑茶菌胺·戊唑醇悬浮剂200mg/kg对柑橘叶片和果实沙皮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9.60%和77.97%,2022年施药处理3次后,40%吡唑茶菌胺·戊唑醇悬浮剂200 mg/kg对柑橘叶片和果实沙皮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1.65%和76.37%,防治效果显著优于对照药剂20%吡唑萘菌胺可湿性粉剂和430 g/L戊唑醇悬浮剂.40%吡唑茶菌胺·戊唑醇悬浮剂对柑橘安全、高效,值得应用于柑橘沙皮病防治的示范与推广.

    吡唑萘菌胺戊唑醇柑橘沙皮病药剂防治效果评价

    不同茶树品种绿杨春茶的适制性评价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艾仄宜胡振民叶禹彤穆兵...
    148-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旨在筛选绿杨春茶适制品种,为绿杨春茶的品质提升和茶树良种引进提供理论依据.对仪征市5个主栽茶树品种制作的绿杨春茶进行综合比较,通过品质成分分析、电子舌分析和感官审评结果,研究不同品种绿杨春茶的适制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绿杨春茶的感官审评的总得分与滋味得分、电子舌鲜味值的排序结果一致,均为'白叶1号'>'群体种'>'黄金芽'>'龙井长叶'>'福鼎大毫'.品质成分分析表明,鲜味值最高的'白叶1号'和'群体种',所含鲜味氨基酸谷氨酸和天冬氨酸的含量均最高;涩味值最低'黄金芽'所含EGCG的含量也最低(6.08%);苦味值最低的'龙井长叶'含有最低的咖啡碱含量(2.78%);而'福鼎大毫'含有最高的咖啡碱(3.44%)、EGCG(8.89%)和儿茶素(17.64%),且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含量均最低,故苦味、涩味值最高而鲜味值最低,滋味较差,与感官审评结果一致.此外,'龙井长叶'表现出最强的DPPH(IC50=38.20 μg/mL)、ABTS自由基(IC50=17.44 μg/mL)清除活性,抗氧化活性较强.综上,'白叶1号'用于制备绿杨春茶最有优势,其次是'群体种'和'黄金芽',而'龙井长叶'虽在品质上稍差于'白叶1号',但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用于制备绿杨春茶也具备一定的优势.'福鼎大毫'所制香气和滋味明显差于其他品种,不太适制绿杨春茶.

    绿杨春茶适制性品质成分抗氧化活性品种筛选电子舌分析感官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