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学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学通报
中国农学通报

石元春

旬刊

1000-6850

edit@agri.org.cn

010-59194705

100125

北京朝阳区麦子店街22号楼中国农学会期刊处

中国农学通报/Journal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追肥时期对水稻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高国良高发瑞张巧玲王秋云...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缓释肥作底肥的基础上,研究不同追肥时期对水稻生长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南四湖流域水稻生产提供科学的施肥措施和决策依据。以水稻品种'济儒稻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不同时期氮肥追肥处理开展不同追肥时期试验。以上处理氮肥全生育期用量均为264 kg/hm2,氮肥追肥量均为69 kg/hm2,磷肥和钾肥均一次基施。测定不同生育期的茎蘖动态、叶片SPAD值、叶面积和干物质、产量及产量结构数据。结果表明:随着追肥时期后移,水稻产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具体表现为T4>T5>T3>T1>T2。茎蘖量在抽穗前,特别是在孕穗期T1、T2、T3高于T4、T5,抽穗后T1、T2、T3群体下降迅速,而T4、T5下降平稳;最终茎蘖成穗量T4最高,T5次之。叶面积指数在抽穗期时T1、T2、T3比T4、T5要高,但在成熟期叶面积指数顺序是T5>T4>T3>T2>T1。干物质积累量在拔节期和抽穗期处理间差异不明显,到孕穗期T1、T3较高,T2、T5次之,T4最低,成熟期T4、T5处理明显高于T1、T2处理,和T3处理差距不大。SPAD值在拔节期和灌浆期处理间差距较小,在成熟期差距较大,表现为T4、T5处理的SPAD值在成熟期下降慢。在缓释肥作底肥并侧深施用的前提下,追施穗肥效果好于追施蘖肥;追蘖肥时间晚一点效果好,追穗肥时间早一点效果好。

    水稻追肥生长特性产量干物质积累量

    玉米抗倒相关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及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抗倒性评价研究

    魏锋卫晓轶孙佩刘俊恒...
    6-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对玉米种质的抗倒性进行评价,进而选育出抗倒性强的玉米杂交种。本研究以生产上正在推广的4个玉米杂交种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植株的抗倒相关性状,计算F1的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的压碎强度、推倒强度和茎秆强度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硕育172'具有较高的压碎强度和茎秆强度,'硕育173'具有较高的推倒强度。不同抗倒相关性状相比,品种第5节间长度、第3、4、5节间粗度、株高、穗位高、雄穗分枝数的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相对较高,说明这些性状的杂种优势相对较大。不同材料间相比,'硕育172'的双亲'郑58'和'H7235'、'硕育173'的双亲'Z33-1'和'H7875S'之间的压碎强度、茎秆强度、雄穗分枝数、雄穗主轴长度、果穗夹角均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宝景186'的双亲'Z33-1'和'H7875A'、'郑单958'的双亲'郑58'和'昌7-2'之间的第3、4、5节间粗度、株高、穗位高、穗位叶叶长、穗位叶叶宽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利用主成分分析评价杂交种的抗倒性,结果显示,'硕育172'的抗倒性最强(Y值:1。401),其次为'硕育173'。本研究表明,'硕育172'和'硕育173'均具有较强的抗倒性。

    玉米杂交种抗倒性杂种优势主成分分析中亲优势超亲优势

    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甘薯苗期性状的影响研究

    逯盼盼王国权刘飞飞李嘉欣...
    14-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甘薯苗期和农艺性状的影响,选取6-苄氨基嘌呤、赤霉素和萘乙酸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采用底施处理的方法开展其对甘薯薯苗生长的影响研究,通过室内实验研究甘薯薯苗的生根数、平均根长和根鲜重,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甘薯生根数、甘薯块根膨大数和膨大率。结果表明:6-苄氨基嘌呤浓度为0。015 g(ai)/hm2时,块根膨大率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膨大率高达37。02%;赤霉素浓度为1。50 g(ai)/hm2时,块根膨大数量、块根膨大率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膨大率高达31。30%;萘乙酸浓度为0。015 g(ai)/hm2时,块根膨大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膨大率高达32。24%。分析结果表明,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甘薯的生根、根长及根鲜重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本研究将为进一步优化甘薯栽培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有助于提高甘薯产量和品质,对甘薯的优质高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植物生长调节剂甘薯农艺性状底施促生作用

    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海岛棉农艺、纤维品质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白玉林杜斌田楠王承强...
    20-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不同株型海岛棉对种植密度的响应,于2022年4月—2023年11月在新疆昌吉溢达纺织有限公司育种试验地开展试验,以株型松散的'元龙28号'、'元龙61号'和株型紧凑的'新海45号'为材料,设置D1(15万株/hm2)、D2(21万株/hm2)、D3(27万株/hm2)和D4(33万株/hm2)4个密度处理,研究4个种植密度下不同株型海岛棉农艺、品质及产量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松散型和紧凑型材料都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株宽、单株成铃、单铃重、子指、马克隆值、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长度整齐度和纤维成熟度呈下降的趋势,中下部果枝成铃占比升高;花铃期的株高、株宽及单株成铃数在各密度间呈显著性差异。研究发现,松散型材料'元龙28号'在D3密度时产量最高,'元龙61号'在D2密度时产量最高,紧凑型材料'新海45号'在D1密度时产量最高。株型松散的材料果枝长、长势稳,适应性好,适宜的种植密度在21。0万~27。0万株/hm2;株型紧凑的材料具有果枝短,长势快、旺盛,结铃性强的特征,对营养物质的需求高,应根据实际长势调整栽培手段,使长势优势转变为产量优势,进一步提升产量。研究旨在为不同株型的海岛棉品种高产示范推广提供理论支撑和栽培技术措施。

    种植密度株型海岛棉纤维品质产量

    枯草芽胞杆菌NIP3产伊枯草菌素发酵条件优化及对柑橘青霉病的防效

    张悦齐晓华徐明玉杜春梅...
    2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柑橘青霉病是柑橘类水果储运期的常发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伊枯草菌素具有防治该病害的潜力,但是产量较低。本研究对枯草芽胞杆菌NIP3产生伊枯草菌素的3个关键因素进行了响应面优化,并分析了伊枯草菌素在体内和体外对意大利青霉的防治效果。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枯草芽胞杆菌NIP3产生伊枯草菌素的最佳葡萄糖浓度为30 g/L、L-谷氨酸钠浓度为6 g/L、温度为33℃。在此条件下,伊枯草菌素产量达到721。33±3。72 mg/L,较优化前提高了51。59%。检测方法对伊枯草菌素的体外防治效果有显著的影响。利用杯碟法测得伊枯草菌素对意大利青霉生长的最低有效浓度为312。5 μg/mL。而利用凹玻片法和菌丝体干重法测得的伊枯草菌素抑制意大利青霉孢子萌发和菌丝体生长的有效中浓度(EC50)分别为29。11 μg/mL和22。80 μg/mL。果实体内防效试验表明,10 mg/mL的伊枯草菌素对柑橘青霉病的预防效果好于治疗效果,且发病抑制率可以达到100%。本研究为开发柑橘青霉病生物防治剂提供了科学依据。

    柑橘青霉病枯草芽胞杆菌伊枯草菌素响应面优化防效

    石漠化地区不同植被修复模式对土壤质量影响的研究

    李贵童方平吴敏童琪...
    35-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评估桑植县石漠化地区6种不同植被修复模式对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并进行土壤质量的综合评价。选取的修复模式包括针叶林(10C)、7针3阔混交林(7C3B)、5针5阔混交林(5C5B)、3针7阔混交林(3C7B)、阔叶林(10B)以及荒山荒地对照(CK)。分析各修复模式土壤理化特性及差异,并进行土壤质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石漠化不同植被修复模式土壤理化特性差异明显,5种造林修复模式的土壤毛管孔隙度、容重、速效P、速效K及有机质含量与对照模式(荒山荒地)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理化指标在部分模式与对照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土壤容重与其他理化指标均呈负相关,土壤全N、全P、全K、碱解N、有机质及其他3个物理指标间均呈正相关。主成分分析权重系数均超过0。8的指标有全N、全K、速效K、有机质、总孔隙度、容重、含水率、毛管孔隙度,表明这些指标可以作为研究区土壤理化特性的主要表征指标。土壤质量综合评分结果表明,6个植被修复模式得分排序为:5针5阔>3针7阔>针叶林>7针3阔>阔叶林>CK(荒山荒地)。研究表明,植树造林有利于改善石漠化区土壤质量,通过近30a的植物修复,石漠化土壤养分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除碱解N、全P含量尚处于较低水平外,其他养分指标均恢复到中上及以上水平。

    桑植县石漠化修复模式土壤理化

    粉垄耕作对黄芪土壤养分及生长的影响

    张天赐李思璇陈彦云
    4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宁南山区黄芪资源紧缺、土壤耕层深度变浅、土壤盐化和产量下降等问题,研究粉垄耕作对黄芪土壤养分、形态特征、产量及产品质量的影响,为其大规模、科学生产提供技术支持。以蒙古黄芪为供试中药材,在宁夏固原市原州区三营镇进行试验,采用大区对比试验设计,设置深松耕作深度40 cm(CK1)、传统旋耕深度20 cm(CK2)和粉垄耕作深度20 cm(FL1)3个处理,分别测定不同处理对黄芪土壤养分、植株形态特征、产品质量、肥料利用效果及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FL1与CK2相比较,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分别提高了3。14%、25。15%、18。02%和3。7%;主根粗增粗1。07 mm、主根长增长26。16 cm。FL1单产干、鲜重分别达到4200。15 kg/hm2、13600。65 kg/hm2,CK2的单产干、鲜重最低,为3200。1 kg/hm2、9500。55 kg/hm2,FL1比CK2鲜重产量提高43。15%,FL1纯收益34504。5元/hm2,与CK2相比利润提高144。67%。研究发现,粉垄耕作可以改善黄芪的营养生长环境,促进植物生长,利于植物根长、根粗的增加,提高产、质量,提升经济效益,粉垄耕作对半干旱地区中药材土壤质量改良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宁南山区黄芪粉垄耕作形态特征土壤养分肥料利用产量

    患根结线虫病三七的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特征分析

    彭翠仙王灿李雪萍屈用函...
    49-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结线虫病主要危害三七根部,同时也导致三七病原侵入引起复合侵染从而造成根的坏死与腐烂,影响三七产量。为了解健康三七与患根结线虫病的三七根际土壤中细菌群落多样性。通过收集健康三七根际土壤(HK)、根结线虫病三七根际土壤(GB)和空白对照(CK),并利用16S rRNA基因对细菌群落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健康三七皂苷含量(Rg1、Re、Rd)显著高于根结线虫病三七。在群落多样性分析中,健康三七根际细菌群落独有OTU个数为497个显著高于感病三七427个和CK 460个。多样性指数比较中(ace、chao1、Shannon)健康与根结线虫病三七根际细菌群落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CK),PCoA分析3者细菌群落结构相似性较低(R2=0。544,P=0。008),各处理土壤中优势细菌存在差异,CK中Bradyrhizobium、JG30a-KF-32、Saccharimonadales、Granulicella、WPS-2等菌属显著富集;健康三七中显著富集的是Chujaibacter、Bryobacter、AD3 等;根结线虫病三七中Gemmatimonas、Rhodanobacte等显著富集。根结线虫侵染使三七皂苷含量下降,同时LEfSe分析指示健康三七根际中富集更多生防菌如Bryobacter等,这为三七致病菌的生物防治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七根结线虫细菌多样性16SrRNA皂苷含量生防菌

    雅鲁藏布江中部流域沙生植物资源调查

    宋国英边巴卓玛刘国一
    56-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保护与开发利用青藏高原植物资源,改善生态环境。通过对雅鲁藏布江中部流域44个样地的沙生植物进行实地调研。共发现沙生植物167种43科121属;除仅有1种真菌、2种裸子植物和4种蕨类植物外,被子植物是主要构成部分,而双子叶植物是构成被子植物的主要类群;草本植物138种,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要生活型。以拉萨市曲水县为沙生植物物种主要分布区;各分布区物种相似性较低,两县(区)相似系数在0。4以上的物种仅占7。69%。在垂直分布上呈"中间膨胀型"海拔分布趋势,大多数物种主要分布在海拔3501~4100 m之间;分布于2个及以上海拔段的物种仅占总种数的28。74%。该区域沙生植物种类相对丰富,在不同县(区)或海拔尺度上分布差异较大。该项研究可为利用乡土植物繁育、培育优良固沙植物进行青藏高原沙化地植被恢复提供科学基础。

    雅鲁藏布江中部流域沙生植物多样性相似性青藏高原生态恢复植被分布

    林草间作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微生物状况的影响

    刘晓东李玉平姜佩庆李柯...
    64-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土壤类型条件下林草间作对土壤养分含量、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以杨树林下种植麦冬为研究对象,设置了3个不同造林密度和2个不同地类,通过测定,对比不同处理方式下土壤养分、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平原地相比,河滩地土壤有效养分含量有所下降,且不同地类之间的速效N、速效P、速效K、有效Fe、有效Mn、有效Cu、有效Zn和有机质含量的存在极显著差异(P<0。05);不同造林密度之间,速效N、速效K、有效Mn、有效Cu含量的存在极显著差异(P<0。05),其他元素和有机质含量差异不显著(P>0。1)。土壤容重平原农耕地大于河滩地,河滩地的饱和含水量、总孔隙度、细菌、真菌、放线菌和微生物总量大于平原农耕地。不同造林密度之间,平原农耕地除土壤容重和土壤总孔隙度外,其他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数量均为LN2高,且土壤容重、饱和含水量、总孔隙度、真菌、放线菌差异极显著(P<0。05);而河滩地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规律不明显,不同地类之间的土壤容重、饱和含水量、总孔隙度、细菌、真菌、放线菌和微生物总数差异极显著(P<0。05)。综上所述,林分密度和土壤类型对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含量等因子具有明显影响,从长远来看,密度为5m×6m或者5m×8m的林分,树木长势好,养分含量较高,是较为理想的种植密度。研究以期为林草间作复合经营模式提供参考。

    杨树林草间作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