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学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学通报
中国农学通报

石元春

旬刊

1000-6850

edit@agri.org.cn

010-59194705

100125

北京朝阳区麦子店街22号楼中国农学会期刊处

中国农学通报/Journal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CiteSpace的杀虫剂对昆虫亚致死效应研究可视化分析

    刘迪施秋萍蒋琴杰唐鑫...
    135-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当前杀虫剂对害虫亚致死效应的研究现状,利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检索WOS和CNKI数据库"亚致死效应"主题相关论文,对论文的发文情况、作者、国家以及研究热点和趋势等进行知识图谱绘制并分析.研究表明,国内外该领域的发文情况较相似,呈上涨趋势;发文核心作者呈现较好的合作交流关系,机构之间的交流联系十分紧密,美国在该研究领域的影响最大,而中国是国际发文的主要国家之一.国内主要的发文机构为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以及华中农业大学等.目前,国内外有关于亚致死效应研究的高频词及聚类都聚焦于"农药"、"杀虫剂"以及"毒性"等关键词.热点词的演变过程较相似,前期集中在亚致死的研究,中期阶段针对不同杀虫剂对害虫的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了相关探究,后期开始涌现许多新的研究方向,使该领域的研究更加深入.

    杀虫剂亚致死效应CiteSpace可视化分析知识图谱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根系分泌物研究进展

    王雨菡陈莲张培珍李高聪...
    144-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深入了解根系分泌物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2002-2022年根系分泌物的相关文献为数据源,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借助软件VOSviewer和CiteSpace对年发文量、高产发文国家间合作关系、发文机构、期刊分布、文献共被引和高频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处理,并对不同研究阶段主要研究内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20年根系分泌物研究领域年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在国际范围内受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中国、美国合作关系密切且合作发文最多,中国科学院与美国科罗拉州立大学致力于该领域研究并做出突出贡献,《Plant and Soil》和《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为主要载体.生态系统、根际微生物、有机酸、基因、胁迫和植物适应性为根系分泌物研究的核心主题;不同研究阶段主要研究内容由早及近表现为信号传导—养分获取—化感作用—植物修复—植物与微生物互作.在分子水平上揭示植物与根际微生物的互作机理、根系分泌物与根际微生物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调控功能及分子机制等更为细化的研究将会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的新兴研究热点.

    根系分泌物可视化分析文献计量VOSviewerCiteSpace

    基于Web of Science和CNKI的福寿螺研究文献计量分析

    张喆雷雪双刘志李兆华...
    155-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全面了解国内外福寿螺研究趋势及差异,基于中国知网(CNKI)和WOS数据源,利用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软件对福寿螺研究发文量、研究团队、研究机构、研究内容、热点演化等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1)国内外关于福寿螺的发文量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福寿螺研究在CNKI数据库中经历了缓慢增加(1985-2005年)、快速发展(2006-2012年)、波动稳定(2013-2022年)3个阶段;在WOS数据库中,福寿螺研究开始较晚,但在2009年后发文激增,呈现波浪式增长趋势.(2)国内外文献作者及研究机构的合作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其分布特征与福寿螺原产地和入侵现状有关.国内福寿螺研究机构和团队分布主要是集中在长江中下游以南的高校和研究所,国外机构和团队分布主要集中在阿根廷、巴西、美国等国家.(3)国内外福寿螺研究的重点存在差异,国内福寿螺的研究在CNKI和WOS数据库中的内容和方向也有所不同.CNKI数据库中的研究重点关注广州管圆线虫病、福寿螺的防治方面,而WOS数据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气候变化、重金属等外界环境对福寿螺的影响方面.(4)国内福寿螺研究前沿指向入侵机制、抗性生理生化变化和遗传等方面,而国外福寿螺研究前沿指向生物多样性和系统发育上.文章指出,未来国内研究团队应加强跨区域合作,深入对福寿螺的生物特性和遗传结构研究,更好地了解其生活习性、繁殖方式和适应能力,从而制定更有效的防治策略.

    福寿螺Citespace研究热点文献计量知识图谱

    声明

    《中国农学通报》编辑部《农学学报》编辑部
    164页

    中國農學通报稿约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