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能源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能源
中国能源

张建民

月刊

1003-2355

zgny3816@sina.com;zhangjianm@263.net

010-63908433、63908477

100038

北京西城区木樨地北里甲11号国宏大厦B座1718室

中国能源/Journal Energy of ChinaCHSSCD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主办,创刊于1978年,系全国能源领域唯一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月刊。办刊宗旨:宣传我国能源领域各项方针、政策、法规;关注能源热点领域,反映最新研究成果;探讨能源企业改革及上市公司运作经验;传播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及能源市场信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双碳"动态

    4页

    光伏产品碳足迹核算体系搭建、挑战与建议

    蔡立亚朱荣琦张诗悦向东...
    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光伏发电是推动我国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之一,同时"双碳"目标对光伏产品的碳减排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光伏产品碳排放核算体系思路,基于全生命周期提出了一种产品多层次碳足迹核算方法,并针对我国光伏产品在碳足迹的核算方法不统一、基础数据库建设及更新相对滞后、碳核算管理缺乏系统性及碳足迹规则制定国际话语权不足等挑战,从健全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体系、搭建全产业链碳排放数据平台等方面出发,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助力我国光伏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光伏产品碳足迹碳排放生命周期评价核算方法

    加快推进电力能源行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聂正标许余洁
    1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期,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推动数字技术与能源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加强传统能源与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相融合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释放能源数据要素价值潜力."全球电力行业正在经历着能源结构低碳化、供应分布式而多元化、消费方式更加灵活的多维度转型,数字化智能化将在推动电力行业低碳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我国在传统电力系统向多元清洁的综合能源体系转变过程中,传统能源与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融合亟待加强,多能互补、源网荷储的综合能源系统尚未建立,能源数字化智能化面临诸多挑战.建议加大数字化技术应用投资、加强能源行业与政府部门的合作、加强能源基础设施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发展新的能源数字平台,以及推动集中式的电力系统与分布式的微网体系并行发展,同时加强分层分级运行与控制.

    数字化智能化电力能源能源转型

    基于液氢的绿氢供应体系及全链条成本分析

    闪文晓潘伟伟
    23-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氢能发展,对于我国确保能源安全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绿氢生产侧仍处于示范阶段,由于其储运成本较高、无法长距离运输、消费侧终端用氢价格过高等特性,制约了氢能在交通、工业等领域的应用推广.国内仍未建立起低成本、大规模、跨区域的绿氢供应体系.本文提出基于液氢的绿氢供应体系方案,分析其优点并对其全链条成本进行研究,明确各环节的关键成本构成因素及降本路径,最后提出基于液氢的绿氢供应体系发展建议.

    绿氢氢液化技术氢供应体系全链条成本

    光伏发电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及减排潜力研究

    王怀斌
    34-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光伏发电在电力生产过程中并未直接使用化石能源,不直接产生碳排放.但从全生命周期角度看,光伏发电还涉及实体物资生产、运输、建设施工,以及生产期终止的弃置回收等环节,这些环节可能直接或间接产生碳排放.本文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全面系统地界定光伏发电碳排放核算范围,并建立碳排放核算模型.以西北地区某100MW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为例进行测算,全生命周期碳足迹为98202.47tCO2,碳排放因子为0.0214 tCO2/MWh,碳减排量为399.51 × 104tCO2,碳排放主要集中于物资运输与生产经营活动.结合算例结果及未来光伏发电量预测,对我国光伏发电减排潜力进行评估:我国光伏发电碳减排量在2025 年、2030年以及2060 年将分别达到0.41 亿tCO2、0.98 亿tCO2、3.48 亿tCO2,减排环境效应显著.

    光伏发电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碳减排

    基于需求侧响应的光伏微网群协同调度方法

    胡兰
    45-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离网型光伏微网群的经济效益,本文提出基于需求侧响应的光伏微网群协同调度方法.在分析光伏微网群的不确定性和需求侧响应特征的基础上,以售电收益最高、调度成本最小为目标函数,结合功率平衡与储能装置功率的约束条件,构建光伏微网群调度模型;以负荷需求与光伏出力差距最小为目标函数,结合可转移负荷容量约束以及需求侧响应约束,构建需求侧响应优化调度模型;最后,基于NSGA-Ⅱ的多目标调度求解方法获得运行成本最低、负荷需求最贴合光伏出力的光伏微网群协同调度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各光伏微网之间的能量协调互济,有效降低光伏微网群的运行成本.

    需求侧响应光伏微网群协同调度功率平衡负荷需求多目标求解

    电解水制氢装备市场的变化趋势

    吴毅芳施浩周永智吴阳群...
    56-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氢能战略背景下的绿氢需求高速增长的发展预期,聚焦与氢能密切相关的制氢(绿氢)电解槽市场.从市场规模、市场特点、市场主体等维度,对制氢电解槽市场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结合全国各地氢能战略和项目的落地进展,提出制氢电解槽装备市场发展趋势和装备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基于预判,对制氢装备(电解槽)企业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绿氢制氢电解槽制氢电解槽市场

    碳中和愿景下北京供热行业低碳转型路径分析

    鲁玉成周剑刘滨顾阿伦...
    66-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供热是关系到区域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的重点行业,在碳中和愿景下如何实现低碳转型,一直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话题.本文采用情景分析法探讨碳中和愿景下北京未来供热行业低碳转型的路径.研究范围为北京市供热行业,包括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住宅供热及城镇公共建筑供热,不包括生活热水和蒸汽及工业建筑供热.本文设置基准情景和2050碳中和情景,从供热能源需求、二氧化碳排放,及供热成本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北京供热行业未来能源消费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2025年达峰后逐年下降;2050年碳中和愿景下将实现全行业净零排放.未来供热总成本逐年增加,单位面积供热成本从2020年30元/平方米上升至2060年基准情景下61元/平方米与碳中和情景下75元/平方米.结合研究结果提出了有关的政策建议,即加强对低碳供热技术的投资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等.

    北京供热碳中和路径

    日本碳排放的交易体系与定价机制对我国的启示

    周美婷
    80-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碳交易是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路径,其主要包括构建交易体系和确立定价机制两个方面.通过对历史演进和当前形势分析发现,日本构建了环境省碳交易体系、经济产业省碳交易体系、各地方政府等多元化碳排放交易体系,并形成了面向日本国内的碳排放权交易、碳税以及面向全球的碳边境调节等定价机制.日本的有关做法可为中国建立完善的碳交易体系及定价机制,提供一定的政策启示.

    日本碳排放交易体系碳税碳定价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对我国参与国际贸易和气候治理的影响

    江思羽
    88-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短期看,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即欧盟"碳关税")对中欧贸易的影响暂不明显,但长期影响不容小觑.发达国家在碳关税问题上将呈现合流之势,制约我国参与国际贸易进程.碳关税与气候俱乐部的结合很可能演变为国际气候政治集团化的新趋势,不利于我国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我国应加快国内碳排放市场建设,完善碳定价机制;推动企业碳中和战略,加速国内出口产品向低碳供应链转型;主动参与碳边境调节税国际规则与标准的制定,积极展开对欧协商,避免美欧及其盟友的共同遏制;充分认识到贸易是气候变化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应避免其沦为西方国家的气候政治工具.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碳定价国际贸易气候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