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

范云六

双月刊

1008-0864

nykjdb@163.com

010-82106118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Jour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农业科技导报》是由科学技术部主管,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主办,具有权威性和导向性的国家级综合学术期刊。本刊以促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为宗旨,主要报道农业高科技领域的最新科研进展、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发展态势及政策导向,设置综述专论、研究论文、研究简报、前沿动态和信息交流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油菜叶片叶绿素含量预测

    杨婧廖桂平刘凡官春云...
    86-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叶绿素是作物生长中的重要因素,可用于实时监测作物的生长状况.以常规高油酸油菜品种为材料,采用大田试验研究油菜叶片在不同栽培措施下幼苗期、蕾薹期叶片的光谱响应,通过计算反射光谱及其反射光谱的一阶导数与SPAD值的相关性,结合逐步回归挑选出油菜叶片敏感波段,并计算光谱指数.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和神经网络建立叶绿素含量估算模型.结果 表明,由光谱指数所构建的神经网络叶绿素估算模型,精度评价结果均显示比较高的水平,幼苗期反射率光谱指数构建的模型精度最高,决定系数R2为0.807 0,均方根误差(RMSE)为1.131 5,蕾薹期一阶导数光谱指数构建的模型精度最高,决定系数R2为0.873 2,均方根误差(RMSE)为1.322 3,在蕾薹期和幼苗期通过构建BP神经网络模型能够较好的对油菜叶绿素进行反演.为利用高光谱技术大范围监测油菜叶绿素含量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油菜高光谱成像叶绿素含量

    电动生长锥结合Python树木年轮信息提取研究

    常晨王秀兰冯仲科孙素芬...
    97-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快速精准获得树木年龄及年轮信息,研发了一种电动生长锥结合Python视觉库(PIL)进行年轮信息自动提取的方法.电动生长锥是在传统生长锥的基础上增加动力组,以电动力代替人力进行树木树芯获取,树芯经处理后使用扫描仪扫描得出的树芯图像,利用Python视觉库中的二值化、坐标信息提取方法对树芯年轮图像信息进行提取分析,根据每点之间的像素数,运用距离公式计算得出各年轮的宽度.该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廉且精度较高,仅需使用电动生长锥配合扫描仪及电脑即可得出树木年轮信息,适用于不具备专业仪器环境的外业条件时树木树芯年轮进行快速测定.通过实验对电动生长锥适用性范围进行了分析,其电动生长锥取样与传统手动钻取相比,树芯状态无明显差异但时间节省一倍以上,利用Python脚本进行年轮信息提取与LinTab仪器相比,测量年轮宽度值未见明显差异,其Bisa%为0.23%,RMSE%为1.87%,满足年轮信息提取基本需求,且集成程度高,只需输入图片即可得到年轮信息.

    电动生长锥自动识别便携式设备研制

    钩状木霉在辣椒根际定殖动态及其对辣椒疫病的生物防治

    赵兴丽陶刚娄璇顾金刚...
    106-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木霉菌(Trichodermaspp.)是自然界广泛分布的一类重要生防真菌资源.生防菌在宿主根际及其组织中定殖能力的强弱是评价其生防潜力的重要指标.选择钩状木霉(Trichoderma hamatum)真菌、辣椒及其重要土传病害菌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三者互作体系,通过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钩状木霉菌株灌根接种辣椒植株,通过平板拮抗试验和温室盆栽试验,检测钩状木霉菌在辣椒植株及根际的定殖情况,及其对辣椒疫病的生物防治效果.结果 表明,钩状木霉菌在辣椒根、茎和叶等组织中和辣椒根际土壤中均能够定殖.在辣椒根际土壤中,钩状木霉菌呈动态变化的定殖过程.灌根接种1~25d,钩状木霉菌定殖量呈缓慢增长,在第33 d,达到最高值(7.00× 107 conidia·g-1),然后逐渐下降,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动态变化过程.钩状木霉菌在辣椒根际和植株的定殖过程中,对辣椒疫病具有生物防治作用,防治效果达到53.33%.综上,钩状木霉菌能够成为辣椒根际微生态中的有益微生物,可以有效预防辣椒疫病的发生,研究为辣椒疫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有效途径.

    钩状木霉辣椒疫霉生物防治定殖根际土壤

    北苍术枝枯病病原菌(Fusarium equiseti)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温晓蕾齐慧霞孙伟明刘一健...
    115-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随着北苍术栽培面积的扩大,病害发生日趋严重.为了明确引起北苍术枝枯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利用柯赫氏法则、形态学特征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菌株进行了鉴定,并测定了菌丝生长最佳条件.结果 表明,气生菌丝初期呈绒毛状至棉絮状、白色至粉红色、后期发展成驼色,分生孢子镰刀型、弯曲、中部细胞显著膨大、顶孢延长呈锥形、多数为3~7个分隔,厚垣孢子呈球形、成链状或单生于菌丝或孢子中.该致病菌的ITS序列与GenBank中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MK6 21018)的相似性为100%,结合形态特征与分子鉴定最终将其确定为木贼镰刀菌,GenBank登录号(MH290363).该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范围为25~30℃;菌丝在pH4~11时均能正常生长,pH8~11时生长最快;燕麦及玉米面培养基最适合该病原菌生长;光照对菌丝生长有很大影响,全光照条件菌丝生长最快;对碳源淀粉、葡萄糖及氮源酵母浸出粉利用率最高,培养7d时菌落直径在7 cm左右.

    北苍术木贼镰刀菌病原菌鉴定生物学特性

    新疆库尔勒地区羊源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及其耐药性分析

    刘英玉朱明月苏晓月胥兰...
    12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新疆库尔勒地区羊源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Shiga toxin-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STEC)毒力基因的分布情况及其耐药性,对新疆库尔勒地区羊肉生产环节(养殖场、定点屠宰场和市场)的282份样品进行STEC的分离鉴定,并检测毒力基因的编码情况,进一步检测了17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结果 表明:羊肉生产环节样品中检出72株STEC,检出率为25.5%.72株STEC中编码毒力基因stx1 stx2、stx1、stx2、rfbE、eae、hly的数量分别为22、45、2、0、4、51个.其中,羊养殖场中存在较多的非O157 STEC,检出率为37.3%;stx以stx1为主,检出率达到了65.2%.72株STEC中以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为主,STEC菌株的多重耐药比较严重,最多可耐9种抗生素,多重耐药情况主要是耐1种和耐2种抗生素.研究表明,羊肉生产环节中羊养殖场存在大量的非O157 STEC菌株,且耐药情况比较严重,务必预防源头污染.

    库尔勒STEC毒力基因耐药性检测

    人工湿地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林卉姜忠群冒建华
    129-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举措.由于维护简单、运行费用低廉等优势,人工湿地在世界各国的农村污水处理中得到广泛应用.我国近年来颁布了多部相关国家规程和地方标准,使人工湿地的设计实施有据可依,但在人工湿地所需的预处理工艺、出水排放标准、单元尺寸计算参数、冬季运行措施等方面仍未形成统一规范.系统论述了人工湿地在农村污水处理中的发展历史、应用现状、工艺组合和面积计算等,并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人工湿地农村污水排放标准工艺组合应用进展

    磷硫配施对冬小麦硒吸收及转运的影响

    张胜男聂兆君赵鹏李金峰...
    137-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讨磷硫配施对冬小麦产量、硒的吸收及转运的影响,为生产富硒小麦或合理调控小麦硒含量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盆栽试验,设置不同磷、硫水平,在小麦成熟期测定产量及植株各部位硒含量.结果 表明:硫磷的配合施用能显著提高冬小麦产量,S0.1P0.4处理下冬小麦产量最高.除颖壳外,冬小麦各部位硒含量最高值都出现在S0P0处理.不论施硫与否,施磷均能显著降低冬小麦各部位硒含量,提高小麦植株硒累积量,促进冬小麦茎叶向颖壳的硒迁移,降低根向茎叶、颖壳向籽粒的硒迁移系数,还会减小籽粒的硒分配.单独施硫会降低植株的硒累积量,促进冬小麦根向茎叶、茎叶向颖壳的硒迁移,降低颖壳向籽粒的硒迁移系数,低硫处理能增加小麦籽粒的硒分配,高硫处理则降低了籽粒的硒分配.S0P0.2处理能显著提高籽粒硒累积量,而高浓度的磷硫配施会降低籽粒硒累积量;S0.1P0和S0.1P0.2处理籽粒硒分配较大,分别是45.3%和44.8%.因此,硫磷的合理配施能显著提高小麦产量,低硫(S0.1)高磷(P0.4)处理增产最显著.低硫(S0.1)低磷(P0.2)处理能更有效地增加植株硒累积量,增强硒在籽粒中的累积.

    冬小麦磷硫配施硒累积硒迁移系数

    新型尿素对冬小麦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尹焕丽岳艳军常凤王海标...
    145-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新型尿素在冬小麦的应用效果,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普通尿素(Urea)、控失尿素(LC-Urea)、海藻酸尿素(H-Urea)、聚能网尿素(N-Urea)、含锰尿素(Mn-Urea)、控失尿素一次施肥(LC-Urea-1)、普通尿素+等量锰(Urea+Mn)和不施肥(CK)对冬小麦产量、叶片SPAD、叶片光合生理特性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 表明,LC-Urea和H-Urea处理较Urea处理的小麦拔节期叶片SPAD分别显著提高15.00%和13.00%,灌浆期净光合速率分别显著增加33.04%和20.76%,气孔导度分别显著提高26.09%和21.74%,氮素积累量分别显著增加14.39%和12.36%,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45.75%和39.02%.N-Urea和Mn-Urea处理与Urea处理的产量无显著差异,LC-Urea和H-Urea处理较Urea处理显著增产14.49%和13.33%.控失尿素和海藻酸尿素能够有效提高穗数,改善冬小麦光合生理特性,促进氮素吸收利用,提高冬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可在豫北潮土区推广应用.

    新型尿素冬小麦养分吸收利用产量光合

    谷子花生间作对谷子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王钰云王宏富李智段宏凯...
    153-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谷子花生不同间作方式对谷子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选用农大8号和晋花10号为试验材料进行大田试验,设置了谷子单作(T1)、谷子花生2∶4间作(T2)、谷子花生3∶3间作(T3)、谷子花生4∶2间作(T4)、花生单作(T5)共5个处理.结果 表明:①与单作相比,间作处理下谷子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SPAD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有所下降.②对于叶绿素荧光参数,间作谷子叶片PS Ⅱ实际光化学效率、电子传递速率、光化学荧光猝灭系数、PS Ⅱ潜在光化学活性相比较单作均有显著提高,PS Ⅱ最大量子产量变化不明显.③对于产量指标来说,间作谷子产量相比较单作得到提升,而由于高位谷子遮阴,导致花生通风透光性较差,抑制了花生的生长发育,使其处于间作劣势,但间作处理总体仍具有明显的间作优势,其中T2处理效果最好.研究结果为间作谷子栽培及高产稳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谷子花生间作光合特性产量

    不同施肥模式对花生Ca、Zn吸收、积累及分配的影响

    王飞王建国李林刘登望...
    166-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不同施肥模式对南方水稻土花生植株Ca、Zn营养改善状况,以大籽品种湘花2008和南方水稻土为研究对象,设置7个不同施肥模式(T1:不施肥;T2:复合肥750 kg·hm-2;T3:复合肥375 kg·hm-2;T4:复合肥375 kg·hm-2+根瘤菌;T5:复合肥375 kg·hm-2+根瘤菌+钙肥;T6:复合肥375 kg·hm-2+根瘤菌+锌肥;T7:复合肥375 kg·hm-+根瘤菌+钙肥+锌肥),起垄覆膜栽培,研究不同施肥模式对花生各器官Ca、Zn含量、积累量及荚果分配系数的影响.结果 表明:单施钙肥和锌肥均明显提高了花生根系、茎秆、叶片、果针、荚果中Ca和Zn含量,最高分别提高了53.42%和41.57%;同时施用钙肥和锌肥,除了部分器官相应的Ca和Zn含量、积累量、荚果分配系数降低外,其余器官均比未施用钙肥和锌肥处理有所提高,Ca和Zn积累量最高分别提高了48.66%和49.55%,荚果Ca和Zn分配系数最高分别达到0.080和0.180.施钙处理和施锌处理两者间对Ca与Zn积累量及分配系数存在协同吸收关系,呈极显著正相关,从而加快了Ca与Zn向荚果的富集,扩大了“库容”,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为花生高产打下基础,为南方水稻土花生高产高效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花生施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