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

范云六

双月刊

1008-0864

nykjdb@163.com

010-82106118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Jour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农业科技导报》是由科学技术部主管,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主办,具有权威性和导向性的国家级综合学术期刊。本刊以促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为宗旨,主要报道农业高科技领域的最新科研进展、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发展态势及政策导向,设置综述专论、研究论文、研究简报、前沿动态和信息交流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机器视觉的葡萄藤结构分割方法研究

    胡国玉董娅兰古丽巴哈尔·托乎提刘广...
    105-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葡萄藤结构的精确分割是推理与定位冬季剪枝点位置的重要前提。为精确分割葡萄藤结构,建立自然种植条件下的葡萄藤结构数据集,提出一种基于U-net模型的葡萄藤结构分割方法,通过主干特征提取网络和模型分割性能的对比试验,得出最优的U-net模型结构并验证其在不同疏密程度目标下的分割性能。结果表明,以VGG16为主干特征提取网络的U-net模型准确率达93。55%、召回率为94。15%、类别平均像素准确率为94。15%、均交并比为88。65%,与传统图像分割方法和对照组模型分割效果相比,其能保证自然种植背景下葡萄藤各结构分割边缘完整,结构之间连接关系正确,可适用于植株间存在遮挡的葡萄藤结构分割任务,为实现智能化葡萄藤冬季剪枝作业奠定基础。

    机器视觉图像分割葡萄藤结构深度学习

    棉花抗黄萎病相关基因GhERF020功能的初步分析

    翁慧婷刘海洋郭惠明程红梅...
    112-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摘 要:黄萎病(Verticillium wilt)是影响我国棉花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病害,其病原菌是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AP2/ERF类转录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和胁迫适应性响应中的作用日益突显。为挖掘棉花抗黄萎病相关基因并探究其生物学功能,利用拟南芥抗大丽轮枝菌相关基因AT1G22810。1,同源比对获得棉花抗黄萎病候选基因GhERF020(XM_016842745。1)。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GhERF020开放阅读框的长度为441 bp,编码147个氨基酸;其蛋白含有1个保守的AP2结构域,相对分子质量为16。16 kD,无跨膜结构,属于亲水蛋白;预测其启动子区域含有水杨酸、茉莉酸甲酯和脱落酸等响应元件。基因表达模式分析发现,GhERF020受大丽轮枝菌侵染诱导表达。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GhERF020蛋白定位于细胞核中。利用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技术下调GhERF020表达后,棉花植株对大丽轮枝菌的敏感性显著增强,病情指数和病原菌生物量明显升高。由此表明,GhERF020是棉花抗黄萎病的正向调控因子。

    棉花黄萎病大丽轮枝菌转录因子GhERF020VIGS

    一种引起板栗内腐病的果生炭疽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母时风温晓蕾冯丽娜赵德轩...
    12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板栗内腐病是板栗采后贮藏期主要病害,引起栗仁腐烂霉变,给生产带来巨大经济损失。为明确板栗内腐病的致病菌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菌株ZHZF21,通过形态学特征及ITS、TUB2、CAL多基因序列分析对该菌株进行鉴定,以菌丝块有伤接种法测定菌株ZHZF21的致病性,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菌株ZHZF21的菌落呈墨绿色环状同心圆圈,具备有性和无性繁殖阶段。该菌株的序列与GenBank中编号为NDSTY31的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聚为一支。结合菌落形态特征及分子树将ZHZF21初步鉴定为果生炭疽菌。将菌株ZHZF21接种栗果后产生褐色病斑,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该菌株在5~35 ℃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5 ℃,致死温度为45~50 ℃,最适pH为6;在全黑暗条件下生长最快,阿拉伯树脂糖和酵母的利用率最高,乳糖的利用率最低,几乎不能利用尿素。

    板栗内腐病病原菌鉴定果生炭疽菌生物学特性

    ExsA对维氏气单胞菌致病性的影响

    才子惠陈文欣李娟娟李宏...
    129-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维氏气单胞菌是一种重要的人鱼共患病原菌,可以引起多种水产生物的大量死亡,对水产养殖业以及公共卫生安全有重大危害。Ⅲ型分泌系统(type Ⅲ secretion system,T3SS)是决定气单胞菌属致病性最关键的毒力机制之一,AraC家族转录因子ExsA作为主调控因子,响应环境条件变化,激活T3SS组装及效应蛋白分泌。为了探究ExsA对维氏气单胞菌致病性的影响,通过同源重组策略构建exsA基因敲除菌株,并检测其生物膜形成能力、黏附性及培养后上清的细胞毒性。结果显示,维氏气单胞菌中exsA基因缺失导致其生物膜形成能力、对宿主离体组织的黏附能力以及培养后上清液的细胞毒性显著下降。与野生型相比,exsA敲除株形成生物膜的能力降低1。5倍,对上皮细胞的黏附能力无显著性变化,但对小鼠离体肠道组织的黏附能力降低3。4倍,细菌培养后上清的细胞毒性下降1。2倍。研究结果表明ExsA对于维氏气单胞菌的毒力机制有重要调控作用,为进一步阐明T3SS对于病原菌的致病机制以及指导水生生物微生物感染防治策略奠定坚实基础。

    维氏气单胞菌Ⅲ型分泌系统exsA生物膜粘附能力毒力

    不同贮藏温度对京彩1号西瓜品质的影响

    向兰婷宋曙辉刘立娟佘小玲...
    137-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贮藏温度对京彩1号西瓜品质的影响,将京彩1号西瓜果实分别在5、15、25℃温度下贮藏,研究贮藏期间其硬度、失重率、冷害率、可溶性固形物、果胶、纤维素、可溶性糖、有机酸、番茄红素、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京彩1号西瓜果实失重率增加,硬度降低,水溶性果胶含量升高,碱溶性果胶含量降低,维生素C、番茄红素及β-胡萝卜素含量均呈降低趋势,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变化较小,纤维素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而可溶性糖和有机酸含量在不同贮藏温度下呈现不同变化趋势。对不同温度处理比较发现,5 ℃条件下贮藏可以使西瓜的维生素C及可溶性糖含量保持较高水平,但长期贮藏冷害率较高,且营养物质逐渐损失,可能会导致其失去食用价值和商品价值;15℃条件下贮藏可以较好地维持西瓜果实的水分、有机酸和细胞色素含量,使其具有较好的品质和风味;25℃条件下贮藏,西瓜果实的可溶性糖、有机酸及果胶含量消耗过快,进而造成软腐,丧失原有风味,品质不易保持。以上研究结果为不同条件下西瓜商业化物流贮运提供了参考。

    西瓜贮藏温度品质

    超高压处理对赤霞珠葡萄挥发性物质的影响

    王学庆张波韩丽婷吕转转...
    146-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改善酿酒葡萄原料的香气品质,研究不同超高压处理条件对赤霞珠葡萄果实挥发性物质的影响,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不同超高压条件处理的葡萄果实挥发性物质进行测定,结合主成分分析与香气轮廓描述对其特征香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条件下的果实挥发性物质与对照相比均发生显著变化(P<0。05);主成分分析发现,400 MPa压力操作及25 min的处理时间均与果实中具有草本、果香气味的醛、酮类物质有较高的相关性;香气轮廓分析发现,一定的压力与时间处理可显著提高赤霞珠葡萄的气味强度。以上研究结果为超高压技术在葡萄酒生产中的应用与推广提供了一定的数据参考和技术支持。

    超高压挥发性物质主成分分析香气轮廓分析

    糖基化对虹鳟鱼鱼松品质和挥发性风味特征的影响

    纪蕾刘天红王颖李晓...
    159-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促进虹鳟鱼高值化产品开发,对添加不同糖的虹鳟鱼鱼松品质(理化特性、色泽和感官等)进行研究,同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对鱼松进行脂肪酸和挥发性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糖的添加对虹鳟鱼鱼松品质具有重要影响,可促进美拉德反应进程,改善鱼松产品的口感、色泽等感官品质,其中阿拉伯糖作为戊糖,美拉德反应进程更快,颜色变化更明显,而添加低聚果糖的鱼松甜味更好。在脂肪酸方面,低聚果糖鱼松的饱和脂肪酸、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ntemacnioc acid,EPA)和二十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含量最高,而阿拉伯糖鱼松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综上,添加糖后的鱼松样品由于美拉德反应,产生了阈值较低、对风味影响更大的醛类、酮类、醇类等物质。以上研究结果为改善虹鳟鱼鱼松的品质和提高产品附加值提供了参考。

    虹鳟鱼鱼松糖基化品质挥发性成分脂肪酸

    不同植物群落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差异

    于远介张青青马建国江康威...
    173-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植物群落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在天山北坡中段选择雪岭云杉(Picea schrenkiana)、鸢尾(Iris loczyi)灌丛、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和圆叶锦葵(Malva rotundifoli)4个植物群落,在每个群落设置5个1 m×1 m的样方,采取5点取样分析不同土层(0-10、10-20、20-30、30-40和40-50cm)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结果表明,4个典型植物群落土壤均表现为0-20cm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在30-50cm土壤不同组分有机碳含量逐渐下降且趋于稳定;雪岭云杉植物群落土壤有机碳含量(244。24 g·kg-1)显著高于其他植物群落,较醉马草植物群落、鸢尾灌丛植物群落和锦葵植物群落分别提高86。62%、20。66%和41。32%。4个植物群落下,3种不同氧化程度的有机碳含量均表现为极易氧化有机碳>难氧化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0-10和10-20cm土层,极易氧化和易氧化土壤有机碳含量均为雪岭云杉植物群落最高。对于难氧化土壤有机碳,锦葵植物群落在0-10 cm最高,雪岭云杉林下植物群落在10-20、40-50 cm最高,醉马草植物群落在20-30、30-40 cm最高。各群落惰性有机碳含量分别为48。61、29。46、54。46和39。17g·kg-1,占总有机碳20%左右。天山北坡不同植物群落会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组成和空间分布,土壤有机碳可作为土壤含碳量动态变化的敏感性指标,及时反映土壤有机碳库的周转和动态变化过程。

    土壤有机碳不同植物群落极易氧化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难氧化有机碳惰性有机碳

    酸改性生物炭对滨海盐渍土壤水分入渗特性的影响

    史丹一邱禹黄成真王娟...
    183-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常规生物炭及酸改性生物炭对盐渍土壤水分入渗特性的影响,以不添加生物炭为对照(CK),2种生物炭均设置2%、4%和8%(质量分数)3个添加量,采用一维定水头垂直积水入渗法观察累积入渗量、湿润锋运移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添加生物炭可以增加累积入渗量,缩短湿润锋运移时间,提高入渗速率,且添加量越大,效果越明显。添加生物炭可以提高滨海盐渍土的持水能力,酸改性生物炭对提高浅层土壤含水率效果更明显。一维代数模型对添加生物炭后滨海盐渍土的耕作层含水率适用性较好,可以模拟入渗后的土壤耕作层水分分布。总体来说,添加4%酸改性生物炭有利于改善滨海盐渍土壤入渗能力和持水特性。

    生物炭酸改性生物炭盐渍土土壤入渗一维代数模型

    一次性施肥对不同生态区夏玉米产量和氮肥效率的影响

    石纹碹谭金芳张倩李岚涛...
    193-20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一次性施用缓(控)释肥对黄淮夏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于2021年在河南省6个试验点开展一次性施用控释尿素或缓释尿素配施普通尿素的田间试验。共设置9个处理:不施氮肥(CK),单施普通尿素(U1),农民习惯施肥(U2),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CRU)包括3∶7(CRU1)、5∶5(CRU2)、7∶3(CRU3)3种比例,缓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LCU)包括3∶7(LCU1)、5∶5(LCU2)和7∶3(LCU3)3种比例。研究控释尿素或缓释尿素配施普通尿素对夏玉米产量、氮素利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处理较不施氮增产11。6%~49。1%,平均产量表现为CRU>LCU>U(U1、U2),CRU和LCU平均产量较U分别提高23。3%和9。7%,其中CRU2产量最高,为9 444。0 kg·hm-2,较其他施氮处理提高8。0%~33。6%,LCU2产量次之。CRU和LCU干物质积累量、穗粒数、千粒重较U均显著提高。CRU2氮肥表观利用率最高,为36。9%,LCU2次之,为33。2%。与U相比,CRU和LCU 0-40 cm NO3--N含量较高,深层土壤(40-100 cm)NO3--N含量明显降低,分别平均增收2 186和995元·hm-2。夏玉米产量可持续性指数与产量高低、变异系数均相关,CRU2和LCU2产量较稳定,可持续性较好。综合产量、氮素利用和经济效益,推荐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5∶5配施的施肥模式在黄淮夏玉米生产上一次性施用。研究结果可为夏玉米轻简化生产和氮肥高产高效提供依据。

    夏玉米一次性施肥控释尿素缓释尿素产量氮肥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