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
中国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

路文如

半月刊

0578-1752

zgnykx@mail.caas.net.cn

010-82109808 82106279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中国农业科学/Journal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综合性农牧业科学学术刊物。主要发表我国农牧业科学在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方面的学术论文、重要科研成果和专题报告及各学科研究进展综述等。主要栏目有作物栽培的理论与实践、作物育种与品种资源、生物技术、植保、土肥、畜牧、兽医、研究简报等。读者对象为农牧业科技工作者、农业院校师生和农业管理干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冷藏条件下肉源莓实假单胞菌nuoB对其生物被膜形成和细胞代谢的影响

    吴亚婕谭松陈愉平牛阿娟...
    2172-2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nuoB对莓实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和细胞代谢的影响,进一步揭示nuoB对莓实假单胞菌介导的冷鲜肉腐败的调控机制,为优化冷鲜肉保鲜体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莓实假单胞菌NMC25 野生株和nuoB突变株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观察生物被膜空间结构的差异;通过菌落细胞计数、胞外聚合物的表征解析生物被膜组分变化;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联合质谱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探寻与nuoB相关的代谢产物水平变化.[结果]CLSM 显示,原位条件下野生株生物被膜细胞呈现密集排列、垂直化定殖的状态,而 ΔnuoB生物被膜显示为相对无序、松散的结构.菌落中细胞计数结果显示,不同生长环境下的野生型菌株和突变型菌株的生物被膜细胞数量均无显著性差异,表明突变株在TSA 或肉表面上以生物被膜形式生长的能力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与野生株相比,原位培养时突变株的蛋白质(P<0.01)和总糖(P<0.05)含量都显著升高,表明 nuoB影响了莓实假单胞菌胞外聚合物的分泌.代谢组结果显示,野生组与突变组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模型中有明显的分离(R2X=0.481,R2Y=0.977,Q2=0.909),说明原位培养时突变株的代谢产物发生了明显变化.模型中组间差异显著的代谢物包括 2-羟基肉桂酸、L-酪氨酸、L-苯丙氨酸、DL-色氨酸、17-羟基-二十碳四烯酸、5-OxoETE等.这些代谢物经过通路分析后发现,它们主要与脂肪酸的生物合成、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核黄素代谢、2-氧代羧酸代谢、嘌呤代谢、氰基氨基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等有关.[结论]nuoB的破坏会导致莓实假单胞菌原位培养时生物被膜空间结构发生变化,促进胞外聚合物的生物合成,影响细胞内碳代谢、核苷酸代谢、脂质代谢和氨基酸代谢.

    莓实假单胞菌nuoB生物被膜胞外聚合物细胞代谢

    Pladienolide B对牛胚胎干细胞多能性相关基因表达及细胞活力的影响

    赵芳丁强夏淑雯高运东...
    2186-2201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牛胚胎干细胞(bovine embryonic stem cells,BESCs)因具备较高的多能性,在牛品种保存、品种选育及研究家畜胚胎发育调控机制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然而,BESCs多能性维持及分化调控的研究相对缺乏,很多机制仍不清楚.[目的]探究不同浓度Pladienolide B(PlaB)对BESCs多能标记基因、全能标记基因、胚胎细胞谱系基因表达及细胞活力的影响,为提高BESCs多能性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免疫荧光检测牛BESCs多能标记基因的表达,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RT-qPCR)检测不同浓度PlaB对BESCs剪接体、全能标记基因及胚胎细胞谱系基因表达的影响,利用RT-q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不同浓度PlaB对BESCs多能标记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利用CCK8 和EDU染色检测不同浓度PlaB对BESCs增殖的影响.[结果]RT-qPCR 结果显示,PlaB浓度为 0.5-1.5 nmol·L-1 时显著下调EPSCM-BESCs中SF3B1和SF3B2的mRNA表达水平;PlaB浓度为 1.5 nmol·L-1 时,CTFR-BESCs 中 SF3B1和 SF3B2的 mRNA 表达下降;PlaB 浓度范围为 0.5-1.5 nmol·L-1 时,CTFR-BESCs 和EPSCM-BESCs的SF3B4和SF3B5的mRNA表达水平呈剂量依赖性增加.此外,PlaB显著下调CTFR-BESCs中SF3B6的mRNA表达.PlaB浓度为 0.5-1.5 nmol·L-1 时,EPSCM-BESCs和CTFR-BESCs中剪接体LSM4的mRNA表达显著下调.PlaB浓度为 0.5-1.5 nmol·L-1 时,显著下调 CTFR-BESCs 的 EFTUD2 mRNA 表达水平;PlaB 浓度为 1-1.5 nmol·L-1 时能显著下调BEPSCM-BESCs 的 EFTUD2 mRNA 表达水平.浓度为 0.5-1.5 nmol·L-1 范围内,PlaB 均以剂量依赖性上调 CTFR-BESCs 和EPSCM-BESCs中多能标记基因OCT4、SOX2及NANOG的mRNA表达水平和蛋白水平.在PlaB浓度为 0.5-1.5 nmol·L-1 范围内,PlaB以剂量依赖性上调CTFR-BESCs和EPSCM-BESCs中全能标记基因MDM2、PID1及BTG2的mRNA表达水平,而下调DDIT4和PDRG1的mRNA表达水平.CTFR-BESCs中添加PlaB均上调胚胎细胞谱系基因的表达,而EPSCM-BESCs中添加PlaB显著降低GATA4、GATA6、SOX7等胚胎细胞谱系基因的表达,但是对于ZIC1没有显著影响.随着PlaB剂量增加和处理时间延长,CTFR-BESCs和EPSCM-BESCs细胞活力均呈下降趋势,但CTFR-BESCs比EPSCM-BESCs更敏感.[结论]PlaB显著上调CTFR-BESCs和EPSCM-BESCs中多能标记基因和部分全能标记基因的表达;降低EPSCM-BESCs中胚胎细胞谱系基因的表达和细胞活力.PlaB对两种BESCs发挥作用的浓度及对基因表达的影响并不完全一致.由于PlaB降低BESCs的细胞活力,仍需要进一步研究以优化培养体系.

    牛胚胎干细胞PladienolideB剪接体多能性相关基因细胞活力

    藏绵羊肺脏结构特点及HIF-1α和AQP1的表达特性

    阿依木古丽·阿不都热依木张晨蔡勇覃圣...
    2202-2211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是细胞对缺氧应激做出适应性反应的关键因子之一,主要通过调节基因转录来维持细胞中氧的供需平衡.水通道蛋白(Aquaporins,AQPs)是疏水性的跨膜转运蛋白,为机体水稳态平衡提供重要的系统调节.肺中,AQP1主要通过调节肺泡、肺间质和毛细血管间水转运从而保持肺内液体平衡.高原环境由于低氧、高寒、大风和强辐射等特点,能够适应并生存的物种相对较少,藏羊作为适应高海拔、高寒气候的特有物种,形成了独特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适应.肺脏作为呼吸主要的执行器官,对低氧或缺氧等极为敏感.[目的]通过研究藏绵羊肺脏结构特点以及HIF-1α与AQP1 在不同海拔藏绵羊肺脏中的表达特性,揭示其在藏绵羊高原环境适应性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选择不同生存海拔藏绵羊和小尾寒羊,断颈致死后快速采集肺组织,H.E染色、PAS 染色、Masson染色等观察肺脏显微结构及弹性纤维分布,免疫组织化学SP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肺组织中HIF-1α与AQP1 蛋白及基因的表达特点.[结果]藏绵羊肺脏被膜厚度为40.28 μm,与小尾寒羊肺脏被膜厚度无显著差异,但其弹性纤维含量显著多于小尾寒羊(P<0.05);藏绵羊细支气管黏膜上皮单位面积内杯状细胞数量显著多于小尾寒羊(P<0.05),但小支气管及以上分支中两者无显著差异;藏绵羊终末细支气管黏膜上皮仍有少量散在分布的杯状细胞且其终末细支气管平滑肌厚度显著高于小尾寒羊(P<0.05);藏绵羊肺内微动脉(直径小于 100 μm)平滑肌占血管外径比例显著小于小尾寒羊;藏绵羊呼吸性细支气管平滑肌厚度及单位面积内毛细血管数量显著高于小尾寒羊.肺脏中HIF-1α蛋白主要表达于细支气管黏膜上皮、肺微血管内皮和肺泡隔中,主要表达于细胞质;高海拔藏绵羊和小尾寒羊肺组织中HIF-1α表达均显著高于低海拔绵羊,低海拔藏绵羊肺脏中HIF-1α 的表达显著高于低海拔小尾寒羊.AQP1 蛋白主要表达于肺泡上皮、肺泡隔及肺微血管内皮、细支气管平滑肌中,主要定位于细胞膜;高海拔藏绵羊肺组织中AQP1 表达显著高于低海拔藏绵羊和小尾寒羊(P<0.05),但高海拔和低海拔小尾寒羊肺脏中AQP1的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藏绵羊肺被膜含有更多的弹性纤维,微血管平滑肌含量较少,但呼吸性细支气管上皮杯状细胞数量及平滑肌含量较多;藏绵羊肺脏中HIF-1α和AQP1的表达均显著高于小尾寒羊,且其表达均随海拔升高而增强.

    藏绵羊HIF-1αAQP1肺脏

    非洲猪瘟疫苗的研发策略与应用前景:可行性和可能性

    王涛罗瑞孙元仇华吉...
    2212-2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感染猪而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强毒株急性感染死亡率可高达 100%.当前,ASF全球流行与危害不断加剧.该病自 2018 年传入我国后,经过 3 年多的流行,最初暴发的基因Ⅱ型ASFV强毒株,已演化出弱毒株.2021 年又出现了基因I型低毒力ASFV的流行,使我国ASF防控和根除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和复杂.作为传染病防控的有效利器,ASF疫苗的研发受到政府、生猪养殖、疫苗制造企业和科学界的广泛关注.随着相关科研经费的不断加大,近年来基于灭活、减毒、亚单位、病毒载体和DNA等疫苗研发策略,在ASF疫苗研究中取得空前进展,加深了对ASF疫苗研发与评价的科学认知.当前,部分ASF疫苗候选株已经或即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应用前景较为乐观,但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本文结合国内外ASF疫苗最新研究成果与观点,系统总结了不同疫苗研发策略的优势和劣势及其面临的技术瓶颈,现有 ASF 疫苗候选株的科学评价,并对未来安全高效 ASF疫苗的发展方向与挑战,以及ASF疫苗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以期为业内人士提供参考.

    非洲猪瘟疫苗研发策略应用前景

    高效GFPuv荧光筛选基因编辑载体的改造及其在马铃薯遗传转化中的应用

    杜静雅陈凯园普金周会英...
    2223-2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转基因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筛选标记的完善与创新,其中的可视化筛选标记在转基因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近年来,经过突变获得的增强型黄绿荧光蛋白(an enhanced Yellow Green Fluorescent like Protein(eYGFP)under ultraviolet(UV),eYGFPuv(GFPuv))在365 nm紫外光线下能够发出强烈且稳定的绿色荧光,便于观察.构建GFPuv荧光筛选的基因编辑载体,并在马铃薯遗传转化中进行应用验证,为GFPuv荧光筛选在马铃薯转化中广泛应用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为后期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创制马铃薯雄性不育系奠定基础.[方法]利用同源重组技术将GFPuv表达框架和基因编辑元件Cas9_sgRNA依次与pCAMBIA2300载体连接,并进行农杆菌介导的烟草瞬时转化试验;通过发根农杆菌Ar qual和MSU440转化马铃薯茎段,在便携紫外灯下观察,并统计荧光根;利用改造载体构建了6个马铃薯花药发育保守基因的编辑载体,通过发根农杆菌体系转化 2 种马铃薯材料,验证转化效率和编辑效率;利用改造载体对马铃薯进行遗传转化.[结果]成功构建了GFPuv荧光筛选的基因编辑载体pCAMBIA2300MGFPuv-sgRNACas,瞬时转化烟草证实GFPuv表达框架能正常表达;2 种发根农杆菌的转化均筛选到绿色荧光的毛状根,加入卡那霉素(kanamycin,Kan)显著提高阳性荧光根的比例,2种菌的转化效率差异不大,但MSU440 的发根形成速度更快;6 个马铃薯花药发育保守基因的编辑载体在 2 种马铃薯材料中的转化效率和编辑效率是一致的,但不同靶位点的编辑效率差异较大;改造载体遗传转化马铃薯证实GFPuv荧光可用于马铃薯愈伤组织和再生苗的筛选.[结论]发根农杆菌遗传转化体系是基因编辑效率验证的重要途径,GFPuv荧光可用于马铃薯转化的筛选.

    马铃薯GFPuv基因组编辑毛状根遗传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