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
中国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

路文如

半月刊

0578-1752

zgnykx@mail.caas.net.cn

010-82109808 82106279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中国农业科学/Journal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综合性农牧业科学学术刊物。主要发表我国农牧业科学在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方面的学术论文、重要科研成果和专题报告及各学科研究进展综述等。主要栏目有作物栽培的理论与实践、作物育种与品种资源、生物技术、植保、土肥、畜牧、兽医、研究简报等。读者对象为农牧业科技工作者、农业院校师生和农业管理干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樱桃正反交F1代果实主要性状的遗传分析

    刘针杉涂红霞周荆婷马艳...
    345-3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观测分析中国樱桃地方种质'南早红'(早熟,橙红)和'红妃'(紫红,综合性状优良)杂交F1代果实主要性状的遗传表现,探究果实主要性状遗传规律,为优异性状基因挖掘奠定工作基础,也为新品种选育和杂交亲本选择与选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田间调查和测试分析'南早红'(NZH)和'红妃'(HF)正、反交F1代群体(n=226)果实大小(单果质量、果实纵径、横径、侧径)、风味(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可滴定酸)、颜色(果实花色苷含量)、形状(果形指数)、果实生育期、果柄长度等17个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其遗传倾向并预测遗传模式.[结果]正交('南早红'x'红妃')和反交('红妃'x'南早红')F1群体单果质量分离广泛,分别为2.59-7.46和2.45-6.48 g,但平均单果质量(4.30 g、4.05 g)均小于中亲值(4.58 g).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糖含量杂种优势明显,前者正、反交群体均值分别为14.55%和14.51%,高于亲本HF(12.97%)和NZH(11.36%),超高亲率分别达78.52%和76.09%;可滴定酸在正、反交群体中的均值(0.67 g/100 mL、0.59 g/100 mL)略低于中亲值(0.63 g/100 mL),低低亲率为47.92%和41.94%.F1果皮颜色也呈现连续变异,包括橙红、红色、紫红和黑紫等类型,以红色为主.果实花色苷含量变异较大,分布范围分别为3.12-112.51和1.80-79.94 mg·kg-1.果实生育期在正反交F1群体中存在差异,正交的比反交的短2 d.果柄长度表现为超亲遗传,超高亲率分别为49.25%和43.33%.遗传模型预测表明,正、反交11个果实性状最适遗传模型的主基因数目完全一致,果实纵径和果实生育期为1对主基因,其他性状均为2对主基因.[结论]中国樱桃杂交F代果实主要性状均为多基因控制连续分布的数量性状,其中单果质量、果实纵径、横径、侧径、可滴定酸、花色苷含量呈变小的趋势,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和果柄长度呈增大的趋势.

    中国樱桃正、反交F1群体果实性状遗传倾向

    杏鲍菇多糖及其消化产物对淀粉消化酶的抑制及相互作用

    徐倩王晗马赛胡秋辉...
    357-3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以杏鲍菇多糖(PEP)为原料,探究其基本理化性质和对葡萄糖扩散和吸附能力的影响.利用体外模拟消化模型制备PEP模拟消化产物(D-PEP),探究PEP和D-PEP对与糖代谢相关的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并进一步评价其与α-葡萄糖苷酶的相互作用.[方法]首先基于前人的研究方法对PEP的基本理化性质进行评价;然后采用DNS法测定PEP和D-PEP对α-淀粉酶活力的抑制效果,采用对硝基苯-α-D-吡喃葡萄糖苷(PNPG)法测定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最后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PEP和D-PEP与α-葡萄糖苷酶的相互作用.[结果]PEP具备良好的溶解/溶胀性、持水/持油性,且其对葡萄糖扩散和吸附能力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PEP对麦芽糖酶和α-葡萄糖苷酶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α-淀粉酶没有抑制作用,当PEP浓度为4 mg·mL-1时,其对麦芽糖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分别为(77.20±2.71)%和(78.91±0.51)%.然而消化产物D-PEP对3种酶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4mg·mL-1的D-PEP对α-淀粉酶、麦芽糖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分别为(84.08±1.79)%、(20.58±1.20)%和(95.58±0.12)%.荧光光谱法结果表明,随着PEP和D-PEP浓度增大,α-葡萄糖苷酶的内源荧光逐渐减弱,且其对α-葡萄糖苷酶的内源荧光淬灭以静态淬灭为主,其结合位点大于等于1.[结论]与PEP相比,D-PEP不仅能抑制麦芽糖酶和α-葡萄糖苷酶活性,对α-淀粉酶活力也有显著的抑制效果,D-PEP对淀粉消化酶表现出更好的抑制效果,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机体糖代谢.

    杏鲍菇多糖消化产物α-葡萄糖苷酶荧光淬灭

    UPLC-MS/MS代谢组学评价归芪益母口服液对产后奶牛瘤胃的调节作用

    唐玉林张博任曼张瑞雪...
    368-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在当前饲料禁抗的背景下,利用低残留、无毒副作用的中草药制剂进行奶牛围产期保健已备受广大养殖企业的青睐.前期研究发现,归芪益母口服液能够减轻产后奶牛炎性反应、增强免疫力和缓解能量负平衡,但其详细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目的]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代谢组学技术评价归芪益母口服液对产后奶牛瘤胃代谢的调节作用,以期从新的视角揭示该配方的作用机制.[方法]试验选择18头体况相近、2-3胎次健康待产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9头.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在产后0 d灌服归芪益母口服液和饮用水,连续灌服6 d.产后0 d未灌服前和产后7 d晨饲前采集瘤胃液,预处理后采用UPLC-MS/MS技术对瘤胃代谢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两组瘤胃液代谢物数据导入MetaboAnanlyst 5.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考察两组奶牛瘤胃液代谢轮廓的变化,筛选差异代谢物进行聚类分析和通路富集分析.[结果]产后7 d,试验组瘤胃代谢轮廓较对照组发生明显改变,43种瘤胃代谢物含量发生了显著变化(VIP>1,P<0.05),其中8种代谢物含量显著上调(P<0.05),分别是9-氧代-10E,12Z-十八碳二烯酸、石榴酸、6-二甲基氨基嘌呤、L-脯氨酸、马来酸、N-乙酰基5-羟色胺、泛酰醇、刺芒柄花素,35种代谢物含量显著下调(P<0.05),包括有机酸及其衍生物、核苷酸及其代谢物、碳水化合物及其代谢物等;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差异代谢物能明显区分对照组与试验组奶牛瘤胃液;代谢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归芪益母口服液明显改变了奶牛瘤胃内组氨酸代谢、戊糖和葡萄糖醛酸相互转化、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色氨酸代谢、嘧啶代谢和嘌呤代谢通路.[结论]归芪益母口服液能促进产后奶牛瘤胃菌群代谢机能,是其缓解产后奶牛能量负平衡、增强免疫、抗炎和维持肠道稳态的机制之一.

    归芪益母口服液产后奶牛瘤胃液UPLC-MS/MS代谢组学

    基于昼夜节律的牛奶品质研究

    杨改青王林枫李文清朱河水...
    379-390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昼夜节律是生物界普遍经历的自然现象,随着昼夜节律的变化,生物细胞内部发生着不同的反应和变化,并对动物机体的代谢和生理机能也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而影响动物的生长、生产和繁殖等活动.牛奶是人类喜爱的接近完美的食物,由于受科技水平的限制,多年来,人们对牛奶的认识仅停留在营养层面,而忽略昼夜节律对牛奶理化特性和生理功能的影响.[目的]通过对昼夜牛奶的理化特性和生理功能研究,提出根据牛奶不同时段的生理功能收集牛奶,为昼夜牛奶的分类加工和科学饮用奠定了理论依据.[方法]分别采集夜间(5:00,产生时间21:00-5:00)和白天(13:00,产生时间6:00-13:00)的牛奶检测其营养组成,并通过脂质组学检测牛奶脂肪酸组成.提取上清液检测牛奶的理化指标,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丙二醛(MDA)等氧化还原指标;褪黑素(melatonin,MT)、生长激素(GH)、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T)、胰岛素(INS)、胰高血糖素(GCN)等代谢相关激素和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干扰素γ(IFN-γ)、热休克蛋白(HSP70、HSP90)等免疫相关因子,并进行代谢组学检测.[结果]昼夜牛奶中总的脂肪、蛋白、乳糖和固形物差异不显著,但昼夜牛奶的理化特性差异显著,夜间牛奶的抗氧化活性和免疫活性显著高于白天牛奶,其中的褪黑素和免疫活性物质(IFN-γ)等的含量显著升高,丙二醛、热休克蛋白等显著降低.代谢组学研究发现夜间牛奶和白天牛奶有36种差异代谢产物,除3种代谢物夜间含量低于白天外,其余33种代谢物夜间牛奶的含量均高于白天,这些差异代谢物包括糖类(二羟丙酮磷酸、D-葡萄糖-6-磷酸、D-乳糖、2-乙氧基乙醇、二羟基丙酮、乙酰磷酸、阿坎酸、a-D-葡萄糖、D-半乳糖醛酸、棉子糖等),脂类(DL-2-羟基丁酸、顺式-9-十六烯酸、胆汁酸、十八碳四烯酸(Stearidonic Acid,SDA)、十四碳烯酸、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十三烷酸、肌醇),氨基酸类(L-瓜氨酸、D-鸟氨酸、N6-乙酰基-L-赖氨酸、D-脯氨酸、牛磺酸、乙酰基神经氨酸、赖氨酸-亮氨酸二肽等氨基酸)及芳香化合物类(S-甲基-5'-硫代腺苷、2'-甲氧基胞苷、2-脱氧尿苷)等,其中脂类中大多数为不饱和脂肪酸,如顺式-9-十六烯酸、十八碳四烯酸、十四碳烯酸、二十碳五烯酸等.脂质组学研究发现有21类1 094种脂质分子,主要包括甘油三酯(TG)、磷脂酰胆碱(PC)、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丝氨酸(PS)、磷脂酰肌醇(PI)、鞘磷脂(SM),神经酰胺(Cer),0-酰基-ω-羟基脂肪酸(OAHF)和二酰基甘油(DAG),其中组成TG的脂肪酸为379种,占34%,其组成也有较大的差异.[结论]昼夜节律显著地影响牛奶的营养组成、理化性质和小分子物质的组成,牛奶的分类、加工和食用应遵循其自身特点,以发挥其内在的生理功能,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服务.

    昼夜节律牛奶生理特性分类加工人类健康

    褪黑素和烟酰胺单核苷酸对鹅骨骼肌卫星细胞增殖的影响

    沈龙仙王丽婷何珂杜雪...
    391-404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目前关于褪黑素(melatonin,MLT)的研究多集中在家禽的生殖功能上,而与家禽肌肉发育相关的作用机制却鲜有研究.同时MLT与烟酰胺单核苷酸(nicotinamide mononucleotide,NMN)功能相似且都与昼夜节律相关,研究发现MLT与NMN的单一处理对细胞衰老的影响有限,而共同处理的效果更为显著,虽然二者对线粒体功能和骨骼肌衰老的影响也有相关报道,但在骨骼肌生长发育的作用机制方面尚无可以参考的报道.[目的]通过探究MLT与NMN参与浙东白鹅骨骼肌卫星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为其在家禽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提供思路.[方法]通过解剖鹅胚分离培养鹅骨骼肌卫星细胞,并对骨骼肌卫星细胞的特异性蛋白Pax7和Desmin进行免疫荧光染色以此鉴定细胞,在体外成熟培养基础上用1 ng·mL-1 MLT与1μg·mL-1NMN分别单独或组合处理细胞24 h后,利用CCK-8检测细胞活力;为探究MLT如何调控鹅骨骼肌卫星细胞增殖的机制,通过构建MLT受体基因(MTNR1A、MTNR1B)的过表达载体,并与1 ng·mL-1 MLT共同处理细胞,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实验技术研究过表达MTNR1A、MTNR1B是否影响MLT对增殖基因的促进作用;为了进一步探究MLT与NMN对鹅骨骼肌卫星细胞增殖相关基因的影响,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实验技术检测骨骼肌细胞增殖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骨骼肌卫星细胞的特异性标志蛋白Pax7和Desmin分别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呈绿色荧光的阳性反应,结果表明试验所用细胞为骨骼肌卫星细胞,CCK-8检测结果表示1 ng·mL-1 MLT与1 μg·mL-1 NMN促进鹅骨骼肌卫星细胞活性,q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MLT受体基因MTNR1A、MTNR1B后,增殖标志基因Pax7的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5),抑制增殖的标志基因MSTN的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5);另外,1 ng·mL-1 MLT和1μg·mL-1NMN共同处理鹅骨骼肌卫星细胞后,增殖标志基因Pax7的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5),抑制增殖的标志基因MSTN的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5),其变化比NMN和MLT单独处理更为显著.[结论]MLT通过其受体促进骨骼肌卫星细胞增殖,NMN和MLT共同处理可以加强MLT对鹅骨骼肌卫星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也为MLT和NMN在家禽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浙东白鹅褪黑素烟酰胺单核苷酸过表达载体骨骼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