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
中国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

路文如

半月刊

0578-1752

zgnykx@mail.caas.net.cn

010-82109808 82106279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中国农业科学/Journal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综合性农牧业科学学术刊物。主要发表我国农牧业科学在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方面的学术论文、重要科研成果和专题报告及各学科研究进展综述等。主要栏目有作物栽培的理论与实践、作物育种与品种资源、生物技术、植保、土肥、畜牧、兽医、研究简报等。读者对象为农牧业科技工作者、农业院校师生和农业管理干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小麦穗长主效QTL—qS1-2D的遗传和育种选择效应解析

    董继梓陈林渠郭浩儒张梦宇...
    3917-39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对小麦穗长稳定主效QTL 进行遗传及育种选择效应分析,明确其对产量性状的遗传效应,评价其未来育种应用潜力,为后续基因挖掘和小麦分子育种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科农9204 x 京411 构建的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 derived from the cross of Kenong 9204 and Jing 411,KJ-RIL)群体定位到一个多环境稳定表达的穗长主效QTL,命名为qS1-2D;利用双亲靶区间序列差异InDel 位点开发出2 个与该QTL 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结合分子标记及55K 芯片基因型数据,分别进行基于KJ-RIL、MY-F2、NILs 及自然作图群体的产量相关性状遗传效应分析;基于自然作图群体基因分型,分析qS1-2D单倍型在各麦区及不同年代的育种选择效应.[结果]QTL 定位结果表明,qS1-2D 可在7/10 组环境数据中被检测到,可解释4.02%—10.10%的表型变异.其中,5/10 组环境数据的LOD 峰值均位于608.75 Mb 处.遗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qS1-2D增效等位基因型在4 个群体遗传背景下均能显著增加穗长.此外,其在大部分群体背景下对穗粒数、株高有正向效应,而对千粒重、穗粒重和单株产量有负向效应.对KJ-RIL群体株高进一步分析发现,qS1-2D增效等位基因型对株高效应未达到显著水平的原因在于其对除穗下节间长以外的各节间长都有降秆效应;qS1-2D 单倍型分析结果表明,长穗单倍型Ha p-AA-GG 在不同麦区中选择利用率差异较大,在北部冬麦区中选择利用率最高,占比24%;而短穗单倍型Hap-CC-CC 在大部分麦区中占比30%以上.此外,随着年代的递进,qS1-2D长穗单倍型选择利用率逐渐降低,而短穗单倍型一直保持较高的选择利用率.[结论]定位到一个稳定主效的穗长QTL——qS1-2D,其增效等位基因型可在不同遗传背景下显著增加穗长,同时对其他产量相关性状有一定的遗传效应.靶区段开发的紧密连锁分子标记可用于小麦穗长及相关产量性状的遗传改良.

    小麦(TriticumaestivumL.)穗长主效QTL遗传效应解析分子标记

    谷子苗期耐低氮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秦娜付森杰朱灿灿代书桃...
    3931-39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谷子(Setaria italica L.)耐低氮性状相关的QTL,为耐低氮基因的精细定位、克隆及功能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也为揭示谷子耐低氮遗传机理和培育耐低氮谷子品种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耐低氮品种豫谷28 和低氮敏感品种七叶黄为亲本构建的包含120 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为试验材料,在谷子苗期进行低氮和正常氮处理,并对处理21 d 的水培幼苗的苗长、主根长、根干质量、苗干质量、总干质量、叶绿素相对含量、植株含氮量7 个性状进行分析.同时,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CIM)对耐低氮相关性状进行QTL 定位与分析,并对QTL 置信区间内的候选基因进行预测.[结果]在低氮和正常氮水平下,RIL 群体的耐低氮相关性状均表现为连续正态分布,且呈双向超亲分离现象,符合典型的数量性状遗传特点,适于QTL 分析.相关分析表明,苗长与主根长、根干质量、苗干质量、总干质量、叶绿素相对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根长与植株含氮量呈显著负相关.共定位到低氮和正常氮水平下与苗长、主根长、根干质量、苗干质量、总干质量、叶绿素相对含量及植株含氮量相关的34 个QTL,分布于第1-9 染色体,单个QTL 表型贡献率为5.15%—52.42%.其中,2 种氮水平下共同定位到10 个QTL,低氮和正常氮单一环境下分别定位到11 和13 个QTL.15 个为主效QTL,qRDW3、qMRL1.1、qMRL1.2、qSL5和qSPAD1 5 个主效QTL 在2 种氮水平下均被定位到.共检测到5 个QTL重叠区,聚集了2 种氮水平下多个性状的QTL,通过基因预测与功能注释,筛选出5 个QTL 置信区间内6 个与氮代谢相关的候选基因,表明氮同化、吸收和利用相关基因极有可能控制了这些基因的表达.[结论]34 个QTL 分别聚集于9 条染色体上的16 个QTL 簇,基于基因注释,共筛选了6 个与谷子氮代谢相关的候选基因,表明不同性状参与到了共同遗传机制,并可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进行耐低氮有利等位基因的聚合育种.

    谷子重组自交系(RIL)耐低氮QTL

    芥菜型油菜苗期氮效率相关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曾健王茹梦龚盼杨潇...
    3946-39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对芥菜型油菜苗期氮效率相关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挖掘与油菜氮效率相关性状显著关联的SNP位点,预测相关候选基因,为揭示油菜氮高效分子机制和创制氮高效种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53 份芥菜型油菜品系作为关联群体,设置低氮和正常氮2 个处理,每个处理设置3 个重复,并在2 年(2021 和2022 年)进行2 次完全重复的营养液培养试验.计算植株根冠比和地上部氮含量的相对值(低氮/正常氮),以此作为氮效率相关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挖掘氮效率相关候选基因.[结果]芥菜型油菜氮效率相关性状表现出丰富的变异,变异幅度为0.21-2.44,变异系数为22.92%—26.19%.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检测到45 个显著关联的SNP位点,其中,第一次根冠比相对值(relative root-shoot ratio 1,RRSR1)和第二次根冠比相对值(relative root-shoot ratio 2,RRSR2)共同关联到的显著SNP 位点有16 个,这些位点可解释的表型变异率为10.69%—15.39%.第一次地上部相对氮含量(relative shoot nitrogen concentration 1,RSNC1)和第二次地上部相对氮含量(relative shoot nitrogen concentration 2,RSNC2)共同关联到的显著SNP位点共有29 个,可解释的表型变异率为13.22%—23.96%.在显著SNP位点上下游200 kb范围内共筛选出15个与氮效率相关候选基因,包括5个与硝酸盐转运相关的基因(BjuNPF5.8、BjuNRT2.7、BjuNPF2.3、BjuCLCb和BjuNRT1.3)、3 个与氮代谢相关的基因(BjuASN3、BjuGLU2和BjuADCS)、4 个与生长发育相关的基因(BjuC0BL8、BjuPYL6、BjuSAUR72和BjuUP3)和3 个与逆境响应相关的基因(BjuNTP7、Bju JUB1和BjuPYL6).[结论]共检测到45 个与氮效率相关性状显著关联的SNP位点,筛选出15 个可能与芥菜型油菜氮效率相关的候选基因.

    芥菜型油菜氮效率相关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候选基因

    机插杂交稻制种异交结实特性研究

    黄帮超陶有凤秦琴李卉...
    3960-39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机插制种不育系的穗部结实特性,探究机插制种模式杂交水稻种子产量较低的原因,为提高杂交水稻机插制种异交结实率及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雅恢2115 × 宜香1A、成恢727 x蜀21A 为材料,于2020-2021 年在崇州开展大田试验,设置机插和人工移栽2 种方式;抽穗开花时通过调查恢复系和不育系的抽穗情况来判断花遇状态,成熟期考察不育系穗部结实情况,统计分析2 种栽插方式下不育系各行、各穗位及不同枝梗结实特性.[结果](1)以人工移栽花期相遇设置播栽期情况下,2 个组合机插恢复系和不育系花期偏移分别为3-4 d 和6-8 d,花遇指数介于33.33%—55.56%,花遇程度较差;人工移栽恢复系和不育系花期完全重合,花遇指数为100%.(2)不同栽插方式整体结实率表现为机插<人工移栽,与人工移栽相比,机插结实率降低33.45%.(3)不育系第1-6 行穗部结实率呈逐渐降低趋势,同行不育系花期相遇程度高的处理结实率更高.(4)不育系穗上部授粉姿态好,叶片和穗对花粉的遮挡作用小;正常授粉条件下,不育系穗位结实率均表现为上部>中部>下部,而空粒率则为下部>中部>上部,且各穗位间差异极显著.(5)不同栽插方式下,不育系一次枝梗结实率均显著高于二次枝梗,机插处理降低了不育系一、二次枝梗结实率.机插处理不育系一、二次枝梗黑粉病籽粒数无显著差异,人工移栽处理二次枝梗黑粉病籽粒显著高于一次枝梗.(6)2 个组合机插处理连续2 年亲本花遇程度均较差,制种实际产量表现为机插<人工移栽,2 年分别降低39.34%与41.48%.[结论]不育系较恢复系花期偏移长3-4 d,导致花遇状态差是机插制种结实低于人工移栽的第一要素,而远离恢复系的不育系和穗中下部的结实率低是机插整体结实率低的主要原因,秕粒与病粒对结实率和产量的影响相对较小.不育系穗部结实特性不仅影响制种产量,同时能指导花期调节.通过安排机插亲本盛花期相遇的播差期提高亲本花遇程度、规范赶粉操作提高授粉效果、加强田间管理减少秕粒和病粒的发生来调节结实率进而提高产量.

    杂交稻机械化制种不育系花期结实率产量

    2024年全国畜牧兽医期刊征订目录

    3974,4048,4066,4071,4101,4124页

    不同降雨年型施氮量对延迟收获夏玉米产量、强弱势粒形态与粒重的影响

    刘梦张垚葛均筑杨永安...
    3975-39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华北平原热量资源有限,夏播玉米收获期籽粒含水率高,影响机械粒收质量,限制了该项技术在该区域的应用.延迟收获条件下,施氮量差异对夏玉米籽粒产量、强弱势粒形态、粒重等关键产量性状的影响尚不明确.通过对不同施氮水平强弱势粒形态、灌浆及脱水过程的系统观测,明确氮肥调控效应,为区域机械粒收夏玉米稳产减氮增效栽培提供支持.[方法]2020-2021 年选用粒收夏玉米品种京农科728 为材料,采用收获时期和施氮量二因素区组试验设计,收获时期设正常果穗收获(NH)和延迟籽粒收获(DH),6 个纯氮施用水平分别为0(N0)、120(N120,2021),180(N180)、240(N240)、300(N300)、360(N360)和450 kg hm-2(N450,2020),测定产量(GY)、籽粒鲜体积(GFV)、鲜重(GFW)、干重(GDW)、含水率(GMC)及其变化速率.[结果]与干旱年型(2020 年)相比,多雨年型(2021 年)弱势粒的GFV、GFW 和GDW 的最大变化速率(Gmax)、生长量.(Wmax)和起始势(R0)显著降低,到达最大变化速率时间(Tmax)推迟,活跃期(P)延长,导致弱势粒的GFV,GFW和GDW 显著降低15.4%—50.6%、25.4%—62.0%和31.2%—57.3%,而强势粒不显著,GY 显著降低3.03 × 103-5.44 × 103 kg·hm-2.多雨年型条件下,弱势粒的GDWGmax、GDWWmax和GDWR0比强势粒显著降低55.1%—258.1%、13.4%—143.0%和12.0%-126.6%,GDWTmax推迟4.2-20.7 d,强势粒的GFV、GFW 和GDW 比弱势粒显著提高56.8%—69.6%、67.0%—80.4%和54.1%—92.1%.与NH 相比,延迟收获籽粒的Gmax和R0提高,强、弱势粒的P 显著延长;在干旱年型和多雨年型下,GFV、GFW 显著降低2.1%—8.1%和12.2%—17.1%、4.0%—5.2%和15.7%—19.5%,GDW 自25.1-28.2 g/100 grains 提高到28.0-34.4 g/100 grains,GMC降至22.6%—26.0%,降幅达31.3%—40.4%,产量提高0.02 × 103-1.67 × 103 kg·hm-2.干旱年型施氮水平间的GFV、GFW、GDW无显著差异;多雨年型N240-N360处理的GDWGmax、GDWγmax比N180提高,GDWTmax推迟,GDWP延长,差异均达显著水平,且对弱势粒影响强于强势粒.DH 处理下,N240-N360弱势粒的GFV、GFW 和GDW 比N180 显著提高25.7%—85.3%、59.4%—83.6%和17.9%—43.9%.多雨年型下氮肥的增产效应(74.4%—169.5%)显著高于干旱年型(51.5%—99.1%),N240 GY 比N120-N180显著提高12.6%—54.5%.[结论]华北平原热量资源限制区小麦-玉米种植制度,将冬小麦变为春小麦,夏玉米延迟收获23-33 d,显著提高弱势粒库容与粒重,籽粒含水率降低至籽粒机收含水率标准,实现周年机械化粒收.优化施氮247.2-248.6 kg·hm-2,实现不同降雨年型下产量稳定在7.0 × 103-12.0 × 103 kg.hm-2的稳产减氮增效的生产目标.

    夏玉米降雨年型延迟收获施氮量强弱势粒籽粒灌浆

    中国玉米百千克籽粒地上部吸氮量的空间差异及驱动因素

    王丹丹陈焕轩张翀巨晓棠...
    3996-40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定量中国不同农业生态区和不同产量水平条件下的玉米百千克籽粒地上部吸氮量(N100),分析气候、土壤、品种和施肥因素对玉米N100 的影响,为确定合理施氮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中国分为东北、西北、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西南和东南6 大农作区,搜集1980-2022 年发表的349 篇符合要求的文献,通过数据统计分析不同区域和不同产量水平条件下的玉米N100,并分析采用统一和区域化的N100 计算出的理论施氮量差异,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模型和整合分析(Meta-analysis)方法分析气候、土壤和施肥因素对玉米N100的影响,揭示导致中国玉米N100空间差异的原因.[结果]优化处理条件下,中国春玉米N100显著低于夏玉米,分别为2.21 和2.46;不同农业生态区玉米N100存在显著差异,分别为2.19(东北春玉米)、2.12(西北春玉米)、2.54(西北夏玉米)、2.45(华北夏玉米)、2.77(长江中下游春玉米)、2.38(长江中下游夏玉米)和2.39(西南玉米区).依据本研究全国玉米平均N100(2.34)计算的理论施氮量与采用区域化的N100计算得到的理论施氮量相差-22-31 kg N·hm-2.地上部吸氮量、产量、年均气温是影响玉米N100的最重要因素;N100随产量增加呈显著二次曲线降低的趋势(P<0.01),籽粒产量可以很好地预测N100;品种显著影响玉米N100,中国常见的玉米品种郑单958、先玉335 和登海605 的N100分别为2.42、2.12 和2.39,新品种玉米M100显著低于老品种.施用氮肥显著增加了玉米N100,且在施氮量200-300 kg N·hm-2时,施氮肥引起的N100增加效应最大.单施缓控释肥、深施氮肥、减少氮肥基施比例以及增加施氮次数均显著增加了玉米N100.[结论]在利用N100进行合理施氮量计算时,需要考虑不同农业生态区N100的显著差异,以得到更加准确的推荐施氮量,玉米N100的驱动因素主要为作物地上部吸氮量、产量和年均气温的变异.

    玉米百千克籽粒地上部吸氮量产量水平合理施氮量农业生态区

    我国甘薯E病毒全基因组序列特征及荧光定量检测技术的建立

    唐伟张成玲杨冬静马居奎...
    4010-40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甘薯E 病毒(sweet potato virus E,SPVE)是甘薯上新发现的一种病毒.本研究对我国甘薯E 病毒江苏徐州分离物(SPVE-XZ)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测定,分析该病毒基因组序列特征,并建立针对SPVE 的荧光定量(quantitative PCR,qPCR)检测技术,为监测SPVE发生分布、检测种薯种苗中SPVE 带毒情况并及时防控该病毒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采用small RNA 深度测序,结合RT-PCR 和RACE 技术,获得SPVE-XZ 的全基因组序列,利用MegAlign、MEGA11 等软件对获得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序列比对、系统发育关系分析.设计SPVE 荧光定量检测引物,并通过对退火温度及引物浓度的优化,建立针对SPVE 的qPCR 检测方法,测定其特异性和灵敏度,应用于江苏省和山东省田间甘薯样品的检测.[结果]除ploy(A)外,所获得的SPVE-XZ全基因组序列全长为10 919 nt,包含1 个长为10 560 nt 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编码3 519 aa 的多聚蛋白.5'非翻译区(5'untranslated region,5'UTR)和3'非翻译区(3'UTR)分别为129 和230 nt.在P1 和P3 蛋白内分别包含由移码产生的PISPO 和PIPO 蛋白.全基因组序列分析表明,SPVE-XZ 与韩国SPVE GS分离物(SPVE-GS)全基因组核苷酸一致率最高,为98.6%,多聚蛋白氨基酸一致率为98.5%.利用邻接法基于cp基因核苷酸序列和多聚蛋白氨基酸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发现,SPVE-XZ 与SPVE-GS 均聚类在一起.建立的SPVE 荧光定量检测体系可检测到SPVE,而甘薯病毒2(sweet potato virus 2,SPV2)、甘薯C 病毒(sweet potato virus C,SPVC)、甘薯G病毒(sweet potato virus G,SPVG)、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weet potato feathery mottle virus,SPFMV)、甘薯褪绿矮化病毒(sweet potato chlorotic stunt virus,SPCSV)、甘薯潜隐病毒(sweet potato latent virus,SPLV)、甘薯褪绿斑病毒(sweet potato chlorotic fleck virus,SPCFV)、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均未能检测到;灵敏度可达3.12 × 102 copies/μL,是常规PCR 100 倍.应用建立的qPCR 检测方法,在山东省采集的6 个样品和江苏省采集的52 个样品中,分别在1 个样品和13 个样品中检测到SPVE.[结论]SPVE-XZ 的全基因组大小为10 919 nt,与韩国SPVE-GS 基因组结构一致;建立的qPCR 检测体系对SPVE 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用于对SPVE 的快速检测.

    甘薯甘薯E病毒全基因组系统进化分析qPCR检测

    喜旱莲子草AP2/ERF基因家族的鉴定及其在除草剂胁迫下的表达模式

    韩晓文韩硕胡义锋王梦如...
    4021-4034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是一种极难防除的恶性入侵杂草,给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AP2/ERF(APETALA2/ethylene responsive factor)家族是植物中最大的转录因子家族之一,不仅参与植物体内多种信号网络的调控,还在植物响应除草剂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目的]系统分析喜旱莲子草ApAP2/ERF 家族成员的基本特征,揭示其在除草剂胁迫下的表达模式,明确ApAP2/ERF 潜在的生物功能,挖掘抗除草剂的潜在靶标基因,为精准、合理地选择除草剂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本地BLASTp 从喜旱莲子草基因组数据库中对AP2/ERF 家族成员进行鉴定,运用MEME、ExPASyServer10、Plant-mPLoc、SWISS-MODEL、NCBI SRA 数据库和psRNA Target 在线网站获取保守基序(Motif)、蛋白理化性质、亚细胞定位、三级结构、转录组、靶向miRNA 信息.通过GFF3基因组注释文件获取基因结构信息.利用MEGA 11、TBtools 和R 语言绘制系统发育树、表达模式热图和miRNA 靶向关系图等.采用RT-qPCR 法分析ApAP2/ERF 家族成员在5 种除草剂和不同时间点(0-7 d)处理下的表达模式.[结果]从喜旱莲子草中共鉴定出96 个ApERF、9 个ApAP2和4 个ApRA V,并根据其在基因组中的位置分别命名为 ApERF1-ApERF96、ApAP2-1-ApAP2-9和ApRA V1-ApRA V4.鉴定到的 ApAP2/ERF 均为亲水蛋白,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质中;ApAP2/ERF 表达模式受地理条件、水分条件和低钾胁迫的调控.41%草甘膦处理中,ApERF7/74/94在3-7 d 内被高度诱导;50%异丙隆处理中,6 个ApERF均在特定的时间被高度诱导;10%乙羧氟草醚处理中,ApERF7/13/49/94表达量呈现先升高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20%氯氟吡氧乙酸处理中,ApERF7/13/49/54/94在0.5 d 时被高度诱导;13%噁草酮处理中,ApERF13/49/54/74在短时间内显著下调表达.[结论]鉴定出109 个喜旱莲子草AP2/ERF 家族成员,位于同一亚组的成员具有相似的motif.ApAP2/ERF的表达受到地理条件、水分条件和低钾胁迫的调控,同时也受除草剂的诱导,推测其通过影响乙烯信号通路以响应除草剂胁迫.

    喜旱莲子草生物信息学转录因子除草剂表达模式AP2/ERF基因家族

    秸秆还田与施氮对耕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组分和团聚体的影响

    郭戎博李国栋潘梦雨郑险峰...
    4035-40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秸秆还田配施氮肥的固碳研究结果存在争议,为此展开本研究,旨在揭示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农田土壤固碳能力的影响以及固碳机理,为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固碳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依托11 年的长期定位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为秸秆处理方式(还田与不还田),副处理为3 个施氮水平,分别为不施氮(NO)、施氮168 kg·hm-2(N168)、336 kg·hm-2(N336,过量施氮).[结果]施用氮肥较不施氮肥小麦增产14.4%—19.5%,秸秆还田对产量影响不显著.秸秆还田显著提高土壤碳累积投入量70.8%(P<0.05),但对土壤有机碳储量影响不显著.与不施氮相比,施用氮肥分别显著提高土壤碳累积投入量和土壤有机碳储量7.7%—8.5%(P<0.05)和4.7%—8.1%(P<0.05).施用氮肥显著提高土壤固碳速率32.7%—56.1%(P<0.05),过量施氮(N336)显著提高土壤固碳效率51.8%(P<0.05);秸秆还田显著降低了土壤固碳效率30.9%(P<0.05).施氮和秸秆还田均能提升土壤碳库容量,NO 和N16 8 处理已经达到碳饱和状态.秸秆还田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易氧化有机碳(EO)含量分别提高4.6%、11.2%、4.5%.与不施氮(NO)相比,施氮(N168)和过量施氮(N336)的DOC 分别提高14.1%、29.5%;MBC 分别平均降低14.0%、28.0%;EO 分别提高8.2%和11.5%.秸秆还田有利于土壤DOC/SOC、微生物熵的提高.施用氮肥有利于DOC/SOC 的提升,但降低了微生物熵.秸秆还田与施用氮肥均对土壤E0/SOC 没有影响.秸秆还田和施氮均有利于大团聚体(>0.25 mm)的提升,秸秆还田显著提升了大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5.2%.秸秆不还田下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随着氮水平增加表现出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还田下则表现为随氮水平的增加而增加,秸秆还田分别提升团聚体MWD和GMD 8.8%和7.5%,施用氮肥相较不施氮对MWD 和GMD 分别提升14.1%—22.7%和16.8%—23.4%.秸秆还田和施氮均能提高有机碳在大团聚体的分布.[结论]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可以通过增加碳投入量,提高活性有机碳含量,降低微生物活性,提高团聚体对有机碳的保护来提高耕层碳储量.

    秸秆还田氮肥耕层碳储量活性碳组分团聚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