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
中国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

路文如

半月刊

0578-1752

zgnykx@mail.caas.net.cn

010-82109808 82106279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中国农业科学/Journal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综合性农牧业科学学术刊物。主要发表我国农牧业科学在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方面的学术论文、重要科研成果和专题报告及各学科研究进展综述等。主要栏目有作物栽培的理论与实践、作物育种与品种资源、生物技术、植保、土肥、畜牧、兽医、研究简报等。读者对象为农牧业科技工作者、农业院校师生和农业管理干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籼型血缘渗入对北方粳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徐海李秀坤芦佳浩姜恺...
    4359-43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籼型血缘渗入对粳稻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优化籼型血缘利用的北方粳稻育种方案提供理论基础和基因组资源.[方法]以籼粳交重组自交系(RIL)及从黑龙江省、辽宁省、山东省和江苏省收集的 74 份不同年代粳稻主栽品种为试材,结合基于Illumina HiSeq2500 平台的全基因组高通量测序和多地表型调查,分析籼型血缘对北方粳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使用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对籼型血缘渗入所引入的不利基因进行基因敲除.[结果]分析RIL发现籼型血缘与穗长、粒长呈显著正相关,与碾磨品质呈负相关,其中,与整精米率达到显著水平.籼型血缘在江苏省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粗蛋白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籼型频率与粒形的相关性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强,而与穗长和整精米率的相关性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减弱.通过调查粳稻主要稻区不同年代主栽品种,发现籼型血缘渗入位置和比例并不是均匀分布在12条染色体上,在第1、10、11和12染色体上,籼型血缘分布较多.江苏省和辽宁省主栽品种的籼型血缘显著高于黑龙江省和山东省,而且2000年后育成的品种籼型血缘显著高于2000年之前的品种.各粳稻区不同年代主栽品种籼型血缘渗入显著增加了每穗粒数,籼型血缘渗入区域中包含多个抗性和育性相关基因.在盐丰 47 的第 5 染色体上有一段籼型血缘渗入片段,包含籼型粒型调控基因 GS5和籼型垩白调控基因 Chalk5,增加了盐丰 47 的千粒重,但影响了其垩白性状.应用CRISPR/Cas9 技术敲除盐丰 47 的Chalk5,纯合基因编辑植株的粒形与盐丰 47 相似,其垩白性状得到了显著改善.[结论]籼型血缘渗入主要通过增加每穗粒数增加粳稻产量潜力,但对碾磨品质有负面影响.通过全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挖掘品种不良等位基因,结合CRISPR/Cas9基因编辑打破籼粳杂交育种中的遗传累赘是一种高效的育种辅助手段,可以针对目标性状进行快速准确的改良.

    水稻粳稻育种籼型血缘渗入产量品质分子设计育种

    转基因定量检测结果测量不确定度的自上而下评定方法研究及应用

    李俊赵新陈红李飞武...
    4371-43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定量检测标准体系是实施转基因定量标识的基础,而不确定度评定是定量检测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急需建立适合一般实验室采用的标准化转基因定量检测结果不确定度的自上而下评定方法,以便检测实验室自行评定定量检测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方法]测量方法精密度不确定度评定有 2 种方法,一种是根据"不确定度函数"的一般概念,利用15 个不同浓度的常规样品,建立测量方法精密度引入的不确定度评定公式;另一种是重复测量有证标准物质,根据检测数据的中间精密度,计算方法精密度引入的不确定度.用有证标准物质或实验室配制样品作阳性定量质控品进行偏倚不确定度评定,实验室配制样品标称值的不确定度由实验室根据制备过程采用简易程序自行评定.将测量方法精密度引入的不确定度和测量过程的偏倚不确定度合成,评定试样定量结果的标准不确定度,然后乘以包含因子 k,获得扩展不确定度.[结果]以转基因玉米DBN9936定量检测方法为例,分别用模拟的DBN9936常规样品和有证基体标准物质(GBW(E)100901)评定测量方法精密度引入的不确定度,分别为 0.76%和 0.33%,与常规样品相比,用有证标准物质评定的测量方法精密度不确定度显著偏小.用有证标准物质(GBW(E)100901)评定的偏倚不确定度为0.26%;用实验室配制粉末样品和基因组DNA样品(标称值均为3.0%)评定的偏倚不确定度分别为0.20%和0.19%.采用简易程序评定实验室配制样品标称值引入的不确定度时,部分不确定度分量被忽略,评定的偏倚不确定度偏小.将测量方法精密度不确定度和偏倚不确定度分别合成,用常规样品评定的扩展不确定度为 1.26%、1.20%和 1.20%;用有证标准物质评定的扩展不确定度为 0.84%、0.78%和 0.76%.[结论]建立了转基因定量检测结果自上而下的不确定度评定方法,检测实验室要优先选择用常规样品评定测量方法精密度引入的不确定度.在评定偏倚不确定度时,检测实验室原则上要优先选择有证标准物质作阳性定量质控品.

    转基因定量结果测量不确定度自上而下有证标准物质阳性定量质控品

    基于转录组分析花生单粒精播与多粒穴播植株荚果产量差异的分子机制

    杨莎刘珂珂刘颖郭峰...
    4386-44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中国,为保证出苗率及播种质量,田间常采用多粒播种.然而,多粒穴播植株间的竞争往往限制了植株的生长和最终产量.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团队前期研究建立了单粒精准播种的高产栽培技术.单粒精播技术的节种作用和增产效果结合起来能够带来更大的效益,实现节本增效.挖掘不同种植方式花生叶片、根系及荚果中的差异表达基因,探讨单粒精播栽培技术提高花生荚果产量的分子机制,为进一步推动花生高产高效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以花生品种花育25号为试材,测定单粒精播和多粒穴播种植产量相关指标,分别取花生开花后30 d倒三叶和主根及侧根、鸡头幼果期花生荚果进行转录组测序,从分子水平阐述不同播种方式花生产量的差异.[结果]与多粒穴播相比较,单粒精播种植方式下花生单株荚果数、单株饱果数、单株果重、经济系数均显著提高.转录组数据组装后,平均每库包含4 430万个读数.通过不同比较组合中差异表达基因、GO和KEGG通路分析,与多粒穴播相比较,单粒精播种植植物叶片中参与赤霉素信号传导、光信号传导等过程的转录因子及光系统Ⅱ放氧复合体、叶绿体膜、氧化还原反应等光合作用相关基因表达量升高;根系中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诱导的苯丙素代谢途径相关基因包括细胞色素P450 基因、氧化还原基因、胁迫反应转录因子和信号调节蛋白显著富集.荚果发育初期淀粉和蔗糖代谢基因显著富集,更加有利于花生荚果发育过程中籽仁充实.[结论]花生叶片中光合相关基因表达上调能够促进光合效率提升,与产量的增加密切相关;单粒精播提高了根系抗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能力,结合荚果发育初期能量物质相关基因表达上调均有利于地下部花生荚果的发育,提高花生产量.

    花生单粒精播产量RNA-Seq光合作用苯丙素途径

    基于综合指标协同优化的冬小麦植株水分含量预测

    高晨凯刘水苗李煜铭吴鹏年...
    4403-44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冬小麦冠层温度参数、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3种综合指标构建不同生育时期冬小麦植株含水量(PWC)反演模型,探寻更全面、精准的水分亏缺监测方法,为冬小麦抗旱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冬小麦为研究对象,设置 3 个水分梯度,分别为水分亏缺处理(W1):35 mm和(W2):48 mm,对照处理(W3):68 mm;2 个小麦品种洛麦 22(一般耐旱品种)和周麦27(弱耐旱品种).分别获取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期冬小麦的冠层温度参数(冠层温度标准差(CTSD)和作物水分胁迫指数(CWSI))、形态指标(株高、茎粗、地上部生物量和叶面积指数)和生理指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光合速率),按照平均权重原则分别构建综合温度参数指标(comprehensive temperature parameter indicator,CTPI)、综合生长指标(comprehensive growth indicator,CGI)和综合生理指标(comprehensive physiological indicator,CPI).分析植株含水量与综合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MLR)、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和支持向量机(SVM)方法分生育时期构建基于综合指标的PWC反演模型.[结果]不同生育时期内冬小麦的冠层温度参数、形态指标及生理指标水分亏缺处理(W1、W2)较对照处理(W3)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孕穗期和灌浆期的综合指标(CTPI、CGI和CPI)与PWC具有显著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分别为-0.70(-0.78)、0.84(0.80)和0.83(0.76).采用MLR、PLSR和SVM方法,基于综合指标(CTPI、CGI和CPI)构建PWC反演预测模型均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其中以SVM构建的孕穗期PWC模型最优,R2cal(R2val)、RMSEcal(RMSEval)和nRMSEcal(nRMSEval)分别为0.878(0.815)、2.06%(2.37%)和3.10%(3.33%).[结论]基于综合指标(CTPI、CGI和CPI)构建的SVM-PWC模型能够很好地预测冬小麦各生育时期水分亏缺状况,可为黄淮海平原冬小麦防旱抗旱提供理论依据.

    冬小麦水分亏缺综合指标植株含水量支持向量机

    光强对苗期大豆叶片水力导度及叶脉性状的影响

    高静陈吉玉谭先明吴雨珊...
    4417-4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光强对苗期大豆叶片水力导度、光合特性和叶水势的影响,分析叶脉性状对不同生长光强的适应机制,为提高大豆光能利用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选用强耐荫型的大豆品种南豆 12 和弱耐荫型的大豆品种桂夏 7 为试验材料,在人工气候室进行盆栽试验,设置高光强((424.47±12.32)µmol·m-2·s-1,HL)、中光强((162.52±20.31)µmol·m-2·s-1,ML)和低光强((93.93±9.87)µmol·m-2·s-1,LL)处理.在处理20 d后研究不同生长光强对苗期大豆叶片水力导度、光合参数、叶片水势及叶脉性状的影响.[结果]相对于高光强处理,低光强处理下南豆 12 和桂夏 7 的叶片水力导度显著降低,南豆12 的叶片水力导度在 3 个处理下均显著高于桂夏 7.与高光强处理相比,在中、低光强处理下南豆 12 的叶片水力导度分别降低7.56%和21.24%,气孔导度分别降低43.96%和58.89%,净光合速率分别降低29.44%和46.49%.同样,桂夏7的叶片水力导度分别降低 42.16%和 23.71%,气孔导度分别降低 54.55%和 45.79%,净光合速率分别降低 37.03%和 42.06%.南豆 12和桂夏 7 的叶片水势在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大豆的叶片水力导度与气孔导度在 3 个光强处理下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P<0.01),随着光强的降低,叶片水力导度与净光合速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气孔导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对于叶脉结构,与高光强相比,中、低光强处理下两个大豆品种的小叶脉密度以及主叶脉和小叶脉的木质部导管面积均显著降低,且南豆12的小叶脉密度和主叶脉木质部导管面积在中、低光强处理下均显著高于桂夏7.南豆12的主叶脉密度在处理间无显著变化,桂夏 7 的主叶脉密度在中、低光强处理下较高光强显著降低 11.4%和 15.0%.光强降低显著增长了叶脉到气孔的距离.南豆12在中、低光强处理下叶脉到气孔的距离较高光强增长21.33%和 60.01%,桂夏7叶脉到气孔的距离增长31.50%和53.59%.相关性分析表明,大豆叶片水力导度与小叶脉密度、主叶脉和小叶脉的木质部导管面积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叶脉到气孔的距离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光强会通过调控大豆叶脉结构影响叶片水力导度,弱光降低大豆叶片水力导度,但叶片水力导度和气孔导度保持协调,维持叶片水分供需平衡.弱光下具有较高的叶脉密度能够缩短水分运输的距离,保证较好的叶片水分供应能力,从而有利于CO2 的扩散和光合作用,这是耐荫型大豆适应弱光环境的又一策略.

    大豆叶片水力导度气孔导度光强叶脉

    基于图像特征识别的马铃薯薯皮粗糙度分级研究

    唐振三袁剑龙康亮河程李香...
    4428-4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马铃薯薯皮粗糙度分级研究可以提供块茎外观品质性状无损检测方法,为客观评价品质质量和高通量筛选品种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方法]以 79 份马铃薯品种(系)为供试材料,利用相机采集有/无芽眼的薯皮图像.基于 MATLAB R2016a 软件对薯皮图像预处理,随机选择 8 份材料用相关函数指标比较图像灰度化、增强及去噪效果.利用灰度共生矩阵(gray level co-occurrence matrix,GLCM)提取图像特征参数角二阶矩(angular second moment,ASM)、熵(entropy,ENT)、对比度(contrast,CON)和相关度(correlation,COR),并确定矩阵最适像素距离(d).比较两类薯皮图像特征参数间的差异,选择差异较小的薯皮图像特征集进行统计分析和分类识别.构建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SVM)和BP神经网络(back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PNN)模型对薯皮粗糙度分级分类,模型分级精度评价指标为准确率、精准率、召回率及调和平均数.[结果]加权平均值法进行灰度处理后的薯皮图像纹理结构清晰,图像清晰度评价值为 2.5698±0.5959,显著高于平均值法(1.8035±0.4856)和最大值法(1.0535±0.4088);直方图均衡化增强后的薯皮图像灰度级范围由 100-200 扩大为 0-200,灰度分布更加广泛;中值滤波对 3×3 窗口下的薯皮图像椒盐噪声去噪效果明显,峰值信噪比(peak signal-to-noise ratio,PSNR)最大((28.6250±3.9784)Bp),显著高于 3×3 和 5×5 窗口下对高斯噪声去噪后的PSNR.通过GLCM(d=4)提取的两类薯皮图像特征参数间差异显著,选择其中差异较小的无芽眼薯皮图像特征集进行统计分析和分类识别,结果表明该特征集变异系数差异明显,对比度变异系数最大(0.40),其次是角二阶矩(0.24)和相关度(0.23),熵变异系数最小(0.18).将该特征集作为分类模型输入变量用于薯皮分类,相较于BP神经网络,SVM对马铃薯薯皮粗糙度的整体分类性能较高,准确率为 87.5%.其中,对光滑皮和重麻皮的预测准确度和识别能力最高,精准率均为 100%,召回率分别为 85.7%和 100%,调和平均数分别为 92.3%和 100%.[结论]综合利用本研究提出的图像处理技术及GLCM提取的纹理特征参数能有效表征马铃薯块茎薯皮粗糙度差异;通过构建 SVM 分类模型可实现基于机器视觉的马铃薯薯皮粗糙度分级,且准确率达 87.5%.

    马铃薯薯皮粗糙度图像特征机器视觉支持向量机

    基于稻瘟病菌小种变化的吉林省主要粳稻品种抗性评价及利用价值分析

    李莉孙玲张金花邹晓威...
    4441-44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稻瘟病严重威胁吉林省水稻的安全生产,选育和利用抗瘟品种是防控稻瘟病最经济、安全的措施.在明晰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生理小种类型、分布与致病力的基础上,进行吉林省主要粳稻品种的抗瘟性评价和品种组合利用价值分析,为品种合理布局和高效利用抗病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21 年秋季在吉林省主要稻区采集分离的 115份稻瘟病菌菌株中筛选出 62 个优势单孢菌株,利用 7 个中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品种(Chinese differential variety,CDV)对其进行稻瘟病菌生理小种构成和致病力分析;对吉林省主要粳稻品种进行苗期单菌株和田间异地自然诱发抗瘟性鉴定评价;苗期与田间鉴定结果相结合,运用联合抗病性系数(resistance association coefficient,RAC)和联合毒力系数(virulence association coefficient,VAC)分析品种组合的抗病效果.[结果]通过 CDV 抗性表型可将 62个稻瘟病菌菌株划分为7群22个生理小种,优势种群为ZG和ZA,出现频率分别为35.48%和32.26%;优势生理小种依次是ZG1、ZA1和ZA17,出现频率为35.48%、9.68%和8.06%;致病率在40%以上的中等致病力小种为ZA49、ZA1、ZB15、ZB23和ZC15.吉林省主要粳稻品种的苗期单菌株接种鉴定结果表明,抗性频率在80%以上的品种占比为48.89%;田间异地自然诱发抗瘟性鉴定评价结果表明,表现为中抗(MR)以上的品种有 14 个,占鉴定品种总数的 15.56%;中感(MS)品种 27 个,占比为30%;感病(S)品种35 个,占比为38.88%;高感(HS)品种14个,占比为15.56%.通过品种组合联合抗性分析,RAC值高且VAC值低的品种组合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结论]吉林省62个稻瘟病菌的生理小种结构复杂、多样,不同稻区优势生理小种不同.吉林省主要粳稻品种的抗性较好、抗谱较宽,部分品种间组合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稻瘟病水稻品种抗性评价稻瘟病菌生理小种

    玉米腐霉茎腐病生防木霉菌株的筛选、鉴定及防治效果分析

    郭宁孙华马红霞刘树森...
    4453-44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筛选对玉米腐霉茎腐病病原菌具有抑制作用的木霉(Trichoderma spp.)菌株,明确其分类地位以及对腐霉茎腐病的防治效果和抑菌机理,为腐霉茎腐病生防制剂的研发提供菌种资源.[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试候选木霉菌株对肿囊腐霉(Pythium inflatum)、强雄腐霉(P.arrhenomanes)和芒孢腐霉(P.aristosporum)的抑制作用,筛选拮抗菌株;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性确定Tr21 菌株的分类地位;采用常规抑菌方法观察Tr21 对腐霉菌丝形态的影响;采用溴化丙啶(PI)染液检测法及对不同处理时间菌丝上清液中蛋白和核酸吸光值的检测,分析 Tr21发酵液对腐霉菌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通过不同浓度 Tr21 发酵滤液浸种试验,检测 Tr21 发酵滤液对玉米种子发芽性状的影响;通过温室盆栽试验和田间人工接种试验,明确Tr21 对腐霉茎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从实验室保存的 109株木霉菌中,筛选到 7 株木霉菌对肿囊腐霉、强雄腐霉和芒孢腐霉具有拮抗活性,抑制率均>60%,其中Tr21 菌株对 3种腐霉菌的抑制率达到 100%,其 5×、10×和 20×稀释液对 3 种腐霉菌的抑制率均达到 100%.50×稀释液对 3 种腐霉菌的最低抑制率也达到 55.56%.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Tr21 为非洲哈茨木霉(T.afroharzianum).显微镜观察显示Tr21 发酵滤液能够造成腐霉菌菌丝变粗、菌丝分枝增多、节点缩短、断裂、内含物溢出等畸形现象.PI荧光染色试验显示Tr21 发酵滤液导致 3 种腐霉菌的细胞膜受损,PI染液更易穿透受损的细胞膜进入到菌丝体内,使菌丝染成红色.核酸、蛋白泄露试验发现发酵滤液处理过的菌丝吸光值变化较大,处理 5 h 后,肿囊腐霉、芒孢腐霉和强雄腐霉菌丝的 OD260 均增加了 0.08,OD280 分别增加了 0.10、0.11 和 0.10,表明腐霉菌菌丝细胞膜受损或其完整性被破坏,导致菌丝内含物外溢.不同浓度Tr21 发酵滤液对玉米种子的发芽性状无影响,且当Tr21 发酵滤液浓度为 20×稀释液时对玉米种子的萌发和生长促进效果最好.盆栽试验结果表明,Tr21 发酵滤液浓度为 5×稀释液时,对 3 种腐霉茎腐病的室内防治效果最佳,分别为 60.67%、63.15%和 59.66%.用Tr21 的 5×稀释液进行种子处理,当药种质量比例为 1﹕100 时,对腐霉茎腐病的防治效果最高,达 82.25%.[结论]获得一株有效防治玉米腐霉茎腐病的木霉菌株Tr21,经鉴定该菌为非洲哈茨木霉,该菌株发酵滤液可导致腐霉菌菌丝畸形、断裂、细胞膜受损、内含物溢出等,是一株具有开发前景的生防微生物.

    腐霉菌茎腐病玉米非洲哈茨木霉生物防治

    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的规范化建设

    张卫建尚子吟张俊严圣吉...
    4467-44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也是人为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GHG)排放(尤其是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及其减排的重要部门.开展科学规范的GHG统计核算,不仅是农业碳排放清单编制、碳减排交易核验、碳减排补贴以及低碳农产品认证等工作的基础,也是农业减排固碳政策制定和技术选用及行动方案落实的决策依据.为此,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农业GHG统计核算相关规范和方法及标准的基础上,本文针对现有统计制度体系不健全、计量方法不完善和核算结果不确定等问题,就农业GHG统计核算体系建设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健全和完善统计核算制度体系,明确责任主体.在我国现有的农业统计和面源污染监测报告等体系基础上,加强统计监测(Monitoring,M)、报告(Reporting,R)和核验(Verifying,V)的MRV体系建设,优化调整现有政策与机构安排,明晰农业GHG统计核算和减排固碳行动的责任主体.其次,补充和完善统计核算标准和方法.结合国际最新的标准和方法以及我国农业生产实际与发展规划,对我国农业领域相关标准和方法进行补充与完善.比如补充生物炭施用、生态农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秸秆综合利用等农业综合固碳和光伏农场能源替代,以及石灰和尿素施用、反刍动物饲养和农区淡水养殖等GHG排放的统计核算标准与方法;修订间接排放的统计核算标准与方法,并针对农业减排固碳开发新的 CCER(Chinese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方法学.第三,加强数据库更新与升级.通过科技创新和数据积累,并结合田间监测和模型估测等,对现有基础数据、活动数据和排放因子数据等进行更新升级.另外,还需开发统计核算标准与方法配套的应用软件,开展科普宣传和技术培训与应用示范.本文可以为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指南的修订提供参考,为农业碳减排交易的核验和低碳农产品认证的碳足迹评价体系构建等提供支撑.

    粮食安全气候变化绿色低碳发展碳排放清单碳减排交易MRV方法体系

    东北黑土区保护性耕作生态补偿机制优化路径

    周颖杨鹏王立刚雷秋良...
    4478-44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期,筑牢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巩固提升东北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应以黑土区耕地质量保护为首要任务.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为黑土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关键技术,其规模化应用在政策和主体层面存在现实约束.科学认识东北黑土区保护性耕作生态补偿政策存在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探索保护性耕作技术补偿政策优化路径,为补齐制度短板、实现精准施策提供科学依据.综合运用文献分析、规范分析及归纳演绎法结合实地调研,全面总结东北黑土区玉米秸秆还田技术补贴标准,定性分析补贴政策面临的现实约束,理清目前保护性耕作支持政策的主要障碍因素:一是补偿政策指向性不明确;二是补偿标准定价依据不科学;三是补偿管理机制不健全.针对黑土区保护性耕作生态补偿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政策机制优化路径:一是强化赋权和组织化激活保护性耕作的主体性路径,从完善赋权定位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两个层面建立配套政策;二是构建环境-经济属性协同定量的补偿标准评估方法,以技术产生的外部效应和主观效用作为补偿标准定价的理论依据,建立由替代市场技术、假想市场技术及计量经济学统计分析等多方法融合的评估方法体系;三是创设高质量数字化管理及差异化的生态补偿制度,构建开放、共享的大数据管理平台,打造多主体协同互利的市场生态图景,建立保护性耕作多主体协同差异化生态补偿机制.适应保护性耕作技术创新与组织方式变革的新要求,建立科学的保护性耕作农业绿色技术应用评价体系;优化垂直管理纵向补偿机制,引导企业与社会资本参与市场调节,构筑黑土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生态管理制度屏障,为生态补偿政策优化提供参考借鉴.

    保护性耕作生态补偿机制补偿标准外部效应秸秆还田黑土区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