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
中国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

路文如

半月刊

0578-1752

zgnykx@mail.caas.net.cn

010-82109808 82106279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中国农业科学/Journal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综合性农牧业科学学术刊物。主要发表我国农牧业科学在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方面的学术论文、重要科研成果和专题报告及各学科研究进展综述等。主要栏目有作物栽培的理论与实践、作物育种与品种资源、生物技术、植保、土肥、畜牧、兽医、研究简报等。读者对象为农牧业科技工作者、农业院校师生和农业管理干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绿蓝光比例对罗勒生长及其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

    杨洋贾梦晗陈灿张一含...
    1167-1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红光(R,660 nm)保持定量的条件下,探究不同绿蓝光比例(G/B)对罗勒(Ocimum basilicum Linn.)生长、气孔特征、光合能力以及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为植物工厂罗勒高效节能生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在植物工厂环境下,以罗勒为试验材料,将生长 19 d的罗勒幼苗分别置于RB(R﹕G﹕B=8﹕0﹕8,设为对照处理)、RG1B7(R﹕G﹕B=8﹕1﹕7)、RG1B3(R﹕G﹕B=8﹕2﹕6)、RG1B1(R﹕G﹕B=8﹕4﹕4)、RG3B1(R﹕G﹕B=8﹕6﹕2)、RG7B1(R﹕G﹕B=8﹕7﹕1)和RG(R﹕G﹕B=8﹕8﹕0)7 种不同光质组合处理中,光照强度设置为 160 μmol·m-2·s-1,其中红光占 50%,光照时间为 16 h/d,光/暗期温度为 25℃/23℃,相对湿度设定为 65%,光期CO2 浓度设定为 1 000 μmol·mol-1.试验处理 13 d后测量罗勒的光合作用参数,处理 19 d后测量其生长指标、气孔特征以及能源利用效率.[结果]除RG1B3 处理外,添加绿光处理比对照显著提升了罗勒的株高、叶面积和干鲜重,不同绿蓝光比例(G/B)处理的地上部干、鲜重分别比对照提高了 19%—51%和 26%—64%;但除RG处理外,不同G/B处理间的叶面积和干、鲜重差异不显著.低G/B处理(RG1B7)仅降低罗勒下层叶片反面的气孔密度,随着 G/B 的增大,下层叶片正面及上层叶片的气孔密度均降低.总体上,叶片氮含量随着 G/B 的增加而降低,叶片氮含量和气孔密度的降低导致罗勒的CO2 同化能力、光利用能力下降,降低程度总体上随着G/B的增加而增大.由于绿光LED的发光效率比蓝光低,总耗电量随着G/B的增加而增加,本试验中仅RG1B7 处理比对照显著提高了 25%的电能利用效率;除RG1B3 处理外,不同G/B处理比对照提升了 30%—57%的光能利用效率,提升程度在除RG外的不同G/B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相比,RG3B1 和 RG 处理提高了罗勒上层和下层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其中 RG3B1 分别提高了 58%和 74%,RG分别提高了 67%和 90%.[结论]结合罗勒生长和能量利用效率数据可知,RG1B7 处理可被认为是植物工厂罗勒生产较为适宜的光质组合.研究结果可为明确不同绿蓝光比例对罗勒生长、光合特性及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规律提供参考,也为完善植物工厂环境下罗勒高效节能生产光配方提供技术支撑.

    罗勒绿蓝光比例光质生长光合作用能源利用效率

    基于介质阻挡放电低温等离子体分析储藏稻谷高温胁迫下酚类代谢规律

    侯帅张祎佳周丹丹马飞洋...
    1180-1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介质阻挡放电低温等离子体(DBD-CP)处理对储藏稻谷高温胁迫下酚类代谢规律的影响.[方法]模拟夏季高温35℃条件下,以新鲜偏高水分稻谷(粳稻,16.0%水分含量,湿基水分)为原料,分析DBD-CP处理对储藏稻谷L*、a*、b*、黄度指数(YI)、活性氧以及丙二醛(MDA)等品质指标的影响,探讨储藏过程中总酚和总黄酮成分的变化规律,并结合抗氧化活性ABTS+、DPPH自由基抑制率以及铁离子还原能力等多重验证,联合苯丙烷代谢关键限速酶的活性变化,共同揭示DBD-CP处理下的储藏稻谷酚类代谢规律.[结果]经DBD-CP处理后,稻谷储藏过程中颜色稳定性得到显著提升,对应储藏60 d后的处理组黄变指数显著降低了12.6%,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以及MDA含量在储藏20 d时分别相对降低14.8%、41.6%和 21.6%,对应的新鲜偏高水分稻谷劣变速率显著受到抑制;此外,在高温胁迫储藏期间,处理组样本总酚及总黄酮含量同步增加(P<0.05),最大上升幅度分别为对照组的1.23和1.34倍,对应样本的抗氧化特性和铁离子还原能力均得到显著提升(P<0.05);结合苯丙烷代谢关键限速酶的活性分析,对应处理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肉桂酸-4-羟化酶(C4H)和查尔酮合酶(CHS)活性显著增强,上升幅度在1.71-2.28倍;相关性分析进一步证实,高温胁迫下偏高水分稻谷酚类物质含量与PAL、C4H和CHS酶活性密切关联(P<0.05),与籽粒内部活性氧以及丙二醛含量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介质阻挡放电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可以通过激活苯丙烷代谢促进偏高水分稻谷籽粒内部酚类合成速率,加强组织抗氧化特性并缓解膜质过氧化和自由基的积累,进而延缓稻谷在高温胁迫储藏环境下的品质劣变.

    稻谷介质阻挡放电低温等离子体苯丙烷代谢酚类物质抗氧化性储藏

    FoxO1对牛骨骼肌细胞增殖、凋亡和分化的调控

    姜超张久盘宋雅萍宋小雨...
    1191-1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骨骼肌是动物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其生长发育直接影响畜禽肉产量,叉头转录因子O1(forkhead box protein O1,FoxO1)作为重要的转录调控因子,其与骨骼肌生长发育密切相关.探究过表达FoxO1对牛骨骼肌细胞增殖、凋亡与分化的作用,为肉牛遗传改良提供基础材料.[方法]采集牛的多个组织样品,提取其RNA并反转录,利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qPCR)构建FoxO1组织表达谱.利用酶消化法分离得到牛骨骼肌细胞,通过观察其分化后肌管的形成以及qPCR检测其分化标志基因的表达情况来检验所分离细胞的分化性能.利用免疫荧光技术对牛骨骼肌细胞进行FoxO1亚细胞定位.设计并包装牛FoxO1过表达腺病毒,以提高牛骨骼肌细胞内FoxO1的表达.利用EdU染色检测过表达FoxO1对细胞相对增殖率的影响.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过表达FoxO1对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利用qPCR检测过表达FoxO1对牛骨骼肌细胞增殖、凋亡和分化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组织表达谱结果显示FoxO1在多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在成年牛的背脂中表达量最高,在背最长肌组织中表达量最低,且FoxO1在犊牛背最长肌组织中的表达量要极显著高于成年牛的(P<0.01).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FoxO1在牛骨骼肌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质内均有表达,其细胞核内荧光强度高于细胞质.成功构建FoxO1过表达载体,并完成FoxO1重组过表达腺病毒的包装与扩繁,在感染牛骨骼肌细胞后,能显著提高FoxO1表达水平(P<0.01).EdU检测显示过表达FoxO1会显著降低细胞增殖率(P<0.01),流式细胞周期检测显示过表达FoxO1会显著增加G1 期细胞数并减少S期和G2期细胞数,抑制细胞G1/S期的转化,并减少G2期细胞的形成.利用qPCR进一步检测发现,增殖相关基因PCNA、CDK1、CDK2、CCNA2、CCNB1、CCND1和CCNE2均极显著下调(P<0.01),促凋亡相关基因BAD和BAX显著上调以及抑凋亡基因BCL2显著下调(P<0.05).过表达FoxO1导致牛骨骼肌细胞肌管形成量减少,qPCR检测结果发现,骨骼肌分化相关基因MYOD、MYOG、MYF5、MYF6和MYHC的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结论]FoxO1在牛的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是一个广泛存在的转录调控因子,并且在背最长肌组织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存在表达差异,起到阶段调控作用.FoxO1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均发挥重要的转录调控作用,特别是在细胞核内.过表达FoxO1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增殖相关基因和肌细胞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牛骨骼肌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并且可能通过上调促凋亡基因的表达和下调抑凋亡基因的表达来促使牛骨骼肌细胞凋亡的发生.

    FoxO1牛骨骼肌细胞增殖分化

    副结核分枝杆菌免疫原蛋白的筛选及免疫保护效果评价

    陈凡若张嘉俊鹿萍崔宁...
    1204-1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副结核病(paratuberculosis,PTB)是由副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avium subsp.paratuberculosis,MAP)主要引起反刍动物的一种慢性消耗性传染病.患病动物表现为肉芽肿性肠炎和肠道的功能失调、顽固性腹泻、渐进性消瘦、营养不良、贫血、嗜睡甚至死亡.PTB给畜牧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并且严重威胁公共卫生安全.由于目前临床上对于 PTB 的检测和控制手段不够完善,现有的 PTB 疫苗保护效果不佳,并且干扰牛结核病的诊断,因此亟需研发免疫原性强、保护效果佳的疫苗以用于PTB的防控.[目的]通过筛选MAP免疫原蛋白,并对其免疫保护效果进行评价,为PTB的防控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根据MAP的p22、map1272c、map3531c、map3783、map3701c以及map3527这 6 个基因,分别构建 5 种重组质粒,在获得 5 种重组蛋白基础上,联合MONTANIDE ISA 61 VG佐剂皮下多点注射免疫小鼠,通过IFN-γ ELISPOT试验筛选出最佳免疫原;随后将最佳免疫原和已报道的 66NC融合蛋白混合,经皮下多点注射免疫小鼠,在二免 3 周后用 1×108 CFU的MAP K-10 菌株腹腔感染小鼠.通过IFN-γ ELISPOT试验,抗体监测和细胞因子检测,分析感染后小鼠的体重、肝脏病理学和组织病理学变化及其荷菌数差异,综合评价候选亚单位疫苗的免疫原性和免疫保护效果.[结果]以MAP p22、map1272c、map3531c、map3783以及map3701c为基础成功构建和表达了5 种融合蛋白 58F、62F、69F、46F和 52F,其中免疫 58F后产生的IFN-γ水平最高,是更具潜力的候选免疫原,且以融合蛋白组合 66NC+58F诱导持久高滴度的 IgG、IgM、IgG1 和 IgG2a水平,诱导特异性的IFN-γ、TNF-α和IL-17A的释放;在保护效果评价中,融合蛋白组合 66NC+58F抵抗MAP感染造成的体重下降,显著减轻肝脏的病理损伤,降低MAP在肝脏中的定植.[结论]融合蛋白组合 66NC+58F诱导小鼠产生Th1 和Th17 型免疫反应,对MAP感染有着一定免疫保护作用,是PTB重要的候选亚单位疫苗.

    副结核分枝杆菌亚单位疫苗58F蛋白免疫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