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
中国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

路文如

半月刊

0578-1752

zgnykx@mail.caas.net.cn

010-82109808 82106279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中国农业科学/Journal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综合性农牧业科学学术刊物。主要发表我国农牧业科学在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方面的学术论文、重要科研成果和专题报告及各学科研究进展综述等。主要栏目有作物栽培的理论与实践、作物育种与品种资源、生物技术、植保、土肥、畜牧、兽医、研究简报等。读者对象为农牧业科技工作者、农业院校师生和农业管理干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中混合模型的原理、优化与应用

    谭力治赵毅强
    1617-16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是定位基因组中与性状显著关联的变异位点的有效方法.随着表型记录的完善、高通量基因型分型技术的发展,以及统计方法的改进,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人类疾病、动物植物遗传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假阳性是影响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可靠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控制假阳性,除了校正P值,GWAS模型从最简单的方差分析(或用于质量性状的卡方检验)到加入固定效应协变量的普通线性模型(general linear model,GLM),再到加入随机效应的混合线性模型(mixed linear model,MLM)持续改进,控制了多种混杂因素导致的假阳性.将个体的遗传效应拟合为由基因组亲缘关系矩阵(genomic relationships matrix,GRM)定义的随机效应是目前常用的方法.由于MLM的参数估计大量消耗计算资源,研究人员不断尝试模型求解优化和GRM的构建优化(GRM的构建优化同时也提高了计算效率),最终将基于MLM计算的时间复杂度由0(MN3)逐步改进到0(MN),实现了计算速度与统计功效的飞跃.针对质量性状病例对照比失衡带来的假阳性问题,研究人员进一步对广义混合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ixed model,GLMM)进行了校正.本文较全面地介绍了 GWAS的基本原理和发展,着重阐述了 GWAS中MLM模型的改进和优化细节,同时,列举了 GWAS在农业中的应用,包括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基于单倍型的GWAS应用.最后,从进一步提高GWAS统计功效和GWAS试验设计2个角度对GWAS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复杂性状随机效应基因组亲缘关系矩阵混合线性模型

    过量表达小麦TaCYP78A5增加花器官的大小

    彭海霞卡得艳张天星周梦蝶...
    1633-16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利用表达模式分析、转基因过表达和细胞学观察等策略,解析TaCYP78A5调控花器官大小的功能和机制,为作物遗传改良提供基因资源和理论基础.[方法]根据EnsemblPlants基因组数据库中不同物种CYP78A家族成员的序列信息,对小麦TaCYP78A5和其他物种中的同源基因进行序列比对和进化分析;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小麦TaCYP78A 5的基因和蛋白结.构,以及不同器官的表达模式;通过在拟南芥中组成型过表达和生殖器官局部特异性过表达TaCYP78A5的策略,明确Ta CYP78A5具有调控花器官大小的功能;利用显微镜观察不同转基因拟南芥花器官的细胞学特征,解析TaCYP78A5调控花器官大小的细胞学机制;利用小麦转基因过表达策略,明确TaCYP78A5调控小麦穗部大小等其他穗部性状的功能;利用323份小麦品种的单倍型数据与穗部表型数据进行关联分析,探析不同小麦品种TaCYP78A5表达量的高低对穗部大小等其他穗部性状的影响.[结果]小麦TaCYP78A5 5与拟南芥AtCYP78A5的基因和蛋白序列相似性较低,但基因和蛋白结构相似性较高.小麦TaCYP78A5和拟南芥AtCYP78A5均在多个器官广泛表达,但在花器官中表达量最高.相较于野生型,在拟南芥中组成型过表达TaCYP78A5能导致花器官增大,花瓣面积显著增加13.5%-35.4%;而且仅在胚珠局部特异性过表达TaCYP78A5也足以导致拟南芥花器官增大,花瓣面积显著增加9%-22.1%;相反,拟南芥cyp78a5突变体的花器官则显著小于野生型,花瓣面积显著减少27%.在拟南芥中组成型过表达TaCYP78A5导致花瓣表皮细胞大小较野生型显著增加49%-54%,细胞数目较野生型显著减少11%-19%,局部特异性过表达TaCYP78A5也导致花瓣表皮细胞大小较野生型显著增加20%-49%,细胞数目较野生型显著减少8%-24%.在小麦中组成型过表达TaCYP78A5导致小麦穗长增加7.9%-8.9%,颖壳面积增大9.6%-14.7%,穗粒数增加12.4%-23.8%,小穗数和小穗粒数呈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单倍型分析结果显示,在323份小麦品种中,具有较高TaCYP78A5-A表达量的小麦品种比具有较低TaCYP78A5-A表达量的小麦品种的穗长更长,小穗粒数更多,小穗数更少,而穗粒数无显著差异.[结论]TaCYP78A5以一种非细胞自制的模式促进花器官生长,小麦和拟南芥过量表达该基因均能导致花器官的增大.

    小麦TaCYP78A5过量表达花器官大小细胞扩张

    增密对春玉米籽粒胚乳淀粉粒度分布与黏度参数的影响

    路梦莉张雅婷任红王土金...
    1646-16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密植是提升玉米高产栽培的主要措施之一,同时密度对玉米淀粉形成具有显著影响.因此分析增加种植密度(增密)条件对不同类型春玉米籽粒胚乳淀粉粒度分布与黏度参数,对玉米淀粉品质改善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于2019和2020年在吉林省公主岭试验基地进行大田试验,选用先玉335、郑单958、农华101等8个东北区域主推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67 500和97 500株/hm2 2个种植密度,以衍射粒度分析仪以及黏度分析仪测定不同处理籽粒淀粉粒度分布与黏度参数,用近红外分析仪测定玉米相关品质,并进行相关分析,明确增密对春玉米籽粒胚乳淀粉粒度分布与黏度参数的影响.[结果]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籽粒产量与淀粉含量均显著增加,同时密度提高显著增加了大型(>17μm)淀粉粒体积、表面积、数目百分比,而在小型(<3μm)淀粉粒体积、表面积、数目百分比中观察到相反的趋势.可见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籽粒小型淀粉粒体积、数目百分比显著降低,大型淀粉粒体积、数目百分比增加,说明增密有利于大型淀粉粒体积比例的提升,即增密促进淀粉的积累,增加大型淀粉粒数目与个体体积的形成.同时研究发现,增密后玉米淀粉峰值黏度、低谷黏度、稀懈值、最终黏度均显著提高.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籽粒淀粉含量、产量和黏度参数等与小型淀粉粒体积百分比呈负相关,与中型(3-17μm)淀粉粒体积百分比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大型(>17μm)淀粉粒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结论]玉米增密主要是通过影响胚乳淀粉粒度分布,即增加大型淀粉粒比例,降低中、小型淀粉粒比例,进而提高了玉米籽粒产量、淀粉含量及黏度参数.

    玉米淀粉含量粒度分布黏度参数种植密度

    蕾铃脱落对棉花果枝叶光合产物积累及"源"潜力的影响

    阚家强刘玉周治国陈兵林...
    1658-16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棉花蕾铃脱落率常超过60%,蕾铃脱落后的果枝叶常作为"辅助源"对其邻位铃的发育起重要作用.探明棉花果枝叶在其对位蕾铃脱落后作为"辅助源"的潜力及其变化趋势,丰富棉花产量形成的"源-库"调控理论,为棉花补偿性生长的栽培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中棉425为材料于2021年分2个播期(5月10日、6月1日)在江苏南京(118°50'E,32°02'N)南京农业大学牌楼试验站开展田间试验,研究果枝韧皮部阻断条件下,去库(化学法阻断第四、五、六果枝第一果节"蕾-对位叶"系统与主茎连接的韧皮部,同时去除该系统蕾/花,模拟蕾铃脱落条件)后棉花果枝叶形态特征、气体交换参数、碳氮物质及内源激素含量等叶片源能力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1)去库处理显著增加了果枝叶中果糖、蔗糖、淀粉、纤维素含量,却显著降低了其葡萄糖含量.随着时间的推延,去库后1d,淀粉的增幅最大,纤维素增幅则主要在去库后3 d明显变大;去库后5d,蔗糖、纤维素、淀粉的增幅较大.(2)去库后,糖分更多地以非还原性糖形式积累;光合产物更多地向淀粉形式分配;多聚糖/低聚糖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而果枝叶C/N则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3)去库处理显著降低了果枝叶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4)果枝叶局部呈现紫红色且花青素含量较对照升高了约2倍.(5)去库后,果枝叶中ABA含量呈上升趋势且显著高于对照,IAA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GA,含量在去库处理后显著低于对照,而JA与SA含量则显著高于对照.(6)果枝叶内源激素动态平衡在去库后改变,ABA/IAA、JA/IAA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而ABA/GA3、JA/GA,则不断增大.[结论]蕾铃脱落后,果枝叶中糖分积累和分配形式及内源激素信号发生显著改变,并对其叶源能力产生显著影响.短期内(1-3 d),果枝叶中糖类物质整体含量增加,尤其是非还原性糖累积幅度较大,源能力快速增强;但随着时间推移,源能力增强幅度下降,同时叶片有早衰趋势,叶绿素降解加速.即蕾铃脱落后,脱落蕾铃的果枝叶对其邻位铃的"辅助源"功能短期内(3d左右)快速上升,之后快速下降,后期其对邻位铃发育的贡献很小.

    棉花蕾铃脱落果枝韧皮部阻断激素

    基于无人机多光谱影像特征融合的小麦倒伏监测

    魏永康杨天聪臧少龙贺利...
    1670-16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小麦倒伏严重影响小麦光合及成熟进程,进而造成小麦减产及品质下降.为快速精确获取倒伏信息,评估无人机遥感监测小麦倒伏的能力,构建小麦倒伏监测模式,为灾情评估、保险理赔及灾后补救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利用近地无人机获取包含红、绿、蓝、红边和近红外5个多光谱波段图像,经过预处理飞行高度50mn的小麦冠层图像,得到分辨率为1.85(cm/像素)的数字正射影像图(DOM)和数字表面模型(DSM),从中提取光谱特征、高度特征和光谱纹理共3类特征信息;采用支持向量机(SVM)和随机森林(RF)2种分类器对6种不同特征集组合进行倒伏分类比较,使用准确率(Acc)、精确率(Pre)、召回率(Re)和调和平均数(Fl)以确定较优的特征组合和分类器;同时使用3种不同的特征集筛选方法(套索算法Lasso、随机森林递归算法RF-RFE和Boruta算法)对优化的特征子集进行综合评价,确立适宜的倒伏分类评价方法.[结果]单一特征的光谱和纹理及其组合对小麦倒伏的分类评价结果较差,"椒盐现象"严重,在此基础上融合DSM信息的分类精度显著提高.采用随机森林分类器对光谱特征、纹理特征和高度特征进行特征集组合,小麦倒伏识别的分类准确率最高达91.48%.为减少特征集变量数量,采用3种特征优化方法,与筛选得到的全特征集、Lasso算法、RF-RFE算法相比,基于Boruta算法得到的优化特征子集分类精度更高,整体稳定性更好,从含有DSM的3种特征组合均值来看,总体分类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提高了 0.17%和0.01(全特征集)、2.45%和0.05(Lasso)、2.87%和0.05(RF-RFE).其中,光谱-纹理-DSM组合效果最好,总体分类精度达92.82%,Kappa系数达0.86.[结论]Boruta算法有效优化光谱-纹理-DSM组合的特征子集数量,让更少的特征参量参与分类,且获得较高的分类精度,确立了精确监测小麦倒伏的多特征组合-Boruta-RFC技术融合模式,为小麦灾情评估及补救措施制定提供参考.

    冬小麦无人机多光谱特征融合倒伏

    基于PCR和巢式PCR技术的玉米南方锈病早期检测

    马红霞孙华郭宁刘树森...
    1686-16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巢式PCR方法,快速检测处于病害潜育期的玉米叶片内的多堆柄锈菌(Puccinia polysora),为玉米南方锈病(southern corn rust)的预测和防治提供技术支持.[方法]根据多堆柄锈菌ITS区序列,在其变异区设计3条多堆柄锈菌特异性检测引物NX471-F、NX255-F和NX255-R,建立以NX471-F与真菌ITS区通用引物ITS4为外侧引物,NX255-F/NX255-R为内侧引物的巢式PCR.采用20 μL扩增体系:Ex Taq DNA聚合酶(5U·μL-1)0.15μL、10×Ex Taq Buffer(Mg2+plus)2μL,dNTP Mixture(各 2.5 mmol·L1)1.6 μL,上下游引物(10 μmol·L-1)各 0.3 μL,DNA 1 μL,14.65 μL ddH2O.扩增程序:利用外侧引物NX471-F/ITS4进行第一步PCR扩增,95℃预变性7 min;95℃变性30 s,55℃退火30 s,72℃延伸45 s,30个循环;72℃再延伸7 min.将扩增后的产物稀释20倍,取1μL用作第二步PCR的扩增模板,然后以内侧引物NX255-F/NX255-R进行第二步PCR扩增,95℃预变性7 min;95℃变性30 s,66℃退火30 s,72℃延伸26 s,30个循环;72℃c再延伸7 min.同时选用内侧引物进行常规PCR扩增,扩增体系同巢式PCR,扩增程序除循环数为38,其余程序同巢式PCR的第二步PCR检测.在此条件下对多堆柄锈菌、高粱柄锈菌(Puccinia sorghi)、青杨叶锈病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和7种玉米常见病原菌进行特异性检测,对不同梯度多堆柄锈菌基因组DNA和3种人工接种病叶进行灵敏度检测.[结果]巢式PCR检测体系仅在检测多堆柄锈菌时,产生了 255 bp的目的条带,其他菌株均未扩增出目的条带.巢式PCR检测体系对多堆柄锈基因组DNA的最低检测限为10fg·μL-1,是常规PCR检测体系灵敏度的500倍.当1 g人工接种病叶含500-2.5×10个多堆柄锈菌夏孢子时,常规PCR和巢式PCR检出阳性率分别0和85.71%,巢式PCR可检测出的夏孢子个数最少为1 000个;当1g人工接种病叶中含1-7个夏孢子堆时,常规PCR和巢式PCR检出阳性率分别76.19%和100%,常规PCR可检测出的夏孢子堆个数最少为2个,巢式PCR可检测出1个及以上夏孢子堆;当1 g人工接种病叶中含1-7个侵染点时,常规PCR和巢式PCR检出阳性率分别14.29%和66.67%,检测出的侵染点个数最少分别为6个和3个.[结论]成功建立了 一种以NX471-F/ITS4为外侧引物,NX255-F/NX255-R为内侧引物的巢式PCR检测方法,可快速、高效、准确检测玉米叶片中潜伏期的多堆柄锈菌.

    玉米南方锈病多堆柄锈菌常规PCR巢式PCR

    表皮蛋白基因参与锈赤扁谷盗磷化氢抗性形成

    陈二虎沈丹蓉杜文蔚孟宏杰...
    1696-17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作为昆虫表皮重要的结构物质,表皮蛋白(cuticle protein,CP)在昆虫对农药表皮穿透抗性形成过程中承担重要作用.锈赤扁谷盗(Cryptolestes ferrugineus)磷化氢抗性问题日益突出,论文旨在揭示表皮蛋白基因在该害虫磷化氢抗性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基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的生物测定方法解析5个地理种群(张家港、湘阴、淮安、怀化和太仓种群)锈赤扁谷盗磷化氢敏感性差异.首先通过锈赤扁谷盗转录组数据鉴定获得4个表皮蛋白基因,进而构建系统发育树,并对相应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利用基因定量技术(RT-qPCR)解析上述4个锈赤扁谷盗表皮蛋白基因时空(不同发育阶段和成虫不同组织)和不同磷化氢抗性水平下的表达模式,以及表皮蛋白基因对磷化氢胁迫响应的表达模式.使用RNAi(RNA interference)技术对特定的表皮蛋白基因(CfRR2-1)进行沉默,并研究CfRR2-1被有效沉默后锈赤扁谷盗磷化氢敏感性变化情况.[结果]磷化氢敏感性测定结果显示,不同地理种群锈赤扁谷盗磷化氢敏感性水平差异显著,药剂抗性倍数(RR)范围为7.2-1 906.8.系统发育分析显示锈赤扁谷盗4个表皮蛋白均隶属于CPR家族RR2亚家族,且它们氨基酸序列都拥有RR2型几丁质结合域,将其分别命名为CfRR2-1、CfRR2-2、CfRR2-3和CfRR2-4.基因表达模式分析显示4个表皮蛋白基因均在锈赤扁谷盗蛹期特异性高表达,且在成虫外周组织中表达水平较高;此外,表皮蛋白基因均在磷化氢极高抗种群中(太仓种群,RR=1 906.8)显著高表达,且锈赤扁谷盗经磷化氢熏蒸胁迫后,表皮蛋白基因可被显著诱导表达.最后,选择CfRR2-1进行功能验证,注射dsRNA干扰极高抗种群(TC)CfRR2-1的表达后,导致锈赤扁谷盗对磷化氢抗性水平显著降低.[结论]表皮蛋白基因过表达参与锈赤扁谷盗磷化氢抗性形成.

    锈赤扁谷盗磷化氢抗性表皮蛋白RNA干扰

    长期覆膜和施用有机肥对黄土高原春玉米产量和品质的效应

    尉亚囡薄其飞唐安高嘉瑞...
    1708-17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田间定位试验探究长期覆膜和施用有机肥对春玉米产量、品质、干物质累积和氮素吸收的影响.[方法]长期定位试验在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长武黄土高原农业生态试验站开展.试验设4个处理:覆膜,不施氮,作为对照(F);不覆膜,施氮225 kg·hm-2(N);覆膜,施氮225 kg·hm-2(FN);覆膜,施氮225 kg·hm-2,并施有机肥(FSN).2020和2021年在玉米吐丝期(R1)和收获期(R6)分别采集植株样品,测定植株生物量,并按器官分类测定不同部位的氮含量,收获期测定玉米籽粒粗蛋白、粗脂肪和粗淀粉含量.[结果](1)施氮条件下覆膜显著提高春玉米产量,覆膜条件下增施有机肥能使产量进一步提高.不覆膜施氮处理与对照相比增产106%-176%,覆膜处理在此基础上产量增加21%-75%,在覆膜条件下增施有机肥后进一步增产6%-8%.(2)施氮条件下覆膜显著提高春玉米干物质累积和氮素吸收,施用有机肥后二者进一步得到提高.(3)不覆膜施氮处理的粗蛋白含量为8.67%-8.94%,施氮条件下覆膜使粗蛋白含量提高至8.99%-9.34%,增施有机肥后粗蛋白含量没有进一步提高.3个处理间粗脂肪和粗淀粉含量没有显著差异.[结论]覆膜(FN)可以显著提高春玉米产量和粗蛋白含量,覆膜条件下增施有机肥(FSN)在维持籽粒粗蛋白含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产量,实现春玉米的高产优质.

    春玉米覆膜有机肥产量粗蛋白粗脂肪粗淀粉

    长期施肥对黄泥田土壤团聚体中氮素积累和有机氮组成的影响

    王飞李清华何春梅游燕玲...
    1718-17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氮是南方黏瘦型中低产田重要的限制因子.研究长期施肥对黄泥田团聚体中氮素累积及有机氮组成的影响,为合理培肥及土壤氮库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集黄泥田36年定位试验中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化肥+牛粪(NPKM.)、化肥+全量稻秸还田(NPKS)4种处理耕层土壤,采用湿筛和Bremner有机氮分级方法,分析团聚体氮素累积与有机氮组分含量及分配的变化.[结果]施肥处理>2 mm团聚体全氮含量较CK显著增加12.7%-51.9%(P<0.05);NPKM与NPKS处理>2 mm团聚体对原土全氮累积贡献率较CK分别显著提高24.7与20.0个百分点(P<0.05).施肥处理>2 mm团聚体酸解性氮与非酸解性氮含量分别较CK增加10.1%-36.3%与20.7%-100.5%,并相应提高两组分对原土全氮累积贡献率,NPKM与NPKS处理增加尤为明显.对于>2 mm团聚体,施肥处理酸解铵态氮含量较CK显著增加17.2%-40.4%(P<0.05),以NPKM处理增加最为明显;酸解氨基酸态氮与酸解未知态氮含量分别以NPKS与NPKM处理增加最为明显,分别较CK显著提高24.0%与52.1%(P<0.05).>2mm与0.25-2 mm团聚体的非酸解性氮及酸解铵态氮与相应粒级团聚体中的碱解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配合稻秸还田较配施牛粪更有利于>2 mm团聚体非酸解性氮的累积.配施牛粪对提高>2 mm团聚体酸解铵态氮、酸解未知态氮含量与对原土全氮累积贡献率最为明显,配合稻秸还田则对提高酸解氨基酸态氮含量及对原土全氮累积贡献最为明显.冗余分析表明,水稻氮吸收量受>2 mm与0.25-2 mm团聚体非酸解性氮组分影响较大,NPKM和NPKS处理水稻氮吸收量受土壤有机氮组分影响高于NPK与CK处理.[结论]长期施肥增加了黄泥田耕层土壤>2 mm团聚体全氮含量及对原土全氮累积贡献率,有机无机肥配施尤为明显.>2 mm团聚体中非酸解性氮、酸解性氮及酸解铵态氮含量与该团聚体中碱解氮含量以及水稻氮吸收量关系密切,是重要的有效氮库.

    长期施肥有机氮组分土壤团聚体黄泥田化肥有机肥

    生物炭不同添加量对旱作覆膜农田土壤团聚体特性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庞津雯王钰皓陶宏扬卫婷...
    1729-17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西北旱作区长期地膜覆盖农田添加不同量生物炭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为旱作覆膜农田地力提升、作物的可持续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连续多年双垄沟覆膜农田基础上,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全膜双垄沟覆盖种植和传统平作不覆膜种植2个处理,副区为生物炭添加水平,分别为不添加(N)、低量添加(L):3 t·hm-2、中量添加(M):6t·hm-2和高量添加(H):9 t·hm-2.测定生物炭不同添加量对覆膜农田不同粒级土壤团聚体含量、团聚体稳定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生物炭连续添加两年后,各覆膜处理能显著提高0-60 cm 土层土壤大粒级(>0.25 mm)团聚体的机械稳定性(6.1%-8.7%)及水稳性团聚体的百分含量(15.9%-83.6%),玉米产量可显著(P<0.05)提高35.0%-41.8%.在覆膜条件下,添加生物炭能显著提高土壤大粒级团聚体百分含量及其稳定性,干筛>0.25 mm粒级团聚体含量(MR0.25)和湿筛>0.25 mm粒级团聚体含量(WR0.25)分别平均提高6.8%和29.6%,且随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增幅逐渐增大.此外,生物炭添加提高了覆膜农田土壤有机碳及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其中以高量添加(9 t·hm-2)效果最好,分别提高13.9%和25.9%.玉米产量与生物炭添加量显著相关(λ=0.42,P<0.001),且在覆膜条件下产量最大(12.8 t·hm-2).[结论]生物炭添加可提高覆膜农田土壤团聚体含量及稳定性,增加玉米产量,还可以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促进有机碳固存,且添加量为9 t·hm-2时效果较好.

    地膜覆盖生物炭团聚体特性土壤有机碳旱作农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