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
中国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

路文如

半月刊

0578-1752

zgnykx@mail.caas.net.cn

010-82109808 82106279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中国农业科学/Journal 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综合性农牧业科学学术刊物。主要发表我国农牧业科学在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方面的学术论文、重要科研成果和专题报告及各学科研究进展综述等。主要栏目有作物栽培的理论与实践、作物育种与品种资源、生物技术、植保、土肥、畜牧、兽医、研究简报等。读者对象为农牧业科技工作者、农业院校师生和农业管理干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世界李育种概况

    刘硕徐铭刘家成章秋平...
    1744-17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是全球分布和栽培最广泛的果树之一,主要分为欧洲李(P.domestica)和中国李(P.salicina)两种.中国李起源于中国,具有较高的遗传异质性和果实性状遗传变异的丰富性.据推测,中国的长江流域地区仍有野生中国李的分布.在我国古代,许多书籍中都有李的栽培和品种记载,如秦汉、晋代、北宋和明代.国外也有许多书面记载李的起源和品种,如希腊、法国、芬兰、捷克和俄罗斯.自罗马时代以来,李已逐步传播到欧洲大陆.为了改善李果实品质、提高商品性以满足市场需求,一直在不断地培育新的李品种.世界上最早关于欧洲李品种的记载中选育出成熟期最早的品种,如'Reine Claude''Early Rivers''Early Transparent Gage''Czar''Monarch'和'Tresident',目前仍广泛栽培.在中国,已经自主育成并经过品种审定且正式发表的李品种有88个.尽管世界各地的种植者、水果市场和消费者对李品种的改良需求各不相同,但育种性状包括果实大小、果皮颜色、多酚类物质、可溶性固形物、果实成熟期、抗寒性和抗病性能力等,受到共同关注.李育种方式从传统的育种手段,到分子辅助育种、组织培养和转基因育种不断演变.通过育种手段的不断改进,育出许多鲜食品质好、耐贮藏、货架期长和适应性好的优良品种,推动了世界李产业的发展.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李生产国,李的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54.94%,栽培面积占全球总面积的74.75%.我国拥有丰富的李种质资源,这为李的育种创新提供了物质基础.而广泛的地理分布和栽培利用则为李新品种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潜力.为了进一步发挥我国李种质资源的优势,提高我国李育种的核心竞争力,本文将梳理世界李的起源、传播、早期栽培利用、育种研究进展以及主要性状的遗传规律,并提出现代李育种策略.

    育种品种策略

    梅花不同花色品种及开花阶段类黄酮代谢物测定与分析

    吴思惠朱欢欢张俊卫包满珠...
    1760-17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花色是梅花(Prunus mume)极其重要的观赏性状,类黄酮是梅花花瓣中的主要色素,但目前关于梅花类黄酮化合物的组成及其与花色关系的研究较少.研究梅花类黄酮化合物可为梅花花色形成机理以及梅花类黄酮资源开发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选取4个代表花色的梅花品种盛花期及两个品种花色变化关键时期花瓣作为试验材料,首先采用RHSCC比色卡比色法和色差仪测定不同品种各时期花瓣的花色表型,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PLC-MS)对各品种不同开花时期的类黄酮组成进行定性、定量研究,进一步通过Duncan检验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不同花色品种间差异代谢物以及开花过程中与花色变化相关的类黄酮代谢物.[结果]在梅花花瓣中共鉴定出25种黄酮类化合物.其中,红色'白须朱砂'和紫红色'虎丘晚粉'的主要成分为花青素类化合物,'白须朱砂'和'虎丘晚粉'间矢车菊素及其衍生物含量存在差异.从大蕾期到盛花期,'白须朱砂'红色逐渐变浅,矢车菊素-3-0-葡萄糖苷和芍药花素-3-0-葡萄糖苷的含量也逐渐下降.黄绿色'变绿萼'和纯白色'三轮玉蝶'所含主要类黄酮化合物为槲皮素及其衍生物,'变绿萼'和'三轮玉蝶'间槲皮素衍生物含量存在差异.[结论]不同花色品种梅花的类黄酮化合物含量不同,有医药价值的类黄酮化合物在各品种中均有分布.其中,矢车菊苷和芍药花苷含量差异可能与红色梅花花色差异有关,而槲皮素衍生物可能影响黄绿色梅花花色形成.本研究首次对不同花色梅花品种类黄酮代谢物进行了鉴定及差异分析,从代谢层面初步认识了不同花色梅花品种以及梅花开花过程中的差异及变化,研究结果对进一步理解梅花花色差异原因及梅花类黄酮资源开发提供了参考.

    梅花花色类黄酮化合物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魔芋胶对猪肉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特性和保水特性的调控机制:基于相分离行为和水相稳定

    罗程王缓陈银基李超...
    1775-17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魔芋胶对猪肉肌原纤维蛋白微观结构和相分离结构的影响,进而阐释魔芋胶对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特性和保水特性的调控机制,为魔芋胶在低脂香肠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撑.[方法]试验以添加不同比例魔芋胶-肌原纤维蛋白为模拟体系,测定模拟体系的质构和发生断裂形变时的应力应变、复合凝胶的水分分布和持水力,观察魔芋胶和肌原纤维蛋白的相分离行为以及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网络的微观结构.[结果]当魔芋胶的添加比例<0.8%时,随着添加比例的提高,复合蛋白凝胶的凝胶强度、储能模量终值和发生断裂形变时的应力分别显著提高到179.21g、1 192 Pa和9 139.37 Pa(P<0.05).当魔芋胶添加比例≥0.8%时,随着添加比例的提高,复合蛋白凝胶的凝胶强度、储能模量、断裂形变时的应力和应变分别显著降至83.03 g、566 Pa、4 964.07 Pa和0.64(P<0.05).低场核磁结果显示在魔芋胶添加比例<0.8%时,复合凝胶体系不易流动水的弛豫时间和自由水所占百分比随添加比例的提高显著降低(P<0.05),而不易流动水所占百分比显著提高(P<0.05),同时复合凝胶的持水力由对照组的67.18%显著提高到80.47%(P<0.05).魔芋胶高比例添加(≥0.8%)显著提高了不易流动水的弛豫时间和自由水所占百分比(P<0.05),而不易流动水所占百分比显著降低(P<0.05),同时持水力显著降低到55.24%(P<0.05).石蜡切片显示魔芋胶以物理填充的形式镶嵌在复合蛋白凝胶骨架中,并形成大量的大小和形状各异的空洞.扫描电镜显示对照组蛋白凝胶网络结构中的空洞与沟壑填充了大量水相.魔芋胶在添加比例<0.8%时,能够减少蛋白网络结构中相互交错的水沟壑,使蛋白凝胶网络结构更加致密均一.魔芋胶高比例添加(≥0.8%)会增加体系中水沟壑的数量与体积,致使复合凝胶微观结构更加松散.同时,图像处理分析结果显示,添加0.4%魔芋胶的复合蛋白凝胶网络结构的分形维度2.809为最高(P<0.05),而缺项值0.264为最低(P<0.05).[结论]低浓度魔芋胶对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特性和保水特性有显著改善效果,魔芋胶的添加比例上限为0.4%,高比例的添加(≥0.8%)会使复合蛋白凝胶质构劣变.

    魔芋胶凝胶特性质构肌原纤维蛋白

    运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活体评估种公猪瘦肉率、脂肪率和肌内脂肪含量

    任志强王晨阳寇忠云蔡瑞...
    1787-17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研究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技术在活体评估种公猪胴体与肉质性状中的准确性,实现对表型组进行智能测定,为种猪的选育和精细化饲养管理提供技术参数.[方法]选择体重相近((42.02+1.05)kg)、健康状况良好的杜洛克公猪40头,饥饿处理24 h后,采取耳缘静脉注射麻醉剂,实行全身性麻醉.将猪只按照头前尾后俯卧姿势置于CT扫描床上,通过16排螺旋CT平扫获取原始图像序列.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对获取的图像进行图像薄层重建与去噪、图像多平面重建和图像分割,进而对图像进行定量分析,并结合B超活体测定和屠宰测定评估了种公猪的胴体组成、背膘厚、眼肌深度、眼肌面积、胴体直长和胴体斜长等胴体性状;以屠宰测定瘦肉率为因变量,CT活体测定背膘厚、眼肌深度、眼肌面积、胴体直长和胴体斜长为自变量,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构建种猪胴体瘦肉率的预测模型;采用索氏提取法测定背最长肌、臀中肌和半膜肌样品中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含量,并与CT活体评估对应部位肌内脂肪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对℃T活体评估与屠宰测定瘦肉率、脂肪率、骨率、皮率进行相关性分析时发现,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r)均达到0.85以上,呈强相关(P<0.01);经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决定系数(R2)分别为0.832、0.820、0.800和0.740.此外,CT活体评估与屠宰测定背膘厚、眼肌深度、胴体直长和胴体斜长无显著差异(P>0.05);在胸腰椎结合处(P2点)测量背膘厚时,B超活体测定与屠宰测定差异显著(P<0.05),而CT活体评估与屠宰测定差异不显著(P>0.05).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了预测种公猪胴体瘦肉率的回归模型,其预测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prediction,RMSEP)和决定系数(R2)分别为0.1472、0.983.进一步通过CT评估肌内脂肪含量,CT活体评估和屠宰测定背最长肌、臀中肌、半膜肌肌内脂肪含量呈强相关(P<0.01),相关系数(r)分别为0.837、0.815、0.786;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CT活体评估和屠宰测定肌内脂肪含量间存在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P<0.01).[结论]运用CT技术可准确活体测定种猪瘦肉率、脂肪率、骨率、背膘厚和眼肌深度等胴体性状,以及肉质指标肌内脂肪含量,为实现种猪性能的持续改良提供了技术支撑,从而更准确地选择相关性状.

    计算机断层扫描种公猪活体评估胴体性状肉质性状

    马铃薯条加工副产品与稻草混贮对奶公牛育肥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温媛媛李妍李建国王美美...
    1800-18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饲粮中不同比例生马铃薯条加工副产品与稻草混贮(以下简称"混贮")替代全株玉米青贮(以下简称"青贮")对荷斯坦奶公牛育肥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瘤胃发酵参数、血液生化指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为马铃薯加工副产品在养牛生产中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60头健康、体况良好、体重相近((461.33±33.47)kg)的荷斯坦公牛,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分为4组,每组15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4个处理组为T20组(精料+20%混贮+80%青贮)、T40组(精料+40%混贮+60%青贮)、T60组(精料+60%混贮+40%青贮)和T80组(精料+80%混贮+20%青贮),各试验组饲粮精粗比和精料组成一致,预试期10d,正试期150d.[结果](1)不同比例混贮替代全株玉米青贮,奶公牛的平均日增重(ADG)差异不显著(P>0.05).T20组干物质采食量(DMI)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1)比T40组提高了 4.30%(P<0.01),比T60组提高了 5.24%(P<0.01),比T80提高了 6.01%(P<0.01).T40组的料重比(F/G)最低,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较 T20、T60 和 T80 组分别降低了 4.08%(P<0.01)、3.14%(P<0.05)和 5.60%(P<0.01).(2)与 T80 组相比,前 3 组饲粮干物质(DM)、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粗脂肪(EE)的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T20组粗蛋白(CP)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T60和T80组(P<0.05),与T40组差异不显著(P>0.05).(3)提高饲粮中混贮比例,不影响各组瘤胃pH、丙酸和丁酸含量(P>0.05).但T60和T80组氨态氮(NH3-N)和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显著低于T20组(P<0.05),乙酸含量显著高于T20组(P<0.01).T80组的乙酸/丙酸比显著高于T20和T40组(P<0.05).(4)T20组白蛋白(ALB)含量显著高于T60和T80组(P<0.05),T80组尿素氮(UN)浓度极显著升高(P<0.01),较T20、T40和T60组分别升高了 29.05%、20.96%和11.31%,T20组的葡萄糖(GLU)浓度显著高于T60和T80组(P<0.01),与T40组差异不显著(P>0.05).(5)T40组的经济效益最高(17.96元/(天·头)),其次是T20(16.91元/(天·头))、T60(16.79元/(天·头))和T80组(15.91元/(天·头)).[结论]随着混贮替代青贮的比例增加,奶公牛的养分消化率、瘤胃发酵及血液生化指标会有一定影响,替代40%全株玉米青贮时,生产性能表现最佳,经济效益最高.

    荷斯坦奶公牛马铃薯稻草全株玉米青贮育肥性能

    鸡肉品质分析及关键风味物质和基因的筛选

    巨晓军章明单艳菊姬改革...
    1813-18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不同品种鸡肉中的风味物质和基因进行筛选,为开展品种选育及鸡肉产品的开发利用等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首先对消费者购买肉鸡的主要选择因素进行市场调查.其次分别选取上市日龄的地方品种鸡(文昌鸡、鹿苑鸡)、培育品种鸡(817肉鸡、花山鸡)、引进白羽肉鸡(罗斯308),每个品种选取接近平均体重的30只鸡(公母各15只)屠宰,屠宰后迅速取两侧胸肌,用于品尝评定、常规肉品质、肌纤维特性、肌苷酸、脂肪酸、氨基酸含量及相关基因表达的测定.最后通过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PLS)将品尝评定结果与理化测定结果进行关联分析,挖掘影响品尝评定的风味物质.[结果](1)风味是消费者购买肉鸡的主要选择因素.文昌鸡肉的甜味、鲜味显著高于罗斯308(P≤0.05).(2)文昌鸡、鹿苑鸡平均肌纤维面积显著低于其他品种(P≤0.05),平均肌纤维直径显著低于花山鸡、罗斯308(P≤0.05).文昌鸡肌苷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文昌鸡、鹿苑鸡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罗斯308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文昌鸡、鹿苑鸡、817肉鸡(P≤0.05).文昌鸡除赖氨酸外的氨基酸含量相对较高,鲜味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罗斯308除赖氨酸外的氨基酸含量相对较低.文昌鸡、鹿苑鸡、817肉鸡、花山鸡谷氨酸ATV值大于1,根据谷氨酸ATV值的大小进行排序:文昌鸡>鹿苑鸡>817肉鸡>花山鸡;文昌鸡丙氨酸ATV值大于1.(3)文昌鸡胸肌ACOX1基因的表达显著高于817肉鸡和罗斯308(P≤0.05),文昌鸡、鹿苑鸡GADL1基因的表达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文昌鸡GLUD1基因的表达显著高于817肉鸡、花山鸡、罗斯308(P≤0.05).(4)大部分的脂肪酸对鸡肉的咸味、酸味呈正效应,大部分氨基酸对甜味、鲜味呈正效应,肌苷酸对鸡肉的甜味、鲜味呈正效应.棕榈酸油酸、α-亚麻酸、亚油酸、肌苷酸及除赖氨酸外的其他游离氨基酸对鸡肉的风味水平呈正效应.[结论]肌苷酸、氨基酸含量的差异可能是地方品种鸡风味优于引入品种鸡的主要原因之一.GADL1、GLUD1基因可能是影响不同品种鸡肉风味差异的相关基因.肌苷酸、谷氨酸、丙氨酸、棕榈酸油酸、α-亚麻酸、亚油酸含量不同对鸡肉风味有影响.

    品种鸡肉品质风味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