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中国农业大学

双月刊

1002-5103

wenzhai@cau.edu.cn

010-62736496

100083

北京市清华东路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Journal ZHONGGUO NONGYE WENZHAI (Nongye Gongcheng)
查看更多>>《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批认定的学术期刊,1989年创刊,以双月刊形式在国内外公开发行,是国内唯一一种系统报道国内外农业与农业工程科技文献类刊物,在全国期刊评比中多次获奖,国内统一刊号:CN11-2531/S;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2-5103。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困境、成因、理路:城乡文化协调发展的三维探析——基于新型城镇化视角

    方绮毓
    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深入分析城乡文化协调发展的困境,究其背后的本质原因,从而挖掘通向城乡文化一体化的实践路径.[方法]重新审视城乡发展策略,破解其协调发展困境,并在此基础上为城乡文化融合发展提供相应的路径选择.[结果]在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下,城乡文化差距和鸿沟越来越大,影响了城乡经济发展并直接阻碍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发展.[结论]城乡统筹发展不止涉及经济、政治社会发展,文化协调发展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没有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也就难有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矛盾冲突新型城镇化

    新质生产力:引领乡村产业振兴的创新引擎与战略路径

    王雉王桂艳
    9-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新质生产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内在逻辑及实践路径,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鲜活动力.[方法]结合理论及现实,采用文献研究法系统分析新质生产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结果]新质生产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主要体现在理念融合、价值重塑、实践探索三个维度.[结论]首先,乡村产业振兴以新质生产力在绿色发展、产业协同和时代驱动三个维度为逻辑起点.其次,新质生产力在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农村产业融合和农民美好生活方面具有深层价值意义.最后,新质生产力驱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路径,包括通过深化理论创新实现智慧赋能、完善体制机制以提供制度保障,以及培养高素质人才以确保人才支撑,以期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新质生产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支撑质量跃升

    生物育种领域核心专利识别与分析

    李奎元曲永昶崔遵康左文革...
    14-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专利是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于生产力中最直接的见证,利用专利数据挖掘生物育种核心技术对种业创新至关重要.[方法]基于技术价值和经济价值,选取9个二级指标,构建核心专利评估模型,简化核心专利识别.从专利被引频次出发,利用被引网络分析育种技术强度;从转让次数出发,利用散点图研究育种技术转移转化情况;从同族专利数量及地区分布出发,利用社会网络图探究核心专利的战略布局.[结果]研究发现:构建的核心专利评估模型操作简捷,且识别核心专利的准确率较高.[结论]同族专利数量及地区分布可以作为专利战略布局研究的参考依据;转基因育种技术成为生物育种的研发热点,杂交育种在技术转移转化中占比较大,基因编辑育种是未来重点发展的技术.

    核心专利生物育种技术价值经济价值战略布局

    新时代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周宇仰叶齐
    23-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新时代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探索二者深度融合发展的路径.[方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县域进行实地调研,以桑皮纸非遗传承人口述史为重点,通过观察法和访谈法收集新时代非遗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非遗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促进了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实现了为乡村旅游业及相关产业转型升级赋能.影响二者深度融合发展的主要困境包括传承人与乡村旅游经营者抵御风险能力有限、二者的利益协同机制建设不足、产业融合过度功利化导致非遗本真性受损引发矛盾.[结论]构建新融合模式、建设县域综合在线文化旅游平台和完善非遗传承人第二梯队培养机制是新时代非遗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之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乡村女性参与乡村文化振兴:性别特征和路径思考

    赖慧欢傅琼
    28-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乡村女性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性别特征,从而寻求适合她们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调动她们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积极性,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法]在女性日益成为乡村主体的背景下深入挖掘女性力量,采用文献研究法并结合以往的相关乡村调研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从女性角度思考乡村文化振兴路径.[结果]女性具备善于言辞和情感认同、善于理解和包容、善于向男性学习、善于兼顾全局等四大特征,有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自身优势.[结论]从实施乡村素质提升计划,增强乡村女性本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带动乡村女性参与乡村文化振兴;深入挖掘女性价值,搭建乡村女性参与乡村文化振兴平台;加强思想文化建设,营造全员参与乡村文化振兴新气象四个方面来提出乡村女性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对促进乡村文化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性别视角乡村女性文化振兴乡村振兴

    不同种植密度下毛白杨叶枯落物分解特征分析

    孙世磊
    33-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不同种植密度下的毛白杨叶枯落物分解特征.[方法]应用实验分析与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以某苗圃基地Populustomentosa Carrière S86无性系毛白杨为研究对象,共计种植45株,设计2m×2m(下简称D22);4m×3m(下简称D43);4m×5m(下简称D45)三个不同种植密度水平进行实验.[结果](1)种植密度对质量残留率的影响较为显著,较高的种植密度将带来较低的质量残留率;(2)不同种植密度下,叶枯落物的主要养分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D45、D43和D22组别的N、C、P三种养分含量最高,且C:N指标在D22组别较高;(3)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养分残留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4)较高的种植密度有助于提升叶枯落物的分解速率;(5)叶枯落物分解速率与土壤温度和C:N指标之间存在显著性,而与其他同类指标之间则不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综合上述实验结果可知,种植密度对于毛白杨叶枯落物的特征仍然存在较复杂的影响,特别是对各项主要指标的影响并不一致,因此,仍需通过智能计算等方法进一步确定最为合理的种植密度.

    毛白杨叶枯落物分解产物种植密度

    新阶段甘肃农业文化发展对策思考研究

    郭晓雯
    38-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甘肃农业文化,以促进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为富民兴陇,建设美好幸福新甘肃提供现实发展依据.[方法]以甘肃农耕区为研究对象,采取观察、访谈、问卷、文献法等方法,了解到甘肃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结果]"十四五"期间进一步发挥甘肃地域优势,以科技求创新求发展.从传统中汲取营养,营造生态新文化.拓展文化富民特色新产业,提升地域特色文化品牌认可度,助力乡村振兴.挖掘地域文化价值资源发展旅游,构建全域旅游环境.[结论]立足地域特色求发展,打开新阶段甘肃农业文化发展新局面.

    甘肃农业文化新阶段发展对策

    建设高标准农田助力安徽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徐棋仰叶齐
    43-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农业经营规模,助力安徽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强省建设.[方法]分析影响现代农业发展的因素和安徽耕地质量不高的现状及其原因,找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方法路径和具体对策措施.[结果]人均耕地面积较低、土地家庭经营承包责任制和耕地质量不高等原因影响了安徽农业经营规模;安徽耕地先天质量基础不好,建设发展挤占了大量优质耕地,不科学的耕种方式和污染致使耕地质量下降,农业基础建设历史欠账,这些因素降低了安徽耕地质量,进而影响了安徽现代农业发展.[结论]加强农业水利交通工程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引领,坚持建设与改革要同步推进,规范建设管理做到量质并重,加强中低质量耕地改造.

    高标准农田建设现代农业发展耕地质量农业经营规模

    不同肥料对玉米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张正云
    47-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不同肥料对玉米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为安徽宣城玉米种植提供科学的施肥方案.[方法]以"隆平206"为试验材料,设置了单施全量无机肥、化肥减施20%配施商品有机肥、化肥减施20%配施腐殖酸有机酸三个施肥处理和一个对照处理,比较不同处理玉米植株农艺性状、籽粒农艺性状、产量和营养品质、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固氮微生物数量.[结果]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可更好地促进玉米生长,提高玉米产量、籽粒营养品质及种植经济效益,特别是化肥减施20%配施腐殖酸玉米各项指标最佳,是最适宜当地的玉米种植施肥模式.[结论]在安徽宣城玉米种植过程中,在常规化肥施入基础之上减施20%配施10000kg/hm2腐殖酸有机肥是最佳的施肥方式,适宜大面积推广种植.

    肥料玉米农艺性状产量影响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路径探究

    于艳文
    5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是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课题之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价值旨归.[方法]结合社会比较研究方法,分析农民精神生活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势在必行.[结果]实现共同富裕的最大难点在农村,最大突破点也在农村,但提升当前农民精神生活质量仍面临诸多问题.[结论]为实现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观为指导,廓清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短板与困境,推动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建设,在共建共享中不断缩小农民精神生活的贫富差距.

    乡村振兴农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