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

中国农业大学

双月刊

1002-5103

wenzhai@cau.edu.cn

010-62736496

100083

北京市清华东路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Journal ZHONGGUO NONGYE WENZHAI (Nongye Gongcheng)
查看更多>>《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批认定的学术期刊,1989年创刊,以双月刊形式在国内外公开发行,是国内唯一一种系统报道国内外农业与农业工程科技文献类刊物,在全国期刊评比中多次获奖,国内统一刊号:CN11-2531/S;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2-5103。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着力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钟登华孙其信
    3页

    科技小院:知农爱农和强农兴农人才培养的先行者

    张福锁
    4-6页

    电驱动高速精密播种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侯云涛
    7-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我国电驱动高速精密播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启示和借鉴.[方法]针对排种器的不同驱动方式、排种器直流电机驱动的基本形式、排种盘转动速度和机具行进速度的测量、排种器驱动电机的控制策略四个方面进行了详尽分析,阐述了高速精密播种技术的应用现状、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结果]随着高速精密播种技术的进步,传统的排种器驱动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播种作业的要求,严重影响株距均匀性,并且其误播率较高,大大制约了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提升.[结论]排种器直流电机驱动能够满足高速精密播种模式中精度高、可靠性强的作业目标,因此,作为传统的排种器驱动模式的替代方案,应当大力加强电驱动高速精密播种技术的研究,相关产品应当在农业生产中得到重点推广和应用.

    高速精密播种电机驱动研究发展

    长期秸秆还田对玉米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刘晋平
    1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长期秸秆还田对玉米产量及效益的影响.[方法]在大田试验中,共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CK(不秸秆还田)、T1(秸秆覆盖还田)、T2(秸秆粉碎直接还田)、T3(秸秆过腹还田),并研究不同处理下玉米产量、效益、土壤的化学性质以及酶活性.[结果]秸秆覆盖还田、秸秆粉碎直接还田、秸秆过腹还田处理均能有效提升玉米的产量,其平均增产率分别为18.17%、14.18%、18.61%,能够有效提高玉米经济效益,其经济效益的平均增加率分别为27.72%、20.48%、34.11%.另外,长期秸秆过腹还田还能够提升土壤内全氮含量、全磷含量、全钾含量、有效氮含量、有效磷含量、有效钾含量,而长期秸秆粉碎直接还田能够提升土壤内全氮含量、全钾含量、有效氮含量、有效钾含量,长期秸秆覆盖还田可提升土壤内有效氮含量以及有效钾含量.长期过腹还田可提升土壤内蔗糖酶活性、纤维素酶活性、脲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而长期秸秆粉碎直接还田以及秸秆覆盖还田可提升土壤内蔗糖酶活性以及纤维素酶活性.[结论]长期秸秆还田可有效提升玉米产量及效益,对其大力推广意义重大.

    秸秆还田玉米产量效益

    不同杀菌剂对西红柿灰霉病的防治效果比较

    张相国
    17-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杀菌剂对西红柿灰霉病的防治效果,筛选出防治西红柿灰霉病的有效药剂.[方法]共设置7个处理,分别为CK处理(空白对照)、T1处理(40%施佳乐悬浮剂800倍液)、T2处理(20%禾益1号悬浮剂800倍液)、T3处理(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T4处理(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T5处理(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800倍液)、T6处理(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对上述药剂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病害防治效果试验.[结果]6种药剂中,T1(40%施佳乐悬浮剂800倍液)及T2(20%禾益1号悬浮剂800倍液)抑菌效果及田间防治效果最佳,其EC50值分别为6.9349、8.8478,对西红柿叶片灰霉病的平均防效分别为89.76%、87.01%,对西红柿果实灰霉病的平均防效分别为83.11%、77.84%,施用这两种药剂西红柿增产率可以达到394.61%、390.55%.[结论]40%施佳乐悬浮剂800倍液及20%禾益1号悬浮剂800倍液可有效防治西红柿灰霉病.

    杀菌剂西红柿灰霉病防治效果

    不同甜高粱品种在辽西地区适应性评价

    辛宗绪刘志赵术伟肖继兵...
    2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辽西地区甜高粱种植提供品种资源支撑,引进14个甜高粱品种,开展适应性研究.[方法]通过两年的田间种植,对14个甜高粱品种的生育期、株高、茎粗、茎秆干鲜重、茎秆糖锤度、抗逆性、生物产量等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引进的14个品种在2020年除辽杂26未成熟外其他品种均能结实并成熟,生育期在121-131天;在2021年只有4个品种成熟,与2020年相比生育期延长4-6天,生育期在127-133天.各品种茎秆含糖锤度在15.0%-20.6%之间.晋甜杂3、辽甜27生物产量达到92 482.9kg/hm2、87 882.5kg/hm2,显著高于其他品种,且农艺性状和抗病性、抗倒伏性表现较好.[结论]晋甜杂3和辽甜27表现最好,是较理想的甜高粱品种,可作新品种在辽西地区进行推广种植.

    甜高粱新品种适应性辽西地区

    秸秆腐熟剂对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王红霞
    27-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秸秆腐熟剂对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筛选最佳的秸秆腐熟剂.[方法]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处理A:常规施肥+秸秆还田+大华酵素菌速腐剂;处理B:常规施肥+秸秆还田+宁粮牌秸秆速腐剂;处理C:常规施肥+秸秆还田+九业牌秸秆腐熟剂;处理CK:常规施肥+秸秆还田(不施入秸秆腐熟剂).分别研究了不同处理对土壤物理性状、酶活性的影响及对玉米生育期、叶面积指数、产量性状及品质的影响.[结果]施入秸秆腐熟剂可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提升土壤酶活力,缩短玉米生育期、提升玉米叶面积指数、产量、改善玉米籽粒品质,其中九业牌秸秆腐熟剂效果最佳.[结论]综合考虑各个性状,在玉米种植中可选择施入九业牌秸秆腐熟剂,以有效提升玉米的综合生产能力.

    秸秆腐熟剂玉米产量经济效益影响

    节肥增效技术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刘巧芝
    3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验证节肥增效技术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方法]在大田试验中,共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处理A(施入全量化肥)、处理B(施入85%的化肥+15kg/hm2多黏类芽孢杆菌菌剂)、处理C(施入70%的化肥+15kg/hm2多黏类芽孢杆菌菌剂)、处理D(施入15kg/hm2多黏类芽孢杆菌菌剂)、处理E(不施入任何肥料)、处理F(施入85%的化肥),并研究不同处理玉米株高、地上干物质积累量、农艺性状、产量及经济效益.[结果]在减肥15%、增施15kg/hm2多黏类芽孢杆菌菌剂时,玉米株高、地上干物质积累、成熟期农艺性状、产量均与全量施入化肥时差异不显著,但是其经济效益高于全量施入化肥时,具备良好的节肥增效效果.[结论]可利用微生物与作物的共济作用,减少化肥的施入量,发展绿色农业、可持续性环境友好型农业.

    节肥增效技术玉米产量影响

    施肥对甜玉米产量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李昌博
    37-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施肥对甜玉米产量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为甜玉米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广东化州甜玉米品种穗优甜1号试验田为研究对象,采用正交试验设计,设置了尿素(氮肥)、过磷酸钙(磷肥)、硫酸钾(钾肥)、磷酸二氢钾(钾肥)、腐殖酸钙、微肥6种肥料18种配比的施肥处理,分析了不同施肥处理甜玉米产量、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变化.[结果]6种肥料中尿素(氮肥)对甜玉米产量影响最大,缺氮或高氮施肥甜玉米产量较低,而采用中氮并辅以高钾和适量磷肥、微肥的施肥方式,产量最高,比纯高氮施肥处理提高了49.9%.在中氮用量基础上,辅以高磷与适量钾肥、腐殖酸钙和微肥的施肥处理,甜玉米可溶性糖、淀粉、蛋白质含量最高,品质最佳.在上述两种以中氮为基础的施肥方式作用下,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有效磷、有效钾含量明显偏高.[结论]科学合理施肥方式能显著提升甜玉米产量品质,且有效减轻了滥施化肥对土壤肥力的破坏,建议在今后甜玉米高效栽培的施肥管理中应控制氮肥用量,且须辅以磷钾肥、微肥、腐殖酸等多种肥料的混合性使用.

    甜玉米科学施肥复混肥产量品质土壤肥力

    不同氮肥施入量及基追比对小麦倒伏性状、产量的影响

    沈晓斌
    4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氮肥施入量及基追比对小麦倒伏性状、产量的影响,以提升小麦产量及籽粒品质,实现小麦的优质高产,为小麦种植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基础.[方法]对种植田块氮肥施入量及基追比两个因素进行随机区组设计.氮肥施入量设置A(135kg/hm2)、B(180kg/hm2)、C(225kg/hm2)、D(270kg/hm2)四个不同水平,基追比设置E(10∶0)、F(7∶3)、G(5∶5)、H(3∶7)四个水平分析小麦倒伏率及倒伏程度、基部节间形态特征及抗倒指数、茎秆基部节间干重、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在氮肥施入量为135-225kg/hm2这一范围内,随着氮肥施入量的增加、前期基肥量的提升,小麦株高、重心高度以及基部节间长度均有所提升,在氮肥施入量为225kg/hm2、基追比为5∶5时,小麦基部节间茎壁厚度以及粗度达到了最大值;在氮肥施入量继续增加的情况下,小麦茎壁厚度以及粗度并未持续增加.在氮肥施入量超过225kg/hm2时,小麦倒伏率及倒伏程度明显提升.在氮肥施入量为135-225kg/hm2时,在基追比相同的情况下,随着氮肥施入量的增加,小麦籽粒产量呈增加趋势,在氮肥施入量超过225kg/hm2时,小麦籽粒产量略微降低.在氮肥施入量为225kg/hm2、基追比为5∶5时小麦产量达到了最大值.[结论]在氮肥施入量为225kg/hm2,基追比为5∶5时,田间小麦群体结构较为合理、茎秆节间具备良好的综合抗倒性,可有效降低小麦茎秆倒伏率,减轻小麦倒伏程度,实现高产稳产.

    施肥方式小麦倒伏性状产量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