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唐华俊

双月刊

1005-9121

quhuabjb0141@sina.com

010-82109637,82109628;82109632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CHSSCD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指导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综合性刊物,主要宣传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计划、农业发展规划、农村区域开发、商品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方针政策;介绍农业资源调查、农业区划、农村产业结构布局调整,持续农业等方面的经验、成果和国内外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农户化肥减量行为动力机制研究——基于山西运城地区苹果种植户调研

    李树强葛颜祥
    153-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当前化肥施用过量并造成严重面源污染的背景下,需要厘清农户化肥减量行为困境并进行合理的机制设计,实现化肥施用量"负增长"的目标.[方法]文章引入农户从众性行为、政府内源激励、外源激励,构建农户化肥减量行为动力机制理论模型,并通过演化博弈理论和结构方程模型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减量内生动力,农户从众性行为、减量禀赋间接正向影响减量行为,减量意向具有中介效应;减量外生动力,政府内源激励直接正向影响减量行为,外源激励在减量意向与减量行为之间发挥积极调节作用;仅在政府提供双向激励,策略(双向激励—化肥减量)才能演化为稳定状态.[结论]增强农户减量内生动力,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和建设标准化果园,充分发挥减量外生动力,加大政府对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的宣传教育,尽快落实生态补偿等减量政策.

    化肥减量从众性行为双向激励演化博弈结构方程

    农户高效低毒农药施用行为影响因素及差异性分析——基于冀、鲁、豫3省598份西瓜甜瓜种植户的调研数据

    杨玉莹毛世平林青宁
    165-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构建市场、政府、社会3个维度的理论分析框架,文章探究了农户高效低毒农药施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并进行了差异性分析,以期为高效低毒农药的有效推广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基于冀、鲁、豫3省598份调研数据,运用Logistic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1)绿色认证、政府补贴、技术培训、与农资店员的交流程度均能正向影响农户施用行为.(2)不同种植规模、不同种植年限、不同技术认知限定下,影响农户高效低毒农药施用行为的因素存在差异.小规模种植限定下,绿色认证对农户的高效低毒农药施用行为具有正向影响;短期种植限定下,与农资店员的交流越频繁农户越有可能施用高效低毒农药;不认可高效低毒农药重要性限定下,进行过绿色认证、与农资店员交流程度的提高可以引发农户的施用行为;而政府补贴、技术培训则始终是影响农户行为的重要因素.[结论]因此建议引导农户积极进行绿色认证、拓宽政府补贴的范围、扩大技术培训渠道、促进农户与农资店员的常态化交流、实施差异化的激励措施.

    农户高效低毒农药施用行为影响因素差异性

    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形势下的乡村新业态分析

    夏黎
    173,183页

    合作社社员规范使用农药的增收效应研究——来自四川省的证据

    刘景政傅新红刘宇荧邓茜...
    174-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利用四川省果蔬种植合作社社员的494份实地调研数据,探究合作社社员按照合作社要求进行农药施用这一行为对其农业收入的影响,以期细化农户增收方式,提出通过规范农药的施用进而提升社员农业收入的相关建议,帮助推广合作社规范农户生产行为的功能.[方法]文章在控制社员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和合作社特征的基础上,将社员的农药使用行为分为规范和不规范两类,运用处理效应模型探究规范使用农药的行为对合作社社员农业收入的影响.[结果]与不规范使用农药的社员相比,规范使用农药的社员农业收入平均高出10.24%.这种影响在不同身份的社员之间存在差异,对于普通社员,规范使用农药的增收效果高达11.46%;而对于核心社员,其增收效果仅为6.3%.[结论]规范使用农药对于合作社社员的农业收入水平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推动社员、尤其是普通社员规范使用农药,大力发展绿色生产是帮助社员增收的有效途径.

    农业绿色发展农药施用农民增收农民专业合作社处理效应模型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以玛纳斯河流域为例

    李鹏辉张茹倩徐丽萍
    184-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传统生态足迹模型忽视了生态系统功能的多样性,难以追踪生态服务价值的流动规律,从生态系统服务角度展开生态足迹研究,以期为生态足迹模型的改进提供思路和参考.[方法]文章基于生态足迹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两大理论,构建了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生态足迹模型,并以生态脆弱区——玛纳斯河流域为靶区进行了分析.[结果]玛纳斯河流域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均存在年际变化,前者的多年平均值中水域(16.87)>林地(4.62)>能源用地(1.39)>草地(1.37)>耕地=建设用地(1.07)>未利用地(0.30),后者的多年平均值中耕地=建设用地(1.42)>水域(1.31)>林地(1.04)>草地(0.95)>未利用地(0.45);玛纳斯河流域生态足迹呈明显的不均衡增长,生态赤字不断扩大,流域生态足迹增速达0.48×106hm2/年,生态承载力在均值3.68×106hm2附近波动,生态赤字年均增速为-0.47×106hm2/年,其中草地和能源用地占比高、增速快,贡献了流域近85%的生态足迹;当量因子对流域的测算结果较为关键,敏感性指数结果显示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CS值分别为0和1,生态赤字的CS值由1.78降至0.26,除草地生态赤字的CS值在2010年、2015年和2018年<1外,其余地类始终≥1.[结论]与传统生态足迹模型相比,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生态足迹模型具有强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多样性、生态承载力核算内容更加丰富准确、模型参数本地化增强了普适性等优势.研究结果可为玛纳斯河流域的生态建设提供依据,同时有助于完善生态足迹的相关研究.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足迹玛纳斯河流域敏感性指数均衡因子产量因子

    特色产业助力河南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刘端李伟
    196,205页

    西北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

    殷颂葵
    197-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准确把握市域尺度下西北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时空演变特征,促进该区域城乡融合发展.[方法]文章基于2010—2018年51个市域单元城乡居民收入比数据,综合运用核密度估计、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空间回归模型等方法研究了西北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结果](1)西北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比由3.189下降至2.736,下降幅度为14.21%;(2)空间分布格局上形成了东西方向的"U型"特征和南北方向由北及南平滑上升的特征;(3)全局莫兰指数在波动中由0.322上升至0.358,上升幅度为11.18%;(4)空间滞后模型表明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有正向影响,产业结构高级化、农业现代化和金融效率对城乡收入差距有负向影响,而经济发展虽然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两者在计量结果上显示"U型"关系.[结论]西北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在小幅波动中表现出缩小的趋势,且市域之间的差异呈现出收敛的态势;西北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较为显著的正自相关性,且在局部地区有板块集聚特征;空间因素是西北地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城乡收入比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空间滞后模型西北地区

    21世纪以来农业基础设施减贫效应研究

    彭继权秦小迪
    206-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农业基础设施不仅是农业稳定生产的重要基石,也是农村贫困治理的重要手段.探究农业基础设施减贫效应,对未来相对贫困治理和减贫经验总结意义重大.[方法]文章运用空间自回归模型(SAR)和空间误差模型(SEM),分析21世纪以来中国农业基础设施减贫效应及内生机制.[结果]农业交通基础设施中的公路密度、河道密度和铁路密度分别显著降低农村贫困发生率1.424、0.03和0.05个单位;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中的人均装机容量、水土流失治理能力和每公顷塑料薄膜用量分别显著降低农村贫困发生率0.122、0.212和0.011个单位.从控制变量来看,每千人播种面积,农村人均教育水平和人均乡镇卫生院床位数也发挥着积极的减贫作用.由减贫机制可知,农业基础设施主要通过降低农业自然灾害和增加农业产值,进而提高农户收入和降低农村贫困发生率.[结论]应尽快完善农田田间道路、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入,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村减贫.

    农业基础设施贫困空间自回归模型(SAR)空间误差模型(SEM)

    经济、人口视角下的城镇化与贫困:线性与U型关系——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刘超张海洋胡宝贵
    216-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城镇化是影响经济增长和贫困减缓的关键要素,对于城镇化和减贫之间关系的探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方法]文章基于1999—2018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港澳台和西藏)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工具变量法等,分别从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的角度出发,对城镇化和贫困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结果](1)城镇化具有显著的减贫效应,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均能有效降低农村贫困程度.(2)人口城镇化与贫困之间呈U型关系,而经济城镇化对贫困的影响是单向负相关.(3)我国城镇化减贫效应的区域差异明显,相对于东部地区来说,城镇化对于中西部地区的减贫效应更显著.[结论]城镇化是减贫的重要途径,但过度的人口城镇化会加剧贫困,城镇化减贫的重点在于与人口城镇化相匹配的经济城镇化水平同步提高,方能达致减贫.所以应全面提升城镇化规划的科学性、基础设施的建设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合理推进城镇化的减贫进程.

    贫困城镇化面板数据贫困治理U型关系

    加快促进农民合作社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张雪
    222,2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