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唐华俊

双月刊

1005-9121

quhuabjb0141@sina.com

010-82109637,82109628;82109632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CHSSCD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指导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综合性刊物,主要宣传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计划、农业发展规划、农村区域开发、商品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方针政策;介绍农业资源调查、农业区划、农村产业结构布局调整,持续农业等方面的经验、成果和国内外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生态退耕背景下黄河流域耕地变化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关系研究

    李长生严金明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生态退耕背景下黄河流域耕地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黄河流域不同区域耕地变化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旨在为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和耕地利用政策提供借鉴.[方法]文章基于2000-2020年黄河流域连续土地利用数据,利用面板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量化耕地变化与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之间的动态因果及空间交互关系.[结果](1)2000-2020年黄河流域年均减少耕地69.53万hm2,还林还草是耕地主要减少去向,2020年和2004年是退耕还林还草高峰年,中上游是退耕还林还草重点区;(2)从格兰杰因果检验来看,下游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没有显著影响,上游地区长期退耕还林还草对农业产值增加有利,中游粮食产量和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低的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更多,中上游生态退耕对生态环境有显著促进作用;(3)从空间自相关结果来看,下游地区退耕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空间分布不具有一致性,黄土高原南部和太行山附近退耕还林还草与生态环境指标呈高—高集聚,鄂尔多斯高原地区退耕与农业产值呈小范围高—高集聚.[结论]退耕还林还草是黄河流域耕地变化的重要原因,退耕还林还草规模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空间关系异质性明显,且在部分区域存在因果关系,不同区域应当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不同用地策略.

    生态退耕耕地变化格兰杰因果检验空间自相关黄河流域

    中国东部平原耕聚比分布规律、发展趋势与优化策略

    李学东刘云慧伍盘龙宇振荣...
    9-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对我国东部平原不同地区耕聚比差异、发展趋势与优化策略的研究,为我国东部平原乡村空间重构过程中合理确定生活与生产空间面积比例关系提供研究基础.[方法]文章采用空间分层取样法在我国东部平原选择240个10×10km2的样点,然后以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数据来源,通过遥感影像目视解译、空间自相关分析、热点分析等多种方法对我国东部平原耕聚比分布规律、不同地区适宜耕聚比进行研究,并基于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律分析我国东部平原耕聚比发展趋势与优化策略.[结果](1)我国东部平原耕聚比热点区位于东北平原北部,冷点区位于华北平原,中值区位于东北平原南部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2)以保证全部耕地可得到充足田间管理所需的农业劳动人口作为适宜耕聚比计算标准,我国东部平原各省份现状耕聚比均未达到适宜耕聚比要求;(3)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农村人口将逐渐向城镇迁移我国东部平原地区耕聚比将呈逐渐上升趋势.高耕聚比即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两者相辅相成;(4)加快推进农村剩余劳动人口向城镇转移,提高农村人口人均耕地面积,加强农村居民点整治,降低人均村庄建设用地面积是提升我国东部平原耕聚比,加速农业现代化的关键.[结论]该研究结论可为农村空间重构过程中确定合理的生活和生产空间面积比例提供依据.

    中国东部平原耕聚比土地整治乡村空间重构土地利用规划

    论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策略:强基础、注动能、补短板——兼评《乡村产业振兴研究》

    李福夺尹昌斌
    18,84页

    黄河下游沿黄地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及比较研究

    牛惠吴潇程慧娴吴一平...
    19-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科学测度黄河流域特定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方法]文章以黄河下游河南、山东两省及其17个地市为研究对象,基于省级和市级数据,依据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内涵、思想与要求,从农业生产高效益、农业产品高质量、农村居民高收入、资源利用高效率、环境质量高水平5个准则层出发构建黄河下游沿黄地市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得出测度值,对下游省、市两级发展水平进行对比分析;再结合聚类分析法把相对优、劣势相同的地市分类,明确各类地市未来发展重心;最后通过各地市空间分布状况直观地观测各地市间的差异.[结果](1)黄河下游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总体水平山东省略高于河南省.(2)下游沿黄17个地市中济南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最高,新乡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最低.(3)根据相对优、劣势把17个地市划分为6类.[结论]沿黄地市农业高质量发展各有其短板和优势,市级间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提升重点是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着力补齐发展短板,以实现黄河下游地市农业高质量协调发展.

    黄河下游地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熵权TOPSIS聚类分析空间分布

    基于GeoDatabase的国家级全域旅游区空间格局省际差异研究

    左雨芳王育红徐君冯锋...
    30-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发展理念和经济增长战略,全域旅游目前正在我国高位推进、大力实施,在空间上已形成涉及省市县3个层次,覆盖1 000多个县的宏大格局.文章以省为单位开展研究,旨在理清我国大陆31个省国家级全域旅游区空间分布格局基本特征及彼此差异,为全域旅游区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协调发展提供数据基础和方法参考.[方法]文章采用GeoDatabase模型设计建立全域旅游区空间数据库,从规模度、均衡度两个维度界定选择空间格局测度模型,通过变异系数、折线图、分级图分析描述省际差异程度、等级与分布.[结果](1)31个省域的全域旅游区在多项指标上均存在差异,尤以示范区通过率、密度指数差异最为显著.(2)31个省域的全域旅游区在空间格局上整体呈现出不均衡的聚集型分布态势,尤以青海省示范区最为集中.[结论]我国全域旅游区建设尚处在初级阶段,引领全域旅游区建设的先行示范标杆相对较少,仍需加大政策扶持和贯彻落实力度,有效促进全域旅游区的整体协调平衡发展.

    全域旅游区空间格局GeoDatabase均衡度分级图

    农村电商与乡村振兴的相互作用分析

    陈梓楠
    40,50页

    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虚拟水流动综合效益评价

    傅沂吴奕卓
    4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将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作为研究对象,选取2018年小麦(包括春小麦与冬小麦)、玉米、大豆、水稻4种粮食作物的相关数据,并从经济、生态、社会三方面确定了 8个指标分析了粮食虚拟水流动对我国粮食主产区各方面的影响.[方法]文章运用社会公平法与彭曼公式得出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虚拟水净流出量,在此基础上,通过设置经济、生态、社会三方面效益指标,量化粮食虚拟水流动带来的各方面效益,并使用熵权法以及TOPSIS评价法综合评价三方面的综合效益,以更加全面的视角分析了粮食虚拟水流动对各方面的影响.[结果](1)2018年我国粮食虚拟水输出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华北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输入区则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其中粮食虚拟水净流出量最高的是黑龙江,达到了5 072m3;(2)三方面评价指标中生态效益在所占权重达到了0.47,经济效益次之,权重为0.31;(3)2018年我国粮食虚拟水净流入地区的流动综合效益均值为0.60,明显高于粮食虚拟水净流出地区的0.49.[结论]总体来看,2018年我国粮食主产区间粮食虚拟水流动整体呈现出由北向南的逆向流动格局,其中生态效益是影响粮食虚拟水流动综合效益中最关键的因素.虽然我国粮食主产区整体粮食虚拟水流动综合效益总体情况中等,但净流入区与净流出区差距明显,针对以上结论提出解决我国粮食虚拟水流动负面效应的措施建议.

    粮食贸易虚拟水综合效益评价社会公平法TOPSIS评价法

    基于水—能—粮关联关系的粮食主产区农业种植结构优化研究——以吉林省为例

    仇蕾钟雨纯崔韵文
    5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优化水资源、能源及土地资源配置,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要求下实现区域粮食生产目标.[方法]文章选取吉林省为研究区域,采用水足迹模型和能耗核算模型解析主要农作物的耗水及耗能特点,并以区域的经济和生态效益为目标,构建以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粮食安全、农业政策作为约束条件的多目标规划模型对种植结构进行优化.[结果](1)不同农作物的水足迹、能耗结构以及资源利用效率存在显著差异.(2)优化后的耕种总面积略有增加,玉米种植面积比例明显下降,小麦和烤烟种植面积比例基本稳定,其余作物种植面积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3)优化后各类效益均有明显提升,其中水足迹减少5.02%,能耗减少5.96%,生物质能增长26.14%,粮食产量增加5.27%,经济效益提高34.38%,生态效益提高18.69%.[结论]充分考虑农业种植中水、能源和粮食的关联关系以及内外部的多种约束条件,在保障各类作物的最低产量前提下,优先发展低耗水、低耗能、低污染、高收益的作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改善区域农业生产的经济收益和生态效益,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水—能—粮关联关系粮食主产区粮食安全种植结构吉林省

    深化乡村振兴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周淑芬兰翔英
    62,74页

    中国水稻生产与化肥施用的脱钩关系及其关联效应分析

    姚成胜李慧贤杨一单
    63-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推进水稻生产和化肥施用的脱钩,实现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同步提升.[方法]文章采用脱钩模型分析2003-2018年中国水稻生产与化肥施用的脱钩状况,构建两者之间的关联模型,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将水稻产量变化分解为规模、结构、强度和效率4种效应,揭示它们对中国水稻生产和化肥施用脱钩关系的影响.[结果](1)2010年之前我国水稻生产和化肥施用总量之间以扩张负脱钩为主,之后则以弱脱钩和扩张连接为主.分肥料种类看,就氮肥和磷肥而言,2010年之前其与水稻生产的脱钩关系和化肥施用总量与水稻生产的脱钩关系差别不大,但之后水稻生产与氮肥以强脱钩关系为主,与磷肥以扩张负脱钩关系为主;对钾肥而言,在整个2003-2018年其与水稻生产都以扩张负脱钩关系为主.(2)全国和省域层面分析均表明,扩大规模效应,提高结构效应能够显著推进水稻生产和化肥施用脱钩,但在人多地少的条件下,寄希望于持续扩大规模效应和提高结构效应来实现水稻生产和化肥施用脱钩的目标难以实现.(3)强度效应是促进水稻增产的重要因素,但化肥投入的长期增长已严重威胁稻田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生产能力,使其水稻边际产出水平明显下降,导致效率效应成为水稻增产的关键障碍,这在安徽、江西、湖北、云南、江苏、浙江、内蒙古、辽宁、海南和陕西10省区表现尤为明显.[结论]推动水稻生产与化肥施用脱钩需要加强对粮食主产区的经济补偿,压实东南沿海地区粮食安全责任底线,全面提高重点区域的化肥利用效率.

    水稻化肥脱钩关系关联效应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