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唐华俊

双月刊

1005-9121

quhuabjb0141@sina.com

010-82109637,82109628;82109632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CHSSCD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指导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综合性刊物,主要宣传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计划、农业发展规划、农村区域开发、商品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方针政策;介绍农业资源调查、农业区划、农村产业结构布局调整,持续农业等方面的经验、成果和国内外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农村经济建设中公共管理服务的重要性

    袁林静
    161,198页

    广西边境地区耕地非农化的空间特征与迁移路径

    刘少坤王嘉佳林树高邓诗语...
    162-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耕地非农化影响1.2亿hm2(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现象引起了政府和学界的高度重视,有效掌握耕地非农化演变空间特征是保护耕地的重要前提.[方法]文章以广西边境3个地级市的23个县域地区为研究区,通过构建重心模型、标准差椭圆模型分析刻画1980-2018年耕地非农化速度与方向,并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其空间特征.[结果](1)1980-2018年4个时期内耕地非农化面积呈"N"型波动增长的趋势,其中2010-2018年耕地非农化面积最大,为49 367 hm2;1990-2000年耕地非农化面积最小,为5 270hm2,耕地非农化面积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区域城市中心.(2)耕地非农化速度具有空间非均衡性,标准差椭圆面积往东南方向持续扩张,耕地非农化空间上总体由西北部往东南方向迁移,区域之间的差距逐渐扩大.(3)广西边境地区耕地非农化面积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但集聚优势逐渐下降,"高—高"聚类的空间变化主导了耕地非农化面积的空间自相关关系的格局演变.[结论]研究揭示了广西边境地区耕地非农化空间格局演变过程,可为边境地区制定耕地非农化管控机制和优化国土空间结构提供参考.

    耕地非农化空间格局迁移路径标准差椭圆模型边境地区广西

    环境艺术设计助力特色小镇发展案例及启示

    陈科
    173,231页

    我国水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贡献及区域差异分析

    李刚刘灵芝伍国勇赵佳佳...
    174-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测算水禽全要素生产率(TFP)来评估水禽的投入产出效率,同时分别对比各养殖区域之间TFP的增长率及贡献的差异.[方法]文章依托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水禽投入产出数据,基于索洛残差法和DEA-Malmquist指数法分别从水禽TFP指数、TFP增长率和TFP贡献率3个角度展开分析.[结果](1)全国水禽TFP均值为1.352,大多数地区的水禽TFP指数均大于1,山东省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均为全国第一;(2)全国水禽TFP增长率平均值为0.19,水禽TFP贡献率平均值为120%,TFP贡献率和增长率较上一年都有所提升;(3)区域差异比较后发现,西南地区的水禽TFP指数、TFP增长率和水禽TFP贡献率的均值最大,而华中地区的3个指标均值均为全国最小,水禽的TFP区域特征呈现出"北向南移"趋势.[结论]技术进步对水禽产业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说明水禽产业需要进一步加强新技术投入;突发事件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水禽产量的增长,说明不仅要预防突发事件,而且要不断挖掘突发事件后的边际效应;水禽TFP区域差异显著,要求结合区域特征分析后因地制宜施策,最终提升水禽生产要素投入效率.

    水禽产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率TFP贡献率区域差异

    基于偏序集DEA理论的中国奶牛养殖效率区域差异及优化研究

    刘媛媛逯宇铎木仁
    183-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设定精饲料数量、劳动力等5个投入指标和主产品产量、净利润2个产出指标,分别对我国各省大规模、中规模、小规模和散养4类养殖规模下的奶牛养殖效率及偏序关系进行测算,总结传统奶源带区域奶牛养殖效率发展特点,帮助无效率地区确定学习对象以实现效率优化改进.[方法]文章运用DEA-CCR模型测算2009-2019年中国4类奶牛养殖规模下各地生产效率,利用基于偏序集理论的CCR模型测算相同养殖规模下各省区的偏序关系,并形成偏序关系图.[结果]2009年以来我国奶牛养殖以发展大、中规模为主,到2019年两种规模有效率养殖地区占比均超过32%,且中规模养殖地区在高效养殖的稳定性方面表现更好.传统奶源带区域中,大城市郊区已无小规模和散养形式,其大、中规模养殖的效率在各区域中都表现优异;东北和内蒙古地区的小规模养殖和散养效率最高;地处中原的山西省、西北的新疆和甘肃以及南方的广西等地都是养殖效率表现突出的省区.[结论]因奶源带区域内部各省区发展的同质性较低,无效率省区在提高投入—产出效率方面须更多地进行跨区域经验学习,具体优秀示范养殖省区有:大规模养殖下的新疆、甘肃、河北、北京、山西、湖北等;中规模养殖下的黑龙江、山西、天津、北京、吉林等;小规模养殖下的黑龙江、湖南;以及散养方式下的新疆、吉林、湖南、山西等.

    奶牛养殖效率优化区域差异偏序关系偏序集DEA理论

    中国省域乡村振兴水平的动态比较和区域差异研究

    芦风英邓光耀
    199-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全面解析乡村振兴战略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从时空维度测度和比较了我国省域乡村振兴水平及区域差异.[方法]文章运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测度2014-2019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西藏)的乡村振兴动态发展水平,进一步利用泰尔指数分析了东、中、西部地区乡村振兴发展的区域差异.[结果](1)我国各地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但发展趋势总体向好,三大区域乡村振兴发展呈现东部地区较好,中部地区居中,西部地区落后的发展态势.(2)乡村振兴子系统发展差异较大,生态宜居子系统发展较好,产业兴旺子系统发展缓慢,治理有效子系统发展最差.(3)区域间差异是我国乡村振兴发展差异的主要来源,东部地区区域内差异明显大于中西部地区.[结论]最后,提出要全面把握乡村发展差异,做好乡村振兴顶层设计,加强区域协作,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的政策启示.

    评价指标体系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泰尔指数动态评价区域差异

    加强乡村振兴人才培育全链条管理

    葛鑫
    208,219页

    城乡融合中的耦合协调: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

    陈景帅张东玲
    209-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测算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分析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性,为促进城乡融合、识别城乡发展战略的薄弱点提供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方法]文章基于城乡融合视角,构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对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发展水平,以及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结果]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但存在明显的区域特征,其中,菏泽、聊城等地为城乡发展的"低洼地带";在样本期间内,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之间的耦合度轻微下降,城乡政策处于不断调整之中;协调度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城乡之间具有较好的融合发展态势;菏泽、聊城等边缘地市存在明显的"低耦合度—低协调度"特征,城乡发展关系需进一步优化.[结论]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应摒弃粗放型发展模式,结合地理区位和资源禀赋,制定具有地域特色的发展规划.

    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战略城乡融合耦合度协调度

    "资源—要素—政策"相协调下乡村典型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路径探析

    李玲燕裴佳佳叶杨
    220-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资源、要素与政策是推动乡村发展的必备因素,深刻影响着乡村振兴的进程.梳理资源、要素与政策间的互动关系,理清"资源—要素—政策"互动对乡村发展模式的作用机理,进而提炼4种典型乡村发展模式,并给出不同发展模式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以切实促进乡村振兴的提质增效.[方法]文章从资源、要素、政策相协调维度出发,结合国内不同地区的典型成功案例,构建"资源—要素—政策"相协调下乡村发展的理论模型,进而提炼乡村典型发展模式.[结果](1)资源是乡村发展的基础,要素是乡村发展的动力,政策是乡村发展的催化剂.在政府配套政策的催化下,不同类型的乡村资源在发展要素的带动下会产生不同类型的发展模式.(2)基于"资源—要素—政策"对乡村发展的作用机理,将乡村发展模式划分为:专业化农业发展型、田园综合体发展型、人文生态资源依托型、小城镇辐射带动型4种典型发展模式.[结论]未来,专业化农业发展模式建议持续推进现代农业品牌化、数字化发展;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未来建议坚持生态持续化、生活现代化、产业升级化发展;人文生态资源依托型模式,在以后的发展中建议更注重乡村生态化、旅游休闲化、区域联动化和品牌化;小城镇辐射带动型模式,未来建议深人乡村特色城镇化发展.

    乡村振兴"资源—要素—政策"发展模式发展路径可持续发展

    农户社会资本与宅基地退出意愿——基于抗险能力的中介效应分析

    陈霞李哲敏王玉庭
    232-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将社会资本理论引人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问题研究,探究社会资本及各构成维度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以期为提升农户意愿提供参考.[方法]基于苏北地区沛县和丰县的共411份农户调研数据,构建农户社会资本测度指标体系,并运用Logit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了社会资本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及抗险能力的中介效应.[结果](1)社会资本对农户的宅基地退出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社会资本越丰富的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越强;(2)各构成维度均显著影响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且影响方向均为正,效用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社会规范(0.116)、社会网络(0.065)、社会参与(0.064)、社会信任(0.032)、社会声望(0.031);(3)抗险能力在社会资本和各维度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过程中均具有中介效应,社会资本和各维度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农户的宅基地退出意愿,还可以通过抗险能力产生间接影响,但影响以直接效应为主.[结论]社会资本和抗险能力是影响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重要因素,政府部门在宅基地退出工作推进中,应立足农户的社会属性,加大农户社会资本培育力度,完善风险分担机制,提高农户收入水平.

    社会资本构成维度抗险能力宅基地退出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