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唐华俊

双月刊

1005-9121

quhuabjb0141@sina.com

010-82109637,82109628;82109632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CHSSCD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指导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综合性刊物,主要宣传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计划、农业发展规划、农村区域开发、商品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方针政策;介绍农业资源调查、农业区划、农村产业结构布局调整,持续农业等方面的经验、成果和国内外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进路及其财务管理规范

    李瑞
    78,102页

    黄河流域农业灰水足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基于脱钩及回弹效应

    徐瑞璠刘文新
    79-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科学评价水资源环境及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直接关系到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方法]文章以灰水足迹为视角,纳入种植业和畜牧业,全面测算2000-2019年黄河流域农业水资源环境状况;基于"脱钩"的内涵,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探索黄河流域农业灰水足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时空演变规律;引入无残差完全分解模型对黄河流域经济增长过程中农业灰水足迹的变化进行分解.[结果](1)总体而言,黄河流域农业灰水足迹随经济增长而增加,2013年达到极大值后缓慢下降.(2)黄河流域农业灰水足迹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由无序到有序,2019年大多数地区呈强脱钩态势且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3)2000-2019年约63%的地区在人口效应、经济效应的拉动作用下,农业灰水足迹产生增量效应;约37%的地区在城乡结构效应、技术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的抑制作用下,农业灰水足迹产生减量效应.[结论]适度提高沿黄地区人口质量、控制经济发展规模以及推动绿色生产方式.

    农业灰水足迹经济增长脱钩模型回弹效应黄河流域

    农家书屋赋能乡村"全民阅读"

    郑紫涵
    91,102页

    下辽河平原区耕地质量演变及障碍因素诊断

    孙守延裴久渤汪景宽徐志强...
    92-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探究2008-2018年下辽河平原区耕地质量演变情况,明确该区域影响耕地质量变化的障碍因素及其分布.[方法]文章将2016年耕地质量等级国家标准统一应用于2008年和2018年该区域耕地质量等级评价,采用障碍度模型对2008-2018年该区域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指标影响耕地质量的障碍程度进行诊断,依据每个指标障碍度大小排序确定影响耕地质量变化的障碍因素,根据不同区域评价指标障碍程度差异确定的障碍因素进行类型组合形成分区.[结果](1)11年间下辽河平原区耕地质量等级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以中高等级耕地为主.其中一、二等级耕地面积上升,三至九等级耕地面积出现下降且三等地下降幅度较大,下降的区域主要包括昌图县、台安县、辽中区、辽阳县和灯塔市等地.(2)研究区主要障碍因素类型区以单一指标灌溉能力、有机质、地形部位型障碍因素类型区为主.11年间障碍因素分区整体处于稳定状态,呈现为灌溉能力型障碍因素类型区为主,主要集中在北部和东南部地区、康平县、辽中区、凌海市和黑山县部分地区,障碍因素分区结构呈现由单一重度障碍转变为多种重度障碍并存的趋势.(3)2008-2018年下辽河平原区耕地质量等级上升了0.16等,耕地质量等级保持中高水平,等级上升的区域面积高于下降的区域,灌溉能力指标是影响下辽河流域耕地质量等级变化的主要指标之一,土壤有机质在11年间有所改善但变化较少.(4)单一指标型障碍因素类型区呈现下降趋势,而含有两个重度障碍度指标的面积呈现上升趋势,且障碍因素类型区增多,呈现重度障碍度指标复杂化的趋势.[结论]2008-2018年下辽河平原区耕地质量等级总体上升反映了11年间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等政策和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未来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应该在明确耕地质量等级和主控障碍因素基础上确定更加精准的目标和方向,从而实现耕地质量等级的靶向提升.

    下辽河平原区耕地质量等级变化障碍度模型障碍因素诊断分区

    农业绿色水资源利用与农业经济增长脱钩关系研究

    张扬郭彤彤张子恺
    103-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全国不同区域农业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及其与农业经济增长间的脱钩关系,期望为农业绿色发展以及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方法]文章借助全局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出农业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并依据灰水足迹理论计算出农业灰水足迹,应用脱钩理论及其脱钩程度判定标准,测算中国31个省域的农业绿色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程度.[结果](1)我国的农业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升且存在地区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农业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较高,西部最低;(2)我国农业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与农业经济增长的脱钩状态呈现阶段性并存在区域差异.2008-2015年四大区域普遍处于弱脱钩状态,但2016年之后,各个区域的二者脱钩状态开始呈现扩张性负脱钩,农业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经济增长的脱钩状态趋于缓和.[结论]应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并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应对区域水资源绿色利用和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

    农业绿色水资源利用灰水足迹全局超效率SBM脱钩关系绿色发展

    农业英语科技论文翻译中词类转换的应用

    王磊
    113,125页

    浅丘低丘地貌背景下耕地细碎化评价及分区研究

    李春梅邵景安曹飞
    114-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浅丘低丘是西南地区重要的地貌类型,探索其背景下耕地细碎化特征并进行分区整治有助于地区农业实现规模经营,助力乡村振兴.[方法]文章从村域尺度选择重庆市垫江县某村作为研究区,以地块为评价单元,选择3个自然细碎化指标和3个权属细碎化指标,通过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综合指数法测算得每个地块自然细碎化指数和权属细碎化指数,并通过四象限法得到该区域不同的细碎化耦合类型.[结果](1)研究区自然主导细碎化以中等得分(53.41~64.20)为主,权属主导细碎化以较高得分(66.61~77.40)为主,权属主导细碎化程度更高.(2)自然细碎化程度极高和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岭的四周和谷的边缘,程度与坡度正相关;而权属细碎化程度在空间上的分布相互间杂,全面发育.(3)四象限划分结果分别为高自然细碎化高权属细碎化、低自然细碎化高权属细碎化、高自然细碎化低权属细碎化、低自然细碎化低权属细碎化,其占比依次为31%、32%、17%和20%.(4)在村域范围内进行耕地细碎化整治时,土地整治工程和权属调整都应结合细碎化的组合类型因地制宜,尤其是权属调整方面,可创设性地将自然细碎化高的区域(高自然细碎化高权属细碎化和高自然细碎化低权属细碎化)和自然细碎化低的区域(低自然细碎化高权属细碎化和低自然细碎化低权属细碎化)分别流转给不同类型的经营者,让其分别进行专业化经营.[结论]浅丘低丘地貌背景下耕地细碎化以权属细碎化为主导,整治时应分不同耦合类型因地制宜进行土地整治和权属调整.

    浅丘低丘自然主导细碎化权属主导细碎化四象限分区

    东北地区大豆干旱指标构建及时空特征分析

    程溪晗米前川李海楠王立为...
    126-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东北地区大豆干旱严重,构建基于灾变过程的东北地区大豆干旱等级指标,分析研究区域大豆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对大豆干旱灾害进行实时监测预警、区域防旱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利用1961-2020年东北地区101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资料、45个农业气象站的大豆发育期资料以及大豆历史灾情资料,通过历史灾情资料反演,基于水分盈亏指数并进行累计概率分布转换获得大豆干旱样本序列,采用K-S分布拟合检验拟合样本序列概率分布,通过t分布区间估计法确定指标等级阈值,并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分析大豆干旱时空变化特征.[结果](1)将大豆水分盈亏指数CD50,i= 0.56作为大豆干旱过程初始判别值,以CD50,i≥0.56干旱过程持续日数(D)为主导因子,以CD50,i≥0.56逐日累加值(SDI)为辅助因子,构建了基于日尺度气象资料的东北地区大豆干旱等级指标,实现了干旱的动态化判识,指标验证结果显示与灾情记录等级完全符合的样本占全部样本的82.4%.(2)东北地区大豆每站平均总干旱频次最高的年份为1989年,达到1.51次/站,其次是2007年和1977年.干旱频次整体呈由西北向东南增加的趋势,高值区集中在辽宁省北部、吉林省中西部以及黑龙江省西北部和中部地区.(3)轻度干旱高频区集中在黑龙江西北部、吉林西部和辽宁北部地区;中度干旱频次高频区集中在整个东北地区的东部地区,干旱频次最高的站点为吉林蛟河;重度干旱频次高频区集中在整个东北地区的中部地区,发生频次最高的站点为黑龙江北安;特旱干旱频次整体呈由西北向东南减少趋势.[结论]通过构建动态化大豆干旱指标,实现大豆干旱等级动态判识,可以实时有效地对东北地区大豆干旱进行监测预警.在研究时间段内,轻旱频次最高,特旱频次最低.在20世纪60-80年代干旱高发区范围逐渐缩小,90年代之后逐渐增大,21世纪10年代又有所减小.

    大豆东北地区水分盈亏指数干旱等级指标时空特征

    插花艺术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研究

    蒋跃军
    139,150页

    中国肉牛养殖效率差异及提升途径研究

    卫冕韩冬青曹建民
    140-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环境条件差异是我国农牧业发展的客观存在,也是导致农牧业投入产出效率千差万别的重要原因,不考虑环境条件影响的效率分析容易模糊农户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而可能掩盖效率差异的原因.通过分析发现全国各地区肉牛养殖存在着客观差异,利用模型处理将各地区环境影响处理到最小,从而得到更为准确的肉牛养殖技术效率值.[方法]文章利用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肉牛养殖投入产出监测数据,采用三阶段DEA模型方法,研究农户肉牛养殖投入产出效率差异及其改善途径.[结果](1)肉牛养殖投入产出效率与环境条件有密切的关系;(2)剔除环境条件差异影响后,87.11%样本的肉牛养殖投入产出效率发生显著变化,其中47.42%效率下降,39.69%效率提升;(3)投入要素冗余问题是肉牛养殖效率差异的本质,投入要素的冗余在剔环境条件影响后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进一步的分析发现我国肉牛养殖劳动力冗余问题在西南产区与东北产区较严重,而饲料投入冗余则呈现牧区、农区、农牧交错带地区逐渐增加的状态.[结论]提升我国肉牛投入产出效率要注重改善饲料投入冗余问题,西南和东北产区还要注重改善劳动力投入冗余的问题.

    环境条件肉牛养殖效率三阶段DEA模型投入要素冗余区域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