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东北地区大豆干旱严重,构建基于灾变过程的东北地区大豆干旱等级指标,分析研究区域大豆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对大豆干旱灾害进行实时监测预警、区域防旱减灾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利用1961-2020年东北地区101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资料、45个农业气象站的大豆发育期资料以及大豆历史灾情资料,通过历史灾情资料反演,基于水分盈亏指数并进行累计概率分布转换获得大豆干旱样本序列,采用K-S分布拟合检验拟合样本序列概率分布,通过t分布区间估计法确定指标等级阈值,并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分析大豆干旱时空变化特征.[结果](1)将大豆水分盈亏指数CD50,i= 0.56作为大豆干旱过程初始判别值,以CD50,i≥0.56干旱过程持续日数(D)为主导因子,以CD50,i≥0.56逐日累加值(SDI)为辅助因子,构建了基于日尺度气象资料的东北地区大豆干旱等级指标,实现了干旱的动态化判识,指标验证结果显示与灾情记录等级完全符合的样本占全部样本的82.4%.(2)东北地区大豆每站平均总干旱频次最高的年份为1989年,达到1.51次/站,其次是2007年和1977年.干旱频次整体呈由西北向东南增加的趋势,高值区集中在辽宁省北部、吉林省中西部以及黑龙江省西北部和中部地区.(3)轻度干旱高频区集中在黑龙江西北部、吉林西部和辽宁北部地区;中度干旱频次高频区集中在整个东北地区的东部地区,干旱频次最高的站点为吉林蛟河;重度干旱频次高频区集中在整个东北地区的中部地区,发生频次最高的站点为黑龙江北安;特旱干旱频次整体呈由西北向东南减少趋势.[结论]通过构建动态化大豆干旱指标,实现大豆干旱等级动态判识,可以实时有效地对东北地区大豆干旱进行监测预警.在研究时间段内,轻旱频次最高,特旱频次最低.在20世纪60-80年代干旱高发区范围逐渐缩小,90年代之后逐渐增大,21世纪10年代又有所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