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唐华俊

双月刊

1005-9121

quhuabjb0141@sina.com

010-82109637,82109628;82109632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CHSSCD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指导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综合性刊物,主要宣传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计划、农业发展规划、农村区域开发、商品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方针政策;介绍农业资源调查、农业区划、农村产业结构布局调整,持续农业等方面的经验、成果和国内外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遥感数据辅助下县域耕地质量评价与空间分布研究

    王来刚郭燕贺佳程永政...
    137-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是实现耕地科学管护的重要前提.[方法]文章以河南省安阳县为研究区,依据"状态—压力—响应(PSR)"框架,构建遥感数据辅助下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分析耕地质量空间分布特征和障碍因素.[结果]研究区耕地质量空间分布呈现出聚集性和空间变异性交错耦合的分布特征,耕地质量由东向西逐渐降低,一等、二等、三等、四等、五等耕地质量分别占比7.45%、12.34%、17.83%、33.40%、28.89%;有机质、碱解氮、NDVIDRY为研究区耕地质量主要障碍因子;随着耕地质量等级的升高,不同等级中小麦产量的均值也随着逐渐升高,说明耕地质量越好,耕地小麦产量越高.[结论]遥感数据辅助下的县域耕地质量评价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安阳县耕地质量提升重点在于提升丘陵地区土壤肥力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

    耕地质量评价遥感空间分布指标体系

    基于深度学习模型的种植结构复杂区农作物精细分类研究

    田甜王迪王珍李会宾...
    147-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卫星遥感技术具有覆盖范围广、探测周期短、调查成本低等优势而广泛应用于大区域农作物分类.然而在种植结构复杂区(如城乡结合部),因其地块破碎、同期生长的作物种类多且分布分散,利用传统的统计分类或机器学习方法进行农作物分类时仍存在精度不高的问题.为提高种植结构复杂区农作物分类精度.[方法]文章选取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为研究区,以GF-1 PMS全色多光谱融合影像为数据源,采用U-Net、PSPNet及DeepLabv3+,3种深度学习模型进行农作物分类研究.分析模型参数对农作物分类精度的影响,评价3种深度学习模型的农作物分类精度,优选农作物精细分类方法.[结果](1)学习率与3种深度学习模型的分类精度呈正相关关系,较大的学习率(0.01,0.001)下,3种模型收敛速度快,分类精度高.批样本量与模型分类稳定性相关,批样本量设为100时,3种模型的分类稳定性最好.(2)相比PSPNet、DeepLabv3+模型,U-Net模型分类效果最好,总体分类精度为89.32%.(3)GF-1 PMS影像结合U-Net模型可有效提升种植结构复杂区农作物分类精度,大宗作物春玉米、夏玉米的分类精度在80%以上,花生、红薯、蔬菜小宗作物分类精度在60%以上.[结论]该研究可为准确获取种植结构复杂区的农作物类型、面积及空间分布信息提供参考依据.

    深度学习农作物分类遥感卷积神经网络GF-1卫星

    田园综合体环境设计要点分析

    陈璇
    158,190页

    1961—2020年宁夏地区极端气候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徐洁毕宇珠雷秋良徐用兵...
    159-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明极端气候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明确极端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方法]文章基于1961—2020年宁夏19个气象站点的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降水量等数据,采用国际气候诊断与指数小组(ETCDD-MI)定义的极端气候指数,运用线性趋势法、克里金插值法、小波分析等方法,明确宁夏极端气候变化趋势,并探讨人类活动与极端气温变化的关系.[结果](1)宁夏的极端气温指数中,暖夜、夏日日数、持续暖期日数和年最大日最高气温均呈现上升趋势;霜冻日数、冷昼、持续冷日日数均呈现下降趋势,年最大日最低气温呈上升趋势.(2)在空间分布上,暖夜、夏日日数、连续暖期日数和年最大日最高气温的变化率在引黄灌区变化率较大,指数均呈现上升趋势,霜冻日数、冷昼、连续冷期日数在全区均呈现下降趋势,引黄灌区和中部干旱区下降趋势变动较为明显.(3)极端高温指数的变化率在北部引黄灌区较高,全区呈现出升温态势.(4)宁夏4个极端降水指标变化并不显著,但区域间年际变化差异较大,南部山区大部分地区极端降水指数变化率较高且呈正向变化,而北部引黄灌区降水年际变化率远低于南部山区且降水趋于减少.(5)1987—1992年极端高温指数和极端低温指数存在显著共振周期,极端高温指数上升领先极端低温指数.(6)极端气温影响因素分析发现,人口的增长、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增加、城市化率的上升和建筑面积的增加,与月最高温日值都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反映出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极端高温指数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正向关系.[结论]极端气候变化特征表明,宁夏地区高温事件增加,低温事件减少,极端降水年际波动幅度较大,地区差异显著,并且人类活动可能与极端气候变化存在相应关系.

    极端气候指数极端气温极端降水小波分析人类活动

    重庆市长寿区旱改水潜力评价与优化研究

    罗傲蓝何灏曹银贵邱敏...
    172-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以重庆市长寿区为例,对其旱地改水田潜力进行测算,以期提高耕地质量,促进耕地内部结构调整和占补平衡,保障地区粮食安全和生态系统安全.[方法]基于2010—2018年旱改水空间分布特征研究,构建旱改水适宜性评价模型,该模型涵盖地形条件、土壤条件、耕作条件3个评价维度,包括海拔高程、地形坡度、表层土壤质地等10个评价指标.然后利用模型评价旱改水整治潜力,并识别整治的障碍因素,最后基于评价结果,提出旱改水的整治措施建议.[结果](1)2010—2018年长寿区旱地改水田整体集中度较高,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中部地区,其中,密度最高的乡镇是海棠镇、云台镇和葛兰镇.(2)总的来说,重庆市长寿区旱地改水田整体适宜性不高,高度适宜和中度适宜改为水田的旱地面积分别为159.81hm2、8115.64hm2,两者占全域总面积的25.22%,这些地块主要分布在区域中部、北部的石堰镇、葛兰镇、云台镇等乡镇;勉强适宜和不适宜改为水田的旱地占比为74.78%,这些地块限制性因素较多,难以改造为水田.[结论]综上,未来长寿区可通过改造有效土层厚度低、地形坡度较陡、田块面积小、灌溉保证率低等障碍因素推动耕地旱改水工作.

    耕地利用土地整治旱地改水田空间分布潜力评价

    怒江州泸水市易地扶贫搬迁农户土地利用方式及影响因素分析

    蒋国东李娅沈艳
    183-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土地是农民家庭的重要资产,易地搬迁后如何利用好迁出地土地资源是保障农户收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方法]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市是我国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点区域,文章基于该市的7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238个农户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讨.[结果](1)移民搬迁后加剧了迁出地"三块地"撂荒,搬迁后农户对宅基地、林地、耕地选择撂荒的比例明显提高,所占比例分别为74.7%、35.7%以及76%;(2)不同的安置点农户对于"三块地"的利用方式的选择上存在差异,搬迁距离近的农户选择继续耕种土地的可能性高;(3)家庭特征、家庭资源禀赋特征、社会特征对搬迁后农户迁出地土地利用行为有重要影响,搬迁后农户生活生产方式转变、非农就业机会增加、务农劳动时间的机会成本增加以及居住地到耕地的距离增加对土地利用行为有影响.[结论]在厘清易地扶贫搬迁农户对于"三块地"利用方式选择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针对搬迁后迁出地"三块地"撂荒比例显著提高的问题,建议当地政府积极探索迁出地农户土地退出机制、构建土地流转信息服务平台、鼓励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两山"转化实现生态产品经济价值.

    易地扶贫搬迁土地利用影响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

    基于乡村历史演进与问题导向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逻辑探讨

    王凯歌张凤荣徐艳栗滢超...
    191-2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旨在立足历史与问题导向,建立一套系统性的村庄规划编制逻辑框架以提升村庄规划实用性.[方法]文章通过文献归纳法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及村庄规划的演进特征,运用演绎法构建了"本体论—认知论—方法论"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逻辑框架.[结果](1)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发展经历了以恢复与稳定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第一周期(1949—1978年),以高速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第二周期(1978—2017年)和以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第三周期初期(2017年至今).相应地,村庄规划经历了初步探索阶段、雏形建构阶段、快速完善阶段、全面建构阶段、精准实用阶段,提升"实用性"成为关键命题.(2)本体论强调培育人地和谐的空间规划价值观,认知论强调村庄规划要深化对"3个关系"以及"5个关键问题"的认知,方法论强调村庄规划要重点做好"三生空间"基本格局与发展要素优化配置.[结论]提升村庄规划的"实用性"需要规划师以乡村发展历史和问题为导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宏观历史耐心、"紧密联系实际与群众"的中观分析思维以及"精准配置与细部设计相结合"的微观技术方法.

    实用性村庄规划乡村历史演进问题导向编制逻辑乡村振兴

    农村电商全产业链运营管理研究

    张琳
    201,225页

    西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的时空特征及影响机制

    蔡绍洪谷城张再杰
    202-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定量评估西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的时空特征及影响机制,对促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方法]文章采用熵权与变异系数综合赋权法、耦合协调度、相对发展度、ESDA分析2009—2019年西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在此基础上借助地理探测器进一步分析导致空间异质性的驱动因子.[结果]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发展指数增速明显,协调水平不断优化,从2009年拮抗、磨合发展阶段,到2019年多数地区达到初步协调发展阶段;西部内部协调度呈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性"和"两极化"特征,具有"俱乐部趋同"现象;相对于单因子驱动,双因子的交互作用解释能力更强.[结论]西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变化明显;内部地区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在基础设施"硬件"上多下功夫的同时,构建"多组合"发展策略有助于西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水平的提升.

    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度ESDA西部地区地理探测器

    物联网技术在苏北花卉育苗中的应用

    张峰张红荣
    213,2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