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唐华俊

双月刊

1005-9121

quhuabjb0141@sina.com

010-82109637,82109628;82109632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CHSSCD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指导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综合性刊物,主要宣传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计划、农业发展规划、农村区域开发、商品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方针政策;介绍农业资源调查、农业区划、农村产业结构布局调整,持续农业等方面的经验、成果和国内外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县域尺度农业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杨青林赵荣钦赵涛胡月明...
    156-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农业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的规律与演变机制,对于差别化的农业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协调发展路径的选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方法]文章构建了农业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的关系理论框架,分析了2000—2019年四川省粮食主产县农业碳排放效率及其与粮食安全的耦合协调度,并探讨了其时空特征.[结果](1)四川省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整体上增长态势明显,近几年增速有所降低.从农业碳排放结构来看,化肥的生产和使用是粮食生产过程产生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四川省粮食主产县农业碳排放空间特征总体呈现西南低东北高的分布格局,农业碳排放主要集中于低值区.(2)四川省粮食主产县农业碳排放效率总体处于较高的水平,且呈波动上升趋势,各粮食主产县碳排放效率差异明显,大多数区县的农业碳排放效率均有较大提升.(3)2000—2019年四川省粮食主产县粮食安全总体处于安全级别,各主产县粮食安全等级的变化总体较为稳定.从时间维度来看,粮食安全等级的变化处于波动状态,从空间变化维度来看,各粮食主产县粮食安全级别经历了"下降—上升"的过程.(4)四川省粮食主产县农业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度正向"优质协调"方向发展,各区县农业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度基本呈现出成以成都平原为中心,向南北递增的分布趋势.[结论]四川省多数区县农业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呈优质协调状态,但仍有部分区县处于"中级协调"以下.因此,未来应推进农业绿色生产与粮食增产协调发展,努力实现减排降碳协同增效推动全面绿色转型,以期为四川省乃至全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路径参考.

    农业碳排放效率粮食安全耦合协调度四川省

    京津冀粮食安全与农业用水安全耦合协调研究

    刘苗苗潘佩佩任佳璇温佳昱...
    170-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粮食安全与农业用水安全协调发展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保障.[方法]文章通过构建粮食安全与农业用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自相关、GWR模型,分析1985—2018年京津冀粮食安全与农业用水安全耦合协调度时空格局及驱动力.[结果](1)粮食安全与农业用水安全评价指数及二者综合评价指数均呈波动上升趋势;(2)时间上,两者始终处于高耦合水平,耦合协调度呈波动上升趋势,协调程度整体较低,没有达到高度协调;空间上,各县域基本都为高耦合水平,耦合协调度冀中南功能拓展区高、冀西北生态涵养区低,整体处于濒临失调和基本协调之间;(3)耦合协调度空间集聚特征显著,中南部高―高集聚,西北部低―低集聚;(4)耦合协调度驱动力中,农业人口占比、高程和坡度主要为负向作用,农业产值占比、人均耕地面积、粮食单产、有效灌溉率及节水灌溉率主要起正向作用;高程、坡度、农业人口占比及粮食单产的影响较小,人均耕地面积、有效灌溉率、节水灌溉率及农业产值占比的影响程度大,其中人均耕地面积影响更显著.[结论]该文表明京津冀粮食安全与农业用水安全耦合协调关系有待进一步提升,各功能区内耦合协调关系发展差距较大,未来应在考虑不同地区实际差异基础上,因地制宜采取措施以缓解水粮矛盾问题.

    粮食安全农业用水安全耦合协调可持续发展京津冀

    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以辽中平原为例

    刘琼杨楠高萌萌李小磊...
    183-1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依据农业生产的自然本底条件与国土利用现状,开展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与承载规模测算研究,可为科学支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文章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国土空间适宜性的基本评价导向,以辽中平原为例,通过分析农业生产的水、土、光热、环境质量、气象灾害、国土利用、生态保护等条件与风险,细化了农业生产适宜性与承载规模评价方法,并基于GIS空间分析开展了相应评价.[结果]辽中平原农业生产适宜区、一般适宜区、不适宜区面积占比分别为48.1%、23.9%和28.0%.不适宜区主要受现状国土利用、坡度、土壤肥力、环境质量制约.不适宜区内分布有耕地、园地13.9万hm2,主要在平原北部的沈阳、铁岭、阜新等地.辽中平原农业生产承载规模约320.6万hm2,高出现状耕地规模约16%,整体上农业生产承载能力尚有盈余,但受水资源约束,盘锦、营口平原区域的农业生产规模超载.[结论]为支撑区域国土空间规划、保障粮食生产安全,需加强辽中平原农业生产不适宜区内的耕地监管,开展周边土地及环境综合整治,必要时制定耕地调入调出方案,优化农业生产超载地区的水量调配方案及用水结构,大力推行农业节水灌溉.

    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承载能力国土空间规划辽中平原

    发挥文创赋能乡村振兴的优势作用

    喻英
    193,206页

    中国粮食耕作面积与农用化学品投入的时空协同分析

    王超张道军
    194-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耕地保护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也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落实耕地保护政策的具体形式,这也造成耕地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在此背景下,农用化学品投入也有向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转移的风险,加剧西部生态脆弱区环境保护压力.然而,目前研究还鲜有这方面的报道,特别缺乏对粮食耕作面积与相应农用化学品投入间时空协同关系的分析.[方法]文章基于2000—2019年省级粮食耕作面积和用于粮食生产的农用化学品投入(化肥、农药、地膜和农用柴油)数据,利用重心模型、标准差椭圆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全国以及东、中、西部地区粮食耕作面积和农用化学品投入的时空协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2000—2019年中国粮食耕作面积和用于粮食生产的农用化学品投入重心整体向西北或西部移动,其中地膜投入重心移动速度最快,重心迁移速度大小依次为:地膜(11.16 km/年)>农用化肥(5.95 km/年)>粮食耕作面积(5.18 km/年)>农药(4.01 km/年)>农用柴油(3.67 km/年);全国粮食耕作面积与地膜、化肥、农药、柴油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态势.[结论]随着粮食耕作面积重心的西移,农用化学品的重心也发生了西移,地膜、农用化肥投入重心移动速度甚至超过粮食耕作面积,且未来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给西部生态保护带来新的挑战.该研究有望为中国农用化学品的合理投入和生态保护、耕地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

    粮食耕作面积农用化学品重心耦合协调时空协同

    西北干旱区玛纳斯河流域土地宜耕性评价

    李祥徐丽萍陈月娇李鹏辉...
    207-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立足西北干旱区土地开垦与弃耕频繁的土地利用现象,揭示西北干旱区耕地后备资源与不稳定耕地之间的相互联系,以玛纳斯河流域为案例区进行研究,为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提供建议.[方法]文章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因子得分法与限制性因子结合法进行土地宜耕性评价,并分别给出空间利用对策.[结果]玛纳斯河流域生态敏感性呈"中间大两头小"的数量结构,敏感区面积较大,极敏感及一般敏感区面积都较小;玛纳斯河流域耕地后备资源综合本底条件多为"较好"及"一般",但开发受生态敏感性影响较大;玛纳斯河流域混合型不稳定耕地及生态型不稳定耕地面积较大,分别为85684.77hm2、82011.87hm2,可优先退耕.[结论]玛纳斯河流域土地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受生态约束较大,其宜耕耕地后备资源的合理开发,不稳定耕地的生态退耕,对生态安全及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耕地后备资源不稳定耕地土地宜耕性玛纳斯河流域西北干旱区

    节水抗旱切实保障农业灌溉用水需求

    武慧平
    218,231页

    陕西省乡村发展水平时空变化及其主导因素分析

    王兴磊吴田军葛咏
    219-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不同区域的乡村因自然禀赋和社会环境存在差异,呈现出异构的变化脉络和发展态势.掌握其影响因素及时空变化情况,有益于探寻因地制宜的乡村发展对策.[方法]文章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表征乡村发展水平,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地理探测器等模型解析影响县域乡村发展要素的主导因素,分析其时序变化和影响区域分布.[结果](1)陕西省乡村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该特征随时间变化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各要素影响力排序结果存在一定差异,但靠前5个因素保持一致;(3)目前乡村发展尚未克服地形因素的阻碍,地区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本的差异可能继续影响乡村的发展,县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逐渐成为乡村发展差异的主要矛盾;(4)不同地区所受的主导要素不同.[结论]加强县区自身经济发展、加大基础建设的投资,以及发挥乡村的能动作用并努力提升乡村劳动力质量水平,对乡村可持续发展尤其重要.陕西省各区域乡村发展限制条件有所差异,陕北地区应当注重人力资本的发展,加大教育投资或许是其发展之路;关中地区地区经济总体较好,应当发挥城市的带动作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陕南地区利用其生物与旅游资源的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促进乡村发展.

    乡村发展主导因素陕西省时空变化地理探测器

    河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影响因素研究

    祝坤艳蔚霖
    232-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河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程度,旨在为河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思路.[方法]文章运用DEMATEL方法对河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影响因素进行定性识别,在此基础上,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其进行定量评价.[结果]准则层中的社会服务体系是河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主导因素.指标层中,原因因素以信息服务体系、金融服务体系、融资渠道3种因素对其具有直接的影响力;结果因素以农村转移就业人数、特色农业种植、病虫害防治技术、生产施肥技术等比较容易受其他因素影响.河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绩效属于中等水平,且有较大提升空间;其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辐射带动性为良好,社会服务体系、经营主体技术水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效益均为中等水平.[结论]现阶段河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的社会服务体系贡献率相对较低,社会化和组织化水平以及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依旧是河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短板,因此,提升以信息、金融为主的农业社会服务水平,对河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将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DEMATEL方法模糊评价模型河南省

    发挥民办高等教育优势赋能乡村振兴

    任昱
    2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