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唐华俊

双月刊

1005-9121

quhuabjb0141@sina.com

010-82109637,82109628;82109632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CHSSCD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指导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综合性刊物,主要宣传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计划、农业发展规划、农村区域开发、商品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方针政策;介绍农业资源调查、农业区划、农村产业结构布局调整,持续农业等方面的经验、成果和国内外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长江经济带多维减贫效率测算与时空演化分析

    洪波李文静张俊飚
    151-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测度长江经济带多维减贫效率,揭示减贫效率差异和时空演化趋势,以期为新时期我国精准扶贫工作的扶贫资源调整与瞄准提供决策依据.[方法]文章结合多维贫困理论,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我国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多维减贫效率进行测度,并对多维减贫效率的时空演化过程进行分析.[结果](1)经三阶段DEA调整后,长江经济带平均多维减贫综合效率从0.666转变为0.889,各地减贫效率差距较大,且多维减贫效率与地区经济发展不完全对应;(2)从环境变量影响来看,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加有利于多维减贫效率的提升,而财政公共投入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则抑制了多维减贫效率的提高;(3)从地理区位来看,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的多维减贫综合效率基本保持较高水平,且波动幅度较小,上游地区的多维减贫效率波动幅度最大;(4)长江经济带11省市可以划分为4种减贫效率类型,其中"低纯技术效率—低规模效率型"为扶贫工作重心.[结论]为提高新时期长江经济带精准扶贫工作效率,一方面要保证地区生产总值持续稳步增长,注重保护第一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提高精准扶贫的瞄准度,根据地区的多维减贫效率类型调整精准扶贫工作.

    长江经济带多维贫困减贫效率三阶段DEA时空演化

    景观美学在乡村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张力罗颖彭孟宏
    163,212页

    多中心治理下高标准农田建设监督管理机制研究

    刘昊璇赵华甫齐瑞
    164-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国家机构重组,农田建设职责整合的背景下,高标准农田建设面临着"多头管理"、公众参与不足、建设成效不佳以及"重建设、轻管护"等问题,因此亟需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监督管理机制展开更系统的研究,提出高标准农田建设监督管理体系优化模式.[方法]文章采用实地调研和文献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归纳出高标准农田建设监督管理机制困境,并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提出完善和重构农田建设监督管理机制思路及破解现有困境的对策建议.[结果](1)当前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面临政府部门监督管理机制不完善、社会公众参与不足、建后管护机制缺失等困境.(2)多中心治理理论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监督管理机制的构建中具有适用性.(3)构建高标准农田建设政府、市场、社会多主体的监督管理体系,要明确政府机构各自的监管职责,搭建公众参与平台;要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完善市场监管机制;要充分发挥社会群体的监管作用,完善建后管护机制.[结论]针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监管主体单一、机制缺失等问题,应用多中心治理理论尝试构建高标准农田建设政府、市场、社会多主体的监督管理体系,对完善高标准农田监督机制具有借鉴价值.

    高标准农田农田建设多中心治理监督管理建后管护

    冰冻圈直接影响区综合发展水平研究——以三江源区为例

    肖杰杨建平哈琳康韵婕...
    173-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价三江源区综合发展水平,明晰时空格局变化、剖析主控因子,可为三江源区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方法]文章从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3个层面构建了三江源区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与综合指数评价模型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评价了2008—2017年三江源区综合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法揭示了影响三江源区综合发展水平的主控因子,并对主控因子与综合发展水平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最后针对分析结果提出了发展对策与建议.[结果](1)2008—2017年整体上三江源区综合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增幅为42.55%,但发展实力依然偏弱,主要以低质量发展水平为主,面积占比总计达42.72%,总体呈现黄河源区综合发展水平高于长江源区和澜沧江源区,三江源区东部综合发展水平高于中、西部的分布格局.(2)在地区层面,称多、若尔盖、阿坝等县发展水平显著提高,而达日、甘德、玛沁等县发展缓慢,雪灾害频发是其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3)人均GDP、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交通运输能力、社会保障能力、信息通达指数、积雪持续日数、积雪深度是影响三江源区综合发展水平的主控因子.[结论]三江源区在未来发展中,不仅要考虑区域内生态环境的保护,还要促进源区內经济、社会、生态保护等相关制度的完善,不断促进三江源区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冰冻圈三江源区综合发展水平时空分异主控因子

    职业教育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支撑

    费汝海
    186页

    陕甘宁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布局及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钱磊党明
    187-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陕甘宁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探寻其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方法]文章借助ArcGIS10.2软件、Geo Da软件、EXCEL软件,采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估算、空间自相关和重心研究模型定量分析了陕甘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空间重心方法分析三次产业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将传统村落分布与人口、经济、交通等区域发展空间数据叠加,寻求其与乡村振兴衔接的有效路径.[结果]陕甘宁的传统村落在空间上的分布类型为凝聚型,区域分布极不平衡,主要包括榆林延安的陕北片区和渭南关中片区两大核心集中区,其次为白银市、甘南藏族自治区、陇南天水、铜川咸阳、安康5个低密度分布区;分布特征呈现"核心—边缘型";分布密度上属于典型的分布稀疏省;陕甘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占总数的94.18%;第一产业重心区域间发展趋于平衡,第二、第三产业重心表现为向东北方向集聚趋势.[结论]陕甘宁传统村落在市域尺度的分布极不均衡,空间自相关程度显著,依据研究结果可将陕甘宁传统村落区域分为与区域发展吻合较好、与区域发展吻合较差、偏远地区三大类型,并分别从产业、经济、交通、文化、生态等方面与乡村振兴做好衔接.

    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陕甘宁

    安徽省乡村人居环境评价及空间格局分析

    林传红张胜武
    198-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三生"空间视角评价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水平并分析其空间格局特征,对制定差异化的乡村发展定位及实现乡村人居环境优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方法]文章构建安徽省乡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从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三大维度系统评价安徽省乡村人居环境,并基于全局Mo⁃ran′s I指数分析其乡村人居环境的空间格局特征.[结果](1)建模评价发现,2018年安徽省乡村人居环境整体水平空间分布高值区主要集中在皖中、皖南地区,低值区主要集中在皖北地区.其中,乡村生产发展水平空间分布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合肥、马鞍山、滁州,低值区主要集中在淮北、阜阳、亳州、六安、安庆;乡村生活保障水平空间分布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合芜马"皖江经济带,低值区主要集中在阜阳、六安;乡村生态环境水平的空间分布高值区主要集中在黄山、宣城及"合芜马",低值区主要集中在六安、阜阳、宿州.(2)空间格局分析发现,乡村人均环境水平的全局Moran′s I为0.4625.其中,合肥、马鞍山、芜湖为高水平聚类区(HH),阜阳、亳州、淮北、宿州为低水平聚类区(LL).[结论](1)2018年安徽省乡村人居环境水平存在较大空间分异,呈现"中部与南部偏高、北部偏低"的特征;(2)安徽省乡村人居环境水平呈正的空间自相关,其中生态环境水平与生活保障水平互为关联,两者空间分布特征也较为吻合.

    人居环境定量评价三生空间空间格局安徽省

    青海牧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度实证分析

    周凯仁李红梅赵玲
    206-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对青海省牧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牧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的测评,有助于青海牧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为我国其他牧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方法]文章基于牧区生态环境和牧区经济两个层面选取28项指标构建"牧区生态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多指标加权法对2008—2018年青海省牧区生态保护和牧区经济发展指数进行测度;并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牧区生态保护和牧区经济发展的协调水平进行测度;同时,基于青海省资源禀赋现状和测度结果,进一步分析影响其发展的主要短板.[结果]青海省牧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水平总体日趋协调,但仍处于低水平协调;从青海省牧区生态经济的结构层来看,生态环境压力和牧区经济效益是青海牧区生态经济更趋于协调的短板.[结论]青海省牧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仍处于低水平协调,为进一步实现青海牧区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着重于生态环境压力治理和牧区经济效益的发展,同时兼顾自然灾害压力治理以及社会效益的发展.

    牧区生态牧区经济发展指数耦合协调度协调发展

    基于耕地发展权价值的内蒙古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研究

    赵雯
    213-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耕地发展权价值的测算,探析内蒙古耕地保护机制.[方法]文章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及其各盟市耕地发展权的测算,结合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服务价值等数,借助ArcGIS10.2软件、EX⁃CEL软件分析三位一体耕地保护措施.[结果](1)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31.84%耕地面积满足区域粮食自给,粮食总盈余量为2263.66万t,折算成盈余耕地面积为777.99万hm2,耕地保护机会成本损失为77.38万元/hm2,耕地发展权最高总价值为6.020274万亿元.其中用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耕地面积占55.23%,折算耕地面积为5113.72万hm2,耕地发展权价值为3957.11亿元.(2)各盟市中呼和浩特市的耕地保护机会成本最高,为228.32万元/hm2,其次为鄂尔多斯市,172.87万元/hm2,最低是兴安盟,为21.83万元/hm2;国家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政策背景下,呼伦贝尔市耕地发展权价值最高,为412.52.亿元,其次是赤峰市、通辽市、鄂尔多斯市、向安盟和巴彦淖尔市,分别为317.57亿元、336.89亿元、250.10亿元、212.66和190.58亿元,最小正值为乌兰察布市,为23.92亿元;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锡林郭勒盟、乌海市、阿拉善盟5盟市出现耕地赤字,耕地发展权价值测算为"负值".[结论]内蒙古各盟市耕地自给比例和粮食盈亏量差异较大,耕地机会成本和耕地发展权总价值变化大,这与内蒙古自治区耕地分布相对集中,自然资源禀赋和耕地生产力差异较大,以及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率不同是分不开的.最后结合各盟市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价值和耕地发展权价值综合分析并提出耕地三位一体保护措施.

    耕地发展权价值测算耕地质量三位一体保护内蒙古自治区

    草原蘑菇圈生态学研究进展

    佟旭泽范凯凯闫玉春辛晓平...
    222-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蘑菇圈真菌是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分解者参与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也是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具有重要的食用及药用价值.文章梳理了涉及草原蘑菇圈特征、机理和影响等研究文献,总结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今后研究设想,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按照"蘑菇圈分布、类型、机制以及其对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的作用"这一逻辑,以文献综述法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结果]通过对现有国内外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总结了草原蘑菇圈的类型和分布,蘑菇圈发育的生理生态学机理,蘑菇圈对牧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及其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论]蘑菇圈是植物,土壤和真菌/微生物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蘑菇圈真菌直接或间接改变了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及酶活性,并可通过化感作用或与植物间形成菌根/寄生关系,其分泌物或裂解后的产物刺激植物生长或杀灭植物,从而促进或抑制植物生长.

    草原生态系统蘑菇圈大型真菌土壤微生物土壤理化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