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唐华俊

双月刊

1005-9121

quhuabjb0141@sina.com

010-82109637,82109628;82109632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CHSSCD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指导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综合性刊物,主要宣传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计划、农业发展规划、农村区域开发、商品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方针政策;介绍农业资源调查、农业区划、农村产业结构布局调整,持续农业等方面的经验、成果和国内外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农户农地价值认知对农地多功能供给的影响路径分析

    王韦蒙单玉红
    230-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农户持续分化的背景下,农户对农地的市场及非市场价值的认知对农地多功能的供给意愿与供给行为的影响路径.[方法]文章基于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265份农户问卷调查数据,归纳不同分化程度的农户对农地市场价值与非市场价值认知差异,并以其做为中介因素,构建农户分化对农地多功能供给的影响的概念模型,并选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实现该模型,检验相关假设.[结果](1)农户分化对农地多功能供给意愿具有负向的直接效应.(2)农地市场价值认知在农户分化与农地多功能供给意愿之间有正向的间接效应;农地非市场价值认知在农户分化与农地多功能供给意愿之间具有负向的间接效应.(3)农户农地多功能供给意愿在一定程度上正向影响供给行为,但显著性不高.农地多功能供给意愿与供给行为存在背离,农地多功能供给行为存在随机性.[结论](1)同步增强农户对农地多功能利用的市场和非市场价值的认知,激发农户农地多功能利用的意愿.(2)促进乡村"三产融合",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乡村,吸引优质劳动力回流乡村,以引导农地多功能经营意愿向经营行为的转化,提升系统性,遏制随机性.(3)完善农地流转市场,推动农地的完全流转.(4)对不同分化的农户实行差异化的农地多功能经营的激励政策.

    农户分化农地价值认知农地多功能的供给意愿与供给行为中介效应结构方程模型

    基于地统计学和空间自相关的土壤有机质空间异质性分析及分区——土地整治视角

    左昕弘赖佳鑫刘峰石孝均...
    240-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土壤指标是耕地质量分等的依据,其空间异质性和空间自相关性对土地整治分区,以及土地平整工程中的表土剥离、移土培肥和土壤改良等关键技术的实施都具有重要作用.[方法]文章以渝西丘陵区的典型基本农田建设区为研究区,综合运用地统计学与Kriging插值法研究0~20cm、20~40cm和40~6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SOM)的空间异质性,结合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分析各土层SOM的空间自相关性,并基于LISA聚类图进行SOM分区,进而提出土地整治的应用建议.[结果](1)研究区3层SOM平均含量处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养分分级标准的4级,为中等水平.(2)20~40 cm土层SOM的最优模型为球面模型,其余两层均为高斯模型,3层SOM均属于中等变异,受结构性和随机性因素的共同影响,在空间上呈不规则的斑状与块状分布.(3)3层SOM均表现为显著的正空间自相关性及空间集聚特征,高—高(HH)集聚区分布在平坝与丘间谷地,主要为水田,这与水田更有利于SOC的贮存和提高土壤的固碳能力有关,其次为旱地;低—低(LL)集聚区主要分布在南部丘陵区,土地利用类型表现多样化,故丘陵区需重视土壤改良.(4)以表层SOM空间自相关分布特征为主,中、下层为辅,将研究区划分为高SOM集聚区、表层高SOM集聚区、低SOM集聚区和SOM随机分布区4个分区,根据不同分区间SOM含量差异和空间集聚特征,提出了不同的土地整治建议.[结论]研究结果体现了SOM含量在剖面和水平空间上高值与低值的集聚特征,更有利于针对性地采取土地整治措施,可作为土地整治分区的重要参考.

    土壤有机质克里格插值空间自相关农村土地整治农田

    英语培训带动农产品跨境电商可持续发展

    冯宁
    252,264页

    省域视角下耕地自然质量空间格局与影响因素

    许彩彩吕春娟陈卓郭岩松...
    253-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省域尺度耕地自然质量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以期实现耕地质量省级可比,为因地制宜管理和引导耕地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方法]文章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和1+X模型从4个维度15个测度指标对山西省耕地自然质量进行量化分析并揭示其空间分布机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寻其核心影响因素及交互作用.[结果]山西省耕地自然质量较差,优等地少而中低等地分布广泛,形成了南高北低,盆地高山地低的空间格局,整体分布与地形及积温分布趋同;因子探测结果表明有效土层厚度、≥10℃积温、年均降雨量、灌溉保证率和高程是影响耕地自然质量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交互探测结果显示各因子交互作用的解释力都强于单因子解释力,进一步解释了耕地自然质量空间分布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结论]将反映省级尺度耕地生态环境的指标纳入评价体系,能够纠正传统评价存在的偏差,此外,采用1+X模型进行生态环境系数修正使得评价结果更科学.

    耕地自然质量空间格局1+X模型地理探测器山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