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唐华俊

双月刊

1005-9121

quhuabjb0141@sina.com

010-82109637,82109628;82109632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CHSSCD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指导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综合性刊物,主要宣传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计划、农业发展规划、农村区域开发、商品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方针政策;介绍农业资源调查、农业区划、农村产业结构布局调整,持续农业等方面的经验、成果和国内外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时期"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解析与路径探索

    梁鑫源金晓斌韩博孙瑞...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全球粮食安全正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如何保障未来粮食系统的稳定性,实现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成为国家生存与发展问题的重中之重.中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两藏战略)是完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与合理规划农业生产布局的现实途径.在当前国际战略形势不稳定、国内粮食供求紧平衡的背景下,亟需深入实施两藏战略研究.[方法]文章围绕"形势研判—内涵延展—理论架构—要素解析—评估决策"的研究路径对新时期的两藏战略实施目标、定位、方向、任务等关键内容进行阐述,试图面向全球变化视野在系统层面剖析两藏战略现实问题.[结果]两藏战略涵盖主体行为、粮食系统、耕地资源、技术体系4个核心内容,是一项具有多层级、多要素、多主体特征的"社会—资源—管理"系统优化工程.在此基础上,管理者可通过构建理论粮食安全空间提出以强调跨学科理论与技术融合为核心的系统评估方法,为国家尺度粮食安全评估提供思路.[结论]未来应以农业生产适宜性、粮食安全紧迫性、农业供需关联性作为耕地弹性利用的原则,在保障口粮自给、提升农业质量的需求前提下,实现农业系统永续利用的目标.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粮食安全空间系统评估理论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马飞罗挽澜
    12,23页

    防止玉米成为"第二个大豆"的战略研究——从产业之囿到破局之策

    陈希钟钰崔奇峰
    13-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2020年以来,中国玉米市场发生深刻变化,呈现进口首次突破配额、进口市场更加集中、进口规模增长间隔短和价格创记录4个特点;从长期看,中国玉米供应偏紧、价格倒挂,以及进口量增加难以逆转,玉米正在呈现大豆的苗头性迹象.文章旨在宏观研判玉米发展成为"第二个大豆"的可能性,并从战略布局予以防止.[方法]从多方面对比了中国玉米产业和大豆产业特征的异同,为回答玉米是否会成为"第二个大豆"这一问题提供了多角度证据.[结果]玉米产业形势相对乐观,不会成为"第二个大豆",但玉米产业自身的发展特性和中国玉米产业现存的困境不容忽视.[结论]科学把控,系统谋划,综合施策,从种植结构调整、良种攻关、全程机械化、优势玉米带建设、烘干设施、"走出去"六大工程着手,解决玉米产业技术装备相对落后、竞争力弱、需求增速快等难题,从战略上防止玉米成为第二个大豆.

    玉米第二个大豆供需缺口进口激增产业困境

    社会经济及气象因素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研究——以三江平原为例

    邹芷潇程昌秀沈石
    2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系统分析三江平原水稻产量的影响因素,对指导三江平原农业生产和耕地保护及减少未来粮食安全风险具有现实意义.[方法]文章利用1988—2018年三江平原水稻产量、气象观测和社会经济数据,结合利用经济学模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统计学方法Lasso回归模型,分别分析社会经济因素和自然因素对三江平原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1)在社会经济因素方面,单位面积农村用电量和农业科研经费投入的单位面积增产效应比较明显,单位面积劳动力投入和化肥施用量对水稻产量具有负效应.(2)在自然因素方面,生长季内平均最低气温和平均日照时数对水稻产量有正向影响,生长季内总降水量和平均日相对湿度对水稻产量有负向影响.[结论]为水稻生产提供政策建议:可以通过合理施肥、加大机械化和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来提升水稻产量.同时,适当人工增加光照时间和加强冻害防治对提高水稻产量也具有重要意义.

    三江平原水稻产量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Lasso回归

    持续推进基于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理念的乡村振兴

    李敏瑞张昊冉
    3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揭示在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理念下,如何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方法]文章基于产业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等理论,及我国乡村振兴、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相关政策体系,对目前我国的农业生态产业发展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建议.[结果]基于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理念的乡村绿色转型发展正在逐步实践完善,各地正在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挖掘自然资源优势、发展地区特色产业等等.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制度机制不完善、特色产业同质化严重、生态产品技术体系不健全、人才建设滞后等一系列问题,表明在乡村"+生态"和"生态+"的业态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结论]为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理念下的乡村振兴进程,需要进一步完善机制保障和政策支持、优化整体特色产业链、建立健全相关生态产品技术体系、重视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和居民素质提升.

    乡村振兴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绿色转型发展农业生态产业发展

    基于应用语言学的乡村旅游文案创作

    杨艳萍
    37,45页

    辽宁省农业绿色生产水平评价及区域差异

    戴致光
    38-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推动农业绿色生产对于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从经济效益、资源利用、生态优化和基本保障4个层面选取了18个代表性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客观评价了2005—2018年辽宁省的农业绿色生产水平及各市之间的差异.[结果](1)2005—2018年全省农业绿色生产水平的评价分值基本呈现直线式上升的趋势,由2005年的0.233提高到2018年的0.806,年均增长18.9%.其中,经济效益、资源利用、生态优化和基本保障水平整体呈良好的发展态势,但目前资源利用和生态优化对整体发展水平的贡献较低.(2)从各市的农业绿色生产水平来看,大连、盘锦等5个市相对处于较高水平,本溪、营口等6个市处于中等水平,抚顺、铁岭和鞍山3个市处于相对较低水平.[结论]辽宁省农业绿色生产水平整体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区域差异较大.其中,辽宁东北部及中部地区农业绿色生产有待加强.

    农业绿色生产绿色生产评价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辽宁省

    规模分化视角下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意愿及行为分析——基于川渝柑橘主产区果农调查数据的实证

    王卫卫张应良
    46-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有机肥替代化肥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地力和农产品品质.但实践中不同农户替代意愿及行为差异较大,意愿与行为之间也存在悖离.文章从农户规模分化视角探讨这些现象背后的缘由,并提出有效激励异质性农户替代行为的对策建议.[方法]基于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属性,构建经营规模影响农户替代意愿及行为的分析框架,利用川渝柑橘主产区农户调查数据,运用双变量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不同规模农户替代意愿、行为差异及其关键影响因素.[结果](1)规模分化对替代意愿及行为有显著影响,相较于小农户,规模户替代意愿及行为发生率更高;(2)由于影响因素的差异,农户替代意愿与替代行为存在一定偏差.相较于规模户,小农户替代意愿与行为缺口较大.(3)不同规模农户替代意愿及行为影响因素也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农户规模分化带来的异质性是有机肥替代化肥意愿及行为差异的重要原因,规模户的培育有利于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的推进.不同规模农户替代意愿及行为影响因素不同,应在充分尊重异质性农户意愿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引导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

    规模分化有机肥替代化肥意愿行为双变量Probit模型

    温室大棚的智能控制及安装应用

    刘志学
    57,182页

    基于MOA理论的农民技术采纳行为研究——以水稻化肥减施技术为例

    魏莉丽高尚宾吴一平刘向华...
    58-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随着化学肥料在全球范围的大量使用,所引起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不仅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难以估量,还直接影响了农民的切身利益.化肥减施增效技术是目前协调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但先进技术与生产应用之间存在不同程度上的脱节现象,这就需要将技术进一步物化,开展对技术"载体"的研究.[方法]农业经营主体是肥料施用最直接的载体,农户施肥行为的规范程度直接关系肥料利用的效率及对环境的污染程度,文章以采用化肥减施技术的水稻种植农户为研究对象、从技术增效角度入手、运用MOA理论构建分析框架,借助结构方程模型和mplus7.0软件、对角加权矩阵伴均值-方差校正卡方检验(WLSMV)方法对样本农户技术采纳行为的决策过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1)采纳机会、采纳动机、抗风险能力都对农户采纳技术的行为规范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具有正向影响;(2)技术认知对其行为规范的路径系数为负,假设未通过验证;(3)行为规范对行为效益的路径系数高达0.97,行为效益对采纳意愿的系数为0.9.[结论]影响农民行为的主客观因素中采纳动机是最显著的,行为执行的规范程度是决定其行为效益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行为效益又是农民是否继续采纳的重要参考,并据此提出相关建议.

    技术采纳行为水稻化肥减施技术行为路径结构方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