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唐华俊

双月刊

1005-9121

quhuabjb0141@sina.com

010-82109637,82109628;82109632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CHSSCD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指导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综合性刊物,主要宣传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计划、农业发展规划、农村区域开发、商品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方针政策;介绍农业资源调查、农业区划、农村产业结构布局调整,持续农业等方面的经验、成果和国内外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我国农作物秸秆直接还田利用现状、技术模式及发展建议

    严东权薛颖昊徐志宇孙元丰...
    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加快推动我国秸秆还田利用工作,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方法]文章系统分析我国秸秆资源产生及还田利用现状、问题,集成构建了适合我国不同农区主要农作物的秸秆还田利用十大技术模式,并提出秸秆还田发展建议.[结果](1)全国秸秆资源台账统计结果显示,2021年全国秸秆可收集量为8.65亿t,秸秆直接还田量为4.02亿t,占可收集量的54.7%;其中华北区、东北区、长江中下游区、西南区、西北区和华南区的秸秆直接还田率分别为70.1%、43.0%、60.5%、38.9、37.8%和63.7%.(2)针对不同区域秸秆还田的现状,围绕小麦、水稻、玉米和油菜等主要农作物,提出不同农区的秸秆还田利用十大技术模式:包括东北地区玉米、水稻、玉米—大豆轮作秸秆还田技术模式,黄淮海地区小麦—玉米、小麦—大豆轮作秸秆还田技术模式,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水稻、油菜—水稻轮、双季稻作秸秆还田技术模式,华南地区水稻秸秆还田技术模式和西南地区水稻秸秆还田技术模式.[结论]针对秸秆还田利用现状与问题,提出了构建持续推进的工作体系、科学高效的技术体系、可考核评价的监测体系的发展建议,为全国秸秆综合利用和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农作物秸秆还田利用资源利用技术模式对策建议

    推动农业机械化与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

    于悟然
    14,23页

    收入不确定性对节水技术采用动态决策的影响研究——来自政府推广模式的调节

    徐依婷穆月英
    15-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农户节水技术采用的长效机制对保障长期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基于粮食主产区微观调研数据,衡量农户家庭收入风险,运用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实证分析收入不确定性对农户节水技术初步采用与持续采用行为决策的影响,进一步考察不同政府推广模式在其中的调节效应.[结果]收入不确定性增加会降低农户持续采用节水技术的意愿,不利于节水技术的长期应用,政府推广对农户节水技术持续采用行为具有正向激励作用;从调节效应来看,收入不确定性对农户节水技术持续采用的负向影响可通过政府补贴和技术培训的调节缓解,其中以灌溉基础设施补贴为典型的政府节水补贴发挥了积极作用.[结论]要降低农村居民家庭收入风险,保持农业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加强节水教育和技术培训,同时完善配套服务体系,推动农业生产长效节水.

    收入不确定性政府推广节水技术持续采用调节效应

    西北旱区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分析——以陕西大荔为例

    位佳佳陈学渊吴永常韩晓静...
    24-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摸清耕地"非粮化"类型的时序数量转移和空间动态分布特征,为实现耕地"非粮化"分类管控提供科学方法和依据.[方法]文章以西北旱区农业生产典型县陕西大荔为研究区域,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20年3期的遥感解译数据,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标准差椭圆的方法,探究大荔县耕地"非粮化"的时序数量转移及空间动态分布特征.[结果](1)数量变化上,20年间大荔县耕地"非粮化"类型呈多元化增加趋势,且近10年"非粮化"率急剧上升;(2)转移类型上,20年间粮食作物是耕地"非粮化"面积增加的最大转出者,其中2000-2010年主要转向杂果树类,增量较小;2010-2020年主要转向杂果树类、设施农业和水产养殖,增量巨大;(3)空间动态上,20年间大荔县耕地"非粮化"的空间集聚性特征加强,其中粮食作物和撂荒地向南部地势较低区域集聚;杂果树类、苗圃花卉和设施农业向北部海拔较高区域扩张;而水产养殖向东部河流集聚.[结论]根据西北旱区不同耕地"非粮化"类型的时空演变特征,为政府分类管控"非粮化"现象、优化区域布局和生产结构提供参考依据.

    耕地"非粮化"遥感解译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标准差椭圆时空特征

    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中国粮食安全评价研究

    张小允鲍洁许世卫
    35-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粮食安全事关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是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对粮食安全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研究是准确把握我国粮食安全发展现状、合理制定国家粮食安全相关政策措施的手段.[方法]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家粮食安全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新的发展目标.文章以我国粮食安全在新发展阶段所呈现出来的内涵和目标为导向,从供给能力、供给结构、绿色发展、经济效益以及基础支撑五个方面出发,构建了包括25个具体评价指标的粮食安全评价体系,并建立熵权TOPSIS模型对我国粮食安全发展水平的演变和现状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进入21世纪,我国粮食安全水平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发展态势,且对绿色发展、经济效益和基础支撑的重视程度逐年提升;提升我国粮食安全水平受到资源状况、科技水平、供给结构等因素的制约.[结论]保障和提升我国粮食安全水平,需要重点从耕地资源保护和利用、粮食科技支撑、国内外市场与资源整合等方面发力.

    粮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熵权TOPSIS模型政策启示

    乡村振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孙克伟
    44,56页

    吉林省耕地利用碳排放测度及其与粮食生产脱钩分析

    移明昊闫庆武张定祥陈宇涵...
    45-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吉林省县域耕地利用碳排放时空变化、碳排放结构、碳排放空间分布、脱钩效应以及碳排放驱动因素,以期从耕地低碳利用角度,为吉林省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制定减排政策提供科学参考.[方法]文章运用系数法,计算2000-2020年吉林省47个县域单元的耕地利用碳排放量;采用Tapio脱钩模型,分析耕地利用碳排放与粮食产量之间的脱钩特征;利用空间回归模型,分析耕地利用碳排放的驱动因素.[结果](1)吉林省县域耕地利用碳排放时空变化特征:2000-2016年吉林省耕地利用碳排放量增长,2016-2020年开始缓慢下降;碳排放结构方面,碳排放量从大到小分别是化肥、翻耕、灌溉、农用柴油、农膜和农药;碳排放空间分布呈现西高东低的格局.(2)耕地利用碳排放与粮食生产脱钩特征:呈现强脱钩和弱脱钩特征的县域数量增多,呈现强负脱钩和扩张性负脱钩特征的县域数量减少;吉林省东部地区的县域脱钩特征逐渐优于西部地区,吉林省整体县域的脱钩特征朝着理想状态发展.(3)耕地利用碳排放量驱动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人均农业GDP、农村用电量、农业机械化程度和化肥施用强度因素对耕地利用碳排放量为正向驱动,城镇化率对耕地利用碳排放量为负向驱动.[结论]重点关注吉林省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县域单元的碳减排路径,提高农用品投入效率,粮食生产端和保障端采取碳减排措施,推进农业节能减排,走耕地低碳利用和粮食安全生产道路.

    耕地利用碳排放粮食产量脱钩模型空间回归模型

    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汪洋王宏
    57-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作为农业现代化的标杆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先行,担当着全国农业发展经验总结、探索模式、理论升华的重任,分析国家及各省市县级产业园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对壮大农业特色产业和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方法]文章利用理论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产业园定义内涵和内在要求,利用2017-2021年创建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统计数据,以"国家级—省级—市县级"为基本框架,对各层面产业园创建和认定数量、主导产业发展、科技力量支撑和利益联结机制等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价,分析存在问题及提出对策建议.[结果](1)截止2021年底,共批准创建200个国家产业园,其中创建数量超过10个的有江苏省、山东省、广东省和四川省4个省份;(2)主导产业选择涉及粮油、果蔬、茶叶、水产、畜禽、种业和中药材等七大类.(3)但产业园建设仍存在管理服务功夫不到规章制度削足适履、政策创新不够完善、科技支撑不够有力、利益联结不够紧密等问题.[结论]提出应明确各层级产业园定位和目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大政策支持,强化科技支撑,加强新型经营主体利益联结等对策建议,以期为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现代农业产业园主导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对策

    农村电商经济及其管理现代性转型

    沈凤蕾
    64,72页

    动物疫病风险对规模猪场数智技术应用的影响

    王子权杨珂凡李蕾蕾刘杰...
    65-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动物疫病风险对规模生猪养殖场数智技术应用的影响,对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基于全国15个省区569份规模生猪养殖场调研数据,对我国规模生猪养殖场数智技术应用现状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构建似不相关模型分析了动物疫病风险对生猪养殖场数智技术应用的影响.[结果](1)超过半数的规模养殖场已应用数智技术,其中精准饲喂环节的应用水平最高,环境监测环节的应用水平最低;(2)动物疫病风险会显著促进养殖场在精准饲喂、健康监测、环境监测3个环节应用数智技术,对洗消管理环节的影响不显著;(3)受教育水平、认知水平、养殖规模、生猪品种和产品出口对多个环节的数智技术应用有显著正影响,养殖场年限则有显著负影响.[结论]政府应多措并举,着力提高市场研发适配疫病环境和转型需求的数智技术;制定差异化的生猪养殖场数智技术帮扶政策;构建数智技术应用推广体系,提高养殖者对数智技术的认知水平和转型意愿.

    规模养猪场动物疫病风险数智技术应用环节似不相关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