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唐华俊

双月刊

1005-9121

quhuabjb0141@sina.com

010-82109637,82109628;82109632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CHSSCD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指导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综合性刊物,主要宣传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计划、农业发展规划、农村区域开发、商品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方针政策;介绍农业资源调查、农业区划、农村产业结构布局调整,持续农业等方面的经验、成果和国内外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农村居民生态产品购买受偿水平影响因素及补偿标准研究——基于江西省的调查

    李辉婕鲁盼汪兴东
    140-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农村居民生态产品购买的受偿水平并对其补偿标准进行精确测度有助于制定合理的补贴政策,以最大效用地推动农村居民的生态消费.[方法]文章基于江西省658个农村居民的调查数据,采用样本选择模型分析农村居民生态产品购买(以节能灯具为例)的受偿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并利用条件价值评估法测算其补偿标准.[结果]农村居民生态产品购买受偿水平受资源禀赋、生态认知和政策感知等因素共同影响;测算出农村居民生态产品购买受偿水平的动态调整区间为32.79~36.36元,政府支持农村居民购买生态产品的最优受偿率应为20%.[结论](1)高度重视农村居民资源禀赋对其受偿水平的影响,加强农村居民资源禀赋积累;(2)提高农村居民对生态产品的认知,强化生态产品政策宣传;(3)建立管控与激励相结合的生态补偿制度,科学确定生态补偿标准.

    农村居民生态产品购买受偿水平补偿标准影响因素

    陕西省农村人居环境空间差异及优化策略

    沟睿
    150-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评估陕西省乡村人居环境综合水平及其空间分布和区域关联性,为乡村人居环境的区域协同优化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文章通过构建陕西省乡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加权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同时结合ArcGIS软件和空间关联测度模型综合分析其空间格局及区域空间相关性.[结果](1)2010-2020年陕西省农村人居环境综综合指数呈逐年递增的态势;按照变化趋势可以分为2010-2013年缓慢发展期、2013-2018年快速增长期、2018-2020年稳定增长期3个发展阶段;各年份不同子系统综合发展指数的差异表现为"先扩大后缩小".(2)区域层面来看,陕西省乡村人居环境综合指数以陕北平均值最低为0.469,陕南和关中较接近,分别为0.542和0.534;相对于陕北和陕南,关中各区域人居环境水平发展极不平衡,区域差异最显著;地级市中,西安市综合评价指数最高,安康市和汉中市次之,渭南市和延安市最低.(3)乡村人居环境体系各子系统在区域之间差距较大,不同区域各具优劣势.陕西省乡村人居环境水平指数存在空间聚类现象,表现为明显的高值集聚和空间自相关性,各地区子系统人居环境水平差距较大,热点和冷点区分异明显,区域发展不均衡,全域发展不充分.[结论]陕西省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中,重点加强对各子系统中劣势的完善和提高,以及加强冷热点区域的协同优化,扬长避短,突出特色,全面提升和促进陕西省各地级市乡村人居环境的提升和优化.

    乡村人居环境空间分布特征区域结构异化协同优化发展陕西省

    持续推动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建设

    刘淑静
    161,171页

    异质性农技培训主体对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研究

    刘丽萍孙炜琳刘丽姜茜...
    162-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推广绿色农业技术是缓解生态环境恶化、保障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方法]文章利用河北省436户设施蔬菜种植户的调研数据,选择5项绿色农业技术(抗病虫抗逆性强的新品种、生物防治、生物菌肥、生物农药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基于培训主体异质性视角,运用有序 Probit 模型实证分析公益性和市场性两种不同性质农技培训主体对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强度的影响.进一步,基于技术异质性视角,运用二元 Probit 模型分析两种不同性质主体对农户不同类型绿色农业技术采纳的影响.[结果](1)农技培训能够显著促进绿色农业技术采纳,其中公益性主体开展的技术培训对农户绿色技术采纳的促进效果更加显著.(2)针对不同绿色农业技术,不同性质主体开展的培训对技术采纳的促进效果存在差异,对商业化程度较高、有用性、易用性、适用性较高的技术(生物防治、生物菌肥和生物农药),市场性主体的培训对技术采纳的促进作用更强.(3)对于有用性、易用性和适用性不高的技术(抗病虫抗逆性强的新品种和水肥一体化),公益性主体的培训对技术采纳的促进作用更强.[结论]应加大农业绿色技术培训的普及力度,构建以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其他市场主体为补充的多元化农技培训体系,提高农业技术培训的针对性,建立农业技术培训的跟踪服务机制,促进绿色农业技术采纳.

    农技培训培训主体公益性市场性绿色农业技术采纳

    异质性视角下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行为研究——基于四川省836份柑橘农户的调查数据

    罗磊罗晨豪刘宇荧傅新红...
    172-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基于农业技术培训主体异质性的视角,对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差异性进行理论探讨,并利用四川省836份农户微观调查数据进行检验.[方法]运用Oprobit 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利用工具变量法(IV-Oprobit)进行内生性处理与稳健性检验.[结果](1)农技培训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行为,培训每增加1次,其采纳有机肥施用等5种绿色生产技术的概率提升3.1%;(2)不同培训主体对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影响具有差异化,以农民合作社为代表的经营性主体培训对农户技术采纳的促进效果最明显,政府农技部门公益性主体培训整体效果优于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准公益性主体;(3)上述影响在不同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社会网络及种植规模的农户群体中也存在明显异质性.[结论]3类主体开展培训均对绿色生产技术采纳行为有显著影响,农民合作社等经营性主体培训效果最明显.据此,提出构建多元化农业推广培训体系、鼓励农民合作社等经营性主体开展农技培训、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科技优势与农技推广培训体系紧密结合等政策建议.

    农技培训培训主体异质性绿色生产技术采纳

    智慧平台助推传统桑蚕产业转型升级

    邹琦萍阮忠杨凤
    183,194页

    TPB-NAM框架下规模农户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意愿研究——基于江苏省的调查数据

    张瑞增唐若迪姚瑶王玉玲...
    184-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针对规模农户生产绿色优质农产品的意愿及形成机制开展研究,对于提升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以计划行为理论(TPB)和规范激活理论(NAM)的整合模型作为理论框架,利用江苏省1228份规模农户调研数据,通过结构方程模型(SEM)对规模农户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验证分析.[结果](1)感知行为控制和对绿色优质农产品的认知两个变量对生产意愿的影响程度明显高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且对绿色优质农产品的认知还可通过行为态度的中介效应间接影响生产意愿;(2)个人规范不仅可以被结果意识直接激活,还可通过责任归属的中介效应被间接激活;(3)规模农户在考虑生产绿色优质农产品时,出于成本—收益的"利己"动机要高于出于道德义务感的"利他"动机;(4)随着种植面积的增加,感知行为控制和个人规范对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意愿的影响效应逐渐增强.[结论]要兼顾"利己"和"利他"两个维度,发挥规模农户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对绿色优质农产品的认知、个人规范的积极作用,激发规模农户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意愿,扩大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

    规模农户绿色优质农产品意愿计划行为理论规范激活理论结构方程模型

    中国水生蔬菜出口市场集中度和依赖度分析

    李如霞刘妍郭秀琪
    195-2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水生蔬菜作为我国区域性特色明显的优势农产品,出口创汇能力强.以莲藕、芋头和荸荠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其出口规模、产品结构和市场分布,可全面把握中国水生蔬菜的出口市场形势,有助于防范出口市场风险,以便更好地推进中国水生蔬菜出口市场的进一步优化.[方法]文章通过测算市场集中率和依赖度系数,对2012-2021年中国水生蔬菜的出口市场集中度与依赖度进行分析.[结果]中国水生蔬菜出口市场集中度高,由高到低依次为芋头、莲藕和荸荠;出口依赖性强,其中莲藕对马来西亚、日本、美国的市场依赖性强;芋头对日本、美国的市场依赖性强;荸荠对马来西亚、新加坡和越南的市场依赖性强.[结论]基于研究结果和发现,提出拓展新兴市场、提升质量标准、延长产业链条等建议,以降低水生蔬菜出口风险、提升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国水生蔬菜更好地发展.

    水生蔬菜出口市场市场集中度市场依赖度市场风险

    优先发展教育是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

    何丽
    202,213页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及时空演化研究——以安徽省为例

    朱世友万光彩
    203-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定量分析安徽省区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水平和耦合态势,并结合区域时空分布特点分析两系统相互影响模式.[方法]文章通过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模型,从全省和区域两个层面分析安徽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时空演变规律和发展态势.[结果](1)2005-2020年全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综合指数整体呈逐年递增趋势,其中,农业经济系统表现为逐年增加,农业生态系统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一级指标中仅生态压力指数表现为下降趋势,生态条件、产业发展、产业效益3指标均表现为增加趋势;耦合度由中度耦合向极度耦合发展,协调度从低度协调向中度协调过渡.协调类型则从农业经济系统极度滞后向农业生态系统严重滞后转变.(2)2005-2020年各地级市农业生态系统综合指数年际变化较小,且区域差异小;农业经济系统年际变化大,且区域差异明显;区域耦合类型,2010年以前大部分区域处于农业经济滞后阶段,2011-2020年全区域农业经济滞后类型相对减少,滞后程度减低,农业生态滞后类型开始加重;其中,经济滞后类型主要集中在安徽西部的六安市、阜阳市、淮北市和亳州市,生态滞后类型主要集中在安徽南部和东部,包括黄山市、宣城市、芜湖市、马鞍山市、宿州市和合肥市等区域.[结论]近15年来安徽省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体现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且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前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水平滞后于农业生态,明显限制了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随着农业经济快速发展,耦合度和协调度增加,但环境压力增大,长期发展可能造成两系统脱耦;全省耦合协调类型空间呈现西部农业经济滞后,东部生态滞后的分布态势,并随时间变化不同,各区域应因地制宜促进两系统良性协调发展.

    农业经济农业生态协调发展时空演变安徽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