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唐华俊

双月刊

1005-9121

quhuabjb0141@sina.com

010-82109637,82109628;82109632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CHSSCD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指导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综合性刊物,主要宣传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计划、农业发展规划、农村区域开发、商品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方针政策;介绍农业资源调查、农业区划、农村产业结构布局调整,持续农业等方面的经验、成果和国内外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形势下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李俊杰李建平梅冬
    84-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重要措施,在粮食安全问题重要性凸显的背景下,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意义非凡.通过分析机构改革后农田建设管理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措施,将为政策完善提供方向和依据.[方法]文章选取4个粮食主产省的8个粮食大县进行调研,组织省、市、县各级农田建设管理部门人员、新型经营主体等,采用半结构性方式进行访谈,研究分析农田建设政策落实及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结果]农田建设在提高粮食产能、促进农业机械化、增加农民收入、新增耕地指标和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成效,但机构改革后的农田政策执行中还存在机制不全、体制不顺的问题,在组织协调、资金管理、项目内容管理和制度标准方面都有体现.问题根源主要来自政府部门及相关主体存在的"路径依赖""重管理、轻服务""一刀切"等倾向.[结论]需从体制机制上完善农田建设管理政策,让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更高效,为保障粮食安全发挥更大作用.

    农田建设管理政策机构改革政策问题政策建议

    粮食安全保障的农业机械化驱动因素分析

    于剑锋
    92,101页

    我国粳稻生态效率的演变与区域差异研究

    史琛金涛李在军李欣...
    93-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运用生态效率的方法,评判粮食生产能否协调好口粮保供、粮农保收和生态保育之间的关系,对我国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政策制订提供参考.[方法]文章以生产力和赢利性双重目标为约束,以碳排放和农田污染为非期望产出,运用DEA-SBM模型,以粳稻主产省为测评对象,分析我国粮食连年丰产期粳稻生态效率及其时空演变特征,诊断生态效率的短板.[结果]2004-2018年我国粳稻生态效率年平均值为0.8584,无明显上升趋势,总体处于较高水平;东北稻区的黑龙江、吉林、辽宁,长江中下游稻区的江苏、安徽,以及西南稻区的云南,粳稻生产处于生态相对高效水平,华北稻区和西北稻区则处于生态相对低效水平;生态效率损失主要由农化物资及排灌费的高投入,以及非期望产出的高冗余造成.[结论]我国粳稻实现高产的环境代价仍较大,全国粳稻生态效率地域差异明显,未来粳稻生产可适当向生态相对高效区域集中.

    生态效率粳稻产区产投系统冗余分析时空分异

    基于积温带重新划分的东北玉米熟型分布研究

    王贺然刘东明陈鹏狮李迎春...
    102-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统一东北玉米生态区内的积温带划分标准,研究气候变暖对东北地区玉米熟型分布的影响,为区域农业气候资源高效利用、种植业结构调整、玉米品种选择和区域有序适应气候变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文章利用1981-2019年东北地区223个气象站的39年气温资料,以≥10℃年活动积温为指标、200℃·d为分级标准,对积温带进行重新划分,根据积温与叶片数的对应关系,确定玉米熟型分布,分析积温带和玉米熟型的时空变化.[结果]东北地区可分为10个积温带,第一至第七积温带为玉米潜在种植区,积温和玉米熟型的分布受地形影响明显,潜在种植区内积温和熟型呈马蹄形自西南向东北方向分布,与基准期(1981-2010年)相比,2011-2019年积温带北移东扩,中熟和中早熟品种扩张最明显.[结论]年活动积温2 300℃·d(AAT10)等温线可作为东北地区玉米实际种植的北界,玉米熟型区划可作为东北地区玉米种植的最高熟型标准;气候变暖背景下东北地区整体热量条件改善,吉林、黑龙江玉米种植区域扩大和晚熟化种植最明显,目前主产区以种植中晚熟及更晚熟品种为主,大兴安岭对玉米分布起屏障作用.

    气候变暖东北地区积温区划玉米熟型

    特色农产品品牌营销及可持续发展研究

    沈泽梅王建波
    112,131页

    北方农牧交错带县域农牧业产业发展规划实证研究——以内蒙古化德县为例

    刘贺贺祁晓慧乔光华蔡祺...
    113-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宏观政策、行业动向、发展路径和市场环境等均发生全新转变的情境下,分析农牧交错带农牧业生产的演替规律,合理规划农牧业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成为关乎农牧交错地带实施乡村振兴成败的重要环节.[方法]文章以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化德县为研究对象,利用SWOT分析方法,梳理农牧业资源配比优劣,外部政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为农牧产业发展提供分析思路.[结果]突出绿色和健康的产业发展理念,以生态化、集约化、链条化、智慧化、品牌化和融合化为原则,打造现代种植业产业链和现代养殖业产业链,创新发展现代农牧业服务产业链,形成现代健康农牧业产业融合发展体系.结合当地资源环境基础和"三区三线"约束,打造"两轴"、"五区"和"多极"的产业空间布局结构.[结论]通过对化德县农牧产业的发展规划研究,明确农牧交错地区农牧业发展应走现代产业要素集聚、产业融合与循环农牧业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路径,采取以城关镇为中心,现代农牧业融合区为外围圈层,农牧业专业化增长极点状相间分布,产业发展要素集聚程度向外围递减的"类杜能圈"空间结构,为北方农牧交错地区县域农牧产业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北方农牧交错带农牧产业规划逻辑空间布局实证研究

    中国柑橘生产布局变迁驱动机制研究——基于农户决策视角

    胡友陈昕祁春节
    122-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从农户决策视角研究柑橘生产布局变迁机制对优化我国柑橘生产布局、解决柑橘"卖难"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借助Nerlove模型推导出果农种植行为对上期种植面积、上期价格、上期成本的响应函数;基于该响应函数,运用1985-2018年柑橘主产省数据构建面板模型从微观视角探讨我国柑橘农户种植决策影响因素,藉以从宏观视角分析我国柑橘生产布局变迁的驱动机制.[结果](1)浙—闽—粤地区种植面积显著减少,赣南—湘南—桂北和鄂西种植面积快速增加,长江中游种植面积缓慢增加,柑橘种植呈"西移内扩"布局;(2)劳动力成本、非农就业机会、工资性收入水平是决定柑橘生产布局的关键因素;(3)浙—闽—粤地区较高的人工成本、非农就业机会和工资性收入水平导致果农种植积极性不高,而赣—南—湘南—桂北、鄂西地区较低的人工成本、非农就业机会和工资性收入水平导致果农种植积极性较高.[结论]优化柑橘种植布局,需要考虑劳动力成本、非农就业机会、工资性收入水平对柑橘种植的影响及区域差异.

    柑橘生产布局农户决策Nerlove模型西移内扩

    我国沼气产业发展的历程、现状和未来方向研究——基于河南漯河地区的典型案例分析

    罗尔呷张宇冯祎宇朱立志...
    132-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我国沼气发展历史较长,但诸如沼气利用率低、成本较高、产业化程度较低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发挥我国沼气资源优势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绿色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为了寻求新型绿色能源,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沼气发展道路,在一系列的新型能源产业政策支持下,我国沼气产业发展进入了转型升级阶段.但是,制约于多方管理、实施力度不到位等问题,沼气产业政策的实施效果不甚理想.因此,总结我国沼气产业发展历程和模式,对成功典型案例进行归纳分析,对推进我国沼气产业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大意义.[方法]文章结合我国沼气产业发展的历程和现状,针对河南漯河地区沼气3种典型发展模式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分别计算不同模式下典型项目的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结果](1)特大型沼气发电工程项目综合产业园模式的典型项目、大型养殖场综合利用模式的典型项目和户用沼气—沼气服务公司模式的典型项目中的单个农户的综合效益的净现值分别为4 626.25万元、874.11万元和1 737.73元,内部收益率分别为36.04%、40.19%和24.76%.(2)户用沼气—沼气服务公司模式中的沼气服务公司也可以通过灵活经营决策实现盈利,保持其发展模式的可持续性.(3)排除政策因素,3种模式的综合效益的内部收益率仍可达17.48%、20.80%和14.76%.(4)3种模式分别适合沼气原料丰富、易于产业化的地区,养殖场等原料产生、产物利用需求稳定的地区以及污水处理系统较差但交通相对较为便利的农村地区.[结论]我国各地沼气产业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资源禀赋条件,着眼规模生产、政策执行和盈利模式等实际发展问题,参考漯河地区的经验,因地制宜地推进产业发展.

    沼气产业发展模式典型案例成本收益分析发展经验

    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与耕地利用耦合协调时空分异特征研究

    李丹吴彪王雪梅晓丹...
    143-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解决新型城镇化发展与耕地利用保护之间的矛盾提供科学依据,为保护黑土区耕地资源、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政策参考.[方法]文章以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6年黑龙江省4个时期13个地市的统计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与耕地利用耦合协调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与耕地利用综合发展指数总体趋势为先下降后上升;新型城镇化与耕地利用耦合度不高,长期处于颉颃阶段,但耦合度指数为波动上升趋势;新型城镇化与耕地利用耦合协调度尚存在一定差异,但尚在可控范围内,需持续关注,采取差异化的政策措施,进行科学合理调整.[结论]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与耕地利用耦合协调度尚存在一定差异,但尚在可控范围内,需持续关注,采取差异化的政策措施,进行科学合理调整.

    新型城镇化耕地利用耦合协调度时空分异黑龙江省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艺术设计赋能美丽田园建设

    单宁
    155,19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