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唐华俊

双月刊

1005-9121

quhuabjb0141@sina.com

010-82109637,82109628;82109632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CHSSCD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指导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综合性刊物,主要宣传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计划、农业发展规划、农村区域开发、商品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方针政策;介绍农业资源调查、农业区划、农村产业结构布局调整,持续农业等方面的经验、成果和国内外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农作物碳足迹核算研究概述

    张明洁张京红李文韬张亚杰...
    148-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碳足迹核算是对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定量评价,开展农作物碳足迹核算理论研究能够为低碳农业建设提供技术支撑.[方法]文章在对我国农资投入变化情况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从碳足迹概念,碳足迹核算的数据来源、方法,我国农作物碳足迹核算涉及的对象、系统边界以及构成、时空分布特征等方面,系统总结了当前农作物碳足迹核算的研究进展.[结果](1)目前我国已开展碳足迹核算的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油菜、脐橙、苹果、油菜和烟叶等,研究过程中活动水平数据、温室气体排放参数来源和核算包含过程的不尽相同,核算过程有仅针对研究对象生产环节的,也有包含上游环节和生产环节的,部分研究还包括产品加工、运输分销、消费和废弃环节,因此核算结果差异较大.(2)研究表明,肥料尤其是氮肥的施用和灌溉耗电是小麦和玉米生产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稻田CH4排放是水稻最主要的排放源,肥料施用和施肥后田间N2O排放是棉花、花生、大豆、油菜和水果等的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3)同时,受农资投入、耕作方式和技术手段等影响,农作物的碳足迹是不断变化的.[结论]农作物碳足迹核算研究需要全面考虑作物生产的全生命周期,采用本地化的温室气体排放参数,建立符合当地实际的碳足迹核算模型,为低碳农业的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农作物碳足迹核算系统边界构成时空分布

    农旅融合对农业劳动生产率影响的实证检验——以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为例

    陈喜陆建珍王凯王海涛...
    155-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产业融合视角,探讨农旅融合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从而为我国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实证支撑.[方法]文章运用2010-2017年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面板计量模型,检验农旅融合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且检验城镇化是否发挥门槛作用.[结果](1)农旅融合有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并且影响效果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2)东部地区和非农业大市的农旅融合对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效果较好,显著为正.(3)农旅融合通过促进劳动力非农转移和土地规模化经营的作用路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4)农旅融合与农业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城镇化的单一门槛效应,门槛值为0.54,即当城镇化水平高于门槛值时,农旅融合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作用才会显现.[结论]建议继续推荐示范县评选,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充分重视区域差异性,推行差异化发展策略;积极推行土地流转政策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政策;创新农旅融合与城镇化的耦合发展机制等等,以期推动农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农旅融合农业劳动生产率休闲农业乡村旅游

    民族元素在乡村振兴中的体现

    胡兰刘娟
    163,186页

    农户参与农业全程生产托管诱因及福祉效应研究

    郝点点王雅楠胡德胜乔梅...
    164-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农业生产托管作为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小农户在劳动力、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对农户福利变化及差异产生重要影响.研究农户参与的诱因及福祉效应,对于促进农业生产托管推广应用,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基于2021年陕西省关中地区1169份农户微观调研数据,文章通过熵值法对农户的主客观福祉水平进行测算,并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模型实证分析农户参与全程托管的诱因及对其福祉效应的影响.[结果](1)农业全程托管对农户的主客观福祉水平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不仅在收入与物质需求、选择与行动自由两个维度上增进农户的客观福祉,也有助于农户主观福祉中"三生空间"满意度的提升.(2)全程托管的福祉效应在不同群体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对老龄化程度高、经营规模0.67hm2(10亩)以下及粮食作物种植的农户和家庭福祉效应的提升效果较佳.(3)农户全程托管是其理性决策的结果,个人及家庭特征、农业经营特征及组织支持等是农户全程托管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继续加大农业生产托管的推广普及,扩大全程托管覆盖面.结合农户特征,制定差异化、精准化的支持举措,提高托管服务供需匹配的精准性,促使生产托管的新模式更加有效地惠及于民.

    农业生产托管农户福祉倾向得分匹配模型福祉效应关中地区

    数字乡村建设中青年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贺秀峰李虹辉
    175,186页

    产销平衡区粮食安全评价及形势分析——以甘肃省为例

    汤瑛芳李红霞尹嘉德沈慧...
    176-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粮食安全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评估粮食安全状况、分析粮食安全形势,可为科学选择新时期粮食安全战略路径、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促进经济持续发展、构建生态屏障提供决策依据.[方法]文章以粮食产销省份甘肃省为区域,选择粮食产消、粮食供需、口粮保障、粮食储备、粮食流通和粮食生产等6个指标,系统评价2010-2020年区域粮食安全状况;运用产销平衡区粮食安全预警模型,评估近10年甘肃省粮食储备、流通和供需等结构体系的安全性;采用GM(1,1)模型和线性回归组合模型预测粮食生产趋势,评估近10年甘肃省粮食生产的稳定性.[结果](1)甘肃省粮食自给率高,人均粮食生产占有量达到了FAO要求的安全水准以上,粮食储备充裕并逐步向合理的储备规模调整,省内外粮食购进和外销保持稳定的流通态势,粮食总供求个别年份出现短缺轻警,总体保持紧平衡态势.(2)2021-2030年甘肃省粮食产量趋势增加,变化范围在1159万~1335万t,粮食生产实际产量高于趋势产量,但粮食生产波动指数年际间变幅较大,粮食生产的稳定性欠佳,且主要的口粮作物小麦呈隐性减产态势.[结论](1)政策支持、财政资金扶持和技术进步共同作用,保障了甘肃省粮食供应链安全;生态、气候、耕作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对科技突破、农业机械化、防灾减灾能力的提升提出了更高挑战和要求.(2)甘肃省作为经济欠发达的产销平衡区省份,尤其需要优化仓储布局、提升粮食物流能力、强化应急保障能力,保障地域优势不明显的边缘地区、粮食生产能力薄弱的少数民族地区和寒旱区、贫困区的粮食安全.(3)未来甘肃省必须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发展现代丝路寒旱特色产业,丰富绿色产品供给,协调发展农牧林草业,科学配置资源优势,提高蔬菜、水果、肉、蛋和奶等产品的供给能力,逐步实现由粮食质量安全向高标准食品安全转变.

    产销平衡区粮食安全供需平衡评价甘肃省

    广西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

    王鹏程张利国卢玉兰赵杨洋...
    187-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是我国重要战略部署.探究广西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西南经济欠发达地区差异化管控和引导耕地利用提供参考.[方法]文章以广西为例,采用综合评价法对2003-2019年广西耕地"非粮化"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利用空间自相关模型进行耕地"非粮化"空间集聚效应分析,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进一步探究耕地"非粮化"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1)2003-2019年广西耕地"非粮化"程度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共经历3个阶段.(2)广西耕地"非粮化"空间上整体呈现出"西南高—西北低"格局,并表现出显著空间正相关,"非粮化"现象以广西西南部崇左市最为突出.(3)耕地地势起伏度、年降水量、第一产业比重、土地生产率和城镇化率等8个因素是形成广西耕地"非粮化"空间格局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耕地"非粮化"程度及其影响因素具有空间差异性,基于此制定差异化管控对策,对缓解耕地"非粮化",促进耕地有效管护具有重要意义.

    耕地"非粮化"粮食安全时空格局影响因素广西

    乡村旅游品牌建设中的创意设计应用

    高月斌
    197,210页

    农民合作社减贫的农户收入效应及其异质性——基于内生转换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

    袁俊林
    198-2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农民合作社具有"天然的"益贫特征,在精准扶贫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合作社减贫的农户收入效应及其异质性对于完善和优化合作社产业减贫政策,健全贫困治理长效机制,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文章基于2018年云南、贵州、陕西和甘肃4省欠发达地区1551份农户的调研数据,利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ESRM),通过构建"反事实"分析框架,实证分析了合作社对农户所产生的收入效应及其异质性特征.[结果](1)与未入社的农户相比,入社为其家庭总收入带来了约32.26%的收入增幅.合作社对非贫困农户、高收入分位数农户、中青年农户的减贫增收作用最明显.(2)除了对贫困农户财政性收入影响不显著外,合作社对不同贫困属性农户其他不同来源的收入均有提高,对贫困农户的农业经营性收入影响最明显,对非贫困农户的财产性收入影响最明显.(3)土地面积、生产性资产值、人情往来支出、户主受教育年限、是否参加专业培训、建档立卡户、是否有合作社、主要地理环境均显著正向影响农户入社决策;学生数量显著负向影响农户入社决策.[结论]在积极培育和发展合作社,鼓励合作社由"重数量轻质量、重服务轻规范"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同时,应强化合作社与脱贫户的利益关联度,重视农户人力资本的开发与社会资本的建构.

    农民合作社减贫收入效应欠发达地区内生转换回归模型

    贫困山区不同生计策略类型脱贫农户生计风险识别与评估

    肖轶尹珂
    211-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尽管2020年后我国已经全面脱贫,但脱贫农户仍然面临自然、市场、政策等多重生计风险冲击,非常容易再次掉入贫困陷阱.识别与评估贫困山区不同生计策略类型脱贫农户生计风险,为政府更好地制定相关政策,巩固脱贫成果提供实证依据,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方法]文章以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的768户脱贫农户调查问卷为样本数据,运用ESI为综合评价指数,识别与评估不同生计策略类型脱贫农户的生计风险.[结果](1)样本区农业兼业型脱贫农户的户主平均年龄最大、家庭规模最小、劳动力数量最少、受教育程度相对最低;非农业兼业型脱贫农户的家庭规模最大;纯农型脱贫农户的家庭劳动力数量最多,且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相对最高.(2)不同生计策略类型脱贫的生计风险总值依次是纯农型>农业兼业型>非农业兼业型>非农业型,呈现出兼业程度越高,生计风险越小的特征;纯农型是所有类型脱贫农户中最脆弱的群体,生计风险和返贫风险都最大.[结论]当地政府一方面应积极帮助脱贫农户增强非农生计的能力;另一方面应完善农业生产配套设施,营造良好的外部基础设施环境,引导脱贫农户寻求适合自身资源的产业发展方式,提高其兼业水平和兼业质量.同时,继续加大对纯农型脱贫农户的政策帮扶,帮助他们增强现代农业专业技能,扶持他们发展特色精品农产品,引导他们深入农业产业链,分享现代农业发展成果,进而提升其抵御风险的能力.

    农户生计策略生计风险贫困山区识别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