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唐华俊

双月刊

1005-9121

quhuabjb0141@sina.com

010-82109637,82109628;82109632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CHSSCD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指导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综合性刊物,主要宣传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计划、农业发展规划、农村区域开发、商品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方针政策;介绍农业资源调查、农业区划、农村产业结构布局调整,持续农业等方面的经验、成果和国内外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河北省冬小麦-夏玉米干旱灾害风险评估

    梅茹玉毛克彪杜宝裕孟飞...
    216-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河北省冬小麦和夏玉米的干旱灾害风险的时空分布格局,从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暴露性、环境敏感性、防灾减灾能力4个因子出发确定10个指标,为河北省农业防旱抗灾工作提供科学支持.[方法]文章基于自然灾害理论,利用2000-2018年河北省气象站点数据,计算水分亏缺指数,并通过建立农作物减产率和水分亏缺指数的关系来确定不同干旱等级的临界阈值,建立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干旱危险性评估模型.利用遥感数据以及统计年鉴数据,建立承灾体暴露性模型、环境敏感性模型和防灾减灾能力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河北省冬小麦和夏玉米不同生育阶段进行干旱灾害综合风险评估.[结果](1)将信息扩散模型应用于小样本事件中,弥补资料不足带来的缺陷,可对不同级别的干旱进行风险评估;(2)干旱发生程度以轻度干旱和中度干旱为主,发生严重干旱的概率极低,致灾因子是影响旱灾程度的关键因素;(3)冬小麦和夏玉米在不同生育阶段风险的空间分布是不均的,高风险区和中高风险区呈现零星点状分布,冀中和冀南综合风险比较高,防灾减灾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旱灾对该区的影响力度,而对于冀东地区来说,承灾体的暴露性以及防灾减灾能力决定了旱灾对该区的影响力度.[结论]因此,建立的冬小麦和夏玉米不同生育期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可有效地识别农业旱灾高风险区,服务于农业生产实践,可为防灾减灾提供支持.

    自然灾害干旱风险评估信息扩散作物水分亏缺指数综合区划

    基于DNDC的茶园土壤碳素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以福建省安溪县为例

    税伟吴朝玮付银
    232-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探究福建省安溪县茶园土壤碳素储量,揭示各碳素指标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关键影响因子,有助于为减少茶园温室气体排放和建设生态茶园提供决策支撑.[方法]文章运用反硝化分解(denitrification decomposition,DNDC)模型和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对茶园土壤碳素进行模拟和研究.[结果](1)经过参数率定的DNDC模型对茶园土壤碳素动态循环的模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2)安溪茶园土壤有机碳含量丰富,土壤肥力较好.凋落物输入碳是茶园土壤碳素输入的主要来源,平均输入量为505.52 kg/hm2,而通过呼吸作用转化为CO2排放是茶园土壤碳素输出的重要途径,平均C02排放量为883.78 kg/hm2;(3)茶园SOC10-20cm量、凋落物输入碳量、CH,排放量、CO2排放量均呈现空间聚集分布特征,主要分布在安溪县西部的低山与中低山地区;(4)初始土壤属性中黏粒含量和土壤有机碳含量是影响安溪县茶园土壤碳素空间分异的关键因子,其中土壤黏粒含量对茶园土壤C02排放量和CH4排放量的影响最强且负向作用效果明显.[结论]安溪县西部等低山和中低山区域土壤肥力较好,但亦应谨慎对待该区域温室气体排放量较大的问题,可采用茶园合理的管理方式权衡茶园土壤碳素输入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

    DNDC安溪茶园空间统计分析碳素模拟温室气体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山东省水果生产投入对产出的影响研究——基于对502个果农户的调查

    朱海燕孟子恒刘学忠
    243-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山东省是我国水果生产大省,山东水果生产对我国水果尤其是北方水果生产起到一定引导作用.因此,对山东省水果生产的投入结构进行分析,找到调整投入结构提高效益的策略对山东乃至全国水果生产投入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以山东省水果生产投入结构为研究对象,基于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理论,采用2019年山东省5个水果主产地市502个果农户的调研数据,构建了C-D生产函数模型,分析了各种投入对山东水果产出的影响.[结果]物质与服务费用对水果产出有最大的正影响,结果园面积、劳动力投入、户主文化程度和技术培训次数也对水果产出有显著正影响,而户主年龄和是否加入合作社则未通过显著性检验.[结论]为了提高水果产出的效益,从供给侧提出了调整施肥结构、加大果业生产的机械投入、积极探索免套袋技术和药物疏花技术、加大技术投入和推广等一系列优化投入结构的政策建议以及积极发展现代矮砧密集栽培模式、充分发挥合作社的作用、促进水果产业三产融合等对策.

    水果生产投入要素水果产值C-D生产函数供给侧改革

    价值链视角下福建省渔业经济效率与影响因素对比

    任传堂韦素琼游小珺
    252-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文章以福建省为研究区域,选取渔业价值链中最具代表性的"生产—加工"两阶段,对比分析经济效率及影响因素.[方法]从价值链视角构建渔业"生产—加工"两阶段投入产出系统,讨论选定指标,基于SBM-Tobit模型测度效率和影响因素.[结果](1)福建省渔业"生产—加工"两阶段效率均较低,生产阶段效率远高于加工阶段效率.(2)福建省渔业生产阶段效率呈现"大分散、小集聚"的分布特征,沿海和西北地区较高,闽西南地区较低;加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效率普遍较低.(3)工业化和城镇化对渔业生产阶段效率主要起负作用,消费水平、渔业经济规模、集约化和捕捞强度对生产和加工阶段效率均起正作用,沿海和内陆地区的影响机理存在一定差异.[结论]福建省渔业"生产—加工"两阶段效率均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需重点提升加工阶段效率,以拉动渔业价值链整体效率提升.

    渔业经济效率价值链SBM-Tobit模型福建省

    广泛搭建植物组培转化平台 助力我国种业振兴

    杨玉珍
    261,272页

    DEM分辨率对苏北地区耕地土壤有机碳制图精度的影响研究

    毋亭吴启航曹文琦陈婧妍...
    262-2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的分辨率大小决定区域地貌形态特征的表达程度,但目前DEM对于局部地形变异大的平原地区土壤有机碳制图精度的影响尚不明确.[方法]文章以江苏北部耕地区域为例,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建立不同分辨率DEM下的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成土母质与土壤有机碳之间的关系模型,分析DEM分辨率对局部地形变异大的平原区土壤有机碳制图精度的影响程度.[结果](1)不同DEM分辨率下,地形、气候、植被、土壤与成土母质5类因子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程度依次降低;(2)当DEM分辨率在大于150 m的范围内变化时,环境特征因DEM的"概化"而逐步缺失细节信息,从而导致土壤有机碳含量预测精度随分辨率的增加而降低;(3)地形是苏北耕地区域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差异的最重要影响因子.[结论]DEM分辨率在60-90 m范围内时,整体平坦但局部地形变异程度较大的苏北地区土壤有机碳制图效果最佳.该研究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相似地貌类型区土壤有机碳制图精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机森林地形DEM分辨率数字土壤制图

    基于集成深度学习模型的耕地地块提取

    程锐魏妍冰陆苗吴文斌...
    273-2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耕地地块空间分布是农业生产管理和农业政策制定的重要基础信息.我国农业耕作方式和种植结构复杂,地块形状多样、均质性较低,基于Landsat影像的传统方法难以实现地块的准确提取.[方法]文章提出一种集成深度学习模型(Ensemble Deep Learning,EDL),可以在高分辨遥感影像中实现地块提取.首先通过随机可放回的Bagging抽样方法得到不同的训练集,然后将训练集用于多个卷积神经网络(FCN、PspNet、SegNet、Unet),逐像素计算相应的耕地边界概率,最后将概率图按照平均值进行集成,获得耕地地块边界,进而实现耕地地块的提取.[结果]该文提出EDL方法提取耕地地块的总体精度达到96%,相较于FCN、SegNet、Unet提升了 1%,相较于PspNet提升了 2%.相较于单个分类器,集成深度学习模型可以减小偏差,提高地块提取的准确率[结论]集成深度学习模型能够综合多个卷积神经网络的优点,提高分类精度,为耕地地块边界提取提供了新方法.

    耕地地块地块提取卷积神经网络Bagging抽样集成学习

    5G网络时代下乡村振兴与农村就地现代化

    江岚
    281,293页

    乡村旅游发展与石漠化治理、乡村振兴成效耦合协调研究——基于黔南州喀斯特地区的实证

    李文路覃建雄张江峰
    282-2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对黔南州乡村旅游发展与石漠化治理、乡村振兴成效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对该地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在构建发展水平指标的基础上,采用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评价2005-2019年三者系统的发展状况,通过耦合模型计算乡村旅游发展与石漠化治理,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结果](1)黔南州石漠化治理、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振兴成效的综合发展水平均呈显著上升趋势,三者系统发展均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强.(2)黔南州乡村旅游发展和石漠化治理的耦合大致由低水平高速率发展阶段向高水平低速率发展阶段演化.两者系统耦合协调等级由严重失调逐步发展为中间协调.(3)乡村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成效的耦合度大致分为低水平低速率发展阶段、低水平高速率发展阶段和高水平低速率发展阶段.两者系统协调等级由中度失调逐步发展为中间协调,尚存在一定提升空间.[结论]高质量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是助推黔南州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优选之路.

    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振兴成效石漠化治理耦合协调度评价体系

    世界遗产地乡村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及其机制研究——以施秉喀斯特为例

    叶仕安杜芳娟吴克华刘宇炫...
    294-3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遗产地旅游发展与乡村建设息息相关,因此探究遗产地乡村社区参与旅游及其背后发展变化的机制问题,对于新时代乡村振兴事业具有重大意义.[方法]文章运用扎根理论为主的质性研究方法,以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为案例,梳理了遗产地邻近乡村社区参与旅游20余年的发展历程,并通过三级编码构建遗产地乡村社区参与旅游影响机制概念模型.[结果]遗产地乡村社区参与旅游呈现阶段性,经历了早期的"搭便车"型参与、自发组织型参与到目前的衰退型参与等3个阶段,易受外界环境干扰,呈现脆弱性,在政策和旅游地头衔变动后,社区参与旅游逐步走向衰落;遗产地乡村社区参与旅游影响机制包括"遗产制度约束—地方决策失衡—社区响应滞后"3个维度,遗产制度是旅游地属性变动下的外部制度性约束,地方决策是政府治理模式下的管理性失衡,社区响应是群体发展意识与能力欠缺下的内部反应性滞后.[结论]遗产旅游地日渐兴盛之下,边缘型乡村社区参与旅游受不同层级制度约束,地方政府有效规划、合理配置资源,社区居民提升自我能力,促进社区参与可持续.

    世界遗产地社区参与旅游影响机制扎根理论施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