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唐华俊

双月刊

1005-9121

quhuabjb0141@sina.com

010-82109637,82109628;82109632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CHSSCD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指导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综合性刊物,主要宣传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计划、农业发展规划、农村区域开发、商品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方针政策;介绍农业资源调查、农业区划、农村产业结构布局调整,持续农业等方面的经验、成果和国内外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农户绿色施肥行为的关联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以陕北绿色农业建设先行区为例

    李立朋丁秀玲李桦
    7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化肥长期过量低效利用导致农业面源污染、土壤板结、农产品品质下降等问题,严重威胁食品安全与生态安全,农户实施减量化、有机化、精准化的绿色施肥行为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方法]文章基于绿色农业建设先行区陕北宝塔区苹果种植户调查数据,采用Multivariate Probit模型实证分析农户绿色施肥行为的关联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农户测土配方施肥行为与化肥减量化行为、有机肥使用行为存在显著关联效应,农户化肥减量化行为与有机肥使用行为间关联效应不显著.(2)影响农户不同绿色施肥行为的因素具有异质性,农户化肥减量化行为主要受果园收入占比、社会技术培训、智能手机使用、政府技术支持、政策补贴的影响,农户有机肥使用行为主要受户主年龄、经营规模、果园收入占比、技术等级、合作社参与、智能手机使用、环境压力的影响,农户测土配方施肥行为主要受果园收入占比、政府技术支持、政策补贴的影响.[结论]在绿色施肥推广普及过程中必须重视不同绿色施肥技术间的关联,优化绿色施肥技术推广机制,强化其互动互补功能;应依据绿色施肥行为影响因素的共性与异质性制定具体政策,推进农业由粗放化肥投入增长向高质量绿色发展转型.

    农户绿色施肥行为关联效应影响因素苹果种植户绿色农业建设先行区

    农民合作社培训、社员认知与绿色生产意愿

    罗磊唐露菲乔大宽刘宇荧...
    79-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四川省538份社员微观调查数据,探讨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教育对社员绿色生产意愿的影响机制,并分析社员认知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文章运用Oprobit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并利用工具变量法(IV-Oprobit)进行内生性处理与稳健性检验.[结果](1)合作社培训频度整体一般,提高培训次数,可显著提升社员绿色生产意愿.具体而言,合作社培训每增加1次,社员"非常愿意"参与绿色生产的概率提升3.6%.(2)合作社培训能够显著增强社员绿色生产认知,从而提升其绿色生产意愿,即社员认知是这一影响的重要传导中介,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重为9.85%.(3)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无论年轻或者年老社员,合作社培训对绿色生产意愿的影响均正向显著.[结论]农民合作社培训教育对社员绿色生产意愿的影响显著,社员认知在其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据此,提出建立健全农民合作社绿色生产培训教育体系、多渠道全方位提升社员认知水平、持续增强社员参与绿色生产的内在动力、优化农业绿色生产的支撑保障机制等政策建议.

    农民合作社培训教育社员认知绿色生产意愿中介效应

    农户农业碳排放效率差异及多层次影响因素——以陕西省米脂县为例

    张杰陈海刘迪耿甜伟...
    90-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农户尺度农业碳排放效率差异并揭示多层次影响因素,对提供微观决策支持和推进农业农村低碳高效发展意义重大.[方法]文章以陕西省米脂县为例,在测算57个村庄共861个农户农业碳排放及效率的基础上,从农户尺度分析农业碳排放及效率差异,最后基于多层次模型揭示其影响因素.[结果](1)农户整体农业碳排放效率较低,且示范村中的农户农业碳排放效率高于非示范村农户,示范村与非示范村下同一类型农户的冗余类型及占比和示范村(或非示范村)不同类型农户的冗余类型及占比差异明显;(2)年龄、务农年限、教育水平和农业技能培训是影响农户农业碳排放量的主要因素.(3)就全体农户而言,乡村振兴示范村、距县城距离和政府支持力度是影响农户农业碳排放效率的主要环境变量,务农年限和受教育水平是影响农户农业碳排放效率的主要个体变量.影响示范村与非示范村农户农业碳排放效率的因素有较大差异.[结论]不同类型农户农业碳排放效率和影响因素迥异,应根据村庄环境、农户特征等进行差异化政策支持.

    农业碳排放效率乡村振兴农户差异村庄差异多层次模型米脂县

    农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李华囤荣立
    100,115页

    基于样方法开展黄淮海蔬菜主产区地膜残留状况研究

    王金强居学海李贵春
    101-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客观了解黄淮海蔬菜主产区露地蔬菜地膜使用、回收和残留情况.[方法]文章选择了有代表性的安徽省和县、河南省扶沟县、山东省寿光市和天津市武清区等地区进行实地调查,并采用样方法开展土壤地膜残留试验研究.[结果]4个县(市/区)地膜使用量相差较大,从大到小依次为:寿光市>武清区>扶沟县>和县;覆膜厚度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占比较低;地膜回收率相差较大,武清区、寿光市地膜回收理想,分别达到100%和97.16%,和县为71.15%,扶沟县最低,为34.13%;回收的地膜处置方式相似,主要是填埋或废弃;和县、扶沟县和寿光市地膜平均残留量分别为18.10、3.31和1.39 kg/hm2.[结论]黄淮海蔬菜主产区的地膜使用量较大,覆膜厚度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占比较低,地膜回收率差异大,一些地区回收率不高,回收的地膜以填埋或废弃为主要处置方式,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地膜残留问题.为加强地膜回收利用和降低残膜污染,需建立健全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农户配合的源头控制、过程管控、末端循环利用等全过程管控机制.

    蔬菜地膜使用量残留量黄淮海地区

    玉米秸秆还田的补偿意愿影响因素及补偿标准研究——基于徐水区319位农户的实证分析

    陈柏旭周颖王立刚王丽英...
    106-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玉米秸秆还田技术是我国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重要技术模式,也是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的重要途径,探究农户对秸秆还田技术的采纳意愿并对技术采纳的补偿标准进行精准测度,有助于建立秸秆还田技术持续推广的长效机制,促进农业生产的绿色发展.[方法]文章以河北省徐水区319份农户调查为基础,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定量分析农户对秸秆还田技术的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构建补偿意愿价值评估模拟模型来估算支付意愿价值和秸秆还田外部环境成本.[结果](1)农户对秸秆还田技术的支付意愿较高,有90%的农户表达肯定支付意愿;(2)基于农户支付意愿和秸秆还田的温室气体减排环境效应测度,徐水地区玉米秸秆还田生态补偿标准的上限和下限分别为661.8元/hm2和171.47元/hm2;(3)支付意愿的影响因子按从大到小的强度排序为耕地平整化程度>化肥成本>农户性别>化肥用量认知>家庭农业纯收入>受教育程度>政策认知>社会网络>地力提升认知.[结论](1)细化补贴类型,制定科学补偿标准,建议玉米秸秆还田的补偿标准为416.7元/hm2(27.78元/0.067hm2);(2)通过秸秆还田技术培训,提升农户生态认知水平;(3)聚焦不同主体的愿望与诉求,实施针对女性农户群体的补偿政策,为补偿精准施策找准靶向.

    秸秆还田行为意愿影响因素补偿标准二元Logistic模型

    日本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经验借鉴

    谢杰邵敬淼孙宁王红彦...
    116-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是农业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举措.日本秸秆综合利用水平稳居世界前列,其成功经验对中国秸秆利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方法]文章基于文献分析和专家咨询的方法,从秸秆还田、秸秆饲料化、秸秆乙醇、秸秆发电、秸秆收储运体系等5个维度,系统总结了日本秸秆综合利用的技术模式、政策法规等方面的经验.[结果]日本建立了以秸秆还田利用为主,秸秆饲料化和能源化利用为辅的秸秆综合利用体系,推广了高效的秸秆还田技术,建立了完善的秸秆收储运体系,通过不断研发创新秸秆饲料、秸秆乙醇、秸秆发电等技术,同时出台一系列秸秆综合利用政策法规,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成熟技术与先进经验,将秸秆综合利用发展成具有战略价值的典型产业.[结论]借鉴日本的经验,未来我国秸秆综合利用主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推动建立秸秆收储运体系,二是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水平,三是加大秸秆利用政策支持,四是完善秸秆利用法规.

    秸秆日本秸秆利用政策经验借鉴

    建立健全农村职业教育培养体系

    汪峻峰
    125,137页

    农村一二三产业与劳动力融合的耦合关系——以江苏省为例

    马颖忆冯年华戈大专戴军...
    126-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农村"三产"融合是实现"产业兴旺"的重要抓手.解析产业与劳动力的耦合互动关系,能够清晰地认知区域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为农村产业布局提供规划依据.[方法]文章构建了"三产"产业融合与乡村劳动力融合的定量测度模型,并展开了江苏省地级市耦合评价分析.[结果](1)苏北乡村地区农业生产仍是重点,涉农二产主要围绕农副食品加工产业链的延伸.苏南乡村地区二三产业涉农程度低,主要涉农二产为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2)一二产业融合与乡村劳动力融合的发展水平和空间格局决定了"三产"融合的总体水平和格局,一三产业融合指数总体较低且差异较小.(3)产业融合的高值区是以"宿迁"为核心的苏北地区,乡村劳动力融合的高值区则是以苏锡为核心的苏南地区.(4)江苏省"三产"产业融合与乡村劳动力融合错位分布,空间耦合性低.随着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两系统逐步走向解耦.[结论]苏北地区应加强农业产业链和增收价值链的延伸,从而增强就业粘性;苏南地区可考虑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促进"三产"融合;地方政府应在区域产—劳耦合自组织基础上,通过政策、机制创新的他组织干预促进"三产"融合和产—劳协调.

    产业融合度乡村劳动力融合度耦合弹性系数江苏

    农业产出增长的结构分解及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研究

    刘英恒太杨丽娜
    138-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背景下,研究农业产出增长分解及其与服务业产业融合,对深入推进农业结构性改革以及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以2007年、2012年和2017年中国地区投入产出表中数据为研究样本,通过核密度分析、结构分解分析与归因矩阵分析,考察农业产出的动态变迁,分解产出增长的主要因素,量化农业与服务业产业融合状况.[结果](1)我国农业整体呈现产出增长与区域布局调整的动态趋势,农业产出增长的主要动力由各省份的内部需求扩张效应转变为国内需求扩张效应;(2)技术水平变化对西部省份农业产出的增长作用显著;(3)出口扩张效应并不显著,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的外部流入对我国农业增长的挤出作用扩大;(4)农业与服务业产业融合主要体现在需求侧融合,仍需加强农业与服务业供给侧融合.[结论]促进农业供给适应需求变化,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塑造参与农业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

    农业产出结构分解归因矩阵产业融合投入产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