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唐华俊

双月刊

1005-9121

quhuabjb0141@sina.com

010-82109637,82109628;82109632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CHSSCD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指导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综合性刊物,主要宣传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计划、农业发展规划、农村区域开发、商品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方针政策;介绍农业资源调查、农业区划、农村产业结构布局调整,持续农业等方面的经验、成果和国内外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最小阻力模型的村域土地资源优化利用布局研究——以栾川县三川镇部分村庄为例

    毕庆生裴贝贝计忠飙刘鹏...
    148-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对土地资源利用功能适宜性评价,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对乡村土地资源利用格局进行优化.[方法]文章以栾川县三川镇部分村庄为例,构建土地资源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分类指标体系,运用MCR模型对村域土地资源利用功能适宜性进行评价,通过分析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与功能适宜性分区之间的冲突,制定相应的土地资源空间布局优化策略.[结果](1)根据MCR模型模拟结果,根据适宜性将研究区土地资源划分为生态保护区、限制开发区、后备开发区、优先开发区等4种类型分区;(2)根据土地利用现状与其适宜性之间的矛盾,可将生产功能区内碎片化的农用地、采矿用地和生活空间内零星建设用地优化为生态发展用地和对生态环境具有涵养作用的农业发展用地.优化后的生活用地面积减少了7.86hm2,工矿用地减少49.14hm2,生产用地中的农业用地增加20.11hm2,生态功能用地增加了36.89hm2,实现了农业生产用地集中连片、生活用地集约高效、生态用地充分保障的优化目标;(3)运用MCR模型模拟划定的土地资源分布格局呈现明显的圈层结构,并与当地的自然条件、区位条件相吻合,可为乡村规划和空间重构提供理论指导.[结论]通过村域土地资源空间布局优化,实现乡村土地资源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区协调有序,对推进乡村协调发展,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资源MCR模型适宜性格局优化乡村

    推进返乡就业助力乡村振兴

    张静周红龚爱萍
    157,167页

    农业空间匹配及其经济增长效应研究——以长三角为例

    刘李佳方和远杨文武
    158-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产业空间匹配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产业发展与区域优势要素相匹配有助于缩小地区间经济水平差距,达到均衡发展状态.[方法]文章从水土资源匹配和产业相对优势匹配两个角度定义了农业空间匹配质量,以长三角为例量化该地区41个地级市的匹配质量,随后采用空间滞后模型对农业空间匹配质量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结果显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度对长三角农业经济增长效应为-0.1464,空间计量模型的空间滞后影响力为0.27.长三角各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状况总体趋势上表现出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2011—2015年达到最大值.[结论]水土资源匹配度对长三角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相对优势匹配度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增长模型中体现了空间的适应性,形成了良好的产业空间集聚.科技、劳动力和城市化都是其主要的驱动力,推动着水土资源匹配度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农业空间匹配长三角水土资源空间滞后模型产业空间集聚

    中国化肥施用强度的时空分异特征

    孙兆凯冯欣刘洋姜文来...
    168-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2015年化肥零增长行动以来,中国化肥施用总量已实现五连降,化肥减量增效成果显著,面对区域间农业生产水平和生产功能的显著差异,探究中国化肥施用强度的时空分异特征,对于更好地制定区域性的化肥减量增效政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及实现农业区域协调和绿色高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利用空间关系模型、重心模型、熵权法等模型方法,探索改革开放以来(1979—2019年)中国化肥施用的重心迁移规律、空间关系、区域差异性特征.[结果](1)中国化肥施用强度的重心向西南方向迁移,生产总量和施用总量的重心向西北方向迁移;(2)中国化肥施用强度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总体呈现波动性增长后持续减弱的趋势,"高—高"聚集主要出现在华东地区,"低—低"聚集则出现在西部和东北地区;(3)省域间化肥施用强度表现出愈渐明显的差异化特征,总体呈现"东>中>西""粮食主产区>非主产区"的形势.[结论]我国农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过去显著的区域性不均衡发展现象,省域化肥施用强度表现出个性化特征,减量增效行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部分地区化肥施用强度的差距,未来化肥管制政策的制定应更具针对性.

    化肥施用强度空间关系重心迁移莫兰指数

    乡村振兴视域下大学生返乡创业实践研究

    李丽
    178,188页

    基于多因子分析的高原山区火龙果种植适宜性评价

    彭睿文周忠发黄登红黎前霞...
    179-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针对贵州省复杂的生境背景,改进火龙果种植适宜性评价方法.[方法]文章研究选用温度、光照、土壤pH、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等生境因子,构建包括地形、气象、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多因子评价指标体系,通过ArcGIS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并以县域和乡镇空间尺度划分贵州高原山区火龙果种植适宜分区.[结果](1)通过该方法分析显示,至2019年,贵州省火龙果种植适宜区为3.5205万hm2,次适宜区为5695hm2,适宜区和次适宜区分别占全省国土面积0.20%和0.03%;(2)罗甸县、望谟县、贞丰县为推荐种植县,适宜综合种植面积分别为1.3979万hm2、9060hm2和6568hm2;册亨县、镇宁县和关岭县为一般种植县,适宜种植面积分别为5413hm2、3357hm2和1123hm2;平塘县、安龙县为分散种植县,可种面积分别为311hm2和1089hm2;(3)推荐种植县中,适宜区在罗甸县中部和南部、贞丰县东南部、望谟县南部分布较多,涵盖30个乡镇;一般种植县中,适宜区集中于册亨县东部、镇宁县南部、关岭县东南部地区的20个乡镇.[结论]该研究的过程中使用了充分考虑贵州高原山区土地资源实际情况的多因子评价,弥补了以往单因子研究的不足,可为为山地农业产业布局和适宜性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参考.

    火龙果种植适宜性多因子评价高原山区贵州省

    重庆市县域乡村性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

    陈棋李静何志明金贤锋...
    189-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重庆市县域乡村性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对深入理解重庆市城乡关系及其互动过程,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以重庆市32个县(区)为研究对象,运用ESDA空间统计方法、多元线性回归和地理探测分析方法,探讨2000年以来重庆市县域乡村性的空间分异格局及其格局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1)2000年以来,重庆市县域乡村性逐渐减弱,主城都市区乡村性较弱、渝东北和渝东南乡村性较强的整体格局稳定,巫溪县、城口县、彭水县、酉阳县等渝东北和渝东南的县(区)的乡村性较强.(2)重庆市县域乡村性的空间集聚和空间极化效应明显,在多种作用力的交互影响下,呈现出重庆市域的多圈层结构和区域性的双圈层结构.(3)自然力和区位力形成了重庆市县域乡村性分异的基础地理格局,市场力和行政力对这种格局进行调整、优化,在4种力及其交互作用下,形成了重庆市县域乡村性的空间分异格局.[结论]结合重庆市实际情况探索了乡村性的空间分异格局及其影响因素,为乡村振兴潜力区域发展提供建议.

    乡村性时空格局地理探测县域重庆

    以中华优秀文化重构乡村传统价值体系

    周艳
    200,209页

    一村一策,确定乡村"三生"功能建设、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工作重点

    田超程琳琳殷婷婷
    201-2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乡村"三生"功能和人居环境质量对其实现区域的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文章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基于乡村的微观尺度,集成实地调研、土地利用和遥感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TOPSIS模型和椭圆标准差等方法对"三生"功能和人居环境质量进行量化评价及其关联研究.[结果](1)门头沟区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水平不等,各功能空间分异明显;"三生"功能整体水平较低,呈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高值区聚集,低值区在清水镇和斋堂镇的乡村集中,"三生"功能与生活功能空间重合度高;(2)门头沟区人居环境质量总体偏低,呈现出由东部向西部逐渐递减的态势,具有显著的"点轴模式"特征,空间分布格局相对集聚;(3)门头沟区"三生"功能和人居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布格局相一致,二者空间关联度高,部分地区因生产发展水平和自然条件的差异有所偏差.[结论]未来需基于"一村一策"的发展思路,确定不同乡村"三生"功能和人居环境工作重点,以改善乡村人居环境质量,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

    一村一策乡村"三生"功能人居环境TOPSIS模型

    长江禁捕补偿政策满意度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何羽丰陈廷贵杨杨
    210-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长江禁捕补偿政策的实施是我国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探究退捕渔民对禁捕补偿政策满意度影响因素有利于政策主观绩效的提升.[方法]文章以在全国率先实施禁捕补偿政策的贵州赤水河流域和湖北洪湖流域的退捕渔民为研究对象,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uzzy 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fsQCA)探究禁捕补偿政策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结果](1)政策认同和生计结果的缺失分别为解释禁捕补偿政策高满意度和低满意度的必要条件.(2)存在引致高禁捕补偿政策满意度的两种条件组态,其中补贴时效和信息掌握是影响禁捕补偿政策满意度的关键因素,在提高禁捕政策满意度中发挥核心作用;(3)存在4种引致低禁捕补偿政策满意度的条件组态,补贴时效和信息掌握的缺失在各自组态中均发挥了核心作用,使补贴时效和信息掌握的重要性得到进一步验证.(4)根据条件因素的可控性,加强政策的宣传力度和提高补偿资金发放时效是有效提升禁捕补偿政策满意度的最佳策略.[结论]多重条件间并发协同效应的存在揭示禁捕补偿政策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对政策宣传和补偿资金发放工作"两手抓"是提高禁捕补偿政策满意度的必然选择.

    长江禁捕政策满意度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影响因素提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