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唐华俊

双月刊

1005-9121

quhuabjb0141@sina.com

010-82109637,82109628;82109632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CHSSCDCSCDCSSCI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指导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综合性刊物,主要宣传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计划、农业发展规划、农村区域开发、商品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方针政策;介绍农业资源调查、农业区划、农村产业结构布局调整,持续农业等方面的经验、成果和国内外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加强乡村振兴战略理论阐释与思想引领

    王楠王丹桐
    145,158页

    云南省国家森林乡村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成因

    罗仁娟陈新熊理然
    146-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系统研究云南省国家森林乡村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成因,对丰富和深化乡村地理学及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综合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空间自相关和量化统计等方法,构建"天蓝、地绿、水清、人和"相统一的"美丽森林乡村"评价指标体系,对云南省国家森林乡村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成因进行分析.[结果](1)整体上,云南省国家森林乡村呈现"中部局部集聚,四周小分散"的棋盘式空间分布格局,表现为凝聚态势,显著性较强.(2)区域上,国家森林乡村在六大流域和八大区域上呈现典型的不均衡性状态,西侧澜沧江流域与北侧长江流域分布最较多但密度小,滇西、滇西南数量多于滇西北、滇东北和滇东南.(3)空间密度上,大致形成东西、东北—西南走向的两个高密度带绵延区和四个高密度集聚中心.(4)空间相关上,空间正相关显著,由西侧热点区向东侧冷点区过渡,呈现东西相反的对称格局.(5)影响因素上,"山—水—坝"相间的国家森林乡村空间分布格局是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生态价值地位的提升,地形地貌、河湖水系和气候等自然因素基础性地位更加牢固.[结论]国家森林乡村空间分布反映了当地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特征,是区域文化在地表的凝结与表达.

    国家森林乡村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空间格局云南省

    贵州省耕地非农化的空间格局特征与迁移路径

    夏照亮兰安军范泽孟朱娜...
    159-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针对厘清喀斯特耕地非农化时空演变过程的科学问题,以贵州省为例,定量揭示喀斯特耕地非农化的空间格局变化及其平均重心时空偏移趋势和迁移路径,为喀斯特区域耕地资源持续发展利用提供数据和方法支撑.[方法]文章基于1980-2020年的贵州省土地利用长时序空间数据,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定量获取近40年来耕地非农化的空间分布数据信息,综合引入耕地非农化速度模型、重心模型、耕地非农化标准差异椭圆方法、空间自相关模型,定量揭示贵州省近40年来耕地非农化的空间格局分布特征、时空迁移路径与集聚特征.[结果](1)1980-2020年贵州省的耕地非农化虽然非均衡化发展态势,但其非均衡程度呈降低趋势,耕地非农化严重区主要分布在黔中和黔西北地区.(2)自1980年来,黔中地区及市州所辖区的耕地非农化速度总体快于其他地区,尤其是云岩区非农化速度最快,耕地非农化重心空间迁移路径呈"V"型形态,表现为先向东南方向后持续向西北方向偏移的趋势.(3)贵州省耕地非农化空间集聚性总体上呈增强趋势,其中高—高聚集区和低—低聚集区分别集中在西北部和东南部,并且高—高和低—低聚类的变化主导了耕地非农化空间自相关关系的格局演变.[结论]揭示1980-2020年贵州省耕地非农化的空间格局的时空变化趋势、偏移方向与迁移路径,可为喀斯特区域耕地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辅助决策.

    耕地非农化空间格局迁移路径空间自相关贵州省

    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的形成

    王丹桐王楠
    170,178页

    遥感技术在"两区"作物种植结构监测中的应用研究——以黑龙江省富锦市为例

    幸泽峰焦为杰王丹琼赵春梅...
    171-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以下简称"两区")划定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举措.文章调查"两区"内作物实际种植情况,探索遥感技术在"两区"作物种植结构监测和"两区"数据更新中的应用方法.[方法]以黑龙江省富锦市为研究区,以Land-sat8多光谱影像为数据源,采用遥感监测技术,对研究区范围内2020年水稻、玉米和大豆3种作物种植情况进行监测,识别3种作物并提取地块边界,形成作物空间分布矢量图,与"两区"划定成果图叠加对比,分析"两区"划定情况与实际种植情况的一致性.[结果](1)富锦市水稻生产功能区内水稻实际种植面积占比88.2%,玉米生产功能区内玉米实际种植面积比例为17.8%,大豆实际种植面积占大豆生产功能区的68.8%.(2)富锦市实际种植情况与"两区"划定成果要求种植面积存在明显差异,差异大小因作物不同而不同,主要受当地自然条件、国家政策和农民种植意愿的影响.[结论]鉴于遥感技术可以在"两区"作物种植监测中发挥特殊作用,建议农业农村部门采用遥感技术对"两区"范围内作物种品种和种植面积等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及时掌握实际种植情况并更新"两区"数据库,实现精细化管理,进而为决策部门优化农业种植结构,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两区"种植结构遥感粮食安全分类

    基于动态过程导向的马铃薯种植适宜性时空精细化评价研究

    王珑何英彬王向一陈慧聪...
    179-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优化我国冷凉区作物种植结构布局,选择我国东北黑龙江、吉林和内蒙古冷凉地区为研究区,基于动态过程导向的马铃薯种植适宜性时空精细化评价方法,开展典型马铃薯早熟、中晚熟品种种植适宜性研究.[方法]文章根据马铃薯干重与生育时间函数关系获取以每天为评价基本单元的纵向加权精细化赋值,基于随机森林方法获取横向环境指标精细化加权值,生成马铃薯种植适宜性评价结果图;应用马铃薯空间实际种植点及DSSAT-SUBSTOR-Potato模型模拟马铃薯单产,对适宜性评价结果进行交叉验证.[结果](1)早熟品种费乌瑞它的种植适宜区集中于大兴安岭林区与平原交界的缓冲地带,而马铃薯中晚熟品种延薯四号适宜区分布在平原、林区与平原交界处.无论是费乌瑞它或是延薯四号,其在牡丹江林前耕地区域的适宜性普遍不高,但是在牡丹江周围的平原耕地适宜性较好.(2)基于动态过程导向的马铃薯种植适宜性时空精细化评价方法与模型评价方法有关早熟品种的评价结果较为一致,重合度超过70%;在生长期较长的中晚熟品种的适宜区评价中,由于权重和生长期差异导致评价结果出现不同,尤其在低适宜区差异更加明显,重合度低于40%.[结论]由此可知,应用不同方法评价作物种植适宜性时,不同的品种可能获取不同的结论.

    马铃薯适宜性精细评价过程导向时空加权随机森林

    乡土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李君梓
    188,211页

    长江经济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路径研究——基于38市的DEA与fsQCA分析

    向熠叶言缪甜甜刘龙青...
    189-2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测算长江经济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取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路径,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依据.[方法]文章通过DEA-Malmquist指数测算2006-2019年长江经济带38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探究长江经济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时空演变,其次运用fsQCA分析方法,探究5个前因条件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路径.[结果](1)显示自全面取消农业税以来,长江经济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持续性,技术进步呈现退化趋势,但效率改善明显,技术进步与效率内部出现波动性特征,且增长驱动模式具有地域性特性.(2)长江经济带具有2条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路径,H1:财政支持—信息对称—结构合理驱动型,H2:财政支持—交通便捷驱动型,同时明确3条非提升路径.[结论]提出增强财政支农力度,重视农业劳动力外流现象,因地制宜制定农业发展政策以促进长江经济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长江经济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DEA-MalmquistfsQCA农业高质量发展

    气相色谱检测法在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

    王贝
    202,211页

    西安市农业多功能评价及功能分区研究

    钱磊党明
    203-2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构建西安市现代农业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对农业多功能进行量化分析,并从功能层面对西安市农业空间分布进行探讨和分区,对于实现农业整体效益最大化和促进农业现代化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方法]基于农业的多维功能构建评价体系,文章选择熵值法分别从经济、社会、生态和休闲4个维度量化评估.[结果](1)2011-2020年西安市农业经济、社会、休闲功能基本表现为上升趋势,生态功能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2)2016年具有明显的拐点意义,变化原因主要源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民增收、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降低以及农田生态系统多样性指数的减少和农药施用负荷增加等原因.(3)2020年西安市农业的经济功能的优势区域主要集中于高陵区及其周围的阎良区、临潼区和灞桥区;农业社会功能方面表现为明显的边缘向城市中心区逐渐减弱的趋势,优势区主要集中在阎良区和临潼区以及远郊的周至县;农业生态功能整体表现为由边缘区域向中心城区逐渐减弱的趋势,蓝田县的农业生态功能最高;农业休闲功能方面表现为沿中心城向外援区域逐渐减弱的趋势.[结论]西安市农业主导功能分区共分为7个二级功能区,包括高陵"西安菜园子"粮菜主产区、阎良临潼农业就业生活保障区、蓝田秦岭北麓生态涵养区、周至秦岭北麓和渭河农业涵养区以及灞桥白鹿原农业文化休闲旅游区、鄠邑区沿渭河农业生态观光区、长安山地农业产业休闲旅游区.

    农业多功能评价空间分布功能分区西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