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中南大学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中南大学

吕新生 王志明

月刊

1005-6947

pw4327400@126.com

0731-84327400

410008

湖南省长沙市湘雅路87号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General 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全国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刊物。是集述评、专题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综述、动态与展望,简要论著,临床报道,技术改进与创新,经验与教训,病例报告为一体的普通外科专业学术刊物。办刊宗旨是:传递学术信息,加强相互交流;提高学术水平,促进学科发展;注重临床研究,服务临床实践。是以实用性为主,兼及理论,以面向全国广大从事临床,教学,科研的普通外科工作者为目的,以报道普通外科领域新知识、新技术、临床研究进展及实用性强的临床经验为特色的专业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靶向免疫联合局部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朱成佩赵海涛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是肝细胞癌(HCC)高发国家,且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居高不下.多数HCC患者在诊断时已经是中晚期,失去手术机会.靶向免疫联合(靶免联合)治疗及靶免联合局部治疗是近年来中晚期HCC治疗的热点,基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方案显著提高了中晚期HCC患者的疗效.但是不同医疗机构方案和经验差异较大,缺乏统一的共识及全程管理的模式可供参考.近期由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肝脏肿瘤学分会、免疫学分会以及靶免联合局部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中国专家共识协作组牵头制定并发布了《靶向免疫联合局部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中国专家共识》,该共识对HCC行靶免联合局部治疗的定义、适用人群及管理、治疗方式的选择、转化为可根治性治疗的策略、肿瘤进展的治疗策略以及常见不良反应管理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了详细阐述.在此,笔者对该共识中要点进行解读,并对共识如何适应当前的研究或实践的背景进行展望.

    癌,肝细胞分子靶向治疗免疫疗法共识

    本刊常用词汇英文缩写表

    8页

    肝移植术后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与胆道狭窄的关系及诊疗策略分析

    莽源祎杨彦高杨马俊...
    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与目的:肝移植术后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相对少见,但AMR是移植后移植物失功能的重要危险因素.本研究探讨肝脏移植术后AMR的发生情况,以及AMR与胆道狭窄的关系及诊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3年10月在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脑死亡捐献肝移植的20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03例肝移植患者中,发生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20例,其中AMR7例、T细胞介导的急性排斥反应(TCMR)13例;发生胆道狭窄18例.发生急性排斥的患者中,6例(30.0%)发生胆道狭窄,未发生急性排斥患者中,12例(6.6%)发生胆道狭窄,前者胆道狭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后者(P=0.002).AMR患者中5例(71.4%)发生胆道狭窄,其中诊断急性AMR时3例患者合并胆道狭窄并处理,2例患者在AMR治疗好转后1年随访过程中出现胆道狭窄;TCMR患者中仅1例(7.7%)于术后3年发生胆道狭窄,AMR患者胆道狭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TCMR患者(P=0.007).7例AMR患者中,1例在移植术后2个月出现肝功能异常,在1周内快速出现肝功能恶化,经激素冲击治疗无效后因肝功能衰竭并颅内出血死亡;其余6例在处理胆道狭窄(发生胆道狭窄的患者)并针对AMR治疗后,肝功能均恢复正常.结论:肝移植术后AMR增加胆道狭窄风险,对于急性AMR合并胆道狭窄的患者,除通畅胆道引流治疗外应尽快考虑AMR诊断和对应治疗.

    肝移植胆汁淤积移植物排斥抗体

    肝门部胆管癌行全胰腺十二指肠联合肝脏切除、异体肝移植术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附视频)

    郭宇窦剑刘军桂曹经琳...
    18-26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与目的:肝门部胆管癌是指发生在左右肝管、汇合部以及肝总管上段,起源于胆管上皮细胞的一种恶性肿瘤.由于肝门区结构复杂,肿瘤与门静脉、肝动脉等紧邻,故肝门部胆管癌容易出现血管、神经侵犯以及淋巴结转移;加之位置隐匿,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患者往往因出现黄疸等晚期症状才会就诊.目前手术切除仍是改善预后的主要有效治疗方式,但对肝胆外科医生而言,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仍然是最为困难的挑战之一.笔者报告1例肝门部胆管癌侵犯胃、十二指肠、胰腺的患者施行全胰腺十二指肠联合全肝脏切除、异体肝移植术的治疗经过,以为该病的诊疗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方法:回顾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共同完成治疗的1例肝门部胆管癌病例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相关的经验教训.结果:患者为51岁男性,有乙型肝炎病史,因腹腔积液就诊.剖腹探查(肿块为涉及肝脏、胰头、肝十二指肠韧带的一个完整无法分离的区域)与PET/CT检查(肝右叶稍低密度伴FDG代谢增高,伴门静脉主干及右支累及可能,未见明显远处转移)均考虑恶性肿瘤,但术前穿刺活检未能诊断.经讨论后对患者实施了全胰腺十二指肠联合肝脏切除与异体肝移植术(术前CT提示门静脉、肝动脉已闭塞或肿瘤侵犯,因此,术中采用肠系膜上静脉与供体门静脉吻合,用脾动脉翻转后与供体的肝固有动脉吻合).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术后病理示:肝门部中-高分化胆管癌,侵犯十二指肠及胃组织,侵犯胰腺,多处神经侵犯,未见明确脉管癌栓,切缘未见癌累及.术后8个月因消化道出血、感染死亡.结论:针对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手术切除仍是其主要治疗方式,对于不能行根治性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肝移植是一个可以实现R0切除,提供潜在治愈机会的选择.然而,目前联合全胰腺十二指肠切除的病例报道仍然较少,该病例的分析与总结将有助于今后更多的探索与实践.

    Klatskin肿瘤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肝切除术肝移植

    整合评分法(aCTA评分)对肝癌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的预测价值

    朱明强廖启成李莹王小华...
    27-35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与目的:目前,有多种评估系统可用于肝癌预后指标的评估,均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而联合评估可能提高预测效能.因此,本研究探讨由年龄校正的查尔森合并症指数(aCCI)、肿瘤负荷评分(TBS)和白蛋白-胆红素(ALBI)评分构建的整合合并症情况、形态学特征、肝功能的联合评分(aCTA评分)对肝癌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PHLF)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20年1月—2023年2月236例行肝切除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1周是否出现肝功能衰竭,分为PHLF组(19例)和非PHLF组(217例).通过单变量分析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筛选PHLF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联合指标的预测效能.通过Framingham研究中心Logistic模型建立积分系统的方法构建PHLF的加权风险评分.采用一致性指数(C指数)、ROC曲线和校准曲线进行内部验证;采用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价该评分的临床实用性.结果:236例肝癌肝切除患者中19例(8.1%)发生PHLF.Logistc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aCCI(OR=1.557,95%CI=1.014~2.391,P=0.043)、TBS(OR=1.214,95%CI=1.022~1.442,P=0.027)、ALBI(OR=5.387,95%CI=1.844~15.733,P=0.002)是肝癌患者 PHLF 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5).aCCI、TBS、ALBI及三者联合预测PHLF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是0.662、0.733、0.768、0.822.以aCCI、TBS、ALBI为基础,联合构建的aCTA评分系统(最高分为10分)的C指数为0.828(95%CI=0.732~0.925);AUC为0.809(P<0.05),表明该评分的区分度较好.该评分的校准曲线显示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接近,表明该评分预测的准确度较好;DCA显示,患者均能从aCTA评分模型中产生净收益,表明该评分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结论:aCCI、TBS、ALBI是肝癌患者PHLF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此建立的aCTA评分对高风险患者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

    肝肿瘤肝切除术肝功能衰竭

    临界可切除肝癌行肝动脉灌注化疗联合肝动脉栓塞术转化治疗的疗效

    郑本波刘航黄文聂佳...
    36-43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与目的:对于临界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目前我国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推荐仍是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TACE)、外科手术切除或系统抗肿瘤治疗.当前原发性肝癌的术前转化治疗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对于具体转化治疗方案尚在探索中.本研究探讨临界可切除肝癌行FOLFOX方案的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联合肝动脉栓塞术(TAE)局部转化治疗的真实世界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4月—2022年2月采用FOLFOX方案的HAIC联合TAE转化治疗的22例临界可切除(CNLC分期Ⅱb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改良实体瘤疗效评价(mRECIST)标准评估肿瘤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分析转化手术切除率和术后标本的病理缓解率以及转化治疗后手术与未手术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22例患者均完成HAIC联合TAE治疗,主要不良反应包括上腹痛、低热、短期的肝功能损害等,但没有发生不可逆的严重并发症.转化治疗后,肿瘤ORR、DCR分别为63.6%、86.3%,但有3例(13.6%)患者出现肿瘤进展.转化治疗结束后14例患者行肝癌手术切除,转化手术切除率为63.6%,手术顺利,均能达到R.切除,无术后死亡病例.术后病理检查有10例(71.4%)为主要病理缓解(MPR),但无1例能达到完全病理缓解(CPR).14例手术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期平均为14.7个月;手术患者的总生存期明显优于未手术患者(22.7个月vs.13.2个月,P=0.018).结论:HAIC联合TAE转化治疗对于临界可切除肝癌具有良好的耐受性,是安全可行的,能取得较高ORR、DCR和转化手术切除率.虽然大多数术前转化治疗后能达到MPR,但CPR较低,手术切除仍是肝癌转化治疗后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关键.

    肝肿瘤化学疗法,肿瘤,局部灌注栓塞,治疗性预后

    成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肝血管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吴嘉兴邓维沛赵东康蒋建晖...
    44-51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与目的:成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合并肝血管瘤临床罕见,容易误诊误治.笔者报告的1例成人ITP合并肝血管瘤患者的诊治经过,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回顾性分析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成人ITP合并肝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总结该病的临床诊治特点.结果:患者为46岁女性,因"全身皮肤黏膜出血1个月余,血小板减少1d"入住血液内科.血细胞分析血小板计数4.0×109/L,凝血功能正常,骨髓穿刺活检提示巨核细胞相对增多,血小板少见,高度疑似ITP.经激素等治疗后皮肤黏膜出血好转,血小板升高至59 × 109/L.上腹部增强CT提示右肝巨大血管瘤,转至肝胆胰外科行肝血管瘤切除,术后术区渗血明显,阴道流血,血小板逐步降低至3.0×109/L,右侧胸腔大量积液,但凝血功能正常.经止血、输血、调节免疫、抗感染、胸腔穿刺引流处理后逐步恢复.术后第13天患者血小板升高至220 × 109/L.随访32个月,患者皮肤黏膜不再出血,血小板计数维持在正常范围.结论:成人ITP,需警惕合并肝血管瘤,处理血管瘤可使患者获得良好的远期效果,但需做好围术期管理以使患者顺利恢复.

    肝肿瘤血管瘤紫癜,血小板减少性Kasabach-Merritt综合征肝切除术

    基于入院指标的细菌性肝脓肿液化成熟度贝叶斯统计预测模型构建

    王一鸣张誉李岩王海...
    5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和目的:脓肿的液化成熟度是影响细菌性肝脓肿(PLA)患者早期治疗、有创引流及预后康复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疾病早期能够有效诊断PLA并及时给予相应的评估与治疗是临床诊疗的重点和难点.目前,国内外的诊疗策略是通过增强CT、MRI检查及手术情况确定脓肿性质,缺乏快速确定脓肿性质的手段.本研究利用入院常规检查指标,通过采用贝叶斯统计方法,构建PLA液化成熟度的预测模型,为PLA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收治的116例PLA患者资料.根据增强CT、手术情况明确的脓肿成熟度,将患者分完全液化组(59例)与未完全液化组(57例),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常规检查指标和临床特征.对原始资料进行二分类,经筛选后得出诊断价值较大的指标.采用贝叶斯统计法建立PLA液化成熟度预测模型,并选取2023年1月—2023年11月期间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接诊的23例PLA患者对模型进行验证,并生成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估本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筛选结果显示,发病时间、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计数、血清降钙素原、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平扫CT值等因素与PLA的脓肿液化成熟度明显相关(均P<0.05);经ROC曲线验证,基于以上指标构建的贝叶斯统计预测模型的敏感度为90.0%、特异度为84.6%、正确率为87.3%.结论:所构建的PLA液化成熟度贝叶斯统计预测模型能够快速有效地明确脓肿性质.在疾病早期根据体征不排除PLA时即可根据入院常规检查指标和临床特征进行使用,具有良好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肝脓肿,化脓性/诊断贝叶斯定理液化程度

    跨膜蛋白201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与作用机制

    孙丹费浩然仲成成杨海深...
    6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与目的:研究发现跨膜蛋白(TMEM)家族基因与肿瘤关系密切,TMEM201是TMEM家族的一员,其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与作用目前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TMEM201在HCC中的表达与作用,并预测其在HCC中可能作用的通路,进而探讨机制.方法:在TIMER中分析TMEM201在泛癌中的表达.下载TCGA与GEO数据库中HCC患者数据,并收集106例HCC患者的手术标本与临床信息,分析TMEM201在肝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绘制生存曲线,分析TMEM201表达与HCC患者的预后关系.用单因素与多因素Cox分析判断HCC相关危险因素.根据TCGA与临床数据,分析TMEM201的表达与H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应用String和GeneMANIA数据库绘制与TMEM201及其相关基因的网络图谱.通过TCGA数据库分析TMEM201与免疫细胞的关系.通过LinkedOmics数据库分析与TMEM201相关的共表达基因,并对共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分析与KEGG通路预测.结果:泛癌分析结果显示,TMEM201在绝大部分肿瘤中呈高表达.多数据库及临床HCC标本免疫组化分析显示,TMEM201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均P<0.05),且TMEM201高表达患者生存时间明显短于低表达患者.单因素与多因素Cox风险回归提示TMEM201的表达是HCC患者总体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蛋白质互作网络、GeneMANIA数据库分析显示,TMEM201与SUN1、SUN2、LMNB1、EMD等基因存在明显相互作用.免疫浸润分析结果显示,TMEM201表达与树突状细胞、细胞毒性细胞、Th2细胞等明显有关.此外,功能富集分析显示,TMEM201与共表达基因参与了许多HCC的生物学过程、细胞组成、分子功能和作用通路.通路结果及相关性热图提示TMEM201与细胞周期高度相关.结论:TMEM201在HCC组织中高表达,是影响H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TMEM201在HCC中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免疫浸润的调节、细胞周期的调控有关.

    癌,肝细胞跨膜蛋白201预后计算生物学

    肝癌铜死亡相关基因及其与预后、免疫浸润的关系分析

    陈伟毅胡柯刘雨彭靖...
    74-87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与目的:肝癌是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高、病死率高.铜死亡是一种铜依赖、新型的细胞死亡方式,继发于铜过载诱发的线粒体功能受损.铜死亡在多种肿瘤中扮演重要作用,但其与肝癌的关系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探讨铜死亡相关基因在肝癌中的表达特征,以及与肝癌预后及免疫浸润的关系.方法:从TCGA和GTEx数据库下载肝癌和正常肝脏组织转录组数据进行差异表达和突变分析.采用R语言"clusterProfiler"包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采用LASSO、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基因并构建风险因子图.使用R包"rms"构建列线图.使用UALCAN数据库分析铜死亡相关基因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验证.使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铜死亡相关基因与免疫细胞浸润和免疫检查点的相关性.采用TIMER2.0数据库分析铜死亡相关基因表达与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浸润的相关性,采用TISDB数据库分析CDKN2A和DLAT表达与髓源抑制性细胞(MDSC)浸润丰度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肝脏组织比较,9个铜死亡相关基因在肝癌中表达显著升高,CDKN2A突变频率最高.铜死亡相关基因主要参与蛋白质脂酰化、三羧酸循环、柠檬酸循环等生物过程.基于LASSO、单因素与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肝癌患者总体生存率(OS)的基因CDKN2A和DLAT,并以此构建风险因子图,时间依赖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其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CDKN2A、DLAT、T分期和肿瘤状态是影响肝癌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基于上述因素构建了列线图,校正曲线显示该列线图预测和实际观察之间有很好的一致性.UALCAN数据库分析发现CDKN2A、DLAT与肝癌临床分期、肿瘤分级有关,且GEO数据库、HPA数据库及肝癌细胞中的验证结果与之一致.相关性分析显示,CDKN2A和DLAT表达与免疫细胞浸润和免疫检查点表达相关;TIMER2.0数据库分析显示,DLAT表达与CAF浸润明显正相关;TISDB数据库分析显示,CDKN2A和DLAT表达与MDSC浸润丰度无相关性.结论:铜死亡相关基因CDKN2A、DLAT可能是肝癌新的预后生物标志物和免疫治疗的新靶点.

    肝肿瘤铜死亡预后计算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