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中南大学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中南大学

吕新生 王志明

月刊

1005-6947

pw4327400@126.com

0731-84327400

410008

湖南省长沙市湘雅路87号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General 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全国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刊物。是集述评、专题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综述、动态与展望,简要论著,临床报道,技术改进与创新,经验与教训,病例报告为一体的普通外科专业学术刊物。办刊宗旨是:传递学术信息,加强相互交流;提高学术水平,促进学科发展;注重临床研究,服务临床实践。是以实用性为主,兼及理论,以面向全国广大从事临床,教学,科研的普通外科工作者为目的,以报道普通外科领域新知识、新技术、临床研究进展及实用性强的临床经验为特色的专业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本刊对来稿中统计学处理的有关要求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编辑部
    87页

    肝癌术前肝脏储备功能评估方法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姜树森姚红兵谭李军
    88-99页
    查看更多>>摘要:肝癌是全球第六高发的恶性肿瘤,也是全球癌症死亡的第三大原因.尽管目前肝切除术仍然是根治肝癌的首选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的治疗效果,但仍有部分患者的预后并不理想.其中,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PHLF)是围手术期主要的死亡原因.PHLF的发生与肝切除术后残余肝脏的体积和功能不足密切相关,因此,术前肝脏储备功能的准确评估显得至关重要.然而,慢性肝病的进展会引起肝功能储备的变化,肝脏不同区域功能存在差异,给术前准确评估带来巨大挑战.目前,常见的肝脏储备功能评估方法主要包括综合评分系统、实验室血清学检查、吲哚菁绿(ICG)清除试验、影像学以及核医学肝胆闪烁显像(HBS)等.其中血清学检查和临床评分系统是常用的肝功能不全筛查工具,成本低、易获取,广泛应用于临床.目前,ICG清除试验已纳入国内各规范指南及专家共识,但评估的仍是整体肝功能.钆塞酸二钠(Gd-EOB-DTPA)是肝胆特异性MRI对比剂,其不仅能够提供肝脏解剖信息,还能够对局部肝功能进行定量评估.与ICG清除试验相比,Gd-EOB-DTPA增强MRI在预测PHLF方面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然而,由于高昂的成本、长时间的检查过程以及复杂的扫描序列参数调节等因素,限制了该技术的推广应用.随着精准医学理念的持续推进,三维成像技术的广泛应用在指导手术精细操作、提高手术精确度和安全性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近年来,随着医学领域人工智能(AI)的飞速发展,AI辅助下三维重建能大幅缩短处理时间并且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值得注意的是,三维成像技术是基于肝脏容积的整体评估,残肝体积和残肝功能并未完全对应.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灌注成像因广泛的扫描范围、高空间分辨率和准确的血流测量能力使其成为理想的肝功能评估工具.然而,由于CT辐射暴露与重复性差等限制,导致该技术无法常规应用.弹性成像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手段,通过测量肝脏硬度来评估慢性肝病患者肝纤维化程度,间接实现肝脏储备功能的评估.HBS的优势在于可评估整体性及区域性肝功能、可结合SPECT/CT行体积评估,并且考虑到肝段间功能差异性和潜在病理情况.然而,目前国内应用仍较少,需要进一步探究其临床价值.目前,常用的评估方法仍无法全面、准确地反映肝脏储备功能,都存在不同的局限性.本文就肝癌术前肝脏储备功能评估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肝肿瘤肝切除术肝衰竭肝脏储备功能综述

    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风险预测模型研究进展

    许淙溪王继涛刘登湘郭军...
    100-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肝细胞癌(HCC)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肝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和高致死率的癌症之一.目前,根治性肝切除术依然是早期和部分中晚期HCC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肝切除围手术期并发症是影响HCC患者长短期预后的关键影响因素,其中肝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PHLF)是肝切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PHLF是肝切除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病因,术前及时发现高危PHLF患者是亟待解决的临床实际问题和研究热点.传统肝功能评估方法应用广泛,能够区分出PHLF高危患者,但其预测准确性相对不高.近些年以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级算法纳入更全面危险因素的模型被应用于PHLF预测领域.国内外学者通过各类统计学方法构建了新式PHLF相关预测模型,并证实了模型的准确性得到明显提升.经过前期大量文献检索,笔者通过归纳总结PHLF风险预测模型的相关文献,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方便临床医生和研究者更全面地了解各类型的PHLF预测模型.

    癌,肝细胞肝切除术肝功能衰竭综述

    敬请关注《中国普通外科杂志》官方微信平台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编辑部
    107页

    肝移植围手术期甲状腺功能变化与影响的研究进展

    杨汉文王强张朋朋成柯...
    108-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肝脏是甲状腺素转化为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的场所,肝移植(LT)围手术期必然伴随着甲状腺激素(TH)的变化,而TH对包括肝细胞在内的所有细胞的正常代谢率调节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甲状腺功能的变化与LT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为此,笔者对LT围手术期甲状腺功能相关研究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与科研提供参考.

    肝移植甲状腺激素类围手术期综述

    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在慢性肝病的作用与机制研究进展

    方开晗彭秀达费书珂
    114-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是一种主要由肝脏合成的丝氨酸蛋白酶,在胃肠道、胰腺、肾脏和中枢神经系统中也有表达.PCSK9参与脂质代谢调节的肝细胞内外分子靶点众多,在肝脏中主要通过与肝细胞膜表面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结合靶向溶酶体降解,升高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既往PCSK9在家族性遗传性高胆固醇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肿瘤等疾病中得到广泛关注,并促进PCSK9抑制剂的快速研发,在治疗高胆固醇血症、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PCSK9研究的深入及慢性肝病发病率的逐渐提高,PCSK9与慢性肝病发生发展的关系也逐渐被揭示.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阐述PCSK9在多种临床常见慢性肝脏疾病(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病毒性肝炎以及肝癌)中所发挥的作用,以期为慢性肝脏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

    肝疾病前蛋白转化酶9脂类代谢综述

    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微创治疗策略

    张维志刘连新
    122-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结直肠癌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肿瘤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肝脏是结直肠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约20%的患者伴有同时性肝转移,另20%患者在疾病的发展中也出现肝转移.结直肠癌肝转移(CRLM)是目前结直肠癌治疗的重点与难点,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手术切除仍然是患者长期生存甚至治愈的最佳治疗选择,其中微创切除更是兼具微创的优势与根治的效果,长期的肿瘤学疗效也与开放手术相当.但受限于肿瘤大小、位置分布等解剖因素、患者的肝脏功能以及一般状态等因素,只有少数患者在初诊时适合手术切除.其他微创治疗策略包括消融治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介入治疗等,这些技术的发展为不可手术切除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机会,同时也提高了单纯系统治疗的生存率.消融治疗对于选择性的患者兼具有微创与类似手术的根治性效果,对于深部肿瘤也更具优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是不适合手术切除或消融困难或复发病灶的重要替代选择.Y90选择性体内放射治疗更是兼具肿瘤控制与增大余肝的双重作用,在转化治疗时代其地位也不断上升.随着微创理念的深化与技术的进步,CRLM的微创治疗取得一定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在精准、个体化与转化治疗时代微创治疗策略如何合理地联合或序贯使用等.在选择微创治疗策略时,应该根据多学科团队的指导进行个体化评估和综合治疗,尽可能实现R0切除或无疾病证据状态,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本文就近年来CRLM的微创治疗策略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的选择提供参考.

    结直肠肿瘤肿瘤转移微创外科手术综述

    PITPNC1调控肿瘤细胞脂质代谢与铁死亡的研究进展

    张皓翔张赛
    131-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脂质代谢介导铁死亡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当前肿瘤研究领域热点和难点.目前肿瘤相关调控脂质代谢和铁死亡的关键调节分子仍然不是十分清楚.研究表明,磷脂酰肌醇转移蛋白(PITP)家族的成员磷脂酰肌醇转运蛋白细胞质1(PITPNC1)特异性结合并转移磷脂酰肌醇和磷脂酸,促进细胞膜脂质转运,介导脂质代谢.新近发现,PITPNC1是一种脂质代谢相关促癌基因,在乳腺癌、肝癌、胃癌、直肠癌、肺癌和胰腺癌中高表达,参与调控肿瘤细胞的生长、转移和侵袭过程.笔者就PITPNC1介导脂质代谢相关信号通路可能对肿瘤细胞铁死亡的调控机制进行综述,以期加深对肿瘤细胞铁死亡以及脂质代谢的认识,为肿瘤靶向治疗药物研发提供了新思路.

    肿瘤铁死亡脂类代谢磷脂转移蛋白质类综述

    关于一稿两投和一稿两用问题处理的声明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编辑部
    137页

    肝癌免疫治疗后神经系统免疫相关不良事件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陈卫煌岑海强汤馥豪康钟杰...
    138-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与目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在肿瘤领域取得了显著疗效的同时,因其引起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越来越引起关注.本文通过分享2例神经系统免疫相关不良事件(n-irAEs)患者的诊疗经过,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其认知水平.方法:收集并整理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的2例接受免疫治疗后出现n-irAEs的肝细胞癌患者的诊治经过,并检索、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肝细胞癌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66岁与58岁.在行ICIs治疗后分别出现手足颤抖、失语、惊厥及四肢痛觉过敏等相关神经系统不良事件的临床症状,立即停药并予以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等对症治疗,病例1停止免疫治疗改为仑伐替尼联合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后接受肝中叶切除术.术后恢复顺利,术后病理证实肝细胞癌,有微血管侵犯(M1),术后行辅助性TACE 1次,口服甲磺酸仑伐替尼胶囊维持辅助治疗,患者拒绝放疗,行抗病毒联合口服瑞戈非尼治疗,患者现术后生存19个月,随访至今生活状态良好,无免疫性脑炎复发.病例2接受治疗20 d后肢体触痛消失,疼痛、麻木、乏力等症状明显减轻,出院前患者可自主站立约3~5min,步行约30 m.出院后行电话随访,无n-irAEs复发,患者因肿瘤进展于2023年1月死亡.结论:n-irAEs在临床十分少见,但致死率高,因其临床症状与体征呈多样性,且影像学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征象,在肝癌的系统治疗中需警惕该不良事件的发生,且一旦发生应尽早诊治.

    肝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相关性副作用和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