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中南大学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中南大学

吕新生 王志明

月刊

1005-6947

pw4327400@126.com

0731-84327400

410008

湖南省长沙市湘雅路87号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General 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全国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刊物。是集述评、专题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综述、动态与展望,简要论著,临床报道,技术改进与创新,经验与教训,病例报告为一体的普通外科专业学术刊物。办刊宗旨是:传递学术信息,加强相互交流;提高学术水平,促进学科发展;注重临床研究,服务临床实践。是以实用性为主,兼及理论,以面向全国广大从事临床,教学,科研的普通外科工作者为目的,以报道普通外科领域新知识、新技术、临床研究进展及实用性强的临床经验为特色的专业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血脂异常及相关因素的肝内胆管癌发生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

    徐铮澳梁霄
    219-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与目的:肝内胆管癌(ICC)起病隐匿,进展迅速,患者诊断时往往错过最佳手术时机.ICC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目前发现血脂异常可能是风险因素之一.因此,本研究探讨血脂异常及其他危险因素与ICC发生风险的关联,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以期对ICC高危人群实现早期预防并最终降低发病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3年1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普通外科就诊的5 906例肝脏手术患者,其中ICC患者和非癌症患者分别设为病例组和对照组,收集患者治疗前基本资料和生化指标,将血脂指标和其余风险因素纳入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ICC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评估各因素影响程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临床预测效能.结果:共纳入351例ICC患者和2 145例非癌症患者,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与糖尿病、高血压、肝硬化、乙肝、胆管结石病史、血吸虫病史比例,以及血清甘油三酯、血清总胆固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乙肝、肝硬化、低HDL-C血症(<0.83 mmol/L)是IC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肝内胆管结石病史为ICC发生的保护因素(均P<0.05).根据上述风险因素构建预测ICC发生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绘制ROC曲线下面积为0.771(95%CI=0.744~0.797,P<0.001),校准曲线中预测曲线与实际曲线基本拟合,决策曲线提示该模型在风险阈值约0.1~0.4时具有良好临床收益且效能优于单一指标.结论:低HDL-C血症与ICC的发生密切相关,基于低HDL-C血症与另外6个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可为ICC的预防和临床诊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胆管肿瘤胆管,肝内血脂异常危险因素列线图

    T1b/T2期胆囊癌根治性手术中肝切除术时机与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关系

    林轩涵田一童陈浙涵周学吟...
    227-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与目的:胆囊癌(GBC)是最常见的胆道系统恶性肿瘤,根据AJCC TNM分期系统(第8版)T1b/T2期GBC患者需要接受包括胆囊切除术、肝切除和区域淋巴结清扫在内的GBC根治性手术进行治疗.手术时机选择包括胆囊切除联合肝切除和术后病理提示GBC而行二期肝切除手术.目前,GBC根治性手术中关于肝脏切除时机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探讨GBC根治性手术中肝脏切除时机选择对患者围术期指标和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2011年1月—2018年8月行GBC根治性手术的114例T1b/T2期GBC患者资料,其中82例行胆囊切除术同时联合肝切除(一期组),32例行胆囊切除术后再行二期肝切除手术(二期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平衡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总生存期(OS)和无病生存期(DFS)的差异,分析影响患者OS和DFS的危险因素,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的差异,此外,进一步单独比较二期组中不同手术时间间隔(间隔≤20d与>20 d)患者围术期指标与预后的差异.结果:按1∶1 PSM后,两组各28例,除GBC诊断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基线资料均衡可比(均P>0.05).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OS和D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危险因素分析显示,仅有男性性别为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HR=2.237,95% CI=1.1 19~4.473,P=0.023),手术时机与其他因素均与患者OS及DFS无明显关系(均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手术时间间隔对二期肝切除患者的围术期指标和预后均无明显影响(均 P>0.05).结论:对于T1b/T2期GBC患者,二期切除对患者的疗效及远期预后的影响均不劣于一期肝切除.此外,不同时间间隔的二期肝切除手术在4周内的时间窗对于预后也无明显影响.

    胆囊肿瘤肝切除术预后

    吲哚菁绿荧光导航在日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俞帆金丽明刘杰尚敏杰...
    236-243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与目的:近年来,日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DSLC)的开展逐渐增多.由于患者的入院、手术和出院通常在24h内完成,DSLC对手术安全性和效率有更高的要求.此外,一些超重肥胖患者的内脏脂肪组织过多可能会影响DSLC术中肝外胆道的解剖;吲哚菁绿(ICG)荧光导航可能帮助DSLC术中对胆道结构的识别,进而避免胆道损伤的发生.目前,ICG荧光导航在DSLC术中的应用鲜有报道.因而,本研究探讨ICG荧光导航在DSLC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2023年10月55例在浙江省人民医院接受DSLC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应用ICG荧光导航分为荧光手术组(22例)和普通手术组(3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时间、解剖胆囊三角时间、预估出血量以及肝外胆道识别率,并分析超重肥胖(BMI≥24kg/m2)对肝外胆道识别的影响.结果:荧光手术组与普通手术组的一般资料、超重肥胖患者占比、手术时间、解剖胆囊三角时间和预估手术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解剖胆囊三角前,荧光手术组胆囊管识别率、肝总管识别率均明显高于普通手术组(59.1% vs.21.2%,P=0.009;50.0% vs.18.2%,P=0.018);在解剖胆囊三角后,荧光手术组胆总管、肝总管以及胆囊管-胆总管连接处识别率明显高于普通手术组(100.0% vs.69.7%,P=0.004;100.0% vs.33.0%,P<0.000 1;86.4% vs.27.3%,P<0.000 1);荧光手术组中,在解剖胆囊三角前,超重肥胖患者胆总管识别率明显低于非超重肥胖患者(50.0%vs.92.8%,P=0.039),但在解剖胆囊三角后,两者肝外胆道识别率无明显差异(P>0.05).荧光手术组与普通手术组超重肥胖间比较结果显示,在解剖胆囊三角前,两组的肝外胆道识别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解剖胆囊三角后,荧光手术组的肝总管、胆囊管-胆总管连接处识别率明显高于普通手术组(100.0% vs.25.0%,P=0.001;87.5% vs.16.7%,P=0.005).结论:DSLC术中运用ICG荧光导航是安全、可行的;ICG荧光导航可以提高DSLC术中的肝外胆道识别率,即使在超重肥胖患者中,也可以很大程度上帮助外科医生清晰识别肝外胆道.

    胆囊切除术,腹腔镜吲哚花青绿肥胖症

    腹腔镜与开腹肝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临床疗效的真实世界比较研究

    李军姚磊胡芳远叶轲...
    244-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与目的:目前,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HCC)的适应证已逐渐趋同于开腹肝切除术,腹腔镜肝切除术的可行性、安全性、有效性也逐步得到证实.但在手术方式的选择上外科医师往往存在选择偏倚,故腹腔镜和开腹肝切除术的选择也有待在不同的人群和医学中心仔细评估,且时至今日,仍有学者对腹腔镜肝切除术的不良肿瘤学结局心存疑虑.因此,本研究分析比较腹腔镜与开腹肝切除术治疗HCC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517例因HCC施行肝切除术的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96例行腹腔镜肝切除术(腹腔镜组),321例行开腹肝切除术(开腹手术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围手术期情况及随访指标.结果:一般资料中,腹腔镜组与开腹手术组患者的肿瘤分期、肿瘤直径、术前白蛋白水平及肝切除部位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围手术期指标中,腹腔镜组的中位术中出血量(200.00 mL vs.300.00 mL)、术后中位住院时间(6dvs.8d)、术后肝功能恢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63% vs.14.02%)均优于开腹手术组(均P<0.05).随访指标中,腹腔镜组总生存期(OS)和无病生存期(DFS)优于开腹手术组(OS:x2=4.478,P=0.034;DFS:x2=8.915,P=0.003).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1∶1匹配,每组51例)均衡两组的一般资料后比较,腹腔镜组术后中位住院时间(6dvs.9d)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92%vs.19.61%)仍优于开腹手术组,但两组的OS与D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HCC是安全、有效的,并可加快患者术后恢复,缩短术后住院时间.腹腔镜肝切除术和开腹肝切除术治疗HCC的远期疗效相当.腹腔镜有其自身的适应证,在充分评估患者后,腹腔镜手术是HCC患者的首选手术方式.

    癌,肝细胞肝切除术腹腔镜预后

    本刊2024年各期重点内容安排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编辑部
    256页

    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的争议与进展

    张宇王慧君郑卫华云成...
    257-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肝门部胆管癌(HCCA)主要发生在肝总管和左右肝管及其汇合部,其约占胆管癌的50.0%~70.0%,是胆道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且其发病率亚洲最高.目前,手术是治疗HCCA的唯一有效途径.HCCA因早期症状缺乏或不典型,往往患者出现黄疸或者明显腹痛等临床症状,已到进展期才能明确诊断,且其解剖位置特殊、复杂,肿瘤具有沿胆管生长及浸润性生长的生物学特性,其根治性手术切除率及长期生存率均较低.HCCA的外科治疗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仍然是外科医生所面临的挑战之一.在外科治疗方面,目前还存在许多争议,新的争议点也在不断出现,譬如是否需要实施术前胆道引流及方式、剩余肝体积不足的解决、肝切除的范围、淋巴清扫范围、联合血管切除及肝移植的价值、微创手术应用等.笔者基于当前最新发表文献探讨这些争议,以期对HCCA正确认识和理解,规范化HCCA的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Klatskin肿瘤外科手术预后综述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靶向治疗在胆道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杨阳王万祥
    265-272页
    查看更多>>摘要:胆道恶性肿瘤(BTC)根据解剖部位分为胆囊癌、肝内胆管癌、肝外胆管癌,其发病隐匿、早期诊断困难,患者预后差,手术治疗作为唯一可以根治的治疗方式效果却不理想,化疗对于此类患者效果较差且安全性难以保证.靶向治疗是近年来新兴的治疗手段,可以靶向针对患者肿瘤细胞中的特定位点,在疗效、安全性方面都比传统治疗手段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是多种实体肿瘤中表达的抗肿瘤靶点之一,在BTC中也有较高水平的表达.二者相互结合后,通过多条信号传导通路将生物学信号传入细胞内进而调控肿瘤的血管生成、血管转移.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靶向治疗在BTC中已有一定成效.贝伐珠单抗是第一种应用于临床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其联合以吉西他滨为基础的系统化疗方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或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都在BTC中收获了较好的效果,但部分仍未达预期,需更多临床试验进一步探索.雷莫卢单抗是一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在BTC中研究较少,目前只在联合系统化疗、ICI方面有一定应用.而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TKI目前种类繁多,如仑伐替尼、索拉非尼、阿帕替尼、安罗替尼.仑伐替尼无疑是当前肝胆系统恶性肿瘤中研究的重点,作为一种多靶点TKI,仑伐替尼联合ICI和系统化疗在BTC患者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疗效,在大幅度改善患者预后的同时安全性也得到了保障.这为未来的综合治疗手段指明了方向.其他TKI如安罗替尼、阿帕替尼在BTC中也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多种靶向药物在BTC中已开展了广泛的临床研究,其中不乏某些药物为单一靶点抑制剂,这便提示临床工作者,在给予患者靶向药物前,应充分考虑到患者体内目标靶点的表达情况,这样才能做到精准治疗、精确治疗,最大程度提升治疗效果.未来的研究应以精准治疗和系统治疗并重,以改善患者生存、提高其生活质量为唯一目的.

    胆道肿瘤分子靶向治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综述

    环状RNA与m6A修饰调控恶性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王寅格李丹秀张文尧杨桃...
    273-283页
    查看更多>>摘要:N6-甲基腺嘌呤(m6A)是真核生物RNA中最常见的表观遗传修饰,由甲基转移酶、去甲基化酶和阅读蛋白共同调控实现生物体内动态平衡及甲基化的可逆变化,影响RNA的剪接、加工、定位、转运、翻译和降解等过程,从而调控肿瘤的进展.环状RNA(circRNA)作为一种新型多功能非编码RNA,具有结构稳定、进化保守、高度丰富、组织特异性等特征,同时它可通过充当microRNA(miRNA)分子海绵、结合蛋白质、翻译蛋白和调控基因转录和剪接等方式参与调节多种生理病理活动,有望为肿瘤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分子标志物及潜在药物靶点.大量研究表明,m6A与circRNA可分别调控癌基因表达,且两者之间存在相互调节作用,m6A修饰可调节circRNA生物发生、核输出、降解、翻译和先天免疫,circRNA也可通过miRNA分子海绵或结合m6A修饰酶等机制调控m6A修饰,共同参与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干性、耐药性和免疫微环境等过程,这将有助于发现更多肿瘤研究的调节机制和治疗靶点.然而,鉴于m6A修饰和circRNA生物学的复杂性,许多研究仍有待阐明,如m6A检测技术尚不精确、m6A修饰的circRNA数据库仍为空缺、circRNA高效生产方法的开发和递送系统优化仍处于初级阶段等.因此,m6A修饰和circRNA相互作用网络尚需更深入研究.本文综述了 circRNA的特征、形成机制及生物学功能,并综合阐述了 m6A甲基化修饰基本概念和研究现状,总结分析m6A修饰和circRNA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对两者临床应用价值和应用前景进行讨论,以期为肿瘤早期诊断、精准诊疗、预后判断与药物研发提供新思路.

    RNA,环状甲基化N6-甲基腺嘌呤肿瘤综述

    Crigler-Najjar综合征Ⅱ型并发急性胆囊炎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刘霁锋陈旭张庆凯张桂信...
    284-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与目的:Crigler-Najjar综合征(CNS)Ⅱ型是一种由UGT1A1酶活性降低引起的极为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表现为非结合型高胆红素血症.CNSⅡ型患者罹患胆囊结石的风险增加,但国内尚未有CNS Ⅱ型合并急性胆囊炎患者行手术治疗的相关报道,且高胆红素血症对胆囊手术治疗的影响尚不清楚.本文通过回顾1例CNSⅡ型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患者的诊治情况,并结合文献复习,对该病的特点、诊疗经过进行分析、总结,以期对临床工作提供经验和借鉴.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通外科诊治的1例CNSⅡ型合并急性胆囊炎患者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55岁男性,因"急性结石性胆囊炎,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于当地医院行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TGD).为求进一步手术治疗于我院就诊,通过多学科讨论分析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等方面资料,认为可行手术,遂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结合术后病理和基因检测结果确诊CNS Ⅱ型合并急性胆囊炎.结论:CNSⅡ型是一种极为罕见的遗传病,临床诊断较为困难.对于黄疸的患者在排除胆道梗阻等情况后,要警惕先天性黄疸的可能.PTGD和LC对CNSⅡ型患者胆红素水平影响较小,对于有手术指征的CNS Ⅱ型合并急性胆囊炎患者应尽早进行手术,以免重症感染导致胆红素水平进一步升高.

    Crigler-Najjar综合征胆囊炎,急性胆囊切除术,腹腔镜

    原发性胆囊副神经节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卢永帆卢铁成魏杰潘浩宇...
    289-294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与目的:副神经节瘤(PGL)是一种源自神经嵴外胚层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胆道系统是肾上腺外PGL的罕见部位.目前关于原发性胆囊副神经节瘤(PGP)的研究较少,多为个案报道,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不典型,致使术前诊断困难,易被漏诊或误诊.笔者通过回顾1例PGP患者的诊治经过,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总结该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以期提高临床工作者对罕见部位PGL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1例PG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探讨该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患者为35岁女性,因上腹部疼痛5d入院,腹部彩超提示胆囊内有一大小约2.6 cm × 2.0 cm异常强回声,呈乳头状,基底较宽,无蒂,后方无声影,改变体位不移动,考虑腺瘤.腹部CT平扫显示胆囊底部等密度软组织肿块影,增强CT显示胆囊底部类圆形、边界清楚的软组织肿块,未侵及浆膜层,动脉期明显强化,三期强化程度等同于血管强化,考虑胆囊占位性病变,性质待排.于全麻下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中快速冷冻切片考虑神经内分泌肿瘤,术后病理提示为PGP.定期随访1年,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目前继续随访中.结论:PGP是一种具有潜在复发和转移特性的良性肿瘤,该病罕见且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术前易误诊.虽然腹部增强CT显示早期显著和持续增强的病变对诊断有一定帮助,但缺乏特异性,最终确诊需依靠病理和免疫组化.手术切除是治疗该疾病的首选方法,对局限于胆囊腔内、未侵及浆膜层及周围其他脏器组织的PGL,仅行胆囊切除即可获得较满意的效果,术后应定期随访观察.

    胆囊肿瘤副神经节瘤神经内分泌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