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中南大学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中南大学

吕新生 王志明

月刊

1005-6947

pw4327400@126.com

0731-84327400

410008

湖南省长沙市湘雅路87号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General 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全国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刊物。是集述评、专题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综述、动态与展望,简要论著,临床报道,技术改进与创新,经验与教训,病例报告为一体的普通外科专业学术刊物。办刊宗旨是:传递学术信息,加强相互交流;提高学术水平,促进学科发展;注重临床研究,服务临床实践。是以实用性为主,兼及理论,以面向全国广大从事临床,教学,科研的普通外科工作者为目的,以报道普通外科领域新知识、新技术、临床研究进展及实用性强的临床经验为特色的专业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4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司
    475-53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4年4月,《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4年版)》正式发布.该指南是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领导下,在《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编写专家委员会、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质控中心肝癌质控专家委员会指导下,由全国肝癌领域各学科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制定.《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4年版)》更新的内容主要包括:外科治疗方法及理念更新;局部消融价值的客观评价;血管内介入治疗焕发新生;放射治疗进一步探索优化;系统治疗的重大突破.作为原发性肝癌的规范性指导文件,该指南与时俱进,及时反映了肝癌诊疗领域的新进展与新理念,将有力推动中国肝癌规范化诊疗水平的提升,提升我国该领域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对于未来全球肝癌诊疗规范化的影响具有更高的指导意义.

    癌,肝细胞/诊断癌,肝细胞/治疗诊疗指南

    近端胃癌手术切除与重建方式的发展现状

    韩方海谢烨权
    531-538页
    查看更多>>摘要: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近端胃癌和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发生率明显增加.多项研究表明,对于近端胃癌或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当肿瘤直径≤4cm,无论浸润深度,此时淋巴结转移到第4、第5、第6组淋巴结的可能性很低.对于早期近端胃癌和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近端胃切除术与全胃切除术5年总体生存率相当.近端胃切除术在术后保留残胃和幽门功能、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方面更有优势.针对近端胃切除术术后反流性食管炎,有多种重建术式.其中,双浆肌瓣吻合术具有良好的抗反流效果,可以明显减少食物残留发生率,提高了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实现了现代胃癌外科"个体化-精准化-保功能-重质量"的要求.

    胃肿瘤胃切除术双肌瓣吻合术

    极度肥胖静脉血栓栓塞预防围手术期管理流程

    董文培侯栋升王睿杨董超...
    539-544页
    查看更多>>摘要:静脉血栓栓塞(VTE)是减重代谢外科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极度肥胖患者具有较高的VTE发生风险.笔者就国内外相关指南、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同时结合笔者中心的临床经验,整理并总结极度肥胖患者围手术期VTE预防管理流程,以期为VTE的防治提供参考.

    减肥手术肥胖症静脉血栓栓塞围手术期医护

    关于一稿两投和一稿两用问题处理的声明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编辑部
    544页

    极度肥胖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减重代谢手术围术期管理流程

    朱冬梓王文越王兵杨珵璨...
    545-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拟行减重代谢手术(MBS)的肥胖患者尤其是极度肥胖患者(体质量指数≥50 kg/m2)中,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最常见、最危重的合并症之一,在减重人群中发病率高达35.0%~93.6%.MBS是唯一能够长期有效治疗极度肥胖同时缓解OSA病情的治疗手段,但OSA也会显著增加MBS围术期呼吸、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为降低MBS围术期风险,针对OSA的围术期管理关键措施在于应在多学科诊治(MDT)基础上及时准确诊断和评估OSA,将OSA的诊疗和监测融入MBS围术期管理流程,规范个性化的精准治疗.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和笔者单位临床经验,从术前、术中和术后管理三个方面介绍极度肥胖合并OSA的围术期管理流程,为精准评估最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案提供线索和意见.

    减肥手术肥胖症睡眠呼吸暂停,阻塞性围手术期医护

    低位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相关并发症的治疗及改良Bacon术再保肛的要点

    徐晓佳王昕黄平
    553-56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腔镜技术的发展、吻合器的出现及手术理念的提升,直肠癌的手术操作越发精细,保肛率逐年提升,直肠癌的吻合口位置也越来越低,但吻合口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却未明显下降.吻合口瘘及吻合口狭窄作为直肠癌保肛术后最严重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出现不仅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会降低患者的生存率.近年来,国内外不同团队针对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但吻合口相关并发症的治疗目前国内尚未有统一的标准.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对吻合口瘘及吻合口狭窄的定义、影响因素、治疗等作一阐述;同时结合团队经验介绍应用改良Bacon术治疗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为患者实行再保肛手术过程中的要点及难点,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直肠肿瘤手术后并发症吻合口瘘器官保留治疗再手术

    低位直肠癌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后吻合口瘘对患者近远期肛门功能影响的临床分析

    张俐娜赵勇姜红红曹煜...
    561-568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与目的:经括约肌间切除术(ISR)作为超低位直肠癌的极限保肛手术,已被证实可获得良好的肿瘤学根治效果.因其能最大程度地保留患者肛门,避免永久性肠造口,已逐渐成为了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重要选择之一.然而,ISR手术由于切除了部分或全部内括约肌,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术后肛门控便功能的下降.吻合口瘘是ISR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能对患者术后肛门功能产生不良影响.目前关于吻合口瘘对ISR术后患者的肛门功能的具体影响尚未有深入的研究.因此,本研究探讨吻合口瘘对ISR术后患者短期及长期肛门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肛肠外科于2011年6月—2022年1月行ISR及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术的236例患者临床及随访资料,比较发生与未发生吻合口瘘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回肠造口还纳后6个月和2年Wexner失禁评分(WIS)与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评分以及肛门直肠测压各参数的差异.结果:236例患者中有41例(17.4%)发生吻合口瘘,23例(9.7%)最终未还纳回肠造口.与未发生吻合口瘘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结果显示,发生吻合口瘘患者BMI较高(27kg/m2vs.25kg/m2)、合并糖尿病者较多(29.3%vs.15.9%)、手术时间较长(222 min vs.200 min),且造口未还纳比例明显升高(34.1%vs.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回肠造口还纳后6个月和2年均完成了肛门功能问卷随访的共有149例患者,其中20例(13.4%)有吻合口瘘,129例(86.6%)无吻合口瘘.还纳后6个月,吻合口瘘组肛门功能WIS评分(12vs.9)和LARS评分(34vs.29)均高于无吻合口瘘组(均P<0.05);还纳后2年,两组患者肛门功能WIS评分(8.5vs.8)和LARS评分(28.5vs.3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回肠造口还纳后6个月和2年均完成直肠肛管测压检查的共有53例患者,其中11例(20.8%)有吻合口瘘,42例(79.2%)无吻合口瘘.还纳后6个月,吻合口瘘患者的肛管最大收缩压高于无吻合口瘘患者(P<0.05),其余参数包括肛管静息压、肛管高压区长度和最大耐受容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还纳后2年,两组的肛门直肠测压各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吻合口瘘的发生增加了 ISR术后永久性造口的风险.对恢复肠道连续性的患者,吻合口瘘对早期肛门功能有负面影响,但对远期肛门功能可能无明显影响.

    直肠肿瘤经括约肌间切除术吻合口瘘肛管

    腹腔镜与经肛腔镜辅助双镜联合代直肠切除吻合口重建术的疗效与安全性:单中心51例报告

    周佐霖黄斌杰何炎炯刘铎...
    569-577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与目的:代直肠切除吻合口重建手术可成功恢复多数直肠吻合失败及肿瘤局部复发患者的肠道连续性,避免患者永久性肠造口.然而该手术难度大、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高.手术方式及入路的选择在降低手术难度、确保手术安全性及降低术后并发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总结单中心8年间行腹腔镜与经肛腔镜辅助双镜联合代直肠切除吻合重建的手术经验,以期为临床提供循证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外科2015年10月—2023年8月51例行代直肠切除吻合重建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24例行经肛腔镜辅助双镜联合代直肠切除吻合口重建术(双镜联合组),27例行腹腔镜代直肠切除吻合重建术(腹腔镜组).分析全组患者的术中、术后情况,并比较双镜联合组与腹腔镜组相关临床指标的差异.结果:5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代直肠切除吻合口重建手术.消化道重建吻合方式包括Bacon手术30例、Dixon手术5例、Parks手术15例、括约肌间切除术1例.51例患者中,拖出切除二期结肠肛管吻合30例、拖出切除单吻合5例、拖出切除双吻合3例、一期手工吻合13例.其中,术前已有肠造口患者42例、术后行新增预防性肠造口 6例、术后未行预防性肠造口 3例.全组中位手术时间为296(251~349)min,术中出血量为100(50~200)mL;双镜联合组与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中经肛门取标本共24例,其中腹腔镜组5例,双镜联合组1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术后住院时间为17(11~23.5)d;双镜联合组与腹腔镜组的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双镜联合组的术后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时间短于腹腔镜组(均P<0.05).全组无术后转入ICU治疗和住院期间死亡,9例肿瘤局部复发患者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均显示标本切缘未见肿瘤.51例患者中,16例发生并发症(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Ⅱ级9例、Ⅲ级及以上7例),其中双镜联合组4例(16.67%),腹腔镜组12例(4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54,P=0.033).结论:代直肠切除吻合重建手术方式及入路的选择应根据患者初次手术吻合失败类型、病变距肛门距离、患者全身情况以及单位医疗水平制定个体化方案.相比单纯的腹腔镜代直肠切除,经肛腔镜辅助双镜联合代直肠切除吻合重建手术具有术后恢复快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势.此外,两种术式进行代直肠切除吻合口重建术后的肠造口回纳率、远期肛门功能以及生活质量方面的差异仍需要进一步随访.

    直肠肿瘤再手术器官保留治疗腹腔镜手术后并发症

    基于CiteSpace的机器人结直肠手术临床应用现状与热点可视化分析

    李政易波王国慧莫晓叶...
    578-591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与目的:结直肠癌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手术治疗是近年来外科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机器人手术在结直肠外科领域的应用和研究.本研究通过利用CiteSpace软件对近年来机器人结直肠手术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探讨世界范围内机器人手术在结直肠手术的发展历程与诊治方法的演进过程,分析其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了解当前热点并确定潜在的新研究方向,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新的线索和思路.方法:检索1999年1月1日—2023年9月30日之间Web of Sciences核心合集(WoSCC)数据库与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机器人结直肠手术的相关中英文文献,采用CiteSpace 5.8.R3软件分析该领域文献的发文国家、高产机构、作者及合作关系等,对关键词进行聚类、突现、时线图和时区图分析,绘制可视化的知识图谱.结果:共纳入3 135篇文献,其中WoSCC数据库2 760篇、CNKI数据库375篇.分析结果显示,该领域发文量逐年增多,尤其在2011年之后上升幅度增大,2021年达到最高峰.目前,发文量居前列的分别是美国(758篇)、意大利(253篇)、中国(173篇).国外发文量前三的机构分别为韩国延世大学(76篇)、韩国大学(53篇)和美国梅奥诊所(41篇);中文发文量前列的机构分别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1篇)、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6篇)、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6篇)和沈阳军区总医院(6篇).国外发文量前三的作者均来自韩国,大部分作者形成广泛合作网络;中文发文前三的作者分别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甘肃省人民医院和江苏省中医院,大部分作者仅为独立研究团队,仅少数存在合作关系.关键词分析结果显示,国外发展趋势以结直肠相关肝脏切除、术后生存率、手术危险因素和患者术后生存质量为主,而国内的趋势是手术的新应用、达芬奇机器人的操作系统以及专家共识和专著的编写;国外热点和趋势集中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和开放标签;国内热点集中在手术技术、机器人操作系统以及与其他技术结合的方面.结论:机器人结直肠手术是微创外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与国际水平相比,国内机器人手术研究及临床应用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起步时间晚、高质量论文数量少、被引频次少、与其他国家或机构合作度低等方面.开展随机对照试验、如何减少围手术期风险、提高术后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是机器人结直肠手术的研究热点和前沿.

    结直肠外科手术机器人手术文献计量学数据可视化

    MLH1蛋白与近端散发性结肠癌瘤内菌群特征关系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蒋萍朱安超刘营营李宗敏...
    592-602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与目的:mutL同源物1(MLH1)基因的突变会导致DNA错配修复(MMR)系统失活,从而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生风险.此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异常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然而,MLH1蛋白表达与肠道菌群是否有关联目前尚不十分明确.因此,本研究通过分析中国东北地区不同MLH1蛋白表型近端散发性结肠癌(SCC)患者的肿瘤组织中微生物组的差异,探讨两者之间的潜在关系.方法:收集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医院和黑龙江省医院2020-2021年407例近端SCC肿瘤组织样本与临床资料,用免疫组化法筛选出其中MLH1蛋白缺失病例(缺失组)与MLH1蛋白完整病例(对照组).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对提取的肠道肿瘤组织内微生物DNA,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分析临床病理特征以及特定类群的物种与菌群多样性的关系.结果:共筛选出缺失组病例20例,对照组18例,初步临床数据分析显示,肿瘤越大,MLH1蛋白缺失的风险越高(P<0.05).不同MLH1状态下肿瘤组织内菌群的α多样性除Shannon指数外(P=0.042),其他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门类水平的微生物组β多样性分析显示两组之间的菌群组成无明显差异(P=0.076).属类水平上β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差异大于两组内差异(P=0.04),通过菌属丰度之间的比较,发现粪球菌属的菌群丰度可能会促进MLH1蛋白缺失(校正后的P<0.01).然而,无论各临床病理参数或是不同丰度的关键物种之间,Shannon指数均无明显差异(均 P>0.05).结论:近端SCC患者MLH1蛋白表型与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多样性密切相关.此外,鉴定出粪球菌属可能成为该人群MLH1蛋白表达缺失的关键物种,并为今后该病的研究与防治提供新的切入点.

    结肠肿瘤DNA错配修复MutL同源蛋白1微生物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