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中南大学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中南大学

吕新生 王志明

月刊

1005-6947

pw4327400@126.com

0731-84327400

410008

湖南省长沙市湘雅路87号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General 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全国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刊物。是集述评、专题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综述、动态与展望,简要论著,临床报道,技术改进与创新,经验与教训,病例报告为一体的普通外科专业学术刊物。办刊宗旨是:传递学术信息,加强相互交流;提高学术水平,促进学科发展;注重临床研究,服务临床实践。是以实用性为主,兼及理论,以面向全国广大从事临床,教学,科研的普通外科工作者为目的,以报道普通外科领域新知识、新技术、临床研究进展及实用性强的临床经验为特色的专业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术后神经认知恢复延迟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罗宁叶春艳刘星扬王露...
    603-611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与目的: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术后神经认知恢复延迟(DNR)的发生率较高且严重影响患者康复.因此,本研究分析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术后DNR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以期为防治术后DNR的发生提供循证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20年7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行腹腔镜手术且术中行局部脑组织氧饱和度(rSc02)监测的227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影响术后DNR的常见因素及潜在因素作为分析变量,逐步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以确定模型的预测因子,构建风险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估模型的预测性能,校准曲线评估模型与数据的拟合程度,并绘制列线图.另抽取2021年1月—2021年7月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30例患者,对预测模型进行外部验证.结果:建模组患者术后DNR的发生率为15.4%(35/227).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受教育年限、合并糖尿病、术中rSc02最低值是术后DNR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据此构建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术后DNR的风险预测模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757(95%CI=0.676~0.839,P<0.001),校准曲线中Hosmer-Lemeshow检验提示模型拟合良好(P=0.516);行外部验证的C指数为0.617.结论:与rScO2监测相关的术后DNR风险预测模型可用于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患者进行个体化评估,为预防术后DNR提供临床依据.

    结直肠肿瘤腹腔镜术后认知并发症危险因素

    本刊2024年各期重点内容安排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编辑部
    611页

    FBXO43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功能与作用机制

    杨娟刘春梅吴涵赵路...
    612-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与目的:F-BOX蛋白(FBP)家族成员F-box only protein 43(FBXO43)在肝癌和结直肠癌等消化系统肿瘤中高表达,促进肿瘤恶性进展,且研究显示,FBXO43促进p53降解,发挥促瘤功能.为此本研究进一步探讨FBXO43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在胃癌恶性进展中的功能与相关机制.方法:基于TCGA、GTEx和Kaplan-Meier Plotter等在线数据库,分析FBXO4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用Western blot和qPCR检测FBXO43在胃癌细胞与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水平;用免疫组化检测在胃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FBXO43的蛋白水平.利用脂质体转染特异性靶向FBXO43和p53的小分子干扰RNA分子(siFBXO43和sip53),分别或同时敲低HGC27和MGC803细胞中的FBXO43和p53的表达,利用CCK8、平板克隆形成、Transwell侵袭和迁移等实验,检测细胞生长、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利用免疫共沉淀(Co-IP)检测FBXO43和p53的相互作用情况,以及敲低FBXO43后,p53的总泛素化水平.结果:TCGA和GTEx数据显示,FBXO43在胃癌中表达水平明显上调(均P<0.05);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显示,FBXO43高表达的胃癌患者总生存期(HR=1.39,95%CI=1.09~1.78,P=0.007 6)、无进展生存期(HR=1.35,95%CI=1.04~1.76,P=0.023)、进展后生存期(HR=1.6,95%CI=1.18~2.17,P=0.002 1)均显著缩短.Western blot、qPCR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FBXO43在胃癌细胞和组织中上调,FBXO43蛋白水平与胃癌患者肿瘤大小、远处转移、TNM分期明显有关(均P<0.05).CCK8、平板克隆形成、Transwell侵袭和迁移结果显示,敲低FBXO43表达,胃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明显减弱(均P<0.05).敲低FBXO43表达,上调p53蛋白的水平.Co-IP结果显示,FBXO43与p53可以相互共沉淀,敲低FBXO43,p53的总泛素化水平显著增加.功能实验结果显示,同时敲低p53,FBXO43敲低对胃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的抑制作用被拮抗,回复胃癌细胞的体外恶性表型(均P<0.05).结论:FBXO43在胃癌中高表达,与胃癌患者预后不良密切相关;FBXO43的作用机制可能是与p53相互作用,促进p53泛素化和降解,进而发挥促进胃癌细胞恶性进展,FBXO43有望成为胃癌治疗的靶点.

    胃肿瘤F框蛋白质类细胞增殖肿瘤浸润

    改良双通道吻合术应用于近端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的可行性及初步疗效分析

    毕志彬李莹莹韩明吴健...
    624-633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与目的: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手术仍是治疗胃癌的重要方法.对于早期包括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在内的胃上部癌可选择行近端胃切除术(PG),多项研究已经证实PG治疗早期胃上部癌的肿瘤学安全性和功能益处,其总生存率与全胃切除术相当,并且在维持生理功能和生活质量方面有所改善.但由于在预防反流的可靠性、吻合口狭窄以及技术难度等方面存在问题,导致PG术后至今还没有一种理想的吻合方式得到广泛应用.因此,优化PG术后的消化道重建方法是有必要的.在本文中笔者报告改良双通道吻合术(DTR)应用于PG术后消化道重建的可行性及初步疗效分析,以评估这种新的吻合方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两家医院2019年6月一2022年12月期间收治的46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和胃上部肿瘤行腹腔镜PG患者(长治医学院附属和济医院35例、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11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21例采用改良DTR(观察组),25例行传统间置空肠DTR(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安全性与手术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在总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住院总费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58.0 hvs.72.0 h,P=0.035)以及术后恢复进食时间(6.0 dra.8.0 d,P<0.001)明显减少,但消化道重建时间增加(65.29 minvs.58.95 min,P=0.005).两组术后肺部感染、胸腔积液、切口感染、肠梗阻、术后并发症Clavein-Dindo分级无明显差异(均P>0.05);两组患者均无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的发生;观察组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为4.8%(1/21),对照组为8.0%(2/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96,P=0.658),洛杉矶分级均为A级.术后6个月时对照组白蛋白水平低于观察组(37.1 g/Lvs.42.7 g/L,P=0.001),两组其他营养指标(体质量、血红蛋白、总蛋白)无明显差异(均P>0.05).术后6个月行消化道造影显示,观察组4例(19%)、对照组9例(36%)胃肠蠕动减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58,P=0.327).结论:PG术后行改良DTR安全可行.相较于间置空肠DTR,前者消化道重建时间更长,但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快以及术后短期营养状态更好,且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胃肿瘤食管胃接合处胃切除术双通道吻合术

    肝海绵状血管瘤合并结节性再生性增生误诊为肝癌合并肝硬化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梅洪彰蔡丽君李跃莹杨春秀...
    634-641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与目的:肝海绵状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原发肿瘤.尽管通过影像学检查,针对该病的诊断程序已经非常成熟,但在罕见疾病组合的情形中仍有被误诊为肝细胞癌的风险.本文通过回顾1例术后被诊断为海绵状血管瘤合并结节性再生性增生的肝移植病例,分析诊疗过程中的关键疑难点,复习海绵状血管瘤和结节性再生性增生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其与肝细胞癌和肝硬化的鉴别要点,旨为今后临床工作提供经验与教训.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收治的1例肝移植患者的临床病史资料、影像学特点及病理组织学诊断,结合国内外文献中肝海绵状血管瘤和结节性再生性增生的特点,对本病例诊疗过程进行分析和归纳.结果:患者,男性,71岁,因腹水及肝右叶占位性病变入院.影像学检查提示肝硬化、腹水及肝右叶占位性病变.全腹部CT平扫和增强诊断肝硬化合并肝细胞癌.经全科会诊与患者充分沟通后,患者进行了肝移植术.术中检查和术后大体检查发现肝脏呈弥漫结节性改变伴肝右叶占位性病变.组织学发现前者为结节性再生性增生,而占位性病变则为海绵状血管瘤.结论:通常情况下肝海绵状血管瘤不存在影像学诊断困难,但在弥漫结节性背景下,海绵状血管瘤仍可被误诊为肝细胞癌.结节性再生性增生是一类少见的、异质性的肝脏良性病变,其临床特点与肝硬化非常相似,与后者的区分依赖于病理诊断.即使权威指南提出在肝硬化背景下,只需影像学即可诊断肝细胞癌,在特殊场景时,仍需肝移植术前穿刺活检明确诊断.

    肝肿瘤血管瘤,海绵状增生肝硬化癌,肝细胞诊断,鉴别

    敬请关注《中国普通外科杂志》官方微信平台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编辑部
    641页

    脂肪酸代谢相关酶在胃癌中的研究进展

    金惠敏周韵斓汪逸舟陈雨洁...
    642-648页
    查看更多>>摘要:脂质代谢异常在肿瘤的发生演进、药物治疗抵抗、转移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脂肪酸代谢是脂质代谢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代谢过程中的一些关键酶成为研究热点.笔者就四种脂肪酸代谢相关酶(脂肪酸合成酶、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肉碱脂酰转移酶1和CD36)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其对胃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的潜在意义作一综述.

    胃肿瘤脂类代谢脂肪酸合成酶综述

    欢迎订阅《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648页

    内镜技术在胃食管反流病诊疗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王永康买买提·依斯热依力克力木·阿布都热依木
    649-655页
    查看更多>>摘要: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之一,影响全球数百万人.近年来,GERD内镜治疗技术进展较快,如经口内镜下贲门缩窄术、内镜下抗反流黏膜切除术、内镜下射频消融术等治疗方式不断的应用与完善.在此,笔者就已开发的针对GERD特定内镜设备和术式进行介绍,并总结GERD内镜治疗的相关进展.

    胃食管反流内窥镜胃底折叠术综述

    本刊常用词汇英文缩写表

    655页